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杨贵妃死亡之谜:杨贵妃究竟是马嵬身死还是流落民间?

杨贵妃死亡之谜:杨贵妃究竟是马嵬身死还是流落民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1936 更新时间:2024/4/2 21:37:57

安史之乱后,叛军向唐朝的政治首都长安步步进逼。哥舒翰在潼关失守,附近的河东、华阴、冯翊、上洛等郡的守将都弃郡而逃,长安危在旦夕。

潼关最为吃紧的当天夜里,玄宗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集禁卫六军和马匹。次日黎明,玄宗和杨玉环姐妹及众皇子、嫔妃、皇孙,还有大臣杨国忠等从禁苑西边的延秋门出宫。中午到达咸阳,县令早已逃走,杨国忠从集市上买来胡饼给玄宗充饥。

饭后又赶路,半夜才到达距京城八十五里的金城。当夜,从前线赶来报信的人说,哥舒翰被擒。次日,来到马嵬驿。随行将士个个又饥又渴,于是怒火中烧。杨国忠正好走过,士兵愤怒之下将他斩杀肢解。玄宗出驿让哗变的士兵返回部队,士兵拒不散开。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杨贵妃不宜再在御前供奉,希望陛下为国法而舍割恩情。”

高力士劝玄宗说:“贵妃确实无罪,但是将士们已经杀死了杨国忠,而贵妃还在陛下身边,他们们能安心吗?望陛下好好考虑。将士安心,陛下也就平安了。”无奈之下,玄宗只得命高力士带杨贵妃到后面佛堂,用白绫缢死,陈尸在驿庭中,让陈玄礼等来验看。传说在运尸时,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位老婆婆拾得,此后又借机发了一笔横财。

根据《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杨贵妃死在马嵬驿,这也是为大陕西临潼华清宫多数人接受的史实。中唐自居易《李夫人》和郑隅《津阳门诗注》等均明确提到了杨贵妃死后葬在马嵬,郑隅还详细记载了玄宗命高力士移葬杨妃的情况。宋朝乐史的《杨太真外传》甚至说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下。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认为乐史可能是受了白居易《长恨歌》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影响。

一部分学者认为杨贵妃是死于马嵬驿,但不是被高力士缢死的,而是死于乱军的枪下,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一些唐诗的描述。如杜甫有《哀江头》一首,内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句。此诗作于安禄山占据的长安城中,所以他有可能在暗示贵妃并不是被缢死的,因为缢死是不会有血污的。

唐代另一诗人李益有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内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句,究其实也是讲贵妃死于乱军丛中,而不是缢死的。杜牧《华清宫三十韵》也说:“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意指贵妃是死于禁军士兵的乱枪下。

其实杨贵妃的死因在唐代还有多种猜测,除上述死于乱枪之外,还有人认为是吞金而死。刘禹锡《马嵬行》说:“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方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这种讲法在其他书中并不多见,陈寅恪先生也是十分怀疑,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可能与“里中儿”的传说有关。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并不认为贵妃死在马嵬驿,他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认为杨贵妃逃往日本了。在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被缢身亡的,乃是一个侍女,杨贵妃并没有死。她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在上海附近扬帆出海,漂泊到日本久谷町久津。

杨贵妃死亡之谜:杨贵妃究竟是马嵬身死还是流落民间?" alt="杨贵妃死亡之谜:杨贵妃究竟是马嵬身死还是流落民间?/>

唐玄宗曾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杨贵妃面呈佛像两尊,贵妃亦以玉簪答复,但始终未能回归故国,最后在日本终其天年。据说,日本国至今仍有杨妃之墓,而日本著名演员山口百惠也称她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当时提出要缢死杨贵妃的陈玄礼本人其实与杨妃并没有深仇大恨,而且据史料记载,马嵬坡事件之后,他仍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和器重,如果他真的让杨妃死了,玄宗应对他恨之入骨才对,怎会依旧信任他呢?惟一的可能就是陈玄礼通过斡旋,使杨妃保住了性命。

与上述大同小异的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确东渡日本了,但不是高力士和陈玄礼用的调包计,而是死而复生。日本学者渡边龙策在《杨贵妃复活秘史》中认为高力士仅是将杨贵妃窒息昏迷,杨贵妃醒后在舞女谢阿蛮和乐师马仙期的帮助下,往东南潜入襄阳,再漂泊到武昌,沿长江到达扬州。日本遣唐使团团长藤原刷雄将贵妃带上了海船,逃到了日本山口县的久津。

杨贵妃出走日本后,谢阿蛮和马仙期设法把杨贵妃东渡的消息呈达玄宗,玄宗闻讯,感叹不已,就派方士去日本找杨贵妃,并面呈两尊佛像,劝她回国。双方虽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最后未能随方士回国。

与杨贵妃逃亡日本的说法相似,另有一种新颖的观点认为杨贵妃逃到美洲去了。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中称,杨贵妃并没有死在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到了美洲。这种说法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料支撑,相信的人很少。

