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锜也是南宋抗金名将,为何名气却不高呢?

刘锜也是南宋抗金名将,为何名气却不高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638 更新时间:2023/12/8 19:28:14

我们常说“北宋无将,南宋无相”,言外之意就是北宋出名相,南宋出名将。这话虽然绝对,但也不无道理。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南宋的一位名将。提起南宋的名将,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岳飞、韩世忠,这两人是南宋最有名的抗金大将,并称“韩岳”,一生战功无数,为保卫南宋朝廷立下了赫赫功绩。

今天文章的主人公名叫刘锜,是和岳飞、韩世忠同朝的南宋抗金名将,此人文武双全,是位比较低调的儒将,所以知名度远不如岳飞、韩世忠,甚至有人说他“有雅量、无英概”(南宋另一名将吴璘),但论率兵作战才能,却与“韩岳”不相上下——

清朝史学大家蔡东藩评价他和岳飞“忠勇相似”;南宋史官章颖从“然后可传于百世,庶几耸动于四方,张大国家之威,发舒华夏之气”的角度,撰写《皇宋中兴四将传》,以他为首,岳飞次之;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更是称其“如苍生何,人喜谢安之起;果吾父也,虏惊郭令(郭子仪)之来。”赞誉其为谢安、郭子仪再生。

抗金名将韩世忠

南宋的死敌金朝官兵更是对他闻风丧胆,“亦谓‘自过南朝来十五年闲无如此战(顺昌大捷),必是外国起鬼兵来,我辈莫敢当也’。”(《宋史》)。金主完颜亮南侵时,下令有敢提刘锜姓名的,罪不饶恕。每次南犯,历数宋朝诸将,询问有谁敢于抵挡,部下都随着姓名响亮回答,唯独提到刘锜时,没人敢于答应。

南宋朝廷评定“中兴十三处战功”,他参与四战,独占两功。

刘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1.能文能武英才显,年少从军扬威名

刘锜是甘肃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刘仲武是沪川节度使。因为家庭条件优越,刘锜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天资聪颖,有悟性,既爱读书,又喜欢习武,特别善于射箭,史载其“美仪状,善射,声如洪钟”(《宋史》),从小就跟随父亲出于军营,本领日益长进。

刘锜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在军营中骑马,远远看到计时用的水斛水满溢了出来,他弯弓搭箭,一箭射穿水斛的计水线,一旁的士兵拔出箭后,水流如注。他紧接着又一箭射过去,正好堵住原来的箭孔,围观者无不赞叹其射技精湛。

北宋徽宗年间,刚刚20出头的刘锜经高俅推荐,被朝廷任命为阁门祗候。宋高宗建立南宋后,听说了刘锜的事迹,就召见了他,刘锜侃侃而谈,宋高宗大为惊奇,马上封他为阁门宣赞舍人,派其到岷州,任陇右都护,镇守陇右。

当时,西夏人经常侵扰陇右,陇右每次都亲自率兵,英勇反击,屡战屡胜,经过几年的较量,吓得西夏人一看到刘锜,就闻风而逃。当时,西夏人都害怕刘锜,连吓唬哭啼的小孩子都说:“别哭了,刘都护来了!”

刘锜的威名不胫而走,名臣张浚巡视时,特意召见了他,对他的才能大为叹服,授其为泾原路经略使兼知渭州。公元1130年,金军汇集10多万重兵发动富平之战,入侵陕西,主帅张浚安排五路大军迎敌。

刘锜率领的泾原路军,英勇抗击金军主力——兀术率领的左翼军,并将其包围,斩杀金兵无数,并重伤金军大将韩常。但由于主帅张浚轻敌,指挥不当,宋军五路大军各自为战,环庆经略使赵哲弃军先逃,导致宋军全线溃败。刘锜率领的泾原路军也成为此战唯一的亮点。

不久,赵哲部属慕容洧叛金,攻打环州,张浚命刘锜前去救援。金军借机攻渭州,刘锜得知后,留下部将李彦琪抵御慕容洧,自己率军回救渭州,但为时已晚,只好撤至德顺军。李彦琪叛逃降金,刘锜因此被贬为知绵州兼任沿边安抚使。

1133年,刘锜复职,任宣抚司统制。第二年,金军入侵仙人关,刘锜奉令驰援,与吴玠会师合力抗击,大败金军。使者回到朝廷,宋高宗得知刘锜战绩,诏令其到临安府朝见。鉴于刘锜的才能和威名,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川陕宣抚使王似等将臣,都以边关用人等理由,想留住刘锜。高宗连下三道旨令,才不得不放刘锜回朝。

