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原本占有先机优势的陈友谅为何大败 潘阳湖为什么会成为他的归宿呢

原本占有先机优势的陈友谅为何大败 潘阳湖为什么会成为他的归宿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03 更新时间:2024/2/13 10:02:21

鄱阳湖之战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战,投入兵力之多为历史之最,双方在潘阳湖大战37天最终以朱元璋的胜利而告终。而一代枭雄陈友谅历经此战后,不但自己辛苦积攒的百艘战船化为灰烬,自己歼灭朱元璋的美梦成为了幻想。连带着自己的六十万大军也死伤无数,就连自己文武双全的弟弟陈友仁和大将陈普略也当初被烧死,自己也在此战中命丧潘阳湖。那么潘阳湖为何成为了陈友谅最后的归宿,原本占有先机优势的陈友谅为何大败?

陈友谅

陈友谅遭受火攻之后损兵折将已经无力再战,知道大势已去赶紧逃命要紧,可朱元璋岂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严令各部死守各个出口防止陈友谅逃跑。经过几次的突围陈友谅都被朱元璋给堵了回来,眼看就要粮尽弹绝了在不突围就只能困死于此,于是陈友谅决定孤注一掷拼死一搏,八月底陈友谅率部从泾江突围,遭遇傅友德伏兵阻击无法冲出,陈友谅在且战且退中指挥部下抗敌,被飞箭射中头颅而当场死去,一代枭雄就这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陈友谅的部下顿时群龙无首,士气也一落千丈,大家都争相投降多达五万之众。经此一战朱元璋完胜陈友谅,并为自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天下再也没有朱元璋的对手了。而陈友谅之所以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战术指挥不当

作为三军统率的陈友谅竟然不吸取赤壁之战的教训,为了保持打战的稳固竟然采取连舟布防的策略,暴露出战船机动性差、不利进退、分散困难等致命性的弱点。一旦遭到敌人的火攻根本来不及躲避,且船上装满了炸药火炮之类的,船上将士众多且不方便疏散,敌人很容易看到这些弱点而给与致命一击。结果就是朱元璋采信大将郭兴之言,出动填满柴禾、硫磺、火药的火舟火筏冲撞汉军船只。风助火势,一时火光冲天。大火烧毁汉军战船数百艘,烧死溺死汉军不计其数。原有的战略优势瞬间化为乌有,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当一火化为灰烬。

二、将士离心离德没有战力

陈友谅作为徐寿辉手下大将,却弑主夺权,尤其是在深受忠孝礼仪的熏陶的中原为世人所不齿。加上其在收编徐寿辉部将时没有做好安抚,导致很多将领是离心离德根本不愿为其效力。尤其是在与朱元璋大战的时候,不时有部将倒戈加入朱元璋阵营,这不但削弱了陈友谅的实力更打击了其士气,以致在开战的时候竟然有部下趁机开溜。可想一支面和心不和,没有凝聚力的部队,在面临大战的时候往往会遇到众叛亲离 ,注定是要失败的。

三、残暴凶狠不得民心

陈友谅在潘阳湖受挫后穷凶极恶,为了泄愤竟然把全部战俘杀害,这种残暴的做法不但有效的遏制了敌军的投降,给自己大战中增加了困难外,也让属下将领更加心寒,试想谁愿意跟随这位残暴凶狠之人卖命。反观朱元璋则不同,对于战俘不但给他们医治,还好酒好菜的招待他们,同时严禁打骂欺压战俘,违者一律军法处置。更为可贵的是朱元璋不强迫战俘,对于那些愿意留下来的一律招收,对于那些不愿意留下的也愿意放其归还。这样一对比大家就更发现朱元璋是仁君,而陈友谅是暴君,自古以来得民心者打天下,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朱元璋

四、身边没有得力谋士辅助

番阳湖水战陈友谅虽然损失惨重但没有到九死一生的地步,手下还有众多精兵良将,如果组织得力依然有翻盘的机会。不像朱元璋虽然能力出众,但是身边还是带着李善长、.刘伯温等谋士,在关键时刻会自己出谋划策或者完善自己的策略。陈友谅太过于自信且刚愎自用,身边没有知名的谋士为其献计献策,而往往遇到问道后都是自己独断独决,很多决定往往没有人能够质疑或者修改。番阳湖之战后陈友谅过于怒火攻心且失去理智,不能很好的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就是一个心思的想着逃跑,而部下看到起用心后自然也都是想着跑路,没有人真心想着如何解决眼下的困局和应对的策略。

