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昌硕曾交代子孙家里一定要珍藏好蒲华的书画

吴昌硕曾交代子孙家里一定要珍藏好蒲华的书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637 更新时间:2024/1/23 5:13:08

因下笔有奇气,吴昌硕曾交代子孙家里一定要珍藏好蒲华的书画

海上画派是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在上海形成的一个由100多位画家组成的画派,艺术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其中,蒲华作为“海上画派”开山人物之一,尤为黄宾虹所心折,并称赞其为“海派第一人”。蒲华以其墨竹闻名于世,既继承传统的精神,也不为自身旧貌和前人经验所囿,融诸家之长而融化无迹。与蒲华亦师亦友、相交40年的吴昌硕评价他的墨竹说:“墨沛淋漓,竹叶如掌,萧萧洒洒,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思之成咏,其襟怀之洒落,逾恒人也。”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梁婉莹

简介

蒲华(1832—1911),字作英,浙江嘉兴人。蒲华原名成,初字卓英,又字作英。为清末著名画家,近代“海上画派”开山人物之一,后人将他和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并称为“海上四杰”。

蒲华在他那个年代无法得到世人认可

蒲华原名成,初字卓英,又字作英。为清末著名画家,后人将他和任伯年、虚谷、吴昌硕并称为“海上四杰”。蒲华出身贫贱,祖上户籍是“堕民 ”,在明代称为“丐户 ”。其幼年曾做过 “庙祝 ”,成年有诗画才华之名时,迁移到上海,一些达官贵人仍“羞与共席”。其自幼聪慧,一直刻苦自学,其传统文化得益于外祖父的蒙,书画得到同里周闲的指点,早年即以诗、书、画而闻名乡里。

年少的蒲华虽然贫苦,但也得到了良好教育。虽说能够勉强中个秀才,可是在乡试的道路上屡屡受挫,先后三次乡试未中,他绝意仕途求取功名,遂耽于艺事,紧接着又经历太平天国运动,1863年妻子的离世更是雪上加霜。次年起一度在太平 (今温岭)、海门等县作幕僚,因不善官场应酬,更不耐案头作楷,曾自行弃职,后复幕又叠遭辞退。

1868年后,蒲华鬻画自给,自此以职业画家的身份开始浪迹于江南,结交其他知名画家。因丰富的阅历、创作的累积,其笔墨日益精到,逐渐名噪“海上”画坛,成为海派佼佼者。但是很可惜,蒲华在他的那个年代无法得到世人的认可,艺术史家忽视蒲华在晚清碑学和海派书画发展史中的重要性,以至对蒲华的评价过低。

蒲华对苏轼、吴镇二家墨竹情有独钟

蒲华以墨竹闻名于世。其自初学起便喜吕洞宾、葛长庚,中年喜王献之、苏东坡和陶渊明,晚年尤喜怀素张旭、徐渭、朱耷等。其注重传统,但并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向前人学习和借鉴。其画竹整体上的横向取势,画竹节之厚朴,有献之行草自信之痕。沽酒而画,以酒为其动力,尽浇胸中块垒,尽泄心中豪气 ,三两竹杆,层层竹叶,尽在其中。与张勋追求之个性,发泄之颠狂并无二致。蒲华所画竹叶之撇与点,不时会显出张草肥重之痕。蒲画竹虽讲究介字分笔,悬臂中锋,但又不摹前人之典,他撇弃以色染竹法,又不用以墨染竹法,更破了平生崇敬的文同之“湖州派”以“墨深为面,淡为背”的画法,湿笔淡墨,撇竖纵横,勾铁点石,之后也自成“蒲竹”一体,并成为海上画派之创始。

从蒲华墨竹图的题款上,我们也会发现他对苏轼、吴镇二家墨竹情有独钟,如“仿东坡大意”、“仿梅道人大意”、“仿坡仙笔”、“仿东坡法”、“摹梅道人笔”、“仿梅道人”、“拟东坡居士大意”、“仿仲圭”、“仿梅道人法”等等。又据吴昌硕之子吴东迈说:“蒲华画竹子,初师文征明,惜早年之作,今已难睹。”吴昌硕《交游稿》说作英“画竹自学天台傅啸生”。此外徐渭、八大山人对其墨竹技艺也有很深的影响,总之,墨竹技艺从古到今都在其吸纳范围之内。

