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少奇之子刘源的竞选声明

刘少奇之子刘源的竞选声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4063 更新时间:2023/12/15 11:24:10

少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讲讲他后嗣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1980年,全国高校师生掀起了一场竞选人大代表的风潮。1980年11月1日,刚刚被平反的刘少奇之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刘源率先贴出《竞选声明》,本是他在竞选答辩时的演讲。文中对文革的批判有着切肤之痛,读来感人至深。

这十几年,我与全国人民共同经历了一场可怕的大灾难。我的家中死了四个,六个进监狱。我自己,起码可以说不比任人受的苦再少了。我甚至都不敢完完整整地回顾自己的经历,那太令人不寒而栗了。但是,那一幕幕、一场场景色都深深刻在我心里,不时地漂现脑际,不让我安宁,我想任何一个曾无言地与父母生离死别的孩子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我走过唾弃和侮辱的狭道,曾几次被抛入牢房,在那里埋葬青春;在饿得发疯的日子我像孤儿一样生活过,像狼一样憎恨世界。那些年,我咬着牙活下来。谁曾目睹过父母在侮辱的刑场上,在拳打脚踢中诀别?谁曾亲眼见过有人往才九岁的小妹妹嘴里塞点着的鞭炮?大家能想象我心里的滋味。我咬着牙,一声没吭。

从十几岁起,我就在鞭子下劳改,在镣铐的紧锁中淌着鲜血;多少年,在几千个日日夜夜里,每一小时我的心都在流着血和泪,每时每刻都忍受着非人的待遇和压力。我紧紧地咬着牙,不使自己变疯。为什么?就是为了看到真理战胜邪恶的一天。在人民中,特别是到了农村,我受到了农民的关心、帮助和养育。正像我父亲和我们分别时说的那样:“人民会作你们的父母。”是的,人民作了我的父母。

今天,回顾以往的苦难,我绝不允许让别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再经历这样的痛苦!我必须站起来为人民说话。为了避免灾难重演,就必须铲除产生封建法西斯的土壤,实现民主,不管有多难,路有多长,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就去争取民主。

使我宣布竞选还有另一个个人动机。今年我父亲正式被昭雪。许多同志都祝贺我,为我高兴。我很感动。压在身上的包袱被卸掉了,我也的确轻松许多。然而,恐怕谁也不会想象的,在这一时期,我心里有多么痛苦,其程度恐怕与“文革”开始时差不多。

“文革”开始时,我一下坠入深渊,成了最黑最臭的“黑崽子”,人们避开我,朋友们几乎都背过脸去。在我眼中,彷佛一朝之间世界全颠倒了,大家能想象出那时我的心情。

后来,是人民作了我的父母,拯救了我,培养了我。而今,我又一跃而成为“最高”的高干子弟,一种典型的隔阂又把我与人民分开,不少人们又避开我,猜疑我,误解我。推荐关注:微信查找“老兵正能量”这两次重大的变化,都不是因为我自己有什么过错,只因为出身,可以说,在平反后,我千方百计与大家打成一片,消除误解,但是不行。“文革”初,我还能用内心的高傲、用恨来麻木自己,今天都没有支撑了。我眼看又要与我的父母人民生离死别了。这种痛苦恐怕不是每位同志都能感受的。

我本是一个普通的人,四岁进幼儿园,十五岁成了“黑崽子”,我就是人民中的一员。而今,一种无形的东西却非要把我与人民分开,我愿与大家一样做一个普通人都不行。为什么?

我苦思苦想,这绝不是任何人的过错,更不能责怪误解我的同志,这是社会造成的,是社会中那些封建等级观念要把我与人民隔开,这种隔阂必须靠我自己来打破。我不首先站起来还靠谁呢?

只有与封建专制残去搏斗,与人民一块,一锹一锹填平封建观念的鸿沟,我才能永远在人民的怀抱中;只有我主动让人民审视、检查我,抛掉荣辱杂念,为民主而战,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才不愧为人民养育的儿子。

因此,我出来争当人民公仆,义不容辞!

有人问我:你是不是要走你父亲的路。现在开始往上爬?我想,我确实面临着走什么路的选择。如果我想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好吃,好穿,好工作,作点学问,建一个美满的小家庭,是容易的。

如果我有野心,想往上爬,也不是没有投机的条件。但我不能走这条路,我不能忘了人民,人民才是我的基础。因此,我谢绝了要给我的职务,甚至放弃了摆在眼前的出国学习的机会,选定了一条艰苦、漫长的路。今天,我出来竞选就正是把自己摆在人民之中,和人民一样争取,运用我应有的权利,这是条堂堂正正的路。

