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百家争鸣中东方的雅典学院——稷下学宫

百家争鸣中东方的雅典学院——稷下学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980 更新时间:2024/1/30 4:08:14

正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不同的思想流派,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社会局面。于是,一座被誉为是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中国式雅典学院稷下学宫也由此诞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1949 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其著作《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的理论。雅斯贝斯认为,公元前 600 至公元前 300 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发生了非常的文化事件,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最终形成了希腊、印度、中国三大古典文化中心。这 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雅斯贝斯所指的中国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 各种思想交错碰撞,相互批评排斥,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百家争鸣”盛况,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绚烂的一笔。公元前387 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雅典郊外创立了阿卡德米学园,俗称雅典学院,讲授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心理学、音乐理论等。雅典学院是古希腊的学 术中心,汇集了当时最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以及追随他们的众多弟子。大约同时,在东方,在中国,也有一座这样的学术中心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遗址

和 希腊的阿卡德米学园不同,稷下学宫是由官方创办的。大约在田齐太公时,齐国就设置了学宫,招揽学者到学宫讲学,兼做政治咨询。因为学宫靠齐都临淄的稷门而 设,得名“稷下学宫”,到稷下讲学的学者被称为“稷下学士”。田齐政权给稷下学士以优厚的待遇,并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让他们“不治而议论”。稷下 学宫在齐宣王时期达到鼎盛,而它的学术活动,一直持续到齐王建时期,至田齐灭亡才宣告结束,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几乎和战国田齐的历史相始终。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成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

会 聚在稷下学宫的学者,被后世统称为稷下学派。事实上,稷下学宫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学派,而是包含了儒、道、法、名、兵、农、阴阳等诸家学派。稷下学士们在 学宫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他们相互辩论,又相互汲取,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标志。遗憾的是,稷下学士们的著作大多失传了,传世的托名为管仲所作的《管 子》,一般被认为是部分稷下学者的论文集。《管子》书中体现的学术融合、兼容并包的倾向,正是典型的齐稷下学术的特色。

对于稷下学宫,郭沫 若曾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展到能够以学术思想为自由研究的对象,这是社会的进步,不用说也就促进了 学术思想的进步”,“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儒家亚圣孟子、阴阳家创始人邹衍、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都穿梭其中,传为千古美谈。

宣扬仁政主张的孟子。

孟子名轲。在山东,距离曲阜五十多公里的邹城是孟子的家乡。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他认为人性本来都是善的,推广自己的善心,以其所爱及其所不 爱,这就是仁。他有一个著名的命题,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希望统治者能行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虽然也主张 统一,但他反对争于利的兼并战争,主张实行“王道”。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 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

当年,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 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却毫不客气地回答:“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益呢?只要有仁义就足够了。”对话中的魏国国君梁惠王,早已淹没于历史的尘埃当 中,很少有人知道,孟子的名字却深深地印在了中国历史当中。

被后世尊崇为亚圣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国之君阐述行仁义、施王道,后人为此专门修 建游梁祠来纪念孟子。相传,游梁祠的大门前曾经书写着这样一副对联:千里而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百世之下,莫不兴起,况于亲炙之者乎。梁惠王虽 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着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于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等思想格格不入,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 治者真正接受。

孟子对梁惠王绝望了,最终离开了魏国。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到达齐 国后,孟子受到很高的礼遇,他继续宣传和发扬他的“仁政”学说,提出了他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庆幸的是孟子实行的仁政最终还是被齐国 国君所接受,不过同时这也体现百家争鸣的大环境下,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总会得到与自己意见相投的君王赏识。#p#分页标题#e#

邹衍与阴阳五行

战国的稷下学士中,还有一位宣扬阴阳五行、五德终始学说的学者邹衍。邹衍在稷下学宫学习的时候,曾先学儒术,后“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 消息而作怪迂之变”。邹衍的学说看似迷信,但他观察世界的视野以及广博的知识,却令世人震惊。邹衍喜欢谈天事,被称为“谈天衍”。他创立了影响中国两千多 年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克的理论,后来被作为王朝更迭的理论依据。

尤其令人惊奇的是,邹衍在总结前人对地理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加 以推理想象,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假说大九州说。邹衍认为,中国叫赤县神州,在中国之外,还有八个像赤县神州一样大的州,合成一个大州,而这样的大州又有 九个,周围有大瀛海环绕。中国只是整个大九州中的八十一分之一。邹衍的大九州说体现了战国时期的学者对世界的思考。

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学宫长,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学者,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然而,荀子没有出现在孔庙配享的塑像群中,并不是人们的疏忽,而是他的主 张在强调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中,显得非常另类,长久没有得到认可。自汉代开始,在祭祀孔子的时候,开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这些陪祀的儒者,都是 后人认可的历朝历代的儒家代表人物。

他们中间有孔子知名的七十二弟子,有战国的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人。这些陪祀者数量最为庞大的时候有一百五十多人。他们或者和孔子同处大成殿,或者列于大成殿东西厢房之中,一起享受后人的朝拜。

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任稷下学宫任祭酒。

然 而,当人们把最繁盛的香火供奉给万世师表的孔子以及诸多儒家大贤的时候,更多的人却没有注意到,可以比肩亚圣孟子的大儒荀子,却不在其中。和孟子提出性善 论、讲究仁爱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使人向善。正因为如此,所以需要礼义来教导民众, 需要法令来制约民众。

