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这么乱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这么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3419 更新时间:2024/2/3 9:26:13

春秋战国时代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兼并战争……

“唐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有名的《朝代歌》,把春秋战国时代定性为“乱悠悠”时代。中华五千年历史,第一个“大乱”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随后还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也是有名的大乱时代之一。

在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崩坏,各国征战不已,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兼并战争使数百个诸侯国缩减为个位数,最后由秦朝一扫六合,统一华夏。那个时期,周天子没了公信力,君不象君;各诸侯国之间父子相残、兄弟反目、臣子杀君、父夺子媳等现象比比皆是,诸子百家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演绎了五百多年血与火的历史。

春秋战国大乱的根源一:分封制分无可分最终走向兼并战争

周幽王是开春秋战国时代的“罪魁祸首”

中华文明在春秋战国之前,也是大一统的王朝,夏朝、商朝、西周。之所以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离不开介绍一个混蛋天子人物,他就是周幽王。正是周幽王的混蛋,开启了春秋战国大乱时代。

春秋战国大乱的根源二:分封制分无可分最终走向兼并战争

周幽王名叫姬宫湦。在周幽王之前,虽然国内并不太平,但天下尊周天子为君,总算有统一秩序。周幽王是个典型的昏君,众所周知的“烽火戏诸侯”,就是周幽王的杰作,他为了哄褒姒一笑,对诸侯们导演了一幕“狼来了”的闹剧。褒姒倒是笑了,但诸侯们从此对周幽王也失去了敬畏之心,他下达的命令,在诸侯们看来成了戏言。周幽王废长立幼,废嫡立庶,公开坏了传统废立规矩,为了哄褒姒开心,立褒姒为后,立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废了原来的太子姬宜臼,他这种倒行逆施的国策导致了国丈申侯的反抗,申侯“引狼入室”,联合犬戎进攻周朝首都,而诸侯因为周幽王失去公信力不来救,最终导致西周王朝灭亡。

周幽王死后,诸侯们拥立前太子姬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周平王继位后,并没有得到天下的认同,当时在北方的任丘一带,另一位周天子同时继位,他就是周携王。两位周天子,各有拥立的诸侯。最后逼的周平王迁都,周携王被晋国杀害,天下诸侯轻视周天子时代开启,有许多诸侯不来朝贡,春秋战国时代到来了。

分封制的“分无可分”是兼并战争的“总祸根”

春秋战国时代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兼并战争。东周开始的时候,天下有几百个诸侯国,这些诸侯国有大有小,明面上尊奉周天子为君,实际上各自为政,分化成一个个小的王国,除了朝贡以外,几乎财政、军事、税收等都是独立的。为什么一个大国,下面会有这么多小国呢?“国中国”局面的出现,是因为周王朝制度决定的。

春秋战国大乱的根源:分封制分无可分最终走向兼并战争

周朝灭了商朝,大封诸侯。分封的对象,主要是周王姬姓王室以及开国功勋。分封的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据记载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其中姬王室子弟有五十三国,占了绝大多数。当然也有其他外姓,比如姜子牙封在了齐国。还有前朝君王的后代,比如尧舜禹的后代,商王的后代,都被封了诸侯。所谓的“封建”,其实是从周王朝伊始而来,并不是从秦始皇那个时候来的。秦始皇开启的是郡县制,而周王朝开启的才是“封建制”。所以正儿八经的封建社会,应该是从周王朝时代开始的。

分封的诸侯,都有自己的封地,起初还太平,各安其地。古代实行的是一妻多妾制,这些王公贵族们,会生育很多子女,往往一个诸侯王,会生育很多儿子。这些儿子也有被分封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发生争端。诸侯王的子孙越来越多,但被封的国土有限,最终会造成“分无可分”的尴尬局面,而这种矛盾随时寻找可能的机会就有可能爆发。都是王孙贵族,谁也不会喝西北风,他们又没有普通老百姓安贫乐道的心态,总有一天会“分脏不均”打起来。比方鲁国为例,老贵族、新贵族、当朝公子、三桓支庶矛盾重重,最后内乱一起,三桓取胜,鲁昭公竟然被逼逃往齐国。连国王都跑了,怎一个乱字了得。

大乱时代的“百家争鸣”都在寻求救世之道

在文化上,春秋战国时代也“乱”了起来,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个英雄并不单纯指军事战场,在文化战场、思想战场上,照样是群雄并出。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群星璀璨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思想家。百家争鸣,其实不是百家,有千余家之多,其中最有名的有十余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墨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小说家、方技家等。他们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列子、庄子、韩非子、李斯、申不害、孙武、孙膑、吴起、许行、惠孙、墨子、吕不韦、鬼谷子、苏秦、张仪等纷纷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战国大乱的根源:分封制分无可分最终走向兼并战争

