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股文其实很难

八股文其实很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483 更新时间:2024/1/16 0:40:22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经影响深远,它从隋唐时开始出现,一直到清朝末年才退出历史舞台,从出现到鼎盛以至衰落差不多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这种由朝廷设立科目,统一考试,士子可以自由投考的选拨官吏的制度,曾经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官选拨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它也越来越变得僵化、腐朽,最终被更加现代的学校替代。

不过,说到“科举”,经常会有个词一并被人们提及,那便是“八股取士”,其实中国科举制度中的“八股文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

早在元朝时,当时的人们就认为唐代的科举考试,连诗赋一起考,会让士子们弃本逐末,而宋朝人又大兴“文治”,“专尚科目”,这又造成文体“卑弱”,士子风气愈发萎靡,同时也认为科举取士过于“浮华过实”,所以,元朝的政府,对于科举并不是特别认可,屡兴屡废。

明朝建立后,初期因为急用人才,荐举一度很兴盛,但是随着政治稳定后,朱元璋开始极为重视科举考试,荐举“恐开私悻之门,而长奔竞之风”,便衰落,科举正式成为帝国的重要制度。

明朝的科举考试,专以“四书”、“五经”命题,士子应答也只能“代圣人立言”,即用圣人口气行文。因而从出题范围、答题标准到试卷文体都成为定式。

在以儒家学说为“治国理政”的时代,在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封建社会,掌握了这些儒家经典和文史知识,及第从政后,便可以此为基础,彻底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毫不动摇”的坚持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思想,而统治阶层则不会担心知识分子反对孔孟之道,同时也压制了异端学说,从而巩固了封建专制,维护了皇权。

将科举考试的范围限制在“四书”、“五经”之中,同时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标准,除了强化思想上的统一,防范“政无所统”、“人言各殊”,还有考试制度方面的考虑。因为参加考试的考生时间精力有限,面对漫无边际的典籍,几乎无法备考。

从汉代开始,儒学经典便开始作为学校里的主要教材,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命令胡广等编著《四书大全》、《五经大义》颁布天下,作为各级官学及科举的法定教科书,排斥各家之学,只以程朱理学为根据,士子们应试,按照《明会要·选举》记载,“不能引秦汉以后之书,不能引秦汉以后之事”,“凡不合者,无缘中式”。

当时人即指出:“国家以经术取士,自五经、四书、二十一史、通鉴、性理诸书而外,不列于学官,而经书传注又以宋儒所订者为准,此即古人罢黜百家独尊孔氏之旨”。也有人尖锐的将这种做法比作“秦始皇焚书”之举,说“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这些评论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说,明代的“八股取士”学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政策,将文化专制政策发挥到了新的阶段。

虽然“八股取士”制度“统一了思想”,“愚天下之心”,但“八股取士”在防范作弊上却是“有所见树”。因为自古考试,没有不作弊的,宋代时有人以试卷内容或者开头结尾中用虚词作暗号,串通考官作弊。明朝时,根据前朝防止作弊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到采取糊名、誊抄等措施外,要杜绝作弊,还要必须从文章的内容和格式上作出规定。

八股文结构题材有特别的限制,它由“破题”,即破释题意,为文章起始,有明破、暗破、顺破、逆破、正破、反破、分破、对破的分别,并且多为对偶句;“承题”,就是承破题的意思,进一步阐明题意,有正承、反承、顺承、逆承之分,但必须要与破题相反,一般用四五句,要求是必须要明快关联;“起讲”,也是议论的开始,这里必须要用圣贤的口气,一般用三四句或者十来句,或用对偶或用散行,要求必须总结全题,简明扼要;“入题”,又称之“入手”,用三五句将上文带入本题;接着便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中间都要具体规定,不得擅自为之,最后“落下”收尾。

在如此细致规范下,士子们必须严格按照格式作文,想要作弊非常难。到了清朝乾隆四十七年,朝廷命令:“考官预拟破、承、开讲虚字,随题纸发给士子遵用”,也就是每一位考生必须用相同的虚字,如果违反,试卷作废。这样一来更加防范了作弊的可能。

八股文得以长期存在,是因为知识分子宁可在公平竞争的环境接受死板的考试,也不愿意接受不公平的考试。八股文虽然在防范作弊上有所进步,但是也将考试的僵化刻板发挥到了极致。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考试之弊,在乎求才之道不足而防奸之法有余。”

随着“八股取士”产生的恶劣后果远远大于其实际效用时,那么这种考试制度越来越不受士人们喜欢,也越来越阻挡着真正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进入政府部门。

南宋时著名的历史学家、目录学家李焘曾经说:“诗赋声病易考,而策论汗漫难知”。科举考试产生以来,如何将评卷标准化、客观化,一直是考试制度最难以实现的要求。范冲淹指责当时的考生:“赋或八百字,论或千余字,策或置所问而妄肆胸臆,漫陈他事,驱扇浮薄,重亏雅俗。”宋朝《贡举令》规定赋限三百六十字,论限五百字,但是士子们往往不守规矩。