荀子认为,人类不如禽兽有气力,却能胜过禽兽,是因为人能够通过礼法来分清职责,相互合作。所以礼法是统治的要义,统 治者要隆礼重法,以外在的法规来规范人民。荀子一改儒家是古非今、缅怀上古的做法,针对儒家“法先王”的主张,提出“法后王”。这使他的思想带有了因时变 革、与时俱进的特点。

虽然荀子不能入孔庙配享孔子,但他的思想却融入到中国古代的统治术中。梁超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 子。”事实上,荀子的性恶论只是他不能配享孔庙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荀子教出的学生,数千年来一直被儒家所诟病。荀子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韩非和 李斯,他们声名显赫,改变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他们为此后的王朝提供了一套儒表法里、霸王道杂之的统驭之术。

这些异彩纷呈的学说,这些智慧的 碰撞,使得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和后代相比,更具创造性和想象力。不过,正如汉代的司马谈指出的,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都是从现实需要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 的。他们治学的出发点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他们游历列国,也是希望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和重用。汉以后,学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倾向更为明显,对学问的纯学理性 的探索则逐渐减少。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百家争鸣中的雅典学院稷下学宫的所有内容,摘自《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卷一》,卜宪群总撰稿、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撰稿,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士无常主、草根纷纷上位的战国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经过春秋时代的长期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不复存在,几个大的诸侯国日益强大,争战不休。到了战国时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 右”。诸侯国为获取更多的土地、财富和人口,彼此之间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争夺生存空间。战况空前惨烈,各国统治者都在寻求在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办法。克

  • 为什么说没有周公中国文明将会是另一种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克商后两年,周武王在镐京病重。临终前,他召见弟弟周公,把年幼的太子诵托付给周公。周武王深知,他即将留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王朝,他需要给这个 新兴的王朝找一位可靠的监护人。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周公。周武王一定不曾想到,他的这个应急之举,不仅给西周王朝奠定了繁荣百年的基石,更奠定了传承千年 的中华文明的根

  • 许穆夫人是我国史上第一位女爱国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许穆夫人何许人也?在她身上又发生过哪些故事?为何称她是史上第一位女爱国诗人呢?许穆夫人是卫宣公的庶子卫昭伯与宣姜(卫宣公死后改嫁继子)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宣姜与卫宣公所生次子卫惠公之子)的妹妹(按母系论就是姑母)。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皆兵的时代,要么战要么亡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联合起来,灭掉了当时国内最有实力的卿族知氏,瓜分了知氏占有的土地,形成了三分晋国的局面。公元前 403年,韩、赵、魏三家共同逼迫周威烈王将他们列为诸侯。春秋时代最强大的中原诸侯国晋国,就这样消失了。与此同时,另一个大诸侯国齐国,也被异姓贵族 田氏篡夺了政权。

  • 楚国为什么被秦国所灭,楚国被秦国灭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众多历史古籍和现代的影像资料中,作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楚国,在其鼎盛时期,是当时疆域最辽阔,物产最丰富,人口最多,军队最强的国家,堪称世界"第一大国"!如此强悍打过为何会折在秦人手里。关于鼎盛期的楚国,当年的纵横家苏秦曾作过如此描述:"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

  • 商纣王和姜王后,妲己的墓地都在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出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东行十五里,在河口村北的淇河西大堤上,有一座高大的土冢,这便是商纣王的陵墓。这里绿柳依依,淇水环绕,明代以前即被列为淇县八景之一,曰“纣窝滩声”。明嘉靖《淇县志》载:“纣王窝,在县东四流社淇河内,纣葬于此,故名”。纣王名辛,殷朝

  • 齐桓公的死因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齐桓公,姜姓,名小白。最初心怀雄才伟略,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并号召“尊王攘夷”,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成就霸业后的齐桓公“近小人、远贤臣&r

  • 诸葛亮借象棋残局预示未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在国人心里那是神一般的存在,关于他的事迹也有很多,今天小编就为达介绍有关他死前所留的象棋残局。下面这幅图就是诸葛亮的生死局,已知条件为:红方先走,且无法将死黑方,马、车、帅所在横行和竖行除图上所示棋子和将外没有其他任何棋子,诸葛亮认为五步之内红棋不死则蜀汉可得天下。根据局势分析,

  • 韩信为何用兵如神?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起韩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他用兵入神,打仗百战百胜。任何军队由他指挥必然成为一支奇兵。那么韩信他到底为什么这么厉害,到底是有何高人为师,让他无往不胜呢?但是当我们翻阅《史记》,看他的列传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他拜师学艺的记载,列传中只是简单的记述,说韩信家里很穷,受到亭长老婆的羞辱,还有就是漂母送饭,

  • 项羽乌江自刎后,麾下将领何去何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垓下之战是楚汉争雄的最后决战,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项羽兵败自杀。不过大家是否想过,项羽自杀时是孤身一人,他手下的那些将士都是什么结局呢?项伯严格来说,项伯不能算项羽的部下,而是项羽的叔叔。但项伯却是吃着项羽的,想着刘邦的。鸿门宴上,是项伯给刘邦通风报信,替刘邦挡剑;项羽分封诸侯时,项伯接受张良、刘邦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