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玄宗为何传位于唐肃宗 唐玄宗传位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

唐玄宗为何传位于唐肃宗 唐玄宗传位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047 更新时间:2024/4/2 21:41:14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敏强记,两岁封王。玄宗废掉太子瑛之后,朝廷中以李林甫为首的多数大臣都拥护玄宗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为太子。但是玄宗却认为李亨年长,又听高力士的话。在他的坚持之下,李亨得以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入主东宫。

天宝十三载(754)正月,安禄山来朝,李亨觉得他有谋反的迹象,于是请求玄宗诛杀安禄山,但是玄宗没有听他的话。后来,安禄山果然叛变,大兵压向京师,玄宗等仓皇向蜀郡出逃。

马嵬驿兵变之后,玄宗的队伍中发生了意见分歧。有的认为不可以到蜀郡去,有的主张到太原,有的提议到朔方,有的说还是回京师的好。玄宗一心想入蜀,在征得大家同意后决定继续前进。老百姓们“遮道请留”,希望皇帝不要离开宫阙陵寝所在之地。

玄宗想了很久,最终还是西行了,叫太子李亨留在后面宣慰父老。过了一会儿,人越聚越多,竟达数千人。百姓父老拉住太子骑的马,太子无法前行。太子的两个儿子及李辅国劝太子留下来,以便东讨逆贼。玄宗走出了一段路,见太子不来,心中有所疑虑,无奈之下,拨给他二千人马,命他收复长安。

有学者认为,太子“不得行”是故意制造的假象。长期以来,太子与父皇有较深的裂缝。玄宗曾同日赐死三个皇子,太子看在眼里,心里感觉十分可怕。如果继续跟随父皇到蜀郡,今后太子地位能否保住,是难以预料的。他采用了李辅国等人的意见,让老百姓出面遮道请留,以求得发展个人势力。玄宗已经预感到太子要走自己的路了,不禁叹了一声:“天也。”就与太子分道扬镳了。

李亨率众自奉天一路北上,于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到达灵武。仅过三天,他就在城南即皇帝位,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颁布诏书,大赦天下。

就像当年李亨能入主东宫,全靠其父王李隆基的坚持一样,史书记载,肃宗能在灵武顺利即位,其父亲的“让位”之举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唐大诏令集》收进的《肃宗即位赦》和《肃宗即位册文》这两份官方文书来看,玄宗似乎在马嵬驿兵变和安史动乱之前就已经有厌烦每天处理朝政的情绪,并且有要传位给太子李亨的念头。《旧唐书》的《韦见素传》和《杨贵妃传》以及《资治通鉴》等分别提到了玄宗想要传位或禅位之事,论调与上述两份文件一致。

因而从表面上看,玄宗早已有了禅位之心,马嵬驿兵变则让他如愿以偿。然而,只要再仔细探究一下整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就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合逻辑的地方。

从常理而言,没有一个大权在握的封建君主会心甘情愿地让出宝座。自汉代以来的太上皇;除了那些名为传位实仍独揽朝政,或名为传位实则等待时机重新上台者以外,其余的太上皇最后的结局都是比较凄惨的。更何况唐玄宗并非碌碌无能之辈,作为一个曾经带领国家开创了令全世界叹为观止的开元盛世的皇帝,怎么可能那么轻易地将皇位拱手相让呢?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均言玄宗在天宝十三载(754)时就已有了传位之心。但是恰恰是在这一年,他在兴庆宫接受了大臣送给他的“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的徽号,并为此颁发了全国大赦文,从中看不到一丝一毫他想禅位的迹象。虽然这一年,他也曾几次向高力士提起要将“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但是将朝廷大事委托给将相显然与传位没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李隆基、李亨父子于马嵬驿分道扬镳之后,李隆基并没有听任李亨一个人去平定叛乱,自己在成都静待佳音。相反地,他于入蜀途中从容布置平叛,从未忘记自己的帝王身份。玄宗到成都后的第十四天,肃宗从灵武派出使者赴蜀,向玄宗报告即位的事情。

四天后,李隆基颁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此诏其实已无任何作用,太子早已即皇帝,所谓“命”已是徒有虚名,只不过是为自己被迫让位留点面子。诏中玄宗说自己尽管已是太上皇,但是肃宗在处理军国事务后必须向他奏报。

此外,他还为自己保留了以“诰旨”形式处理事务的权力,并用诏令的形式使之固定化和法律化。李隆基所做这一切的结果,不但没有让人看出他有“高枕无为”的意向,相反,使唐朝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一个由太上皇和皇帝同为政治中心的特殊的中央政治格局。

颁诏后二天,玄宗命左相韦见素、宰臣房等带着传国宝玉册到灵武,举行“传位”仪式。同一天,他命贾至写了一篇《皇帝即位册文》让韦见素带到灵武,内中称赞肃宗有忠孝之诚,其实不过是官样文书罢了。

据说贾至写好这篇册文后,玄宗读了一遍,感叹万千,说:“过去先帝(睿宗)逊位给我,册文是你父亲贾曾所写。今天我将神器大宝托付储君,又是你写册文。”贾至听后,呜咽感涕,反映出了玄宗传位的无奈和悲凉。