正如孔子周游列国、墨子游说列国、苏秦配六国相印一样,这些诸子百家提出各种主张,都在各自的领域里提出救世之道,而这些救世之道,要想得到执行,必须得到诸侯国的响应。那个时期,没有严格的爱国主义,“叛国”现象比比皆是。不管是哪国人,能得到重用是硬道理。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客卿,也看到许多贵族养了许多门客,著名的孟尝君等四公子就养门客多达几千人。人才们各抒己见,其实本意都是好的,都是为了寻求救世之道。就连鲁班还与墨子发生过争执呢,一攻一守最后墨子胜出。

幸运的是,经历了那个大乱时代,中国诞生了许多哲学大家,孔子、老子、孙子、墨子这些世界级的大家脱颖而出,直到现在他们的思想还在影响着世人。

蛮夷戎狄对中原各国虎视眈眈趁机动手

周天子失去了公信力,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争霸,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那个时代中原地区的边境也不消停,蛮夷戎狄趁机动手,侵略中原。所以我们看到的秦汉时代的匈奴之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五胡之害、隋唐时期的突厥之害以及宋辽夏金蒙古之间的公开斗争,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埋下了征斗的种子。春秋战国时期的蛮夷戎狄对中原的侵略,一点也不逊色于后世的大规模战争,只不过是消逝于历史洪流中,不被人们注意罢了。

春秋战国大乱的根源:分封制分无可分最终走向兼并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互相攻伐

西周本来是一个强大的王朝,曾凭一个诸侯的力量是不可能灭掉的,因为一个诸侯攻击周王朝,会遭到其他诸侯的联合攻击。灭掉周朝的,最主要的一股力量,便是被称为犬戎的少数民族。犬戎又称畎夷、犬夷、昆夷、绲夷等,生活在今天的陕、甘一带,“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从五帝时就存在了,历史悠久。犬戎有多厉害,早在炎黄时期就被视为中原民族的大敌,西周时期能够灭亡西周,这个民族的祖先崇拜犬,以犬作为图腾,所以中原民族称其为犬戎。秦国正好居住在西部,在周天子复仇的心态鼓励下,最终击败了犬戎,占领了原来犬戎拥有的大片土地。

燕山一带生活的少数民族部落主要是山戎,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除了与中原民族争霸外,最大的外敌就是山戎,山戎也很厉害,曾经沦陷燕国大片土地,燕桓侯为躲避山戎的攻击,被迫迁都到了临易。齐桓公称霸时,燕国的燕庄公向齐桓公求救,齐桓公率领多国部队攻击山戎,灭掉了山戎的孤竹部、令支部,才保全了燕国的存在。

在今天的河北、陕北、山西一带,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郑国还有一个外敌北戎,当时的小霸主郑庄公正面战场不敌北戎,但郑庄公强在谋略出众,设计将北戎引入埋伏圈重创之;齐国联合郑国组成“两强联盟”,又一次击败北戎,俘虏其首领;第三次攻击北戎是齐国联合许国,给其造成巨大杀伤。需要两大强国组成联军对付,从一个侧面证实北戎的厉害。

春秋战国大乱的根源:分封制分无可分最终走向兼并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互相攻伐

正北方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名叫北狄,也是一个超级强的存在,先后废掉了邢国和卫国两个中等国家,即便是春秋五霸第一霸齐桓公率领多国部队击败北狄,也只能帮助邢国和卫国异地复国,因为原来的国土已被北狄部落迁居了。齐国、晋国这样的中原大国,单凭一己之力,也很难战败北狄,双方互有胜负,可见其强大。不过,北狄最终还是亡在晋国手里,晋国在春秋称霸之时,最辉煌的战绩之一就是灭亡北狄。

赵国“胡服骑射”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赵武灵王是一个很伟大的诸侯王,除了与秦国争霸以外,赵国最大的功绩就是在攻击匈奴、东胡等少数民族部落中取得胜利而著称,学习人家的长处转而击败之,是最早的“师夷之长技而制夷”,赵武灵王灭掉的中山国,实际上是由白狄人建国的少数民族部落国家,号称九千乘,是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大国。赵国名将李牧,曾大败匈奴、东胡,十万匈奴大军被李牧歼灭,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对匈奴最大的一次战役。秦国对少数民族的战役也从未停歇,那个灭亡西周的犬戎,就是秦国击败的,辟地千里。西戎部落的另一支义渠国,与秦国较量了四百年,最终还是不敌秦国,被秦所灭。