“整而不板,复而不乱 竹干须劲挺有力”

蒲华的墨竹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以墨竹为主体,横贯整个画面,或一枝独秀,或数枝交错,又常以粗笔淡墨写巨石相映衬。墨竹的气势磅礴和巨石的稳重构成鲜明的对比,加之蒲华喜用湿笔作画,画面常给人水墨淋漓的感觉,充分体现其水墨大写意的境界。另一种手法以墨竹为辅助,往往出现在画面的附属位置,作为其他花卉或者巨石的陪衬,小枝交织,树叶清秀。蒲华用娟秀小楷,笔笔细微,无不体现精致的写实功底。

蒲华的墨竹,粗犷与精致,写实与写意贯穿整个创作过程。这大概与蒲华的性格有关,他是情绪型的画家,作画多受心情、兴趣的影响。墨竹的早晚差别主要在于用墨上早期用墨干黑,晚期逐渐增加水的分量,使得画作层次感更加丰富,用笔也更加从容,多显一气呵成,体现着他对竹情有独钟的体察入微与心领神会,以及娴熟的技法和驾驭手段。就像杨伯润所言:“蒲生磊落不驭士,画竹深通狂草理。”这与蒲华“由书入画”的思想不谋而合。

有传记云蒲华作画,若无旁人为他磨墨,自己稍磨即用,故以水墨淡淡而闻名,而又因墨少水多难以凝集,笔墨之处显得湿渗无定。不理解者将其画之形与他生活的外形一并视之“邋遢 ”。蒲华画作看似草率,实有坚实之基石,他在画竹时曾谈过其创作体会:“画竹之法,须于介字、分字、五笔 、七笔起手。所谓整而不板,复而不乱。竹干须劲挺有力,忌在稚弱。小枝则随手点缀,无须粘滞。然必悬臂中锋,十分纯熟,庶几有笔情墨情,不落呆诠。由法而化,雅韵自然。切不可失笔墨之情也。”不板与不乱,是技法所为,有力与不稚弱,是经验所致。用中锋画竹写字而有大成就者,是蒲华自己创建的一大艺术特色,可说在中国艺术史上也实属鲜见。而不落呆诠之笔情墨情,由法而化之雅韵自然, 却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致。

趣闻

时人戏称“蒲邋遢”

蒲华游履所至,必拜访时师明贤。当时萧山有位画竹的专家,叫做楼师善,好虚竹,在杭州、绍兴、诸暨一带颇有名声,弟子甚众,竹画得很好,谨守个字、介字之法。据说蒲华与楼师善会过面,由于两公所持意见不同,始终未能成为朋友,乃至反目,楼大骂蒲华没有古法,蒲华那时常以“若是檐下循循立,拂云翻日待何时”两句诗作争辩。这位立在檐下恪守家法的楼师善,现在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了。

蒲华生平,不识蒲华之画的人,见蒲华一到,甚至会故意藏起纸张,因蒲华不讲究纸的好坏,逢纸即画,有时还画在糊窗纸上,时人戏称他为“蒲邋遢”。然而当时的有识之士,特别是书画界的同辈,已真正认识到他的非凡笔墨功力,说他下笔有奇气。比蒲华小十多岁的吴昌硕与其相交甚好,尤为看重他的艺术。据吴昌硕的长孙吴长邺先生回忆,其祖父经常向他们提到蒲作英,他说:“祖父生前曾对我们讲:‘蒲作英墨迹千万要看重,我们家里一定要珍藏好蒲作英的书画。

标签: 蒲华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隆基对付韦后的时候,为何要先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李隆基,唐朝,历史解密

