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玄奘西天取经真实历史故事:没有徒弟只身一人西行

唐玄奘西天取经真实历史故事:没有徒弟只身一人西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98 更新时间:2024/1/25 23:38:20

贞观元年(627年)秋八月,唐朝僧人玄奘独自离开长安城,策马西去,开始了他“说走就走”的万里远行。

玄奘俗家姓陈,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剃度出家。少年玄奘非常好学,又悟性奇佳,很快就在佛法上有了一定造诣。隋末唐初,玄奘为避战乱,辗转去了四川;当时蜀地高僧云集,玄奘居蜀四五年,精研佛法,佛学修为大进。大约二十四岁时,玄奘离开四川,在游历各地,参访名师的同时,他自己也开始讲经说法,声名鹊起。年轻的玄奘得到佛教界的高度肯定,被誉为“初次散发出万丈光芒的太阳”。当二十五六岁的玄奘到达长安时,他已经成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名僧。

然而胸有大志的玄奘并不满足于此。在多年学佛过程中,玄奘深深苦恼于中土的佛经不够完备,异说纷纭,无从获解。而幸运的是,玄奘在国际化大都市长安,遇到了一位来自天竺(古印度)的僧人,听他讲经,受益匪浅。眼界大开的玄奘,顿时产生了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留学深造的念头。

于是玄奘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授予“护照”,准许他们出境求法。但此时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百废待举,对弘扬佛法没有丝毫兴趣,遂下诏否决了僧人们的请求。得不到官方的许可和支持,其他僧人都打了退堂鼓,只有玄奘信念坚定,即使孤身一人,也要完成西行求法的伟业。

玄奘偷偷离了长安,一路向西,经过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潜至紧邻国境的瓜州。正当玄奘盘算着如何偷越国境,继续西行时,他的图谋被官方获知。凉州都督李大亮颁布了“通缉令”,严令邻近州县搜捕、捉拿玄奘。搜捕文书发到瓜州,首先落到一位名叫李昌的中层官员手上。李昌知道瓜州境内最近来了一位僧人,估计他就是那个被通缉的玄奘。但李昌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他并没有把这些情况禀报上级,率人去抓玄奘,反而立刻赶去向玄奘通风报信。

见面以后,李昌就拿着文书给玄奘看,并意味深长地问他:“师父您不是这个被通缉的人吧?”

玄奘一时陷入两难的境地:承认自己的身份吧,就会被遣返回长安;撒谎说不是吧,又违背了“出家人不打诳语”的戒律。当他纠结着不知怎么回答时,李昌通过观察,更加确定了玄奘的身份,进一步对他说:“师父一定要说实话,如果有什么问题,弟子帮您想办法。”

到了这个份上,玄奘只得实话实说,同时明确表达了自己西去求法的决心。李昌对此深表钦佩,当着玄奘的面三两下撕了文书,并提醒他为防后续追捕,要尽早离开。

玄奘听从李昌所言,急忙离开了瓜州,潜往边关,偷越国境。这一路上,玄奘差点被胡人向导杀害,也曾被边关守兵射伤擒获,在沙漠里又差点因缺水干渴而死。但玄奘心如铁,发愿“不求得大法,决不东归”。九死一生,备尝艰辛之后,他终于渡过葫芦河,绕过玉门关,越过五烽(五个“边防哨所”),穿越八百里沙漠,成功抵达了伊吾国(今新疆哈密)。

有大唐高僧来到伊吾的消息很快传到邻近的高昌国。高昌国麹文泰笃信佛法,立刻派了使者请玄奘去高昌。贞观二年(628年),玄奘抵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高昌王麹文泰亲自出迎,对玄奘极尽礼遇。不久,麹文泰就向玄奘开出优厚条件,希望他留在高昌,帮助发展高昌的佛教事业。

玄奘当然不能接受这个邀请,一边拜谢王恩,一边婉拒了他。麹文泰不肯放弃,苦苦挽留玄奘,表示“葱岭可移,我留您的心意不会动摇”。玄奘也进一步明确答复道:“我西来求法,不能中途停止,希望大王体谅。”

两人一来二去把话说僵了,高昌王发了火,从挽留变成了扣留。他怒气冲冲地对玄奘说,你要么留在高昌,要么我把你遣返唐朝,反正就是不让你西去!历史上的玄奘绝不是《西游记》里那个懦弱窝囊的唐僧,他的回答十分硬气:“大王能留下我的尸骨,但我的意识、精神你不一定能留得住!”

