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宁都会议真相 宁都会议中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关系如何

宁都会议真相 宁都会议中的毛泽东和周恩来关系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981 更新时间:2024/1/20 23:02:24

宁都会议中毛泽东的军权被剥夺,而当时周恩来是会议的主持人,所以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毛泽东的遭遇周恩来有一定的责任,但事实并非如此,事实是,周恩来曾在会议上为毛泽东据理力争。那么,宁都会议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1965年2月的一天,周恩来到毛泽东处汇报工作,其中谈到对经济指标党内有不同意见。毛泽东说,理无常是,今日是之,后或非之;今日非之,后或是之。这句话是毛泽东30年前,即江西苏区时期,在宁都会议上说的。在那次会议上,博古、张闻天、顾作霖、项英等人,对毛泽东进行了批判,并剥夺了指挥三次反“围剿”胜利的毛泽东的兵权。周恩来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对毛泽东不服判决的发言印象深刻。于是,周恩来就检讨自己保守,把年初的钢产量定低了等等。然后联系到宁都会议时前后的情况,说自己有时候容易犯右倾错误,一段时间就和博古他们站到一起去了。毛泽东摆摆手,笑言道:恩来,你就是什么事情都要往自己身上揽,你不用多虑,有些人是觉得我毛泽东的思想过时了,不想跟我走了,可是,你还会跟我走的。

那么,当时的宁都会议的情况是个什么样子?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由于此次会议的记录没有保留下来,会议的原貌只能通过当事人的回忆,以及有关此次会议临时中央同苏区中央局之间的电报来往来推知了。因此,会议中间的一些关键处,恐怕是不能复原,扑朔迷离的印象就难免了。包括会议记录为何会丢失,都是一个待解之谜。

周恩来是1931年到苏区的,当时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是毛泽东。但是在1930年苏区中央局成立时,政治局决议周恩来为书记。可当时周恩来在上海实际领导中共中央的工作不可能分身,书记由先到江西苏区的项英代理。打“AB团”问题发生后,项英被指责为右倾,再加上项英军事上弱一些,遂改由毛泽东代理。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周恩来转移到江西苏区,书记一职自然回到他的肩上。

但在文革中,“四人帮”说“周恩来夺毛泽东的权”,则是指1932年10月上旬,在江西宁都县城以北的小源村召开的苏区中央局特别会议。

在会议上,一方以任弼时、项英、顾作霖、邓发等后方中央局成员为主,另一方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前方中央局成员为主,就前线的作战方针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据1932年10月21日《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经过简报》、《红旗飘飘》(中国青年出版社)第18期发表的王稼祥撰写的《回忆毛主席革命路线与王明机会主义路线的斗争》和《毛泽东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记载,宁都会议的斗争,从根本上说,是在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的情况下,王明“左”倾盲动主义的所谓“积极进攻战略”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积极防御战略”斗争的总爆发。

周恩来因为在前方指挥作战,是在会议半途参加的。一开始,会议由任弼时主持。后方中央局的一些同志自恃得到临时中央的支持,发言气势逼人,要求会议“一致同意中央长信指示”。

所谓“中央长信”,即临时中央于1932年7月21日给苏区中央局和闽赣两省委要求坚决执行“进攻路线”、“夺取中心城市”、“争取江西首先胜利”的长信。9月下旬,临时中央指示苏区中央局在敌军合围前“击破一面”。对于临时中央的指示,毛泽东、朱德回电说:“现在如能马上求得战争,的确对于鄂豫皖、湘鄂西是直接援助,并开展向北发展的局面,我们对此已考虑再三。但在目前敌情与方面军现有力量条件下,攻城打援部队是无把握的。若因求战心切,鲁莽从事,结果反会费时无功,徒劳兵力,欲速反慢,而造成更不利局面。”同时前方中央局发出了一个红一方面军向北工作一个时期的训令:在目前敌军坚守据点、向中央苏区游击进扰与迅速布置大举进攻的情况下,“决心在宜(黄)、乐(安)、南丰之间以战备姿势布置目前的战场”,而不是临敌主动出击。对此,后方中央局就致电周、毛、朱、王:“九月沿(廿六日)训令收到,我们认为这完全是离开了原则,极危险的布置。中央局决定暂时停止行动,立即在前方开中局全体会议。”于是,在10月3日至8日召开了宁都会议。会议不在后方而在前方的宁都召开,本身就有后方督战前方的意思。

