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王朝处在国力强盛的时候 王朝能够养下多少兵马

古代王朝处在国力强盛的时候 王朝能够养下多少兵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422 更新时间:2024/1/17 12:07:01

春秋时期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支大军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强盛与衰弱。

当你强大时,如果你没有相应的军事实力,那么你在周围人眼中就是一只良好的肥猪,只要别人动动刀子,就可以把你辛苦积攒的东西全部偷走。

而往往一个国家的衰弱,是从自己国家最强大的大军覆灭的时候开始的。春秋时期的魏武卒经过渭陵之战,马陵之战之后,几乎全军覆没,国力几乎耗尽,百年基业付之一炬。项羽灭秦时,章邯20万大军被尽数屠灭,由此绝了秦朝的气运。

一支人数众多,战斗力强悍的大军,毫无疑问是一个国家的支柱。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古代人不多养些大军呢?

封建朝的大军规模

首先大致介绍一下,各个时期,王朝更迭后所常备的军事人数。

大汉王朝的规模人数巅峰时期,是汉武帝北伐匈奴的时期。东西两路骑兵一共10万,还有50万的后勤补给。所以按照计算,当时的汉朝军力应该长期维持在六十万左右。

大唐王朝的大军主要实行府兵制,赋闲时在家耕田,需要作战时披甲上战场,充当士兵。这种制度在北击突厥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约计算唐代的大军也在六十万左右。

中国最有钱的朝代大宋不同于大唐,实行的是募兵制,和现在的职业军人制度大致相似,靠着强悍的经济实力,常备军在140万左右。但由于宋朝都城靠近边境,大部分兵力都用于拱卫京城的安全。

大明王朝实行卫所制,其具体实施过程类似于府编制,由于当时北方的蒙古以及南方的倭寇的隐患。明代的常备军力数量是历朝历代最多的,大约280万人。

当时的全国兵力尚且如此。回头再看,电视剧中一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兵马出击的情景,倒是显得有些哗众取宠了。

那么为什么大军数量有多有少,最有钱的宋朝反而不如大明的大军数量多呢?我们印象中的秦皇汉武,仅仅是一个几十万人的军事组织吗?

事实上,每个时代的社会发展不同,周边敌人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弱之分,而中央王朝组建大军首先要做的是拱卫自身,只需要保证足够的军事数量就可以。

简单的举个例子。商朝时期,全国的大军数量不过10万。周王朝时期,全国大军更是只有四五万人之数。所以国家的实力并非体现在大军的绝对数量,而是首先体现在对周边的绝对压制上。

限制大军数量的主要因素

一个国家的实力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化上。而政治军事文化,又因当时的经济水平而决定。

古代是一个物质资源极为匮乏的时代,从根本上就使得大军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地扩张。而通常情况下,一个战斗人员至少需要两倍以上的后勤保障人员供应,汉武帝北伐匈奴时,更是提出了以五人保证一人的指令。

大军也并非招之即来,平常需要训练管理运营,其中耗费的银钱已经是不计其数。一旦若有战事发生,那银钱更将是天文数字,过多的军事人数,会将一个强大的王朝直接打垮。

更重要的是随着古代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以及军事理论的不断进步,兵种逐渐细化了。出现了车兵,骑兵,弓兵和水师。其中尤其由于水师更为明显。大军的建设周期也开始变得无比漫长。

直到今天的大军建设,也依旧有着一年陆军,十年空军,百年海军的说法。

最后,大军不是一只机器,而是一只有几十万上百万人组建成了一个军事团队,它需要大量的人员管理日常训练以及作战时几十万的人吃马拉。

抛开耗费不谈,单指有能力的管理人员。就很大程度上局限了这支大军的数量。

补充一点,制度原因

前文也有所提到,府兵制和募兵制。

府兵制起源于北魏,所以这个制度到唐代中期,依旧保留,唐代后期改为募兵制。地主在自己的领地之内私自招募士兵扩展人员,自己解决经济开销,对国家的财政负担几乎没有影响,数量一般极为庞大。

辅兵制下的士兵,大多数缺乏训练,一般都很低下,军事作战时可用度不高,但是伤亡率却极高。

募兵制最早在战国时期出现,职业军人在大军中长期服役,有严格的体能和军事训练。一般来说,募兵制的士兵战斗力要强于府兵制。

然而一旦国家财政出现困难,就很容易导致各方的割据势力自行发放军饷,分化士兵,导致国家无可用的兵将。典型的例子,大明灭亡后的南明小朝廷。

大军的额外消耗

大军的作用首先就是用于战争,每当有士兵阵亡时,都需要国家给烈士的家属发放抚恤金。而这个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了大军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

在正常的训练和作战之外,大军的物资消耗也是让朝廷极为头痛的事情。不同于经济基础,这个直接考验着一个国家的军工产业的生产力,比如损坏的兵器。需要的滚木雷石,以及更新换代的车马。

