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投石机,一种古老的攻城利器是宋朝发明的

投石机,一种古老的攻城利器是宋朝发明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894 更新时间:2024/2/12 0:02:21

宋人发明了类似炸弹的武器。据《宋史》记载,1277年,元兵攻破静江(广西桂林)外城,邕守马成旺及都统应麒投降,部将娄钤辖(官职名称)退守内城,他以二百五十人守城。元将阿里海牙围攻十余日,不下。后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娄和手下将城内的仅有粮食食尽之后,他命手下推出一个火炮,点燃与敌同归于尽。火炮爆炸声如雷霆,震得城土皆崩,烟气弥漫天空,许多元军被炸死,娄和守城将士全部被炸牺牲。有人等火熄灭后前去查看,发现尸体连灰烬都没有留下。可见此火炮威力之大。

根据14世纪《火龙经》的记载,地雷被应用在1277年宋人与蒙古人的战争中,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作战。地雷后来在元朝得到进一步发展。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宋朝的军事技术并不弱,可是为什么在军事上又表现得那么弱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冗兵”影响了军队质量和经济。

这个问题来自于“募兵制”。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募兵制的王朝。宋军官兵一般都有着不错的待遇,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常常成为阶级矛盾的导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阶级矛盾的释放阀。

每当一个地方出事,或发生天灾,百姓难以生存的时候,政府就在那里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也正是宋朝农民起义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由于宋朝的兵一直到六十岁才退役,这些兵要在部队当三四十年兵,不说身体原因,精神状态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兵能打仗吗?当然不能,那怎么办,只有不断募兵,这种做法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冗兵”。例如,庆历年间,当时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一亿人左右,军人总数却达到了一百二十五万之巨。要命的是这一百二十五万人全是雇佣兵,因此军费也就屡创奇迹。仁宗年间军费和其他开支竟然占当时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冗兵拖累了经济,出现了入不敷出的问题,以至于被讽刺为“积贫”。但是,从现代的经济观点来看,这样的支出并不完全是“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转移支付或者社会保障的性质,而这种以赤字经济的手段来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方法颇有些现代味。

其二,重文轻武是宋朝军事积弱的重要原因。

赵匡胤从北周手中夺取政权后,给了士夫夫们很高的地位。鉴于自己的夺权的经历,他对军官则采取了抑制的政策。建国之初他就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将主要将领都封为没有实权但薪俸很高的节度使,让这些手握兵权、从战争中杀出来的优秀将领,彻底做富翁去了,另由一些年轻的、资历浅的人补上来。为了防止发生“陈桥兵变”式的夺权情况,赵匡胤改革了以往军队任命、训练制度。他规定,军队的将领全部由皇帝临时指定;设枢密院为军事最高机关,管理部队调动;设三衙管部队日常训练。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将领们基本没机会造反。缺点在于,彻底分权致使兵不知将,将不识兵,战斗力大为减弱。在开国之初,面对强敌时就削弱了战斗力,这不能不说是遗憾。

重文抑武的结果就是,当年童贯领兵二十万,进攻被金国打得抱头鼠窜的辽国,却被辽国拼凑的二万部队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等辽国的都城被金国攻下以后,宋朝想沾一点便宜,派遣十五万禁军前去打辽国。辽国前来求和,宋朝不答应。辽国又拼凑了一万部队应战,结果又打得宋军大败。宋军只好求金国来帮忙,金国轻松地消灭了辽军,并且有了一个更重要的收获:天朝上国原来只是一只纸老虎啊。于是非常轻松地打垮了北宋。

当然,赵匡胤抑武自有他的考虑。历史上武将造反称帝的事太多了。唐代在最鼎盛的时候,积军、政、财权于一身的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让唐朝迅速衰落;五代十国时,更是造反纷纷,让中国残破不堪。同样是以武将身份夺来江山的赵匡胤不能不有所防范。所以他以温和的办法,消除了那些功勋们作乱的可能,也是那个时代比较好的选择。

其三,地理位置不利。

宋朝立国时,北方的契丹已经立国几十年,并占有幽云十六州。北宋的首都开封四周地势平阔,无险可据,北方的辽国铁骑几日就可杀到黄河边。宋朝在地理上就先天不足。同时,西夏和辽国占据了产马区,所以北宋一直少马,难以和北方的少数民族骑兵对抗。到了南宋,偏安一隅,就更谈不上主动出击了。

其四,宋朝碰到的对手无论是实力还是数量都空前强大。

宋朝的对手多达四个:契丹、党项、女真、蒙古。一伙强于一伙,而且其文明都处于上升期,这与之前王朝的敌人完全不同。如两汉的对手只有匈奴,唐朝的对手也只有突厥,后来的明朝也只有蒙古和满族两个对手。这些外族的文明程度很低,多数处于靠天吃饭、逐水草而居的阶段,除西汉的匈奴正处于上升阶段以外,东汉的匈奴、唐朝的突厥都处于自然条件恶劣、正处于衰落阶段时期,消灭起来相对轻松。