当然,陈友谅的失败是多方面共同引起的,为帅者要以德服人,可惜陈友谅没有意识到民心的重要性,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才造成身死名裂的地步。假如其不曾遇到过朱元璋或许还有博得天下的能力,可惜遇到了朱元璋是其此生最大的失败,从而在番阳湖一战彻底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标签: 朱元璋陈友谅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刘全到底是什么样的 光年龄就比和珅还大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和珅,和珅,历史解密

    一提到刘全,很多人便会想到那个搞笑又笨笨的形象,然而历史上和珅的二十大罪中就有一条和刘全有关,那么历史上刘全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及刘全到底有多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历史上的刘全。历史上刘全的年龄要比和珅大许多,和珅的父亲常宝去世以后一直照顾和珅及和琳。在和珅最潦倒的时候刘全也没有落井下石而是一直做着一

  • 秦穆公送重耳回晋国夺位,他后悔过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秦穆公,春秋,历史解密

    公元前638年年底,晋惠公病重。晋国太子晋圉从秦国偷跑回晋国,不告而别。晋圉娶了秦穆公的女儿怀嬴,他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带着夫人回去,在岳父的扶持下继承晋国国君。可是晋圉并没有这样做,他担心日后晋国为秦国所控制,狠下心丢下新婚一年的怀嬴回国。公元前637九月,也就是晋圉回去的第二年,晋惠公去世,太子晋圉

  • “许由洗耳”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许由,上古,历史解密

    传统的儒家故事里,“许由洗耳”是赞赏山中高士的典型故事,许由是典型的高士。历朝历代的隐士,许由算是隐士的鼻祖。什么是隐士呢?隐士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

  • 此人是大唐名将,经历四代皇帝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郭子仪,唐朝,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倘若没有以郭子仪为首的众多栋梁,李氏的江山应该是保不住的。郭子仪是个十分难得的将领,此人不但有高超的军事素养,在政治选择与做人方面也让人挑不出毛病。郭子仪历经四代皇帝又得到善终,要说他没有大智慧,肯定没人相信。作为臣子,郭子仪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755年11

  • 皇后跑来发牢骚,皇帝一听:立马将其赐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曹叡,三国,历史解密

    曹叡,生于建安九年,母亲是文昭甄皇后。甄氏初为幽州刺史袁熙妻子,曹操打败袁绍后,被魏文帝曹丕所纳,甚为得宠,生有曹叡和东乡公主。祖父曹操对此十分惊异而倍加喜爱,常令他伴随左右。并且,曹操也曾对其经评价道:“我的家族基业有了你就可以继承三代了。”曹叡,字元仲,从公元226年即位称帝,到公元239年逝世

  • 什么是士族?影响中国800年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士族,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士族门阀,在中国历史中,有独特的地位。它影响了中国800年,可以说这800年的历史,就是士族门阀的历史,王朝的更迭,就是统治者与士族集团的博弈。士族,又可称为门第、门阀、世家等,它萌芽于东汉时期,消亡于唐朝末期。这800年的时间,谁能得到士族的支持,谁就能得到天下。但是士族需要两样东西,土地和九品中

  • 昭简文穆皇后喜欢和宋朝打仗,最后被辽国使臣毒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昭简文穆皇后,西夏,宋朝,历史解密

    自从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驾崩后,西夏就开始了太后掌握朝政的时代。西夏的第二位梁太后是第一位梁太后的侄女,史称小梁后,她是夏惠宗的皇后,夏崇宗的生母。公元1083年,小梁后被立为皇后,这门婚姻当然是她姑姑梁太后决定的。小梁后的父亲是梁乙埋,哥哥是梁乙逋。小梁后的丈夫夏宗秉常命短,年轻轻地就驾崩了,公元

  • 嫡长子继承制的起源是什么时候?在历史上是怎么一步步完善的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度,历史解密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在奴隶制(礼制)时代,主要适用于宗祧继承中--

  • 金元两朝最危险的职业,12位太子没有一个好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金朝,宋朝,历史解密

    皇太子这个职位在封建王朝也是高危职业之一,很多皇太子都阵亡在距离皇位的一步之遥,但不管怎么说,以皇太子身份登上皇位并大展宏图的还是大有人在,唯有金国和元国两代,皇太子不吉的魔咒始终都没有被打破。金、元两代立皇太子皆不吉,不是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登位,就是侥幸登位了也不得善终,竟然没有一个享国者,“皆事

  • 汉朝时期对匈奴都是以女子为和亲政策 为什么汉人男子被抓非要娶胡人为妻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朝,匈奴,历史解密

    汉族男子被匈奴被抓之后,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颇为强盛的一个朝代,当时四海升平,各国都服从汉朝的管制,边疆唯一的一个隐患就是匈奴,而汉朝对于匈奴是又恨又无奈,很多时候只能采取和亲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安抚。除了将女子嫁到匈奴之外,汉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