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马大猷:中国声学之父的成就及人物评价

马大猷:中国声学之父的成就及人物评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3122 更新时间:2024/1/16 15:55:32

马大猷简介

马大猷(1915.3.1—2012.7.17),男,汉族,广东汕头潮阳人,生于北京,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被称为中国声学之父。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获哈佛大学硕士,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

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10月被推举为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1998年被评为资深院士。

马大猷毕生致力于声学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两项重要的开创性贡献:创立了声学中的简正波理论,并将其发展到实用阶段,在建筑声学和电磁理论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马大猷提出微穿孔板理论并应用于建筑声学和噪声控制领域,在气流噪声研究中取得独创性成果。


马大猷取得成就

马大猷在加州大学,做了两件研究工作:一件是教授给的课题,颤动回声的研究,做了实验记录和理论分析;另一件是和“师兄”伯鲁特讨论中想到的,研究成果后来写成论发表。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马大猷的指导下,中国又开展了语言声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此后,他又组织开展了高声强声疲劳、环境声学、气流噪声、有源噪声控制等研究工作。

到90年代中期,他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方,开展大幅驻波的非线性研究,通过这些工作,中国的声学研究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马大猷在学生时代就注意简正波理论,1938年,在UCLA孥特森教授处学习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矩形室内低频简正频率的分布》,这篇论文成了声学中应用简正波理论的基础,也是严格室内声学的基础。

1956年,马大猷主持了电子所大楼的设计、施工、装修工作,并设计了达到国际水平的中国第一座声学实验室和声学实验水池。

1959年,负责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工作,组织了语言声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汉语语音的基本参数,并在六十年代初自动识别汉语普通话的十个元音。

组织了户外广播用的气流扬声器的研制,声功率达一万瓦,并提出气流扬声器理论;发明了微穿孔吸声体,不用多孔或纤维性材料,并提出理论,吸收特性可以设计;研制了小孔消声器,有效地降低气流噪声。

建立了气流噪声的压力定律;组织了大气声学和次声学的研究工作;发展了以抑制简正波为手段的有源室内噪声控制的原理和技术。

建立了非线性驻波理论,解决了长期未解决的问题,继续发展了微穿孔吸声体的理论并发现了它的新物性和新应用;发展了微缝板吸声体理论。

1964年,马大猷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的同时,组织了核爆破侦察研究,用次声测定大气层核爆炸的地点、时间和当量。

1966年,马大猷提出在不锈钢板上穿小于1毫米的孔这种微穿孔板的想法,设计了有机玻璃微穿孔板,按在玻璃窗前,既解决了回声问题,又保持了透明度。

同年,他接受的另一个任务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噪声试验。马大猷领导了高声强实验室的设计、建筑和安装工作,建成了能产生160分贝的混响室和170分贝的行波管道,建立了非线性声场理论。

1982年,马大猷主持完成核爆炸产生次声波在大气层中传播的理论、数据处理和电容传声器次声探测系统的建造;同年他组织完成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及测量方法的标准制订工作。

之后又陆续组织完成了机场噪声、铁路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以及各种噪声源测试等多个相关的中国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噪声测量、评价、控制的标准体系。


马大猷的人物评价

衷心感谢他为声学所和中国声学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所长小民评)

马大猷教授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环境保护事业、献给了声学事业。

马大猷教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朴实无华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声学界的一代楷模。(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评)


以上关于马大猷的成就及人物评价介绍到这里,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文章下方的标签查看。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王府井:名字的由来与发展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王府井名字的由来王府井大街定名于1915年。辽、金时代,王府井只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到了忽必烈定都北京之后,这个小村落开始热闹了起来,并有了“丁字街”的称呼。明成祖时,在这一带建造了十个王府,便改称十王府或者十王府街。明朝灭亡了以后,王府也随之荒废了,后来,街上只有八座王府,人们便称它为王府街。清光

  • 刘义庆的生平经历与主要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义庆简介刘义庆,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刘义庆曾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但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

  • 陈师道的生平经历与文学成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陈师道简介陈师道(1053~1102年1月19日)北宋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

  • 范成大的生平经历及其代表作品你了解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范成大简介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1]),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

  • 顾宪成的生平经历及其历史评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顾宪成简介顾宪成(1550年-1612年),字叔时,号泾阳,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东林先生”。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江苏无锡人,在万历八年(1580年)中进士后历任京官,授户部主事。天启初年,明熹宗赠顾宪成太常卿。后来东林党争爆发,被魏忠贤阉党削去封号。崇祯初年,顾宪成获得平反,赠吏部右侍郎,

  • 郑国渠的历史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郑国渠简介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郑国渠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郑国渠什么时候修

  • 熊克武:国民党元老 部下出了两位开国元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川军阀熊克武简介熊克武(1885年-1970年),字锦帆,四川省井研县研经(盐井)湾人,1904年东渡日本,190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民国初年四川著名的长衫军人。在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后,他被公推为蜀军北伐总司令,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中与原云南都督蔡锷等并肩作战,迫使袁世凯取消

  • 九人团:为捍卫民主与共和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九人团是什么意思九人团是指四川国民党内以熊克武为首的派别。成员有熊克武、但懋辛、李蔚如、喻培棣、余际唐、张冲、吴秉均、刘光烈、龙光等九人。九人团都有谁一、熊克武熊克武(1885年-1970年),字锦帆,四川省井研县研经(盐井)湾人,1904年东渡日本,1905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民国初年四川著

  • 但懋辛:文武双全 潜行在历史深处的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四川军阀但懋辛简介但懋辛(1886年—1965年),字怒刚,民国陆军上将。参加过黄花岗起义,四川九人团中仅次于熊克武的第二号人物,经常作为熊克武的替身周旋于各路军阀之间,朝秦暮楚,纵横捭阖,却也风云一时。任蜀军政府参谋长、四川军政府成都府知事兼四川团务督办、四川靖国军第一军军长,代省长,川军第一军军

  • 李蔚如:涪陵“站着死的英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烈士李蔚如简介李蔚如(1883—1927),字郁生,号鸿钧,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人。青年时期,受邹容的《革命军》和宣传民主革命的书刊的影响,立志寻求救国救民之道。1904年春到日本,先后考入成城学校、东斌学校学习。在中国近代史上,李蔚如可谓是个传奇人物,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