肃宗在灵武,得到了郭子仪等人的帮助,壮大了军力。这年九月南下扶风,举起了平叛的大旗。九月底,在顺化(今甘肃庆阳)他见到了韦见素等人。韦见素等献上传国宝及册书,但肃宗不肯受,假惺惺地说:“近来中原还没有安定,我是暂时总领百官,哪里敢乘人之危,抢夺皇位。”群臣固请,肃宗还是不许,就将皇权象征物传国宝和册书置于别殿,说就如孝子朝夕事奉父亲一样,每天昏定而晨省。至此,“传位”也就结束了。

至德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在蜀郡流浪了一年多的玄宗在肃宗的迎接下回到了长安。作为太上皇,他重新回到了兴庆宫。不久,李辅国在肃宗授意下将玄宗幽禁于西内,直至最终幽愤而死。

许多人认为,尽管史书记述了众多玄宗情愿传位的资料,但从种种疑点推断玄宗禅位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他之所以会在得知肃宗灵武即位之后,马上作出反应,颁布《令肃宗即位诏》和《肃宗即位册文》,其实是一种政治手腕。

因为此时李亨已得到朔方的支持,打出平叛旗号,他不得不承认这一既成的事实,况且这样一来,他也能名正言顺地在肃宗即位后的国家政治中施加自己的影响。他们还认为,《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所提到的“内禅”、“传位”之事其实指的是天宝十四载(755)十二月,玄宗意欲亲征叛军而命太子监国一事,与传位于太子没有关系。

然而,这一切也只是推测,要真正揭开玄宗“传位”之谜,还有待学者和历史学家们提出更多有力的证据。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 无字碑有哪几种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凄凉地死去。第二年,她的灵柩被运到长安西80公里的梁山,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梁山是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圆锥形石山,山势峭拔挺立。乾陵以山为陵,将整座山建成了一个巨大的陵园。梁山有三个山头,北峰最高,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天然门户。三

  •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裴炎 裴炎真的勾结谋反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裴炎,唐高宗病重时拜相,受遗诏辅佐中宗,是当时的元老顾命大臣,对唐王朝忠心不贰。中宗即位初,重用韦后家族,欲以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坚决反对,引起中宗不满。裴炎惧,乃与武则天密谋,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旦为帝。武则天临朝称制,裴炎与她的矛盾日益突出,光宅元年(684)遭到了杀身之祸,被处斩于洛阳

  • 武则天为什么常住东都洛阳 武则天为什么偏爱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建都于长安,洛阳是它的东都。从唐高祖至高宗,均以长安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是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除了长安元年(701)十月到三年十月这段时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于684年9月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并且“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改东都为神都,无疑是想抬高洛阳的地位

  • 唐末黄巢结局之谜:兵败身死还是趁乱逃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末年,曾经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黄巢。874年,河南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饥无食,冻无衣,到了“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境地,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揭竿而起。贩卖私盐出身的黄巢曾几次应进士不第,内心早就有“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想法,见到这种形势,遂举旗起义。在他的带领

  • 会昌灭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会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沙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毁在山野中的寺院,随后下诏长安、洛阳的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全国节度使、观察使下的镇地和同、华、商、汝各州留一寺,上等寺留僧20人,中等寺留10人,下等寺留僧5人,其余被沙汰寺院的僧人全部勒令还俗。在沙汰之列的寺院,派御史前去督令限

  • 唐永泰公主死亡之谜:永泰公主真的是被武则天所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于公元701年,年仅17岁。初葬河南洛阳,公元706年迁回长安,陪葬乾陵。关于公主死的经过,《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明确的记载。当时武则天年事已高,许多政事都委托张易之兄弟办理。邵王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以及郡

  • 隋文帝是否是杨广所杀 隋文帝死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581年,杨坚以后周外戚国丈的身份篡夺了帝位,建立了隋朝,史称隋文帝。隋文帝共有5个儿子,均为独孤皇后所生。隋文帝登基后,即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次子杨广为晋王。之后,文帝将杨勇废为庶人,立善于伪饰的晋王杨广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四月,隋文帝得病,七月病重,不久死于仁寿宫。关于文帝的死,目前学术

  • 唐高宗为什么要废掉王皇后 唐高宗废后的真是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李治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几乎同时,朝廷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均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而遭到贬逐或诛戮。对于这一史实,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武则天,认为是由她一手策划和导演的。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记载,武则天于永徽五年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扼

  • 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内的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以及四弟李元吉。李世民得以被立为新的太子,由此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当年那场流血政变,还会开始吗?也因此,无论是必然还是偶然,那场“玄武门之变”的动机都值得人们去探讨。公元617年,时任太

  • 安史之乱的导火索是什么安禄山的真实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场叛乱葬送一个盛世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国相杨国忠为借口,联合同僚旧友史思明率军反叛,在范阳起兵。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一度攻占长安、洛阳,并在洛阳称帝,史称安史之乱。最终,随着唐王朝军队的进攻以及安禄山集团的内讧,公元762年,安史之乱被平定。但是,唐朝却从此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