由“尊王攘夷”到“独霸天下”,秦始皇最后胜出

春秋战国时期,是从西周灭亡、东周迁都开始的。最开始的小霸王,是郑庄公,因为郑国帮助周天子复了国。周平王最感恩的人,便是郑庄公。但郑国的实力,最后被齐国远远超越了。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制定了“尊王攘夷”的国策,其实这是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齐桓公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征伐不听话的国家,这一招屡试不爽。

春秋战国大乱的根源:分封制分无可分最终走向兼并战争

有了齐桓公成功的例子,春秋其他争霸的霸主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人,大多走的就是这个路子。这个路子走的正确,充分说明当时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公信力,但在精神上还是一面旗帜,没有人愿意直接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周天子靠这个威信,虽然仅有一小片自己的国土,但小日子过得还是有滋有味的。诸侯之间互相征伐,还没有征伐到周天子的国土上。

但到了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战国七雄不在“尊王攘夷”,改成赤裸裸地争霸天下了。楚国与秦国、齐国这些大的国家,敢于直接挑战周天子权威,或称王,或称帝,敢问鼎。九鼎是周天子掌握的国家象征,问鼎意味着直接挑战周天子的国家权威了。称王或称帝,意味着可以与周天子平起平坐了。

但在诸侯国这样的威胁下,周天子也无可奈何,因为诸侯国强大到一定程度,就不是仅仅靠正统权威能够解决的问题了。最后秦始皇时代,六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何况一个傀儡天子。其实早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时,周朝就已经到了末日夕阳,秦“迁九鼎,占王畿”,灭了东周。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时,东周已灭亡三十多年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战时,是没有周天子见证的。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战国七雄里的齐国,为何最后才被秦国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后,迅速走向强大。到了嬴政在位时期,其实力已经与中原六国势均力敌了。似乎是命中注定要由秦国统一天下,这时的秦国不光在实力上远超各国,其文臣武将也是人才济济。于是,在一代雄主的带领下,秦国发动了统一六国的战争。从已有的记载来看,秦朝开始发动灭六国战争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231年,直到公

  • 战国七雄争霸历史事件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五霸”中的姜姓齐国,于公元前386年被它的世卿田氏取代,从此我国的历史翻开了剧烈争战的新篇章。 这时,小国林立的时代过去了,鲁、宋等几个小国只是在大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七个大国的诸侯都在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推动下,先后

  • 战国七雄中资历却最老的诸侯国 竟然实力最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对于战国七雄来说,要说哪一国的实力最强,可能还有所争议,比如在战国初期,魏国

  • 战国七雄中燕国为何最没存在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时代,有个国家称为七雄很勉强,几百年时间都是被人欺负,这个国家便是燕国。春秋战国诸侯们相互攻伐,待硝烟散尽时,人们才猛然想起:位于周朝东北一隅的燕国哪里去了?轰轰烈烈的诸侯争霸,燕国却总是一声不吭,总不在“现场”。也正因此,它被史书提及的不多。直至战国晚期,燕国才后知后觉、奋力直追。燕国到底怎么

  • 战国七雄的军事实力哪个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简介: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战国群雄并起,各国在不同时期,又各有各的辉煌和精彩,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赞叹过各国的军力,但是究竟谁最强,谁又比谁更胜一筹,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经历了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大筛选,各个诸侯诸侯的相互厮杀

  • 战国七雄的都城及国土分布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战国时期的七个诸侯国之中,除了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其东边,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1、齐国齐国是春秋战国时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其都城在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部),历史上极为繁荣。分民众生活的大城和国君居住的小城,两城相连,周长21公里,面积15平方公里,共有十三座城门,

  • 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合称为“战国七雄”。1、战国初期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

  • 晋景公:历史上死得最倒霉的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人的死因也有很多种,寿终正寝自然是人人期待,但是意外往往会导致人的死亡,不过要说死的最尴尬的应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姬獳了。尴尬从何说起?主要是因为这位和别人不同,他是掉进厕所淹死的,也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了。晋景公一生在位19年,在这期间他打败齐国,并且消除了专权的赵家,作为君主他知人善任,把国家管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怎么交流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交流语言为雅言,交流文字为大篆。中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于是出现了“雅言”。“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在意义上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其音系为上古音系,至今已无方言可完整对应。洛阳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通用语,其音系为上古音系。“雅”、“夏”古代互通的例证很多:《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

  • 春秋时期两国之间处理外交的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不仅仅是现代社会有外交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这么一群人,但那时还未曾有“外交”一说,他们也仅仅被称为“说客”,不过神奇的是,手无缚鸡之力,只逞口舌的他们,仅凭两片薄唇,竟能比得上千军万马,看看这些说客是如何挥斥方遒的吧。一、晏子使楚、不辱王命 春秋时期,周天子影响力不足,大国诸侯逐鹿中原,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