在会议上,毛泽东坚持9月26日训令的观点,不同意红军无条件地离开苏区出击强敌。中央局一些成员,根据临时中央历次指示,批评前方“表现对革命胜利与红军力量估量不足”,“有以准备为中心的观念,泽东表现最多”。会上指责毛泽东对“夺取中心城市”方针的“消极怠工”,是“上山主义”,把他提出的“诱敌深入”方针,指责为“守株待兔”、“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毛泽东则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据理反击,致使后方中央局成员认为毛泽东态度不好,“承认和了解错误不够”,加重了对毛泽东的指责。

指责不仅没能使毛泽东屈服,反而激发起毛泽东的斗志。朱德、王稼祥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的主张。王稼祥说:“众所周知,我也是四中全会后由中央派来苏区的,我对中央指示也一直是服从和执行的。但是我从几次反‘围剿的胜利中,以及从打赣州的教训中,逐步认识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主张,是符合红军和苏区实际情况的,他提出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已经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他的指挥决策也一直被证明是正确的。红军和苏区之能有今日,是与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王还说,“我与毛泽东同志并非旧交,相识不久。倒是与王明、博古等同志是老同学、老同事甚至老乡……我们要看谁的主张对革命更有利。”最后他说:“大敌当前,不可换将;指挥重任,非他莫属。”

王稼祥的一番话,使会议陷入了僵持之中。

王稼祥时年28岁,跟博古在莫斯科同学。但他回国早,1931年3月便到了中央苏区,参与指挥了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他亲身体验过毛泽东战略战术的高明,所以,他坚决支持毛泽东。他跟博古合不来,博古说他“在莫斯科学得不怎么样”,他说博古“只在莫斯科参加了几个月的军训”,毛泽东则是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王稼祥的发言,使会议形成了前后中央局对垒的僵持局面。

正在这时,周恩来从前线赶来了。他是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此后的会议,便由他主持。他是中央苏区的最高首长,有最后的决定权。

针对会议斗争激烈的情况,周恩来采取了调合双方的立场。他首先以温和的态度,批评前方领导人“有以准备为中心的观念,泽东表现最多,对中央电示迅速击破一面开始不同意,有等待倾向”。

另一方面,他又指出后方中央局个别同志对毛泽东的批评过分了,并提出两种解决方案,或者由毛泽东负指挥战争全责,周恩来监督行动方针的执行,或者由周恩来负主持战争全责,毛泽东协助。毛泽东本人则认为既然不能得到信任,就坚决拒绝周恩来提出的前一方案。毛泽东的主动退出,使周恩来如释重负。

最后,会议在研究对毛泽东的处理和工作安排时,主张将毛泽东“召回后方”,专做政府工作,并发出了一条通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事委员会通令:

当此革命猛烈向前发展的时候,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是十二万分重要的。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兼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同志,为了苏维埃工作的需要,暂回中央政府主持一切工作。所遗总政治委员一职,由周恩来同志代理。特此通令各军,希转饬所属知照。

通令由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副主席王稼祥和彭德怀共同签署。

对会议的争论,后方中央局的同志表示要上书临时中央请求指示。临时中央的指示电到达时,宁都会议已经结束,毛泽东已离开前线回了后方。留在宁都的苏区中央局委员继续开会。10月26日,临时中央正式任命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1965年周恩来向毛泽东作自我检讨,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件事。

那个时候,周恩来刚到苏区不久,对毛泽东及其才华了解不深,两个人也还没有开始真正合作。就党内来说,周恩来当时的地位是高于毛泽东的。毛泽东的脾气是,既然他们不支持我的观点,我就宁可不干。周恩来呢,要服从多数,顾全大局。

两个人的正式合作是在遵义会议以后。英国人肖特在其《毛泽东传》中的有关说法可以作为佐证。书中说:许多年之后,周恩来曾悲痛地承认,自1932年10月宁都会议至1934年10月长征开始,他从来没有主动去征求过毛泽东的意见。其原因可能是他对组织纪律观念看得有点过重了。他在宁都会议上曾表明,他认为毛应继续参与指挥军事,但当领导作出了反对毛的决定之后,他没有对决定提出异议。不过他还是表示出他是尊敬毛的。当毛离开宁都时,他骑马为毛送行了一段路。有一段时间,周恩来自称是“代理政委”,意指毛泽东可能恢复原职。他偶尔也把文件送给毛:“如有便请阅。”

这是毛泽东第二次失去军权。第一次是1929年,在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被免去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职务,离开部队,到地方上去指导工作。第二次如同第一次一样,毛泽东也是离开部队专做政府工作。心情压抑的毛泽东,于10月中旬抵达福建长汀福音医院养病。

1933年1月,在上海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来中央革命根据地。临时中央完全听从王明的指挥,毛泽东越来越被排挤和孤立。在反“罗明路线”和“邓毛谢古”的斗争中,一批追随毛泽东正确路线的干部受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也跟着毛泽东倒了霉。

