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导与司马家族分享东晋权力

王导与司马家族分享东晋权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873 更新时间:2023/12/22 22:50:21

东晋是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建立的政权,但在统治集团中起 主导作用的却是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士族,所以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 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那么,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士族为什么能够 分享东晋的最高政治权力呢?

原来,晋惠帝时候,东海王司马越控制着江淮地区,他率兵北上参与诸王混战,便任用琅邪王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留守下邳。司马睿与王导关系密切,以王导为司马,委以军事重任,王导对司马睿也倾心推奉。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睿移师建康,事事咨询王导,对他更 加依赖和信任。在西晋皇族中,司马睿的地位和名望不高,政治军事 能力也都平平,初到建康,江南世家大族看不起他,不来拜见,更不愿前来做官。没有江南士族的支持,要在那里站住脚是不可能的,司马睿为此伤透了脑筋。

王导有个堂兄叫王敦,当时在扬州做刺史,是地方实力派人物。 王导把他请到建康商议对策。他们觉得自己是北方人,要在南方继 续享有国家赋予的政治特权,必须有政治靠山,而这个靠山只能是司马睿。于是决定利用自己在士族中的影响,设法提高司马睿的威望。

江南地区有一种风俗,三月初三这天,上自高官、下至百姓都到江河水边去,洗除宿垢,祓(犯)除不祥,称作“禊(xi)节”。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带着威武整齐的仪仗队伍,王导、王敦 为首的北方士族名流,骑着高头大马跟在轿子后边,浩浩荡荡,非常壮观。南方人从来没看到这样的大场面,一时大为轰动。江南世家大族首领顾荣、贺循等人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看到司马群这样尊贵,北方士族如此拥戴他,十分震惊,生怕怠慢了司马睿,纷纷出来拜见。

看到江南士族已经动心,王导又向司马睿提议:顾荣、贺循是江 南士族的领袖人物,对他们要优礼相待,这样就可以笼络江南士族了。司马眷马上派人上门拜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人十分高兴, 接着便来拜见司马睿。司马睿隆重地接见他们,贺循被任命为吴国内史,顾荣被任为军司马。遇有军政事务,都主动与他们相商。其他江南士族不再徘徊观望了,他们争先恐后,前来投靠司马睿。司马睿 一一任以官职。纪瞻出任军祭酒。周圮一贯以淡漠名利相标榜,过去东海王司马越曾任命他做官,但他理都不理,现在不但出任吴兴太守,接受乌程县侯的爵位,而且很卖力气,在吴兴颇有政绩。

王导心里清楚,江南士族与司马氏政权合作,是迫于形势的压 力,北方士族才是司马氏统治的基石与核心。当时到江南避难的江 北士族除了琅邪王氏之外,还有太原王氏、陈国(河南淮阳)谢氏、谯 国(安徽)桓氏等,他们当初都是名门望族。王导劝说司马睿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请出来,任以官职,前后选取了上百人为官,其中不少人如祖逖、刘隗、庾亮桓彝温峤等都是司马氏政权的重臣。

建武元年(317年),长安失陷,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 司马睿登基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列队朝见。司马睿明白,自己能当上皇帝,全是王导的功劳。他见王导与百官同列,觉得不甚得体,于是从御座上走下来,一把拉住王导,要他和自己一起坐到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王导是个聪明人,不会做这种僭越的蠢事,坚决推辞。

司马睿对王导兄弟感激涕零,对他们特别敬重。他任用王导担 任宰辅,综揽朝廷大权,王敦总管军事,都督荆扬江湘交广六州军事。 王家的子孙都担任了重要官职。

过了几年,司马睿的皇位逐渐坐稳了,听说民间流传“王马共天下”的话,不禁如鲠在喉,他想削夺王氏的权力。善于逢迎拍马的刘隗、刁协等成了他的心腹,暗中进行军事部署,逐渐疏远了王导。

看到司马容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王氏兄弟心中更是忿忿难平。永昌元年(322年), 王敦以诛刘隗为名,从武昌顺流而下,攻入建康。王导反对王敦这种过激的行为,劝他退回武昌,一场大战才算平息下去。司马窨见无法动摇王氏的势力,忧愤生病,不久便一命呜呼了。

王导先后辅佐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为政清静平和,善于忍让和调节各方面的矛盾,为保持东晋初年稳定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北方士族出身的庾氏、桓氏、谢氏也都先后与司马氏共同执掌朝政,但由于他们之间相互牵制,都无法取代司马氏政权。北方士族与司马氏共同掌握政权,成为东晋一代的基本政治格局。

