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江苏13太保行政区划发展变迁历史

江苏13太保行政区划发展变迁历史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762 更新时间:2024/1/28 1:36:43

江苏省是我国东南地区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最强的省份之一。从经济总量来说,江苏省仅次于广东省。江苏省总计下辖了13个地级市,被戏称为“十三太保。”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十三太保的网络段子很多。那么,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模式,到底是如形成的呢?今天,我们聊聊江苏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形成过程。

首先,我们江苏省的组成部分,江苏省大体上分为苏南、苏北两个地区。但是,苏南地区内部并不认可,苏南的长江以北地区,又称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包括了州、连云港等地(苏北五虎),饮食、风俗、口音等各方面,接近于河南或者山东。苏中地区包括了扬州、泰州等地,属于标准的江淮化。至于苏南地区,则是江苏省的长江以南地区,属于标准的江南文化区。认真的说,苏北、苏中、苏南等地区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我们看一下江苏省形成的原因,秦朝统一全国以后,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县制度已经逐步形成。汉朝取代了秦朝统治以后,由于郡县数量逐步增加,朝廷已经无力直接管理各个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当时,江苏北部隶属于徐州,江苏南部则属于扬州。由此可见,江苏省属于多文化地区合并而成的。郡县制度到州县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朝时期。元朝崛起之后,13世纪后期,元朝逐步消灭了金国、西夏国、大理国、南宋朝等政权,建立了一个辽阔的大帝国。

随着疆域面积的扩大,原有的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已经不再符合元朝的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推出了著名的行省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甘肃行省、四川行省等等,当时,江苏北部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江苏南部则隶属于江浙行省。虽然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但问题非多。在元朝统治末期,各路地方长官开始了武装割据。因此,明朝取代了元朝统治以后,对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

明朝拥有南京、北京两个首都,因此出现了南北两个直隶地区。再加上13个省,总计有15个省级行政区划。其中,南直隶包括现在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请注意,从这个时候开始,苏南、苏北等地,开始被合并在一起。由于南直隶没有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南直隶的各方面工作,由南京六部负责。17世纪中期,已经统治了200多年的大明朝面临一系列的内忧外患,最终灭亡。随后,崛起于东北地区的清朝,开始大举入关,并且在10多年时间里,确立了自己对中原各地的统治。在自身的统治稳固以后,清朝开始考虑那些内部潜在隐患,例如江南省、湖广省、陕西省。

江南省就是明朝的南直隶,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南京的地位下降,南直隶改为了江南省。江南省的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几乎占了全国三分之一(几乎相当于现在江苏省、广东省和上海市的经济总量)。仅仅是苏州府和松江府,就承担了全国十分之一的赋税。清朝最高层对这个巨无霸省份非常担心,一旦封疆大吏有不臣之心,朝廷很难驾驭。因此,在康熙皇帝在位的初期,清朝拆分了江南省,并分成了江苏省和安徽省。

其中,江苏省下辖了8个府和3个直隶州,相当于11个地级市,总计62个县。安徽省下辖了8个府和5个直隶州,相当于13个地级市,总计51个县。从两个省的行政区划确立以后,便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灭亡。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阶段。各路军阀忙着打仗,根本没有精力管理各地的区划。在三四十年代,我国又经历了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战争,局势仍旧比较动荡,行政区划仍没有太大的变化。

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当时,鉴于行政管理的需要,江苏省被分为了苏北行署区和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的驻地在泰州,苏南行署区的驻地在无锡。此外,江苏北部的徐州等地7个县,曾经被暂时划入了山东省管理。还有2个县,划入了安徽省管理。到了50年代前期,随着全国局势逐步稳定,我国开始了战后建设和发展经济的工作。江苏省被分成了几个部分,不利于经济发展。1952年,苏北、苏南两大行署区,重新合并为江苏省。

原来划入安徽省、山东省的地区,则也换给了江苏省。1955年,我国开始了治理洪泽湖的工作。洪泽湖东岸隶属于江苏省,西岸则隶属于安徽省。两个省在资源调配、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并不同步,为了更好的治理洪泽湖,两省交界地区出现了行政区划的调整。安徽省的泗洪县和盱眙县,被划入了江苏省管理。为了补偿安徽省的损失,江苏省把自己北部的砀山县、萧县划入了安徽省。1958年,随着上海市的扩大,江苏省南部的10个县,被划入了上海市。至此,江苏省的区划基本确定下来。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行政区划经历了专区、地区、地级市的转变。