此后,玄奘用绝食行为以示决心。整整三天三夜,玄奘水米未进,眼看已是气息奄奄;麹文泰生怕把玄奘逼死了,只好服输谢罪,答应放他西行。不仅放行,麹文泰还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倾其所能给“御弟”置办行装,为他此后的西行之路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与高昌王洒泪而别之后,玄奘继续西行,经过阿耆尼(今新疆焉耆)、龟兹(今新疆库车)等国,翻越凌山(今山穆素尔岭),进入中亚地区。此后玄奘历经艰险,跋涉多国,经中亚而至阿富汗,进而到达印度。

当时的印度小国林立,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分,史称五印度或五天竺。玄奘先到北印度,游历十余国后进入恒河流域的中印度。贞观五年(631年),玄奘来到佛教圣地,印度万千寺院之首的那烂陀寺留学。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之后,玄奘又出外游学,多年里足迹遍及全印度。

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程东归;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带着数百部印度佛典,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长安。

数万里西行路上,虽然没有妖魔鬼怪作祟,但十多年间玄奘所遇之艰难困苦,为数也不少于八十一难。不像《西游记》中有神通广大的徒弟保护,玄奘只身一人,却智勇兼具,而且志向坚定,完成了这一场艰苦而伟大的旅行。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朝李世民灭高句丽之战为什么失败了历史真相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高丽,唐朝时称高句丽,其国民是扶余人,是唐朝时建立在我国东北部和今天朝鲜半岛的一个政权。隋朝时,因感到高丽对边疆造成的威胁,隋炀帝曾亲征讨伐高丽,但损失了大量将士,以失败告终。唐初,唐太宗击溃了突厥的进攻,平定了北部边境,开始腾出手来征服高丽。公元642年,高丽内部发生了内乱。一名具有极强实力的军事

  • 唐高宗李治是怎样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唐高宗李治给人的印象是无所作为,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其实,作为一个和平时期的守成皇帝,他能够继承贞观遗风,延续唐太宗时期所制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开创“永徽之治”,也算是有所作为了。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子,母亲是长孙皇后,原本轮不到他当太子。他本性仁慈、低调,从来就胸无大志

  • 柳毅传书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故事发生在唐高宗仪凤年间。书生柳毅参加科举落榜后,到泾阳与老乡辞别。马在途中受了惊,跑上了岔路。忽见一位女子在路边牧羊,她长得十分美丽,却满面忧伤,神情憔悴,衣裳也很破旧。柳毅觉得很奇怪,停下问她为何这般模样。女子抽泣着告诉柳毅,她是洞庭湖龙王的小女儿,受父母之命,嫁给泾水龙王的小儿子。本以为门当户

  • 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是怎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狄仁杰,字怀英,号德英,太原人,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以不畏权势,执法严明,勤政清廉,心系百姓而享誉千秋。唐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担任专管刑狱之事的大理丞仅一年,就判决了多年来积压的大量案件,涉及约1.7万人,没有一个喊冤要求重审的。狄仁杰因公平正义、宽厚仁慈而名闻朝野。狄仁杰任侍御史期间,负责督察百官

  • 韦皇后临朝乱政的前因后果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韦皇后是唐中宗李显的皇后。早在李显还是太子的时候,她就被选为太子妃。在李显第一次登基的嗣圣元年(684年)她被立为皇后。可是没过多久,李显激怒了武则天,被废除帝位,贬为庐陵王。韦皇后的命运也因此大起大落,发生了戏剧般的转折,她陪着李显,一同被流放到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这一流放,就是十四年。在这

  • 安乐公主是谁的女儿嫁给了谁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和韦皇后最小的女儿。她是一个早产儿,出生在唐中宗被流放的途中。唐中宗夫妇在困难潦倒的时候产下她,不免对她十分宠爱,这养成了她恃宠而骄、横蛮霸道的性格。唐中宗结束流放生涯回到长安城时,安乐公主已经长成了一个美丽的少女。她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唐中宗第二次登基以后,安乐公主声势显赫,

  • 太平公主一生悲剧之谜太平公主怎么死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最小的女儿。她多谋善断,内心充满强烈的权力欲望。武则天曾说过太平公主很像自己,对她极为宠爱和信任,遇事喜欢和她商量。太平公主因害怕武则天对自己不利,在武则天在世的时候,行事谨慎、低调,不过多地显示出对权力的野心。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太平公主因为拥护中宗有功,被封为&ld

  • 开元盛世为什么能鼎盛对唐朝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这是杜甫在《忆昔》一诗中所描绘的开元盛世的繁华升平景象。这个景象来之不易。唐玄宗执政初期已立国百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以及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发展,虽然为大唐王朝进一步兴旺打下雄厚的基础。但是,宫廷政变、

  • 科举制的考试方法是什么对历史产生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隋唐以前,朝廷选拔读书人做官的方式,采取的是“九品中正制”。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呢?就是由有见识的官员担任各地方的中正官,负责评审本地读书人;然后,依据他们的家世背景和才能品德,把他们分为九个等级,也就是“九品”。等级越高,表

  • 刘知几是谁刘知几是哪个朝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一般来说,宫廷设有专门书写历史的机构,也有专门记录历史的官员。每个朝代发生的重大事情,都由史官负责记录,传给后人。不过,在唐朝,却有一名大学者,因不满史官工作的因循守旧,便私下写了一部关于评论史书的伟大著作。他就是刘知几。刘知几出生于唐高宗在位的年代,他的家庭洋溢着浓浓的书香气息。他的父亲和哥哥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