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安石司马光关系怎么样

王安石司马光关系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828 更新时间:2024/2/20 2:43:32

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们曾经是相互倾慕的朋友,只是由于后来的政见不同而成为一对政治冤家。他们各自恪守自己的政治理想,毫不妥协。但他们又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也许用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来形容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再恰当不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司马光与王安石的好友关系持续了很长时间。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写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侍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交往)也。”

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游处相好之日久”,“平生相善”。他们都蒙受过欧阳修的教诲和举荐,又同与北宋大诗人梅臣结为忘年之交。他们还一起在包拯也就是著名的包公包青天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包拯则是他们的顶头上司群牧使。

据《邵氏闻见录》所引司马光的《斋记》记载,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为:“好读书,能强记,虽后进投艺及程式文有美者,读一过则成诵在口,终生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错意,文成,观者皆服其精妙。友爱诸弟,俸禄入家,数月辄无……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人莫能。始为小官,不汲汲于仕进。”

《邵氏闻见录》称“荆公(王安石)、温公(司马光)不好声色,不爱官职,不殖货利皆同”,这些共同的品格和志趣,使得他们互相“倾慕之心,未始变移”,就连租赁住宅,王安石也宁愿和司马光做邻居。

在王安石即将被起用之际,司马光在写给王安石的信中说:“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令致,生民咸被其泽矣!”这年五月,司马光发现好友吕诲袖中藏有弹劾王安石的文章,非常不理解,对吕诲加以劝阻后,回到学士院默坐终日,想不出王安石有何“不善之迹”。

在他们各自的文集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互相赞赏的诗赋。王安石与司马光友谊的顶点是在他们共同担任馆职皇帝文学侍从的时期。《宋人轶事汇编》记载“王荆公、司马温公、吕申公、黄门韩公维,仁宗时同在从班,特相友善。暇日多会于僧坊,往往谈燕终日,他人罕得预,时目为嘉四友。”

但是,好景不长,两人因为政见不同发生了分歧。1067年,皇太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当时朝廷将要举行春季祭天大典。由此,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已经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王安石一次没有推辞便接受了此项任命;而司马光则是在皇帝下令不许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命。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反对:“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司马光大不以为然:“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这实际上就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说辞。”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判断,皇帝很可能有过短暂的犹豫,但最终还是支持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1069年,即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著名的“熙宁变法”开始了。

当司马光发现改革可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灾难时,他开始用激烈的言辞弹劾王安石;而作为好朋友,他又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劝谕王安石不可“用心太过,自信太厚”,借“以尽益友之忠”。王安石在与宋神宗的谈话中,力排司马光的非议;但对这位好友,又“赐之诲笔,存慰温厚”。眼见无法改变局面,又与王安石因变法事绝交,司马光坚辞枢密副使,离开权力中心,来到当时的文化中心洛阳专心修史。

他们两人虽为政敌,但两人互相保持着对对方人格的敬重。一个反对新法的官员死后,司马光为其作墓志铭,其中有讽刺变法的话。有好事者将这个墓志铭献给王安石,以为后者会迁怒于司马光。不料,王安石却将铭文挂在墙上,向其门下士赞曰:“君实之文,西汉之文也。”而司马光在洛阳记述宋朝历史时,也能对王安石做客观评价。

新法旨在清除社会积弊,但是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更主要的是,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几年之后,王安石被自己最亲信的助手出卖;接着,又遭遇了家庭的不幸。他毅然奉还相印,归隐江宁谢家墩。

不久,司马光被重新起用,他将新法改革措施一一废除。新法遭到重大挫折的讯息,加剧了王安石背上的疮毒,使他溘然而逝。司马光得知王安石逝世的消息后,深为悲憾,他写道:“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为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根据司马光的建议,王安石被追赠正一品荣衔太傅。

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有着磊落的襟怀,他们有着深厚的友谊,各项重大的分歧,都以维护宋王朝为出发点,毫不涉及个人的利害冲突。用司马光的话说:“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王安石也承认,他们“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恩恩怨怨正如宋人冯所说:“王安石、司马光,皆天下之大贤。其优劣等差,自有公论。”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满江红是岳飞写的吗岳飞为什么要写满江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我国宋代著名抗金将领岳飞有一首著名的《满江红》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d

  • 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 岳飞必须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抗金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是对“岳家军&

  • 宋朝军队竟然歼灭了金国主力军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3世纪初,北方草原上出现了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政权。1211年二月,成吉思汗自龙驹河率军南下,越过阴山,袭击金朝边地,揭开了长达23年的蒙金战争的序幕。金朝在蒙古军的迅猛打击下,被迫放弃中都(今北京),退守汴京。金军在与强悍的蒙古军交锋中几乎每仗皆败,蒙古军队陆续占领了山东、山西、河北等地区(一些

  • 成吉思汗的骑兵有多厉害能够横扫欧亚大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民族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战略家。他征战终生,统一了蒙古高原上的诸部落后,进而征服了半个世界,创立了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大帝国。1995年12月,美国《华盛顿邮报》依据“人类文明史上第二个1000年(1000~1999年)中,何人缩小了地

  • 开封府传奇的两任皇帝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开封府传奇》中的两代皇帝历史原型分别是赵恒和赵祯: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

  • 成吉思汗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全名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父亲也速该是尼伦部孛儿只斤氏族的首领。铁木真九岁那年,他的父亲被蒙古族塔塔尔部落的人毒死,原来依附他们家的族人纷纷离去,连铁木真家的牲畜也一起被赶走了。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铁木真的母亲诃额伦靠拾果子、

  • 护国太师木华黎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木华黎,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战功卓著。他本是成吉思汗的奴隶,却凭自己的才智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赏识,成为成吉思汗最为信任的军事统帅,最终辅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族,名冠天下。木华黎的父亲古温兀阿,是成吉思汗手下一名忠猛干将。一次,乃蛮部进攻蒙古部落,成吉思汗抵挡不住,与几个随从

  • 成吉思汗第二个儿子:察合台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的第二个儿子察合台从小便不受关注。大哥术赤为长子,三弟窝阔台比自己稳重,最小的弟弟拖雷聪慧机敏,深受大汗宠爱。察合台很清楚自己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知道自己与汗位无缘,所以心态很平和。在跟随父亲西征的过程中,察合台作战很勇猛,并不输给大哥和弟弟,屡建战功。西征得胜而归后,成吉思汗对几个儿子论功行

  • 拖雷受成吉思汗喜爱吗拖雷有没有做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成吉思汗与皇后孛儿帖生育了四个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小儿子拖雷。在平常人家,一般都是小儿子最受父母宠爱,再加上拖雷与生俱来的机智和勇敢,自然深得成吉思汗的喜爱与信任。拖雷从不恃宠而骄,从年幼起便跟随在兄长们身边学习骑射,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作战的时候也非常勇猛,逐渐在军中树立了自己的

  • 忽必烈是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攻克了金中都,金朝统治下的河北地区基本纳入了蒙古帝国的版图。一时间,整个蒙古帝国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牧民,都杀牛宰羊,饮酒庆贺。就在这喜气洋洋的日子里,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就是后来改变整个蒙古帝国命运并且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元世祖孛儿只斤&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