另外,早期的外族还没有国防意识或国防意识很弱,如西汉时期的匈奴没有国防观念,因此卫青霍去病攻打时可以长驱直入。宋朝的对手们则已经有很强的国防观念,并且修筑了坚实的国防设施。打起来自然困难得多。

更重要的是,早期的敌人到中原就是来抢劫,对土地没有野心;而宋朝的对手们则不同,契丹已经知道了土地的重要性,因而对幽云十六州非常看重,女真、蒙古则一直想统一天下做皇帝。

此外,宋朝的强敌们有非常杰出的军事家,如耶律阿保机萧太后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宋朝虽然也有能力挽狂澜的军事将领,如杨家将、岳飞等,但却亡于内讧。自毁长城,这是极大的遗憾。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朝的商业经济究竟有多发达?这4点告诉你,远超唐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其中出现了许多的历史人物以及事情,而在这里边就有我们今天所要说的这个事情,当时宋朝的商业经济究竟有多发达,今天所要说的这4点告诉你,宋朝其实远超唐朝盛世!先来说第一点,当时的宋朝的城市数量增多并且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城市,当时的古代的发达城市也就几个,但在宋朝的时候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并

  • 盘点古代打仗最厉害的8位帝王:赵匡胤只能排倒数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华五千年浩瀚的历史大幕中,闪烁着无数璀璨的将星,要论古代中国谁最会带兵打仗,想必大家都能够说出很多名人大将出来,毕竟他们本身就是干这行的。而若是说到皇帝会打仗估计就没有几个人了,毕竟皇帝都是善于驾驭人,坐镇京师。但是身兼将军和帝王两种身份的英才也有这么几位,他们靠着自己努力打下江山,一步步走向权

  •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滕子京是什么样的人?语文老师没有告诉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学时代,我们都学过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范仲淹应贬谪到岳州的好朋友滕子京相邀而命笔,实际上范仲淹本人并没有到过岳阳,也从未登过岳阳楼。而是依据滕子京送来的一卷《洞庭晚秋图》作为文章参考,感慨万

  • 雍正皇帝为何不葬入清东陵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雍正皇帝为何不葬入清东陵?众所周知,古代的皇帝死后都需要葬在皇陵的在清朝的时候有三个大龄,其中分别是清西陵,清东陵和关外陵,其中当要数清东陵最为著名。而他著名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是在清朝入关以后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所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更是因为在这个地方葬了许多有名的人,比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和晚

  • 古人是如何穿衣服的?颜色,花纹都有具体规定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也许是受到古装剧的影响,也许是孩提时对古代衣饰情有独钟的人已经长大,汉服热的兴起让很追求时尚的人对古代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就来讲一讲,古人是如何穿衣服的?其实是不可以随便乱穿的,衣服颜色,衣上花纹都有具体规定。中国古代服装在世界上可以说是自成一派的服装体系,在商代时的衣服叫“衣裳”,这个看

  • 百年南苑机场:见证百年间中国航空从弱小到强大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北京南苑机场位于北京市南郊丰台区南苑地区,地处北京南四环路以南3公里,距天安门广场正南15公里,是北京地区第一座军民两用的大型机场。南苑机场发展历史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国两架小飞机在南苑校阅场进行飞行表演。清宣统二年(1910年),北京市南郊丰台区南苑镇的皇家狩猎场改建为南苑机场,成为清政

  • 古代也有计划生育吗?古人怎么增加人口的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提起“计划生育”,人们普遍地理解为“少生”、“优生”,甚至有人偏执地认为“只生一个好”就是计划生育。其实,这种理解是有偏颇的。计划生育,是指有计划地生育,是国家政府根据国家的人口情况与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出鼓励多生或少生的相关政策。使人口稳定在一个社会发展可接受的范围内。所以说,所谓计划生育,有可能是

  • 各朝各代是如何鼓励生育,增加人口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为了鼓励生育,各朝各代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圣人孔子认为男的16岁、女的14岁就可以结婚生孩子了,“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孔子家语),这给早婚定了基调。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实行强制早婚政策,严禁黄昏恋、老少恋,“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

  • 古代提倡计划生育的几位先驱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如果寻找计划生育的理论根据,最早可追溯到道家鼻祖老子,他主张“小国寡民”,反对人口众多,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唐朝时,中国出现了另一位“计划生育”的先驱人物,他就是诗人王梵志,王梵志在诗中写道,“富儿少男女,穷汉生一群”、“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该诗成为“一对夫妇只生一

  • 光绪死亡之谜:竟是被她下毒所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死前一天驾崩,引来许多猜测,目前最可信的说法是,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但究竟是何人下毒,史学界说法不一。最可疑的有三人,分别是慈禧、袁世凯和李莲英,然而这三人当中,最有可能毒死光绪皇帝的是慈禧太后,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还得从戊戌变法说起。我们对慈禧与光绪的评价,主要是受到了康有为、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