中国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杨贵妃最终流落于民间。俞平伯首先于上世纪20年代提出这一看法,他主要是对白居易《长恨歌》和陈鸿《长恨歌传》进行了考释。他指出,白氏诗中说“似马嵬之事不足为恨”,看来只有生离才称得上“长恨”。白氏又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玄宗正是由于马嵬驿坟中没有杨妃的尸体,才遣方士四处寻觅。

白氏诗中又说:“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其实是说杨妃仍居于人间。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俞平伯认为马嵬事起仓促,杨贵妃虽被赐死,但未必真死,可另觅替死鬼。杨妃流落民间后,大约当了女道士。

唐代的女道士院就是娼家妓院,故杨贵妃最终沦落为娼女。所以对深爱杨贵妃的玄宗来说,真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有不少学者赞成俞平伯的说法,并进一步作了论证。

杨贵妃是个有着倾国倾城美貌的特殊人物,她的死被蒙上了一层特殊的面纱。对美的追忆,使我们对杨贵妃的最后归宿,至今仍用不同的观点在阐释着。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玄宗为何传位于唐肃宗 唐玄宗传位究竟是自愿还是被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个儿子。从小聪敏强记,两岁封王。玄宗废掉太子瑛之后,朝廷中以李林甫为首的多数大臣都拥护玄宗宠妃武惠妃的儿子寿王瑁为太子。但是玄宗却认为李亨年长,又听高力士的话。在他的坚持之下,李亨得以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入主东宫。天宝十三载(754)正月,安禄山来朝,李亨觉得他有谋反

  • 武则天为什么要立无字碑 无字碑有哪几种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凄凉地死去。第二年,她的灵柩被运到长安西80公里的梁山,和唐高宗合葬在一起。梁山是一座海拔一千多米的圆锥形石山,山势峭拔挺立。乾陵以山为陵,将整座山建成了一个巨大的陵园。梁山有三个山头,北峰最高,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天然门户。三

  • 武则天为什么要杀裴炎 裴炎真的勾结谋反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裴炎,唐高宗病重时拜相,受遗诏辅佐中宗,是当时的元老顾命大臣,对唐王朝忠心不贰。中宗即位初,重用韦后家族,欲以韦后之父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坚决反对,引起中宗不满。裴炎惧,乃与武则天密谋,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旦为帝。武则天临朝称制,裴炎与她的矛盾日益突出,光宅元年(684)遭到了杀身之祸,被处斩于洛阳

  • 武则天为什么常住东都洛阳 武则天为什么偏爱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建都于长安,洛阳是它的东都。从唐高祖至高宗,均以长安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但是武则天登上帝位之后,除了长安元年(701)十月到三年十月这段时间住在长安以外,其余时间一直住在洛阳。据史料记载,武则天于684年9月改嗣圣元年为光宅元年,并且“改东都为神都,宫名太初”。改东都为神都,无疑是想抬高洛阳的地位

  • 唐末黄巢结局之谜:兵败身死还是趁乱逃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朝末年,曾经爆发过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其领导人是黄巢。874年,河南地区连年发生水旱灾害,老百姓饥无食,冻无衣,到了“夫妻不相活,父子不相救”的境地,无奈之下大家只能揭竿而起。贩卖私盐出身的黄巢曾几次应进士不第,内心早就有“冲天香阵透长安”的想法,见到这种形势,遂举旗起义。在他的带领

  • 会昌灭佛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会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下令灭佛,沙汰寺院僧尼。先是拆毁在山野中的寺院,随后下诏长安、洛阳的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30人。全国节度使、观察使下的镇地和同、华、商、汝各州留一寺,上等寺留僧20人,中等寺留10人,下等寺留僧5人,其余被沙汰寺院的僧人全部勒令还俗。在沙汰之列的寺院,派御史前去督令限

  • 唐永泰公主死亡之谜:永泰公主真的是被武则天所杀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死于公元701年,年仅17岁。初葬河南洛阳,公元706年迁回长安,陪葬乾陵。关于公主死的经过,《旧唐书》、《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均有明确的记载。当时武则天年事已高,许多政事都委托张易之兄弟办理。邵王李重润和他的妹妹永泰郡主以及郡

  • 隋文帝是否是杨广所杀 隋文帝死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581年,杨坚以后周外戚国丈的身份篡夺了帝位,建立了隋朝,史称隋文帝。隋文帝共有5个儿子,均为独孤皇后所生。隋文帝登基后,即立长子杨勇为太子,次子杨广为晋王。之后,文帝将杨勇废为庶人,立善于伪饰的晋王杨广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四月,隋文帝得病,七月病重,不久死于仁寿宫。关于文帝的死,目前学术

  • 唐高宗为什么要废掉王皇后 唐高宗废后的真是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李治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几乎同时,朝廷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均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而遭到贬逐或诛戮。对于这一史实,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武则天,认为是由她一手策划和导演的。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记载,武则天于永徽五年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扼

  • 玄武门之变的历史真相究竟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公元626年,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内的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当时的太子李建成以及四弟李元吉。李世民得以被立为新的太子,由此开启了属于他的时代。而这一切,如果没有当年那场流血政变,还会开始吗?也因此,无论是必然还是偶然,那场“玄武门之变”的动机都值得人们去探讨。公元617年,时任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