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士大夫在现代都演变成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士大夫在现代都演变成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34 更新时间:2023/12/26 20:06:12

士,最早是在士大夫和卿大夫家中担任谋臣的人。他们虽然谋事,却主要是为了谋生。其中虽然不乏有才华有能力的人,却以人身依附的方式,帮助主人做事情。这种士,是家臣,甚至是奴才。

西汉以后,尤其科举兴起后,“士”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士的主体是为官从政的官宦之士。他们通过学习和知识积累求得功名,成为官僚阶层的一部分。作为体制内的官员,制订和遵从规则,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治理,其中虽然也不乏“胸怀天下”者,然而他们主要的任务和责任是维护皇权体制。有些官宦为求私利,贪腐作乱,倒行逆施,成为奸臣与历史罪人。

第三种士,就是士大夫的士,是具有独立人格,始终以天下福祉为己任的士。孔子将“士”和“君子”连在一起,称其为“士君子”,他还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也就是说,除了担任职位以外,还需具备道德修养。孔子又说:“士尚志”,意为有心的士就是有“志向”。荀子也说过“士从道不从君”,士要跟随道的规范,而不是遵从君主的意志。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作为知识分子的“士”,被赋予了为社会建立道德标杆的责任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士不仅是知识分子,以专业立身,还要有气节和风骨,有独立人格和理性判断,并有担当,服务国家、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中国历史上每个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时代,我们都可以看到大批才识卓越、风骨傲然的士大夫活跃的身影。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谋臣策士,他们周游列国,心怀天下与民生,用不同的方式传播、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成就了中国第一个文化轴心时代。又比如,在中国北宋时期,中国民间经济和文化教育繁荣活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领先世界。一批积极推动社会改革、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也应运而生,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他们不但政治才华和文学素养出众,更有挑战皇权的风骨和担当。在他们眼里,皇帝也不过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足不出户的“宅男”,见识和执政能力有限,把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只放在这样一个人手中,并不保险,所以他们觉得自己要担负起“天下”的责任,“迭为宾主”、与统治者轮流做主人、“同治天下”。

纵观古今中外,知识分子面临三种情境:

情景一:蒙昧时代

当时科学并不发达,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是匮乏的、扭曲的。知识分子努力去发现、探究、追寻真理,并传播知识,迪民众,却要承负极大的风险,甚至最终被蒙昧的大众政权或专制的教会所扼杀,像苏格拉底、哥白尼、布鲁诺。

情景二:专制时代

知识分子以专业知识和独立见解立身,却被统治阶级视为异己而遭排斥与打压。

情景三:昌明时代

科学进步、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知识分子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创造、科学的发现、思想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之中,甚至可以自由地表达对公共治理的意见,议政参政。当然,不同背景的知识分子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但是他们通过交流、对话、分享、竞争、融合,来凝聚共识,提炼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指引。

今天是一个重视知识、崇尚科学的时代,知识分子作为知识劳动者已成为劳动阶层的一部分。知识不仅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利器,更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我希望我们的学士、硕士、博士毕业以后,不要做“谋生之士”、“官宦之士”,而是要做“大夫之士”,以“士大夫”的专业、风骨和家国情怀,投入到又一场伟大的变革事业中,振兴经济、重建道德,把国家引向现代化治理的昌盛而又文明的新时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重境界值得我们从事管理理论研究和商业实践的知识分子所体悟、所追求。我们不仅要去回应当前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情境,我们也要积极地以“行动的人生”来回应当前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责任。

500多年前,经历了宗教改革的欧洲开始了手工业革命。那个时候,刚刚笃信了新教、雇佣了第一批工人的欧洲企业主们绝不会想到,自己竟会成为资本主义这种已经延续了500多年的经济制度的开创者。更不会想到,数百年来有数不清的学者们为他们著书立说,聚讼不休。

而今天的中国,社会变革的愿望和动力绝不亚于西方任何一个变革时期。数十年后,也许今天的学士、硕士、博士会成为中华伟大复兴历史的主角。我希望在其间被记住、被传播的,不仅仅是代表个人财富净值的一串串数字,也不只是个人的上市公司起起伏伏的股价曲线。我更希望看到今天的学士、硕士、博士们,矢志不渝、坚持理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引领、去影响、去改变这个社会的动向,成为新的价值世界的开创者,新的文明社会的教育者、新的昌明世界的领导者,承上启下,成为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的承担者。

标签: 士大夫秦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的老照片,凌乱的龙床,行李拉了80多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溥仪,历史解密

