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前七子分别是谁前七子生平资料介绍代表作品介绍

明代前七子分别是谁前七子生平资料介绍代表作品介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954 更新时间:2024/3/12 21:13:02

明代前七子分别指谁?前七子的代表作品有哪些?一起了解一下前七子的相关资料介绍吧!

明代前七子分别是谁?

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

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立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色。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前七子多是在政治上敢与权臣、宦官作斗争的人物。尽管他们诗文创作成就不等,但均有一些面对现实、揭露黑暗的作品。如李梦阳、何景明的《玄明宫行》、王九思的《马嵬废庙行》、王廷相的《西山行》等,都是表现宦官专权及讥刺他们横行不法、骄横淫逸的题材,颇切中时弊。

前七子力倡复古,影响甚巨。弘治以来明人汇刻的《唐百家诗》(朱警辑刻)、《唐十二家诗》(张逊业辑刻)、《唐诗二十六家》(黄贯曾辑刻)、《广十二家唐诗》(蒋孝辑刻)等选本,大多只收中唐以前诗歌,可见当时风气之一斑。前七子也是后七子的前导,使文学复古运动在明代长达百年之久。

但是,前七子中一些人过分强调了从格调方面刻意模拟汉魏、盛唐诗歌,甚至将一些结构、修辞、音调上的问题视为不可变动的法式,鼓吹"夫文与字一也。今人摹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

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李梦阳《再与何氏书》)这就否定了文学应有独创性,也否定了创作的现实生活根源,以致发展到后来模拟成风,万口一喙。嘉靖初,诗人薛蕙与杨慎论诗,就认为"近日作者,模拟蹈袭,致有拆洗少陵,生吞子美之谑",很有识见。

明代前七子生平资料介绍: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家世寒微,祖父由"小贾"而致富,另外李梦阳有一位兄长也是以经商为业的。父习儒,曾任封邱王府教授。李梦阳的一些诗文中对商人善于牟利的品质颇表示赞许,与其家庭的情况有关。

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后,他为官刚劲正直,敢于同权宦、皇戚作对,以至屡次入狱。最今世人震惊的一次,是他上书孝宗皇帝,历数皇后之父张鹤龄的罪状,差点为此送命;出狱后在街上遇到张氏,他仍痛加斥骂,用马鞭击落张氏的两颗牙齿,从中可以看出他的为人性格。有《空同集》。

明代前七子何景明生平资料介绍: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河南信阳人。于弘治间中进士,在京任职,与李梦阳等人一同倡言文学复古,成为"前七子"的主脑人物之一。有《大复集》。

何景明曾与李梦阳就文学复古的问题发生争论,彼此书信往复,各执己见。大致说来,在提倡复古的基本立场上,他与李氏并无歧异,有些言论同样很偏激,如《杂言十首》所谓"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不过,何景明不像李梦阳那样主张"尺寸古法",而提出"舍筏登岸"(《与李空同论诗书》)之说,强调学古为手段,目的在于独创。这种分歧的产生,盖与二人美学趣尚不同有关。何景明的创作风貌,更多地趋向于俊逸秀丽一路,所以一味拘守"古法",追仿古人的"格调",是他不能接受的。

明代前七子徐祯卿生平资料介绍:

徐祯卿(1479-1511)明文学家。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属江苏)人。弘治进士,官国子监博士。少与唐寅、祝允明、文徵明齐名,称"吴中四子"。后与李梦阳等并称"前七子"。论诗主情致,与后来王士禛所倡导之"神韵说"有相通之处。其诗风格清朗,也有指陈时事,隐寓讽刺之作。所著有《迪功集》、《谈艺录》等。

明代前七子王九思生平资料介绍:

王九思(1468-1551)明文学家。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人。曾任翰林院检讨、吏部郎中。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降为寿州同知。以诗文名列"前七子"。所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及散曲集《碧山乐府》等。

明代前七子康海生平资料介绍:

康海(1475-1540)明文学家。字德涵,号对山、沜东渔父,陕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武宗时宦官刘瑾败,因名列瑾党而免官。以诗文名列"前七子"之一。所著有诗文集《对山集》、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等。