    武则天作为我国古代女性登上皇位的第一人,建立了很多的功勋,但同样也留下不少的问题。比较显著的就是在唐中宗复位之后,韦后和安乐公主竟然想要效仿武则天,再次成为女皇帝。这样的结果李唐宗族自然不愿意,于是李隆基就和太平公主一起发动了政变。那为何在政变之前,李隆基要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才能成功呢?在中宗朝的

  • 揭秘:明四家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四家,明朝,历史解密

    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此一名称,是相对于"元四家"而来。由于他们均为南直隶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杰"或"天门四杰"。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自晚明

  • 改变历史的“谷登堡革命”,书籍的历史才正式开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世界,历史解密

    从很多方面来说,纸的发明都可以与钢铁和纺织的发明相提并论,人们甚至以纸的消耗量来衡量文化的发达程度。就纸文化而言,中国先拔头筹,最早实现了文字载体的轻质化和低成本化。可以这样说,没有纸也就不存在真正的“书”,只有当纸取代甲骨、石头、青铜、竹木、丝帛、兽皮、泥土和纸草,而成为文字新载体后,书籍的历史才

  • 东汉末年贾诩的一个建议,竟改变了东汉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贾诩,三国,历史解密

    说起三国的谋士,很多朋友能够想起很多名字,比如诸葛亮、贾诩、郭嘉、程昱、荀彧、鲁肃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在三国第一谋士这个称号的归属上,很多朋友的意见可能不一致,毕竟每个人的喜好和评价标注不一,尽管如此,很多人对于贾诩的智谋还是非常认可的。《三国演义》中有个印象深刻的情节,那就是刘备在跟关

  • 南明拥有大半个领土,却严重内耗18年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南明,历史解密

    公元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统帅李自成率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与此同时,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在摄政王多尔衮的带领下入关。在很多历史课本中,明朝的历史就此终结,大多数作家和读者都选择性的无视了南明,至于原因,网上一位答主的回答一直记忆犹新。想多活几十年的作者一般不愿意写南明,

  • “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快到土匪不敢打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电视剧里经常会出现八百里加急这种情节,送信的士兵在拿到紧急情报后,会像赶着投胎一样策马狂奔,长时间骑马式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一路上送信的士兵不论身体还是心理都会受到巨大的考验。抵达目的地时往往会疲惫的从马背上摔下来不省人事,有时甚至会直接猝死。因此古代人只有在非常紧急的时候,才会使用八百里加急传送信

  • 揭秘:韩信为什么离开项羽投奔刘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韩信,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非常精彩,刘邦原本处于弱势,被项羽分封在巴蜀之地,用四道封锁线牢牢捆住。但后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扭转了局势,最终垓下之围十面埋伏,逼得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刘邦总结他的成功关键是善于用人,尤其是用好了汉初三杰:张良、萧何与韩信。并指出项羽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有效笼络住人才。韩信原来

  •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有哪些轶事趣闻?关于她的评价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作家,历史解密

    造访八路军1938年1月,她跋山涉水来到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采访了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人。对于亲自跑来迎接她的总司令朱德,她描写为“一个满身尘土、灰蓝色打扮,朴素得像个农民的人”。斯特朗在八路军总部住了十天,每天与指挥员、普通工作人员一起进餐、交谈,向他们询问了解敌后抗战的情况。她根据这些

  • 朱元璋问刘伯温何时登基最佳,他为何说正月初四?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伯温,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有非常多的奇人异事,无论在任何朝代都有一些人出来辅佐君王。最后帮助帝王成就一番霸业。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最终,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国,形成三国鼎立的局势。可是在历史上还有另一个人也非常出名,人们经常拿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明朝的.刘伯温,读过明史的朋友

  • 鸟居龙藏有着哪些成就?他在中国进行过考古活动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鸟居龙藏,日本,历史解密

    鸟居龙藏在学术上的成就,表现于将考古学与人类学相结合;除了在日本国内从事考古工作外,还在西伯利亚东部、千岛群岛、库页岛、朝鲜及中国的内蒙古、东北、 云贵、 台湾等地进行调查发掘,研究东亚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晚年致力于中国辽代文化的研究。他是最早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调查研究的日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