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云龙所属陕军编制

李云龙所属陕军编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637 更新时间:2023/12/29 18:49:57

李云,字虎臣,陕西临潼人,1890年出生。辛亥革命爆发后,李云龙结交了张凤鸣、南成祥、张明轩、丁增华等一批绿林义士,组成“渭北刀客”,独树旗帜,喊出“杀官兵替天行道,打财主杀富济贫”的口号。1912年9月,“渭北刀客”在官道刘村伏击了一队官兵,缴获许多枪支弹药,从此队伍越来越壮大。“渭北刀客”在李云龙的带领下逐渐由一帮江湖义士变为在当时陕西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1915年上半年,李云龙和续西峰、胡景翼、岳维峻、弓富魁、杨虎城、井勿幕、邓宝珊、宋哲元、樊钟秀、续范亭、孙殿英等10佘人在华山结盟,发誓成立国民军,救国救民,抵抗帝国主义,扫除国内军阀,不成大功,誓不做官。以收回租界,与列强站在平等的地位,实行三民主义,永不受外国的侵略为目的。”从此以后,他们有的住华山,有的散居陕西各地,还有的返回部队,以待时机。

1925年2月,国民军第2军胡景翼部与原盘踞河南的镇嵩军憨玉琨部展开了“胡憨之战”。历时月余,憨兵败服毒自尽,国民军第2军大获全胜。在此次大战中,李云龙率领部队黑夜奇袭虎牢关当推首功。4月,胡景翼病故后,第2军军长由岳维峻接任,李云龙任第10师师长。

7月,大战中获胜的国民军进驻陕西,驱逐了北洋军阀陕督吴新田,段祺瑞的北洋政府免去吴陕南护军使,换国民军第3军司令孙岳为陕西督办,换第2军司令李云龙为陕西军务帮办,由此开始了国民军陕人主政陕西的时期。

1926年1月1日,冯玉祥正式发出通电宣布即日下野出游,同时向段祺瑞政府辞去本兼各职。段政府根据冯的意见,命李云龙任陕西督办,张之江任西北边防督办兼察哈尔都统,刘郁芬任甘肃督办,李鸣钟任绥远都统,随即,孙岳调往直隶,李云龙率少数部队退回陕西西安继任陕督。

同年春,吴佩孚联合奉系进攻国民军。因冯玉祥出国考察,无主帅的第1军被打得元气大伤,韩复榘、石友三叛变,15万人只剩下3万。第2军军长岳维峻指挥无方,第3师蒋士杰困守信阳48天失城,国民军在河南完全失败。只剩下第2军李云龙、邓宝珊,第3军杨虎城、庞炳勋,第5军方振武在苦苦支撑。

4月2日,北洋军阀吴佩孚不断扩大其势力范围,命驻守河南嵩山的刘镇华率8万多人进入关中,曾在“胡憨大战”中溃败离陕的原陕督刘镇华卷土重来,反扑陕西。吴佩孚委任刘镇华为“讨贼联军陕甘军总司令”,联合甘肃督军陆洪涛、陇东张兆钾、陇南孔繁锦和阎锡山等攻打西安。陕西督办李云龙即率领杨虎城的国民军第3军第3师;李云龙的国民军第2军第10师;卫定一的陕军第4师(3支军队统称陕军,李云龙任总司令,杨虎城任副总司令)等部固守西安。

李云龙所属陕军编制序列(一)(1926年4月)

陕军总司令李云龙

副总司令杨虎城

国民军第2军第10师 师长 李云龙

国民军第3军第3师 师长 杨虎城

陕军第4师 师长 卫定一

李云龙所属陕军编制序列(二)(1926年12月)

军长 李云龙

何经伟师(辖2个旅)

赤亚武师(辖2个旅)

刘文伯师(辖2个旅)

1928年1月9日,蒋介石复职。国民党在南京举行二届四中全会,2月7日,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指定,蒋任军事委员会主席。3月9日,李云龙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初,适有陇东军阀韩有禄、黄得贵反冯,宋哲元率部追击歼其部至关中,陕军将领田玉洁阻击宋部,并联合韩、黄共6万人攻打冯军。

其后,陕军各路将领在三原县召开联席军事会议,要求陕人治陕,拥岳维峻任陕军总司令,李云龙任渭南总指挥,冯子明任渭北总指挥,并由此引发了陕军联合反冯战争。宋哲元采取分化瓦解和军事切割相结合的办法将陕军各个击破。在此次反冯作战中,陕军将领顾含芳、田玉洁、党玉琨、雷赤诚、曹耀南、杨云栋等相继战死。

1928年4月,李云龙孤注一掷,发兵攻潼关围西安。又被马鸿宾、孙连仲前后夹击,兵败后退走商县黑龙口。其手下两个师长和参谋长刘季衡也被杀害。在此情势之下,李云龙被迫率部投靠蒋介石,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3师。李云龙任师长,驻扎湖北沙市。