明代前七子边贡生平资料介绍:

边贡(1476-1532)明文学家、藏书家。字廷实,号华泉。祖籍准阴,后徙居历城(今山东济南)。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除太常博士,进兵科给事中,后改荆州,历任陕西、河南提学使。以侍奉母亲,辞职家居。嘉靖初,复起为南京太常少卿,拜户部尚书。

少负才名,与李梦阳等人称"弘治十才子"。好交游,悠闲无事则游览山水,后被都御史劾其纵酒废职,被罢官归。平生喜收书,有求古书癖。所蓄书万卷,搜访金石、古文甚多。一日,其藏书楼遇火,仰天大哭,遂起病而卒。自著有《华泉集》14卷。

明代前七子王廷相生平资料介绍: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明朝潞州(今长治市)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王廷相自幼聪慧,文才显现。弘治八年(1495)21岁乡试中举,十五年(1508)28岁中进士及第,授庶吉士并被选入翰林院,曾任兵科给事中,辅助处理奏章,后因得罪大宦官刘瑾,被贬为地方任都察院副都御史(中央执法官)并巡抚四川,后又升为兵部左、右侍郎(兵部副长官),最后升为任南京兵部尚书。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后七子分别是谁后七子生平资料介绍后七子代表作品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明代后七子是指谁的?后七子有哪些著名的代表作品?一起了解一下后七子的相关资料介绍吧!明代后七子是指谁的?后七子是怎么来的?其形成情况大致如下:约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学复古的"旗鼓"。后二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

  • 王守仁简介生平经历代表著作介绍怎么死的墓地故居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守仁生平经历了哪些事件?王守仁最后是怎么死的?墓地在哪里?王守仁故居在哪儿?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王守仁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

  • 章惠皇后 宋仁宗的养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杨氏北宋真宗赵恒淑妃姓名:杨氏生卒年:公元984~1036年籍贯:北宋益州郸(今四川郸县)婚配:北宋真宗赵恒封号:淑妃谥号:章惠皇后公元1033年,刘太后在春意正浓的时候离开了人间,临终之际,她还不愿把权力交给皇帝赵祯,遗命尊皇太妃为皇太后,和皇帝同议军国大事。这位新皇太后姓杨,也是益州郫(今四川)

  • 金匮之盟-昭宪太后逼迫赵匡胤传位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杜氏:北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生母杜氏约在十五岁时,嫁给赵弘殷为妻。杜氏婚后,治家严谨果毅,很有礼法。先后共生育五子二女:邕王赵光济、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秦王赵廷美、夔王赵光赞、秦国大长公主和陈国长公主。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杜氏的儿子赵匡胤担任定国军节度使,杜氏因而有命妇身份,受封

  • “靖康之变”是怎么发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靖康之变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

  • 方腊起义的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徽宗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睦州青溪人方腊,原本是漆园主。相传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能号召很多生活困苦的农民。宣和二年,宋徽宗下令停运花石纲,又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宣和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方腊贼军在青溪县息坑(今浙江淳安

  • 海上之盟:北宋灭亡的前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海上之盟是北宋、金国联合攻打辽国的盟约 。因为双方使节都由海上往返谈判,故名。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随后屡败辽兵。宋徽宗等认为辽有必亡之势,决定联金攻辽,乘机收复燕云。自北宋立国于中原以后,强大的辽国一直位于宋的北方,且时有南侵攻宋的野心,形成宋辽南北敌意对峙的局面。

  • 熙宁变法: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

  • 元丰改制是宋朝哪位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宋初以来的职官制度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机构重叠,既无定员、无专职,又有许多徒有其名而无所事事的冗闲机构和官员;二是莅其官而不任其职,官职名实之间悖离、混乱。熙宁(1068~1077)变法期间,王安石主张,只要各个机构能恢复职能和作用,就算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如司农寺、都水监等已对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

  •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北宋末年张择端的神品名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副极其珍贵的绘画艺术瑰宝。关于张择端的身世缺乏史料记载,仅从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清明上河图》上金人张著写于1186年的一段跋文中得知:“翰林张择端,自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面,尤嗜于舟车示桥郭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