在我父亲的追悼会上,在我父亲的骨灰前,我们全家曾发誓说,绝不躺在他的功绩上,推荐关注:微信查找“老兵正能量”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我父亲是来自人民的,正是亿万普普通通的人培养、教育、锻炼了他,作为人民的好儿子,他曾为人民的解放抛弃自己的一切,出生入死,到死也没在特权面前摧眉折腰,人民也为了他的解放而英勇奋斗,付出巨大的牺牲。

我父亲二十三岁时,挺身而出,代表一万多工人斗争,替人民说话,大大发展了党;我三十岁了,今天才有条件。我也应该当仁不让,替人民说话,帮助党进行艰苦卓绝的改革。

中国要民主,一定要实现民主!我们每个人必须为民主而努力,我更责无旁贷。我愿意打这个冲锋,封建残余和一切恶弊宣战,与特权决裂。只有我们大家都动起来,中国的前途才能是光明的!否则,不堪设想。

作为我个人,我也希望每位同志能伸出手来,帮我打碎我们之间无形的隔阂,让我们永远和人民在一起,永远不和你们分开。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回忆:一位壮烈牺牲的志愿军女战士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革命是用滚烫的鲜血堆就而成的一场追求理想光明之路,有很多年轻的生命在这个途中倒下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讲讲一位壮烈牺牲的女志愿军战士。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而二十世纪最后的那个五月却属于悲壮,属于天人合一的怒吼。五月的风被鲜血染红;三位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捍卫真理而献身,带走了他们的全部梦幻,给人类只

  • 探秘:周恩来后人的平淡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周恩来总理兄弟三人:总理为长,大弟周恩溥,小弟周恩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周总理的平淡人生。从1957年始,周恩溥的后人周荣庆一家一直低调生活在河南焦作。11位后人中,除了一人有正式工作外,其他人是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维持生活。周家人从不炫耀身世,如同“隐居”一样,日子过得平

  • 溥仪最后一任妻子为何不愿与他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末代皇帝溥仪注定曲折悲苦,孤独一生。他共有五位妻子,而最后一任妻子待溥仪死后为何不愿和他合葬呢?溥仪作为中国末代皇帝,也是离我们最近时代的皇帝,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影视及照片资料,让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了解封建王朝帝王的生活状态,他的婚姻生活也是后世研究的重要课题。溥仪一生有过五次婚姻,而且每段婚姻都

  • 梁思成为何要娶林洙为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55年,梁思成原配夫人林徽因香消玉殒,那时候的梁思成已经54岁了,就在这个时期,梁思成正身处针对他的“大批判”发动的当口,整个人身心疲惫,可以说在这段时间算是他一生中最昏暗的时刻,他需要人安慰,更需要人理解,就在这个时候,林洙走进了他的生活。林洙比梁思成小27岁,1928

  • 探秘:清朝皇室后裔的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朝覆灭后,清朝的那些皇亲宗室都去哪里了呢?都靠什么为什呢?清朝,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1583开始统一女真,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统一女真诸部。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覆亡。

  • 那个年代的饶河农场知青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接下来要讲的故事就是黑龙江饶河的知青。1969年8月17日中午12点,哈尔滨火车站的站台上,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哈尔滨市二十九中学的239名同学和三十三中、三十六中、四十一中、七工读学校的80

  • 周总理后人的平淡生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周恩来总理兄弟三人:总理为长,大弟周恩溥,小弟周恩寿。从1957年始,周恩溥的后人周荣庆一家一直低调生活在河南焦作。11位后人中,除了一人有正式工作外,其他人是靠做些小生意、打工维持生活。周家人从不炫耀身世,如同“隐居”一样,日子过得平淡,甚至穷酸,但他们从来没有任何抱怨,他

  • 探看:习仲勋严谨简朴的家风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习近勋同志的严谨家风。让我们一起看看习主席实在怎样的 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吧。三年前的2013年10月18日,在纪念习仲勋诞辰100周年之际,习仲勋夫人齐心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忆仲勋》,回忆了丈夫的成长经历以及两人几十年相依相伴的往事。当时,齐心也已经九十高龄,她在文章中写道:&ld

  • 父母赴沪看望陈毅,父子间“约法三章”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950年春,陈毅的父母从四川老家千里迢迢赴沪看望阔别20多年的儿子,也想看看当了上海一把手的儿子,如何管理千头万绪的大上海并带领上海人民谋幸福的。陈毅见到饱经风霜的父母,非常高兴,他嘘寒问暖后,便安排父母在自己家里住了下来。平时陈毅和夫人张茜工作都很忙,数天后好不容易才抽出一个周日,专门陪二老在市

  • “为人民服务”是如何产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上学的时候政治课上讲过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天安门广场举行阅兵式,受阅部队齐声呐喊“为人民服务”。而这个根本宗旨的提出,则源于毛泽东的 《为人民服务》 一文。那么,这篇文章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张思德读过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