东晋的建立

西晋末年,北方世家大族纷纷率领宗族乡里、宾客、部曲避乱南迁,其中不少人在南方 寻求官职。当时,晋惠帝的子孙全部死于战乱,只有与晋武帝、惠帝血缘较远的皇族尚存 于世,他们亦有南渡者。其中司马懿的曾孙、琅邪恭王觐的儿子司马睿袭封琅邪王,他与东海王司马越关系密切,后受司马越之托镇守下邳(今江苏睢宁),永嘉元年(307年)以安东将军、督都扬州江南诸军事移守建业(今南京市)。

后来获得了南北世家大族的支持,在江南逐渐站稳了脚跟。长安被匈奴人刘曜攻陷后,晋愍帝投降,司马春闻讯后称晋王。建武元年(317年)晋愍帝被杀,司马睿乃称帝,国号仍为晋,历史上称为东晋,改建业为建康,以为都城。


下一节:淝水之战是谁发动的

返回章节首页>>>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淝水之战是谁发动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说前秦的国君苻坚在淝水战场上,听到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敌人的呼叫呐喊声,疑心敌人追了上来;看到八公山上的荒草树木也以为是敌人的军队。如果害上这种心理恐惧症的是未经战阵的兵士,也倒不足为怪,久经沙场,叱咤风云,率领数十万大军统一了中国北方的苻坚

  • 刘裕处死皇帝废晋建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有些朝代的更替没有经过激烈的争战,而是掌握最高政治军事权力的大臣篡夺皇位,实现皇权的和平转移。那些篡夺者最忌讳的是“篡夺”两个字,所以他们便要学尧舜禅让的故事:退位的皇帝“自动”把皇位让给篡夺者,篡夺者则假惺惺地再三谦让。 一旦完成了这种

  • 南朝梁武帝:最喜欢做和尚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信仰佛教的皇帝为数不少,但不顾大臣们劝阻,三番五次出家当和尚的,恐怕只有南朝梁武帝一人。天监元年(502年)四月,萧衍在建康代齐自立为帝,建立梁朝,是为梁武帝。梁武帝即位之初,常以宋齐亡国的教训提醒自己,兢兢业业,为政勤勉,颇有一番除旧布新、奋发图强的气象。他下令将齐朝诸帝收罗在后宫、

  • 西晋皇帝列表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短暂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65年正式取代曹魏,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西晋为时仅51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则仅立朝37年。公元317年3月(建兴五年)移镇江东的丞相,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改元建武

  •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220280)是继东汉以后出现的一个社会分裂割据的时代。196年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昌,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开始。赤壁之战以后,三国鼎立的格局逐渐形成。经历了八九十年的分裂之后,司马氏取代曹魏建立晋,国家重新走向了统一。

  • 诸葛亮究竟有没有称帝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夷陵之战失败后,只身逃回白帝城永安宫中的刘备,为悲愤和羞愧交加,痢疾小疾竟转为沉疴。自知将不久人世,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托咐后事,口授了一道稀世遗诏:“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见《三国志·先主传》)。诸葛亮虽然

  • 关羽全家被屠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汉中之战使蜀国一度成为超越吴国的第二大国。而蜀国能够赢得汉中之战跟吴蜀联盟的战略不无关系,问题也从这里开始。汉中之战结束后,关羽率军北上攻击襄樊,久攻不下后败走麦城,于临沮被斩杀。然而关羽的死不足以使一人泄愤。公元263年,魏将钟会、邓艾率领大军攻蜀国。姜维等人率领蜀国军队于剑阁阻击魏国的军队,剑阁

  • 刘备摔阿斗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风起云涌,群雄割据,最终天下三分,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曹操、刘备、孙权成为三国之主。三人中当属曹操实力最为雄厚,最终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最大的军阀势力;孙权继承了父兄基业,手下谋士尽心,武将用命,坐拥江东之利,自然割据一方;要说出身最为卑微,上位之路最难的,必属刘备无疑。刘备出身微贱,号称皇

  • 三国被俘虏的大牌名将都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而两国交战必定会分出胜负,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那些被俘的名将。第五:庞德。曾协助过曹仁抵抗关羽,于关羽水淹七军后关羽也敬重他的为人,想劝降他,但他却念及曹操恩重不降,最终被杀身亡第四:于禁。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包围曹仁,于禁率军救援,汉水泛滥,七军被淹,于禁放弃抵抗而被俘。第

  • 赤壁之战:不是败于火烧而是一种疾病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一场瘟疫改变了历史的进程,这就是曹操想要统一南方而发动的赤壁之战。 曹操字孟德,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20岁时,举孝廉为郎。黄巾起义爆发后,参与镇压起义军。公元190年参与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并逐步开始建立武装。 公元196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后迁都于许昌,自此有了&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