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厉王奔彘:国人暴动和周召共和的由来

厉王奔彘:国人暴动和周召共和的由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898 更新时间:2024/1/18 20:47:06

厉王奔彘简介

厉王奔彘,是公元前841年(一说公元前842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当时国人有参与议论国事的权利,甚至对国君废立、贵族争端仲裁等有相当的权利,同时有服役和纳军赋的义务。


厉王奔彘背景

一、政治

周懿王死后,他的叔叔,也就是共王的弟弟辟即王位,是为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在诸侯们的帮助下,又重新夺回了王位,是为夷王。

这两次不正常的王位继承,反映统治阶级对最高权力争夺的公开化,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礼制规范也遭到破坏,周王对臣下的滥用权力的事件不断发生,密康公因为没有将三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献给共王,一年后即遭灭国之灾,由于夷王是依靠诸侯的力量才夺回王位,他的权力和威严受到伤害,地位动摇。此时的周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已经非常尖锐。

二、经济

西周的土地基本制度是“井田制”,将大块的田地分割成九块,排成“井”字形。中央一块田地由大家合耕,收获归国家所有,为公田;其余八块收获物归各家所有,为私田。

井田制下受田的人,平时向授予者交纳贡赋,战时有服兵役的义务。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权向每一位生活在土地上的贵族和庶民取得贡赋,有权向接收土地者收回土地。

西周行使取得贡赋权的方法有两种,其一,庶民助耕公田;其二,诸侯采邑主朝觐贡献。到周夷王时,已有诸侯不朝。

同时,随着私田的不断开发,使西周的井田制度遭到破坏。国人不断依靠从山林湖泽捕鱼、打猎营利,这都对西周朝廷的经济收入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社会

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到周昭王、周穆王时期,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社会地位不断下降。


厉王奔彘的过程

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国人”在此为西周、春秋时对居住于国都的人的通称。)

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

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姬静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劝解下,国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此时宗周无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一说由共国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关于“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两者相比,“共和行政”说较胜。


厉王奔彘的影响

国人暴动后,周厉王已无法回到镐京,太子静也不能马上继位为王。在这种形势下,召公与周公代行王政,并改称年号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

《史记》记载,公元前841年(共和元年)开始记年记事,因此发生“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共和行政”的这一年,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由于周朝是一个由原始部落步入文明社会不久的早期国家,由氏族成员转化而成的国人,是维持周朝统治稳定的主要力量,国人暴动导致了周人中上层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分裂,因而极大地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尽管有短暂的宣王中兴,但周宣王之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最终被犬戎所灭。


看了以上的介绍是否对厉王奔彘更加了解了呢,更多周朝请关注中国历史栏目。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夏朝已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夏朝教育内容的重点是什么中国在史前文化时期,就已孕育了学校的胚胎。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所见的由老人与儿童合居的大房屋,便是最早的教育场所。与半坡大房屋相似的氏族聚落布局在陕西临潼姜寨母系亲族居住区域、洛阳王湾、甘肃大地湾等母系亲族居住区域,均有完整的遗存,并与近世部分少数民族的公房制度相近。它是母

  • 商代的教育及其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见于文献记载的殷商学校除有庠、序、学外,又有“瞽宗”这一新型的教育机构。商代的“庠”在文献和卜辞中均有记载,同夏代一样以养老为主要职能。按照《礼记·王制》的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郑玄注此“左学”即为下庠、小学,位在国中王宫之中。孔疏以养老在学,是为了宣扬孝悌之道。殷人举行养老之礼

  • 西周学校制度及主要教育内容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西周国学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附以射、御、书、数。礼教是有关政治、宗法、人伦道德规范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教育。礼是西周立国的准绳,涉及的内容也十分广泛,《礼记·经解》谓“礼之于正国”,犹如衡之于轻重,绳墨之于曲直,规矩之于方圆,所以礼的教育在西周六艺教育中占有核心的地位。西周的礼教除了

  •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日趋衰落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官学是什么官学是指中国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春秋官学衰微的原因《诗·郑风·子衿》曾描绘过一幅东周时代因官学颓败而使士子浪荡街头的情景,郑玄认为此诗讽刺了乱世学校不修的社会现实。官学急剧衰败

  • 春秋战国私学的蓬勃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私学简介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孔子生活的时期,私学已经出现了。从一些零散的古籍记载来看,在孔子之前或孔子的同时期,即有一批有识之士在开办私学。在孔子之前授徒讲学的相传有周室的老聃,楚国的老莱子、伯昏无人,郑国的列御寇、邓析、壶丘子林;与孔子同时在鲁国讲学的有少正卯

  • 稷下学宫: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稷下学宫简介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

  • 孙坚历史简介:江东之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孙坚,姓孙名坚,字文台。汉族人,出生于155年,死于191年,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孙氏世代在吴地作官。家在富春,祖坟在城东。孙坚少时为县吏,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以武勇成名,17岁便敢独击群贼,还斩杀了一名。“阳明皇帝”许昌造反后孙坚开始带兵,参与平乱。黄巾起义后,孙坚正式开始了统兵

  • 隋朝简介:隋朝是怎样建立又是怎样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隋朝建立背景1.北周灭北齐后国力兴盛,但是北周宣帝宇文赟奢侈浮华,沉湎酒色,政治腐败,朝政逐渐由杨坚掌握。2.北周宣帝病死,杨坚平定叛乱。3.南北朝末年,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后,人民普遍渴望统一。二、隋朝的建立杨坚出身北周贵族,周宣帝时拜上柱国、大司马。后来周静帝年幼即位,坚为大丞相,总揽军

  • 小说中隋朝的开国功臣有哪些 他们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开隋九老”是清代长篇讲史小说《说唐演义全传》,评书《兴唐传》中的人物,他们是大隋朝开国的九位功臣。小说广泛吸取民间传说而加以敷演,不拘泥于史实,具有鲜明的民间文学色彩。下面就让我给大家盘点一下“开隋九老” 隋朝九大开国功臣:开隋九老之一:忠孝王伍建章九老兴隋中的第一名,当山洼一战,连挑南陈十几员上

  • 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帝国始皇帝嬴政,他能统一六国,多半是这三位祖宗的功劳秦始皇所创立的秦朝,严格来说虽有秦始皇之功劳,但实际上若将功劳全算到他一个人的头上的话,那么未免就比较牵强了。严格来说秦帝国能够统一,那是“奋六世之余烈”的效果。当然如果细细来算的话,主要是三任秦国国君打下的基础。这第一位自然就是任用商鞅进行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