刘锜回朝后,马上被任为带御器械、江南东路马步军副总管等职,从此一直跟随在高宗身边,颇受信任和重用。

1136年,高宗又命刘锜掌管亲军。高宗亲征伪齐,又任刘锜为浙西、淮东沿海制置副使。次年,宋将解潜和王彦互相争斗,高宗同时解除二人兵权,全部交由刘锜指挥。王彦所部原来都是太行山的抗金义军组成,脸上都刻有“赤心服国,誓杀金贼”八字,号称“八字军”,刘锜将部队改编后,就用“八字军”命名这支部队。从此,“八字军”就成了刘锜率领的抗金主力。

2.顺昌大捷少胜多,一战成名振天下

在南宋的抗金史上,顺昌大捷是南宋初年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金军南侵以来遭到的最重大的惨败之一,指挥这场战役的,就是刘锜。公元1140年,刚签订宋金和约不到一年的金朝,撕毁合约,金将兀术亲率将兵10万南侵。当时,刚被任命为东京副留守的刘锜,正率领他的2万“八字军”前往东京,走到顺昌时得知金兵入侵的消息,随行将士纷纷提出返回江南。

刘锜知道顺昌是金兵南下的必经之路,决定率兵阻击金军,于是传令众将士:誓守顺昌,阻击金军,敢言撤者立斩!

当时,刘锜虽有“八字军”2万人,但真正能作战的只有5000多人,面对10万金兵,敌众我寡,手下将士信心不足。为此,刘锜做了精心部署。一是做好战前动员。他带头将自己的随行家属安置在一座寺庙中,门口堆满柴草,告诉将士,一旦城破就放火烧死家属,宁死也不当俘虏。又下令将所有船只全部凿沉,自断退路,以示决心。

刘锜接手改编前的“八字军”屡尝败绩,声名不佳。为激发斗志,他亲自动员大家说:“以前大家看不起我们,今天就是我们杀敌扬威的时候!”全军上下深受鼓舞,“军士皆奋,男子备战守,妇人砺刀剑,争呼跃曰:‘平时人欺我八字军,今日当为国家破贼立功。’”(《宋史》)

二是做好防御部署。将城外的百姓迁到城内,拆毁房屋,使金兵无处居住。将拆下的门窗挡在城上,做成防护器具。发动将士和顺昌百姓加固城墙,构筑防御工事,在城墙额外设置挡护板墙,从中间开洞,既能躲避金军流箭,又能对外射击。

针对金军远道来袭,人马需要大量饮水的特点,又提前在颍河及周边水草地带撒下大量毒药。又制作了长柄铁斧和长杆枪,专门对付金军看家装备“铁浮图”和“拐子马”。

三是灵活采取机动战术。提前在城外设下伏兵,金军前锋刚抵城外,出其不意擒获两名军官,获知金将韩常率军驻扎于30里外的白龙涡后,夜袭其营,杀敌众多。

几天后,金军3万多人渡河逼近城下,刘锜又使用“空城计”,大开城门,金军不知虚实,不敢进攻。趁其犹豫之际,刘锜一声令下,万箭齐发,金军纷纷溃退,掉入河中溺死者无数。金军撤退后,刘锜又派500精兵夜间偷袭,不但斩杀大量金军,还使敌军无法休息,慌乱后退15里。刘锜又加派精兵100人乘胜追击,每人带一只竹哨,以哨为号,百哨齐鸣,金军分不清虚实,晕头转向,阵营大乱。

金军主将兀术得知前锋溃败,亲率精兵主力10余万上阵。刘锜安排两名士兵随同出征,假装落马被擒,告诉兀术说,刘锜是个只知贪图享乐的花花公子,此前是因为两国和好,朝廷才派他来东京做个安逸的闲差。

兀术大喜说:“我用靴子尖就能踢破城!”下令放弃战车等重型武装,轻装前进,很快逼近城下。兀术亲率精兵,分东西两路攻城。时值炎热夏天,为消耗金军精力,早晨天气凉爽时,金兵攻城,刘锜下令采取防守战略;午后天气炎热时,派少数人在西门佯攻,然后派5000精兵从南门潜出,突袭金军侧翼,金军大败。