1928年4月,李云龙再次参加了反对冯玉祥的战争。到中原大战之前,李云龙本想重返陕西,但是蒋介石却让在蒋唐战争期间,突袭驻马店、击败唐生智的杨虎城部先人陕西境内,并将杨虎城从新编14师师长升为第7军军长。中原大战打下洛阳后,杨虎城率部西返人陕,又被蒋任命为第17路军总指挥兼陕西省主席。

李云龙对此心怀不满,联合南阳的滇军范石生部以及川军郭汝栋部等配合冯阎进行反蒋之战未果,部队被撤番编遣,本人也被蒋介石撤职。从此淡出军界。抗日战争时期,李云龙曾任陕西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促成临潼县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任陕西省政协委员。1954年底在西安病逝。

其他陕军军阀部队编制

李云龙所属陕军编制

于右任所属陕西靖国军编制

邓宝珊所属陕军部队编制

井岳秀所属陕军编制

相关推荐

民国八大总统介绍

抗日战争中的十大著名战役

民国二十大军阀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邓宝珊所属陕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邓宝珊,原名邓瑜,甘肃天水人,1894年出生。1910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在新疆参加伊犁起义。1916年在陕西参加讨袁斗争。1918年在陕西三原与胡景翼等创立靖国军。1921年任陕军暂编第1师岳维峻旅团长。1922年4月底,直奉战争爆发。胡景翼奉命率部出渣关,与冯玉祥部协同,于5月在郑州附近大战

  • 井岳秀所属陕军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井岳秀,字嵩生,陕西蒲城人,1878年出生。幼年喜好武术,曾考中武庠生,后毕业于陕西武备学堂。1906年受其胞弟井勿幕影响参加同盟会。1911年10月参与反清起义,被陕西军政府委任北路军统领,不久改任全省游击统带,后任陈树藩部下工兵营长。1913年9月,首次北上榆林,妥善处理了“神团&r

  • 浙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浙军简介浙军前身是清末新军第21镇,统制萧星垣,下辖第41协(协统杨 善德)和第42协(协统刘询)。1911年辛亥革命后,响应革命,协同淞军、 沪军、江苏军围攻南京清政府守军。1912年4月,袁世凯篡夺孙中山组 织的南京临时政府的大权后,黄兴任南京留守,先后将驻苏、皖、浙、闽 的军队加以整顿。4月2

  • 五省联军军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五省联军简介“五省联军”前身是直系一部。1922年10月,驻闽北的皖系军阀王永泉率部驱逐投靠直系的福建督军李厚基。曹锟命孙传芳为援闽军总司令,于1923年春率第2师及周荫人的第12师入闽。同年3月,孙被任命为福建军务督理。在1924年的江浙战争中,孙率部由福建入浙,未遇重大抵

  • 闽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闽军前身是清末福建新建陆军第10镇,统制孙道仁。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道仁任福建都督,第10镇改为第1师,许崇智任师长。1912年9月,第1师改为第14师。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福建宣布独立,孙道仁、许崇智相继离开,第14师缩编为第27混成旅,王麒任旅长。不久,北洋军派第4师步兵第7旅驻防福

  • 苏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军前身是清末江苏新军第9镇及第7镇第13协、第12镇第23协。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洋新军群起响应,光复南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迎孙中山为大总统。为筹备北伐,黄兴、陈其美等曾将苏、皖、浙、闽四省起义军扩编5个军20多个师。即:第1军,柏文蔚任军长;第2军,徐宝山任军长;第3军,王芝祥任军长;第

  • 皖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清末安徽仅成立新军第31混成协,下辖第61、第62标。1911年,辛 亥革命爆发后,新军内部革命党人曾两次发动起义,均被镇压。后来咨 询局及群众团体内外联合迫使安徽巡抚朱家宝宣布独立。不久,朱化装 逃走,由革命军第1军军长柏文蔚率部护送孙毓筠到安庆任都督。后孙又让位于柏文蔚。1912年8月,南京留守

  • 赣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赣军前身是清末暂编陆军第27混成协。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昌新军起义 响应,并成立江西军政府,推举吴介璋为都督, 旋辞去,由彭程万任都督。1912年1月,李烈钧 又被推为江西都督,3月就任。9月,李烈钧把 辛亥革命后扩编的16个标新军裁减一半,编 成4个旅,第1旅,刘世钧任旅长;第2

  • 直鲁联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直鲁联军简介直鲁联军前身是奉军李景林、张宗昌两部。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张宗昌任奉军第2军副军长兼第3混成旅旅长。直系战敗后,张宗昌率部进入关内,大肆收编直系溃军,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奉军不可小覷的一支重要力量。直奉战争后,又协助苏皖宣抚使卢永祥南下,赶走刘燮元,夺得江苏地盘。1925年2

  • 李景林所属直军部队编制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直鲁联军中的直军,其前身是直军李景林部。李景林,字芳晨,直隶 (今河北)枣强县人,1885年3月28日生。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入北洋 新军当兵。继而入保定北南军速成武备学堂,1907年毕业后,充禁卫军 的下级军官。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李景林随禁卫军南下,任清军 第2敢死队队长。19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