毛泽东在宁都会议被解职后,刘伯承升任红军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以及朱德具体指挥红军实施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毛泽东回忆当时的处境时曾说:“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扔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足见宁都会议上的挫折,在毛泽东的心中占有多重的位置。由此不难想象,人们在会议上的态度,不能不在毛泽东的印象里留下痕迹。当然有些东西会让毛泽东改变看法,而有些东西则让毛泽东的看法固定下来。那么,会议记录的付诸阙如,愈加深化了宁都会议的扑朔迷离色彩。

标签: 宁都会议毛泽东周恩来

更多文章

  • 专诸刺王僚原因是什么 专诸刺王僚成功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专诸

    专诸本来是一名刺客,后来伍子胥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的,成为公子光的专业刺客,公子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就是公子光派专诸刺杀吴王僚的,相对于荆轲刺秦王来说,专诸刺吴王僚的过程要顺利许多,虽然专诸最后也死于非命,但是他死后公子光善待专诸的儿子,并封为卿。下面就来看看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吧。专诸刺王僚图片专诸

  • 和硕端静公主的丈夫是谁 和硕端静公主出轨被杀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和硕端静公主

    和硕端静公主从小精通诗词,又懂骑射,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康熙对她非常宠爱。公主37岁是逝世,关于其死因传闻是与侍卫有私情被额驸所杀。和硕端静公主的丈夫噶尔藏(16751722),乌梁罕氏。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月娶和硕端静公主,康熙三十二年(1693),命设护卫长史,核贝勒例。于康熙四十三年(1

  •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众所周知,中国宋朝发生了一起较大的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公元1079年,整个案件历史将近半年的时间,涉案人员不少,那么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受害人都受到了何种伤害?如何确认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都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作为乌台诗案

  • 古人饮酒最讲究什么 古人饮酒学问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饮酒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桌上的礼仪更是不容小觑,在当今酒桌上都有众多礼数,而在礼节繁多的古代,古人饮酒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酒,自古以来,不仅与华夏历史文明相融相生,而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敬意”之说。但说起饮酒,那可是一门艺

  • 古代后宫妃子在皇帝逝世后能进行改嫁吗 如何处置已逝皇帝的后妃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后宫

    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而皇帝的寿命长短不一,而如果皇帝逝世的话,后宫的妃子们是如何处置的呢?他们能否再进行改嫁呢?先秦时期:偶尔释放宫人早在商周时期,君主后宫的人员数量已经比较庞大。商纣王除了宠妃妲己之外,后宫“妇女衣绫纨者三百余人”。武王灭商后,将纣王的后宫美女&ldqu

  • 中国历史上的八大铮铮铁骨大盘点 他们刚正不阿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数不清的英雄人物,他们都留有芳名于后世,也有动人的事迹,而如果要盘点历史上八大刚正不阿的铮铮“傲骨”们,会有哪些人入选呢?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商周时期,商末贵族孤竹君在其晚年,因偏爱小儿子叔齐,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命次子继承家业。孤竹

  • 清末四大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的真实酷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乃武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中涉及到拶子、笞杖(板子)、天平踏杠和炮烙之刑等多种酷刑刑具,那么这些刑具中哪些是真实存在的呢?1.拶子是我们经常在电视电影中看到审讯女犯时所用的夹手指刑具,在五根竹子上穿上绳子,用刑时把人的十个手指放在五根竹子中间,两边绳子用力一拉,竹子便收紧压迫手指。有书说:“

  • 1925年11月28日 (乙丑年十月十三) 李大钊领导“首都革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大钊

    在92年前的今天,1925年11月28日 (农历十月十三),李大钊领导“首都革命”。李大钊1925年11月28日(距今92年),李大钊领导“首都革命”1925年11月28日(距今92年),在中共北方区委和李大钊的直接领导下,爆发了以推翻段祺瑞执政府和建

  • 1943年11月28日 (癸未年冬月初二) 美苏英三国德黑兰会议开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德黑兰会议

    在74年前的今天,1943年11月28日 (农历冬月初二),美苏英三国德黑兰会议开幕。斯大林(左)、罗斯福(中)、丘吉尔(右)在德黑兰为尽快打败德日法西斯,早日结束战争,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于1943年11月28日(距今74年)至12月1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首次

  • 明代妖书案是怎么回事 妖书案与党争的联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妖书案

    明代妖书案是怎么回事明代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妖书案,《闺范图说》这本书的出版成为了妖书案的原因和引火线。那么明代妖书案是怎么回事呢?参与者都有哪些呢?影响又是什么呢?《闺范图说》作品明代末年,在明神宗时期发生了妖书案。这个案件是因为两本书的出版而引发出来的。这两本书都是《闺范图说》,一本是由明代大儒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