无装备不成大军,仅仅是维持现有大军正常的损耗,就已经对当时的朝廷军工产业是个头痛的问题。除非极其特殊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大军的数量是会维持在一个相对少,但是够用的数量上。

古代王朝想要维持一支数量庞大的大军,所限制的条件真的不是一般的苛刻。

从古至今的每一个王朝,都是用着自己的智慧,靠着有限的兵力,塑造出了世界一流的国际形象。

由此可见,国家的实力不只是一支数量庞大的大军,更多地在于这个国家的领导人,是不是有能力带领这个国家走向强大。

标签: 古代王朝处在国力强盛时候能够养下多少兵马

更多文章

  • 李自成进入北京后为何要箭射承天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自成

    李自成攻下北京后,进入明朝皇宫,据说,李自成骑马经过承天门的时候,志得意满,可能是他突然心血来潮,立马弯弓搭箭,一箭射去,射在城门承天门的匾额上,这就是“箭射承天门”。那么,李自成的这一箭,射得怎么样呢?射准了吗?结果如何?承天门,就是现在的天安门,满清进入北京后,改的名字

  • 黄月英真的是一个丑女吗 诸葛亮为何会娶丑女做妻子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黄月英

    杜甫再次来到孔明祠,感叹着古代的士大夫们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同情。一份忠心的告示,让许多英雄都流下了眼泪。孔明风度翩翩,威风凛凛,已经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智者和忠诚的象征。据说,此人身材魁梧,五官棱角分明,像是一名风度翩翩的男子,如此贤良淑德,品貌端庄,怎么会有个普普通通的老婆?东吴周瑜曾经说过:&ld

  • 隋唐十八条好汉都有哪些人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隋唐,八条,好汉,都有,哪些,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隋

    隋唐十八条好汉,还有跟十八条好汉名单部分重合的四猛、四绝、十三杰、八大锤,除了除秦琼、单雄信 、尉迟敬德、来护儿等人,基本都是虚构。基本虚构并不等于完全虚构,比如被误认为是完全虚构的前三名和第七名,在史书中上都能找到与之有五成以上相似的原型,所以说他们是虚构人物肯定不准确虚构是凭空而来,咱们要说的

  • 北宋“烛影斧声”事件真实存在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烛影斧声

    烛影斧声,指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之间所发生的一个谜案。如果说起宋朝的神秘事件,大家往往想到的事北宋千古迷案“烛影斧声”。它涉及到了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死亡之谜,千百年来人们围绕着它争论不休,许多人提出过自己的看法。而实际在《宋史》的《太祖本纪

  • 汉献帝皇后伏寿为何最后会被曹操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伏寿

    汉献帝刘协堪称“史上最惨皇帝”之一,未出生之前,其母王美人因遭到何皇后记恨,就险些被堕胎。称帝之后虽贵为皇帝连朝堂上的事都做不了主,一生受人控制。公元220年,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传位于曹丕。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汉献帝的后宫生活是什么样的?伏寿,汉献帝皇后,琅琊郡东武

  • 刘备关羽为何守不住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刘备

    有人说傲慢的关羽并不适合镇守荆州,如果换做五虎上将的其他人与诸葛亮搭档,就有可能确保荆州不失。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并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就会发现荆州这个四战之地,五虎上将和诸葛亮谁也守不住,刘备也犯了跟袁绍同样的错误:他对荆州战事不闻不问,没有增派一兵一卒,也没有输送一粒米一捆草,直到荆州全线崩溃、关

  • 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死因 柴宗训有后代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后周

    柴宗训(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周世宗柴荣第四子,后周末代皇帝。人物简介显德六年(959年),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册封梁王。周世宗去世后,正式即位,沿用”显德”年号,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重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显德七年(

  • 东吴孙策死亡真相:孙策是被刺杀还是谋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孙策

    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孙策不死,便无三国!可见孙策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孙策17岁那年(公元191年),父亲孙坚攻黄祖过程中战死,此后孙策开启了纵横江东的模式。短短几年时间,横扫江东六郡,为后来的孙吴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公元200年,年仅26岁的孙策英年早逝,如此勇猛的孙策为何会突然死去?官方记载许

  • 刘备真的是汉室后人吗 刘邦和刘备相差了多少代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刘备

    刘备自称是汉室后人,并且还有一个“刘皇叔”的身份,借助这个不错的身份,刘备在创业之初招兵买马的时候,确实简单了很多,虽然有很多人怀疑过刘备的这个皇室后人身份,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刘备确实厉害。那么刘备究竟是不是汉室后人,他和刘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两人要是真有关系,

  • 孙权向曹丕称臣时东吴大臣都是什么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孙权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孙权作为三国时的一方雄主,文治武功也很有建树,曹操曾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袭杀关羽之后,刘备大怒,率兵伐吴,孙权害怕,向曹丕称臣。孙权此举,虽然很无奈,是一时策略,但是,向别人称臣,依然是一种侮辱,主公受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