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辙是怎样解决回河之争的

苏辙是怎样解决回河之争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4554 更新时间:2023/12/4 19:38:23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苏辙的仕途坎坷,官场生涯起起落落,他在文学成就上不如东坡,但在官场上位高于东坡。苏辙一生的成就还体现在黄河改道事件。

回河之争的过程

元丰五年(1082年)河归北流后,依然决溢不断。元祐元年(1086年)九月,朝廷命秘书监张问相度河北水事,十一月张问请于南乐大名埽开直河并签河,分引水势入孙村口,以解北京向下水患,回河东流之议复起。大臣文彦博、安焘、吕大防、王岩叟、王觌和都水王令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都力主回河东流;右相范纯仁和苏辙、曾肇、赵瞻、范百禄、王存、胡宗愈等则主张维持北流,反对回河。

元祐三年六月皇帝下诏称:黄河未复故道,终为河北之患。王孝先等所议,已尝兴役,不可中罢,宜接续工料,向去决要回复故道。三省、枢密院速与商议施行。

苏辙面对回河加速之势,连上三疏,极力反对,大意谓:议复故道,事之经岁,役兵二万,聚梢桩等物三十余万。方河朔灾伤困弊,而兴必不可成之功,吏民窃叹。今小吴决口,入地已深,而孙村所开,丈尺有限,不独不能回河,亦必不能分水。况黄河之性,急则通流,缓则淤淀,既无东西皆急之势,安有两河并行之理?纵使两河并行,未免各立堤防,其费又倍矣。

在疏中他又针对北流致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恩、冀以北,涨水为害,公私损耗,河徙无常,万一自契丹界入海,边防失备等三说进行了反驳,极力主张停止回河之役。元v四年正月,朝廷下诏停止回河及修减水河;七月,冀州南宫等五埽危急,都水监仍坚主东流或二股分行,以纾下流之患。

八月,苏辙再次上疏称:夏秋之交,暑雨频并。河流暴涨出岸,由孙村东行,盖每岁常事。而李伟与河埽使臣因此张皇,以分水为名,欲发回河之议,都水监从而和之。河事一兴,求无不可,况大臣以其符合己说而乐闻乎?臣愿急命有司,徐观水势所向,依累年涨水旧例,因其东溢,引入故道,以纾北京朝夕之忧。故道堤防坏决者,第略加修葺,免其决溢而已。

至于开河、进约等事,一切毋得兴功,俟河势稍定然后议。元v五年二月、九月,苏辙又两次进言谏阻东流,并要求罢吴安持、李伟都水监差遣,正其欺罔之罪,甚至以修河司若不罢,李伟若不去,河水终不得顺流,河朔生灵终不得安居之辞相警告。但以太后为主的中枢始终倾向东流,虽时停时作,至元v七年十月河水已大部东流。绍圣元年(1094年),尽闭北流,全河之水东还故道。

这次黄河回复东流,不过仅仅五年时间,至元符二年(1099年),黄河于内黄决口,东流断绝,主流又趋向北流,仍至乾宁军一带入海。积极主张回河的吴安持、郑佑、李仲、李伟等被朝廷加罪,投之远方,结束了第三次回河的争论。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但辽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

  • 苏辙为何要反对青苗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青苗法,亦称“常平新法”,是中国宋朝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颁布施行。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当时,王安石为相,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

  • 辛弃疾为什么被罢官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170年,宋孝宗在临安延和殿召见了时任建康府通判的辛弃疾。为了这次召见,辛弃疾挑灯夜战,作了充分的准备。召见时,他向宋孝宗上了《九议》《应问》《美芹十论》等一系列治国强军的良策。特别是《美芹十论》,简直是一部句句精辟的军事专著,从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详战等10个方

  • 1368年9月14日:中国元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368年9月14日(农历1368年8月2日),中国元朝灭亡。1368年9月14日,明朝军队浩浩荡荡开至元大都齐仕门外,攻城而入。元顺帝闻讯惊慌失措,带着他的妃嫔逃离皇宫,远走漠北。这一天,昔日横扫一切的蒙古铁骑沦为了惊弓之鸟。这一天,曾经盛极一时的元王朝轰然倒塌,走到了历史的尽头。1368年的9月

  • 庞吉在历史上真的是奸臣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庞吉是什么人?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我们经常能在各种电视剧中发现,很多的历史上的事情,剧组都会进行最大的程度,去还原这个真实的历史。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宋朝时期的有一个大臣,他所在的年代就是宋仁宗时期,国家安定,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景象。在这个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的文人能将,

  • 苏轼都有哪些朋友 大文豪的朋友圈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巨匠辈出的时代。与其有着深入交往的前辈,如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是名垂千古的文史大家。“他的交友非常广泛,既有名人高士,也有贩夫走卒比如酒坊的老板、西市卖药的人等等。”祝勇解释,苏轼和当时的很多文人名士都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除了老师欧阳修等人外,还有学生辈的黄庭坚、秦观等等,都

  • 岳飞死后被埋在哪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1142年(绍兴十二年)岳飞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秘密杀害在大理寺的牢狱之中。也是在这个寒寂的夜晚,小狱卒隗顺做了一个勇敢且疯狂的决定:他用布匹把岳飞元帅的尸骨包裹好绑在了自己的背上,在夜幕的掩护下,穿过了重重障碍,冒死翻过了临安城冰凉刺骨的城墙。长途跋涉令隗顺疲惫不堪,但他丝毫不敢懈怠,一口气从城墙

  • 红袄军起义事件始末 红袄军起义有什么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金朝后期,外有蒙古军南侵,内部则孕育着大分裂,内外交困,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而金朝廷在山东、河北等地长期向汉人搜刮土地,腴田沃壤尽入权要势家,黑暗的统治激起广大人民愤怒的反抗,终于引发了较大规模的红袄军起义。红袄军不是一个统一的武装集团,而是多部独立作战且时有配合的民众武装。因成员主要来自自耕农、佃

  • 赵秉文简介:赵秉文仕途生涯怎么样 赵秉文有哪些著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金朝的文学,承上启下,大家辈出。而赵秉文最为知名,执掌文坛30余年。而且他拥有中国文人的传统美德,主张学以致用,力行直言进谏,人品、文风皆为一代楷模。但是他早年的一次言行不谨,却令后人常常为他感到遗憾。赵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阳人。从小即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大定二十五年(1186),进士及第。调任

  • 完颜合周任宰相时为何被称作“雀儿参政” ?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金国末期,哀宗夙兴夜寐,一度颇有中兴气象。但他劝人进谏又不愿意别人指责自己的过失,而且没有知人之明,所提拔的大臣,多有昏庸腐朽之辈,最为后人唾骂的是白撒,其次则是宰相完颜合周。完颜合周是金国的宗室,在宣宗朝位至元帅左监军。他出身军伍,但喜欢充斯文,作诗用词粗俗,非但谈不上文采,往往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