    溥仪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起起落落的人生似乎在诉说着他的不一般。当年溥仪被逼退位,甚至最终被驱逐出紫禁城,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组老照片,一同走进溥仪慌忙离开紫禁城的场景。当年溥仪被逼退位之后,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清室退位后暂居官中,日后移居颐和园;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

  • 古代俸禄是怎么落实到官员手里的 每个时期的都不一样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朝,俸禄,历史解密

    现代金融行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为咱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别的不说现在出门逛街再也不用带着一堆钱了,只要拿上手机和银行卡就OK了!老板们发工资也变得简单了,拿手机转账就完事了!古代既没有银行卡,也没有支付宝,皇帝要怎么给全国各地的官员们发工资呢?古代官员们的工资叫做“俸禄”,和今天国家、公司给公

  • 唐宪宗为什么立太子不立皇后?唐宪宗不立皇后出现了哪些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唐宪宗,历史解密

    唐宪宗为什么立太子不立皇后?唐宪宗不立皇后出现了哪些问题?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历史上不立皇后的皇帝并不多,像是秦始皇那样的,很有可能是受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响,认为女性都是赵姬那种人,所以干脆不立。而唐朝时期能够与唐太宗和唐玄宗并列的唐宪宗李纯,他也没有立皇后,这就很奇怪了。唐宪宗不立皇后的原因又

  • 冯小怜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她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冯小怜,北齐,历史解密

    要知道一个古代女子究竟有多美,得看男人是如何宠爱她的,是否为了这个女人,愿意舍弃一切身外之物,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冯小怜就是这样的人,北齐后主高纬就因为她,丢掉了江山,也误了自己的卿卿性命。(冯小怜剧照)那么,冯小怜究竟有多美呢?史书对冯小怜的美没有过多的记载,只是说她“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但我

  • 揭秘:为什么说宋殇公是战争狂人?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宋殇公,春秋,历史解密

    春秋时期,宋穆公立有太子冯(音平),如果没有意外,下面该太子冯继位。可是宋穆公病重时,他却召来大司马孔父嘉,遗命立哥哥的太子与夷为君,并让孔父嘉当顾命大臣。孔父嘉说大伙都愿意立公子冯,希望宋穆公能再作考虑。宋穆公说:“哥哥舍弃自己的太子把君位传给了我,我可不敢忘记他的恩德。我现在也要追随他去了,如果

  •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子产,他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子产,春秋,历史解密

    子产,是春秋时郑国的执政大臣。他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贤臣。只可惜生不逢时,子产做执政大臣的时候,郑国已经很衰落了。衰落到给楚国、晋国这样的大国做下国的地步。不管谁当了上国,每年郑国都要进贡很多钱物。公元前542年的某一天,郑国国君郑简公和执政大臣子产,押解着贡品车队,一路风尘地来到了晋国首都。这次给晋国

  • 梁山上最被忽视的三岗位是什么?足以毁灭整个梁山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梁山,宋朝,历史解密

    梁山上最被忽视的三岗位,看上去虽不重要,但足以毁灭整个梁山,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梁山上有108名好汉,正是由于他们在梁山各司其职、努力工作,才使梁山的事业蒸蒸日上。梁山主要的岗位可分为,领导层、马军、步军、水军、以及后勤保障部门几个部分,其中宋

  • 揭秘:西汉诸侯王到底有多暴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诸侯王,汉朝,历史解密

    西汉封爵只有两等,侯爵之上就是王爵。侯爵封地不广,诸侯王却据有郡国,连城百十,廷上自称寡人,声势足以抗衡中央。在异姓诸侯王被剿灭,吕氏外戚被功臣系连根拔除之后,同姓诸侯王就成了西汉王朝的心腹大患。此等大患,历经文、景、武三朝才得以弭除,其中又以平定七国之乱为最关键转折,汉武帝推恩令彻底化解威胁。到了

  • 51岁雍正爱上15岁少女,生下一个儿子乾隆怎么对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雍正,清朝,乾隆,历史解密

    雍正皇帝上位期间非常的勤勉,几乎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国事上,所以他在后宫中花的时间就相对而言比较少了,他也算是历史上拥有妃子较少的一位皇帝了,仅仅只封了三十几位,其中身份升到的嫔妃那更是少,能做上妃位的仅仅只有三人。这三位大家可能也都比较熟悉,看过甄嬛传的观众应该听说过齐妃,而另外两人则是宁妃和

  •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士族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士族,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士族”的前身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他们都是文化人,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当时有特定的社会地位。后来,经过演变,一些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士”又被称为“士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官吏多以经术起家。一些强宗大姓开始让族中子弟读书,从而入朝为官,得势之后转而发展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