在90年代,江苏省的扬州与泰州分家,截止这个时候,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基本形成,号称十三太保。由于文化、饮食、口音等方面的差异,江苏省内部的地级市都很强势,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段子。其实,江苏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平均衡,而且基本上都发展的不错。例如江苏北部的徐州市,在江苏省内部远不是苏州、南京等城市。但是如果对比内陆城市,甚至超越了太原、南昌等省会城市。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新帝登基怎么封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历朝历代的处理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老皇后”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作为前任皇帝的皇后,无论新任皇帝是嫡出还是庶出,她都是理所当然的皇太后,因为他是前任皇帝的正室,是新任皇帝的嫡母或者继母(如清宣宗道光帝之与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真正存在不同的是庶出皇帝生母的地位问题。两宫并尊这是明清时期

  • 皇帝可以赐死皇太后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皇太后是皇帝法律意义上的母亲,按照古代继承法,这两者常常不一致。古人治国讲求孝道,礼仪纲常是国家基石,皇帝必须垂范,所以,即便是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出现违法犯罪行为,一般都不能处罚,更不能赐死。不过,皇太后和太皇太后不是一般人,她们首先是政治的产物,既然是政治人物,就不可避免陷于政治斗争。由于政治斗争,

  • 古代外戚专权为什么总以失败告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想要染指权力,除了依靠出身皇族血统,或者依靠美貌执掌后宫,或者依靠科举从政做官,或者手握兵权以及进宫当宦官,还有一种就是凭借自己外戚的身份,家族一荣俱荣。国舅是外戚里的典型代表,作为皇后或宠妃的兄弟,一般正值壮年,往往可以有所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国舅爷,就是汉武帝时期的

  • 千军万马避白袍说的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早几年,日本作家田中芳树依据中国南北朝时南梁伐魏之战改写的历史小说《奔流》,很是火了一把。被世人惊羡为“战神”、“千古第一名将”的“白袍将军”——陈庆之,也就由此使更多的人知晓了。据相关资料记载,毛泽东晚年再读《南史·陈庆之传》时,也曾“热血沸腾,掷书而起”,并圈点满幅,批注道:“再读此传,为之神往

  • 古代怎么离婚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的婚姻的意义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宗族的延续及保障对祖先的祭祀是婚姻的重要目的。古代离婚旨在绝二姓之好,即重在两个家庭的决裂而非夫妇感情的破裂。中国古代法律上不用离婚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绝婚、离弃、休妻、出妻等用语。中国古代的主要离婚形式包括:(一)七出我国古代的理和法为

  • 刘备为何挑选李严和诸葛亮一起做托孤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刘皇叔为了替二弟关羽报仇,结果遭到东吴陆逊的反击,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兵折将。后来在永安白帝城内一病不起。临死时,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当然一同被受命托孤的大臣的还有李严。因为诸葛亮的大名大家都知道,刘备手下有很多文武大臣,现在为何要挑选李严呢?其一,李严和诸葛亮分属两大阵营,诸葛亮是刘备旧部,李严是益

  • 古代竟然也有酒吧和KTV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要说古代没有酒吧,那可真是太小瞧古人了,当然要说古代有没有KTV,只不过换了种形式,娱乐方式还要比我们现如今的档次要更高,当然也仅限有钱人专属,关于吃烧烤,蹦迪唱歌,以及在酒吧喝酒娱乐,其实古人过得也甚是疯狂,尽管看似是现代化的产物,但其实这说白了,也是古人们玩剩下的,并非凭空产生。中国人吃烧烤已经

  • 活人殉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虽说在史料当中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过人殉的制度,不过对于人殉的制度多少还是有提起一些,有一些相关记载。为何关于人殉的记载如此之少?说白了,记载历史的,还是那些掌权人。自古至今,真理,正义,是站在哪一边的?毫无疑问的,都是站在历史的胜利者那边的,如果翻遍史书,权威的史书,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对于自己这个朝

  • 锦衣卫主要负责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机构,也是明朝的特务机构。它是由明太祖朱元璋所设御用拱卫司演变而来的,1384年正式改立。锦衣卫的长官被称为指挥使,由皇帝指派亲信心腹担任。锦衣卫下辖17个所和南北镇抚司。锦衣卫拥有三项职能,一是具有皇帝禁卫军的作用,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

  • 匈奴为什么会有父妻子继兄死娶嫂的习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说到匈奴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挺有意思的,这个民族的人习俗文化什么的和中原地区的完全不一样的,不如“父妻子继,兄死娶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这习俗起源于氏族部落开始族外婚时期,具体表现为“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这种习俗肯定给匈奴妇女造成了极大的身心伤害,使得伦理道德观念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