《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也说:“今经义、论、策一道至三千言,赋一篇几六百言,寸晷之下,唯务贪多,累牍连篇,和有精妙?宜俾各遵体格,以返浑淳。”所以,明朝时,八股文的字数上有严格的限制。乡试、会试“五经”义一道,限字五百;“四书”义一道限字三百。

清朝康熙年间要求五百五十字,乾隆以后,一律以七百字为准,否则试卷就作废。如此一来,使得八股文,在评卷过程变得比从前更加客观和标准,也更加有效率。当然,这种“标准”和“客观”,在其弊端面前也失去了正面的意义了。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先进思想传入国内,众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改良制度,以改变虚弱残破任人宰割的现状,“八股取士”首当其冲。“戊戌变法”时,八股文变先于科举制废除,虽然其后,又被恢复,但是从光绪二十七年,八股文已经变得可有可无,无关及第当官了。

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八股文正式彻底被废除,从此退出了存在千年的历史舞台。

标签: 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古代殉葬制度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殉葬制度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残酷的现象了,人死了竟然还要拉一个活人去陪葬,简直毫无道理可言。但是在封建时代,大家这么多做竟然还给安上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也是让人非常难以理解了。据说有些殉葬还会拿童男童女,那古代的殉葬制度到底是怎么挑选殉葬对象的呢?在古代的封建王朝时期,当时可以说有非常多的规章制度

  • 丞相和宰相是同一个官职吗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若提起“丞相”这个词,相信大家脑海中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臣。如果再提起“宰相”这个词,恐怕大家脑海中浮现出的词汇依旧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然“丞相”与“宰相”都是指那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元老重臣,那么二者是同一个官职吗?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丞相为官职

  • 宰相 丞相和相国是一回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宰相、丞相、相国,这三个官职听起来很相似,大意上看起来似乎也职责类似,但其实他们并不是一回事,有人觉得他们的区别就是:相国权倾天下,丞相是政府领袖,宰相是皇帝助理。那是不是这样呢?正确解释是什么呢?宰相宰相最通俗易懂的含义就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需要注意的是“通称”,不管任何朝代,只

  • 古代中国怎么开“两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代中国的“两会”很注重民主气氛,“代表们”敢直抒胸臆,有人甚至敢在朝会上当面指出皇帝的不是,如果“代表”总是投赞成票便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遭到皇帝的训斥和查办。在“集议”上,议案也很难“一致通过”,有时还会出现“经年不决”的现象。古代“两会”是什么样的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共和国首

  • 《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有历史原型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庸的《射雕英雄传》是陪伴了一代人的记忆,只要那个音乐响起,“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愁怨,相伴到天边,逐草四方沙漠苍茫”,脑海中就会自动浮现那些场景。木讷的郭靖,守家卫国,固守襄阳城,一身武艺献给家国大义,何等的江湖血性,令人心潮澎湃。郭靖是虚构的,但是金庸老爷子经常是参考历史原型写的

  • 盗墓小说中的“摸金校尉”真的与曹操有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近几年,《盗墓笔记》和《鬼吹灯》一类盗墓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大火,摸金校尉这个以往不怎么常见的词也跟着火起来,为大众所知。摸金校尉是专门从事盗墓工作的人,在不少作品里都有出现。但是在古代真有摸金校尉么?摸金校尉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古代肯定是有盗墓的,但是叫不叫摸金校尉就不太清楚了,反正做的事情

  • 历史上最后亲政的幼帝多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由于古代历史上一些习俗和规定,因此历史上幼帝还是非常的多的,那这些幼帝最后是不是都掌权了?又有哪些最后是能自己去亲政的呢?在中国古代12岁是一个重要节点。以十二为界限。十二以下登基为幼帝。就来看看明清两朝有哪些幼帝最后自己掌权亲政了。(注这里面都是虚岁,按周岁有的得减二)。明英宗:9岁登基1427年

  • 原来古代就有食品安全法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食品安全是一个人们警钟长鸣的问题,不管什么时候,食品安全都是最重要的,我们常常说道民以食为天,吃当然是最重要的了。一般人见面问的最多的便是“你吃饭了吗?,”其实,这句话包含着对朋友的深切关心,因为中国的古代非常贫穷,人们总是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见面问候一句“吃饭了吗”也是成为了人们的口头语。而且,食品

  • 古代官员上朝迟到不仅会扣工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现在人一般工作都不敢迟到,因为迟到了会扣掉自己的工资,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当然了,有的企业为了鼓励员工不迟到,也是纷纷设立了全勤制度,只要不迟到早退便可以拿到全勤奖。那在古代,在朝廷中,一般官员们迟到了会怎么办呢?是不是会和现在一样扣工资呢?所谓“上朝”,就是文武百官来到朝廷上觐见皇帝,奏事议政。

  • 周朝正统的诸侯国燕国为什么没能统一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历史解密

    古人都比较看重“正统”,名正言顺,认为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值得也必须尊重。只不过和平年代讲究正统倒无妨,一旦发生战乱,生存尚且困难,谁还会在意这些?东周时期的燕国,是战国时期最正统的周王朝的诸侯国,与周王室可是同宗,然而这样看似“主角光环”的加持,也没能维持它霸主的地位,最后还是败给了具有外族血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