兀术不甘心失败,派出“铁浮图”和“拐子马”,宋军早有防备,以长柄利斧砍金军的盔甲和马腿,以长杆枪刺杀金兵座骑,金军被杀得人仰马翻。

一连数日,金军人困马乏,加之人马饮用了有毒的河水和水草,死伤大半,两周后兀术落败而逃。

面对超过自己20倍的金军,刘锜采取先发制敌、突袭战、夜袭战、间谍战、心理战等灵活战术,大败金军,有力地策应了吴璘、岳飞、韩世忠等宋军在东、西两翼及西京地区的作战,从而全线抑制了金军的攻势,对宋军抗金的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南宋抗金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此战被朝廷列入“中兴十三战功”之一,刘锜也因此战威震天下。

出使金朝的南宋名臣洪皓,归国后向高宗奏报金人的反应说:“顺昌之捷,金人震恐丧魄,燕之重宝珍器,悉徙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宋史》)——当时,顺昌之战,吓得金朝把燕京的值钱物品都转移走了,想把燕南之地全部放弃。

3.同僚妒忌罢兵权,执政地方功绩丰

顺昌大捷令刘锜威震天下,更令金军对刘锜的“八字军”望风丧胆。1141年,金兀术再次率大军南侵江淮,很快攻占寿春府,宋廷再命刘锜率军迎战,在柘皋与十万金军相遇。此战由南宋大将张俊指挥,名将杨沂中、王德等共同参与。

刘锜率军出击,再次用长柄斧和长杆枪大破金军“铁浮图”和“拐子马”,刚一交战,金兵们就惊呼“此顺昌旗帜也”,吓得不战而溃,纷纷北逃。看到金军败退,主将张俊十分妒忌刘锜,为了争功,就下令刘锜先行退兵,想和自己的老部下杨沂中率兵收拾残局,争功显威。

但情报有误,金兵败退途中,又去攻打濠州。由于轻敌,没有防备,杨沂中被金军伏军偷袭大败,只好又令刘锜返回援,但为时已晚,杨沂中、王德等溃不成军,死伤多半,纷纷渡江南逃,战局已不可挽回。刘锜却镇定自若,奏请准许后,才根据指令,有序撤回。“乃安部位,整旌旗,最后徐行”。(《宋史》)

张俊、杨沂中为此更加妒忌怀恨刘锜,回朝后,不但不给大败金军的刘锜请功,反而联合奸臣秦桧,诬告刘锜作战不力,解除了刘锜的兵权,改任刘锜为荆南府知府。

刘锜到任后,政清纪明,执政有方,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后来,参政知事魏良臣奏请朝廷,又任刘锜为潭州知府,加太尉。

辖区内有一黄潭,以前当地官吏曾经掘开潭水与长江相连,以抵御叛军,导致每年夏秋两季河水泛滥,荆、衡之间都受到水灾。刘锜组织人员堵塞缺口,开辟肥沃田地数千亩,安置流民几千户。

有一年,当地遇到百年不遇的蝗灾,刘锜和当地军民齐心协力,灭蝗驱灾,保护农田不受损失。后来,当地百姓奉其为“虫王”,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刘锜生日这一天,官府和百姓都举行祭祀、迎神活动,表达对刘锜本人的纪念和对来年丰收的期盼。

4.壮士暮年再上阵,功败垂成悲愤亡

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军50万再次来侵。此时,抗金老将多已去世,朝廷再次起用刘锜率兵主战,任命王权为副使。此时的刘锜已经63岁,重病在身。听说金兵杀到,他一跃而起,披挂上阵,在皂角林与金军展开激战。他带头杀入敌营,率兵斩杀金军主将高景山,金军损失主将,大败而退。皂角林之战是完颜亮南犯以来遭遇的首次失利恶战。

刘锜回营后,病势更重。当金军再次反攻时,刘锜口吐鲜血,已不能上马杀敌。此时王权临阵脱逃,高宗只好下令刘锜退守江南瓜洲渡。病情加重的刘锜被抬回镇江,安排其侄刘汜率兵1500人坚守瓜洲渡,但刘汜寡不敌众,瓜洲渡很快失守。

此时,前来慰军的中书舍人虞允文在采石大败金军后,赶来救援,才及时阻击住南下金军,化解了危机。病中的刘锜握着虞允文的手说:“朝廷养兵30年,我却无能为力,而让一介书生为国家建功,我辈惭愧至极啊!”

回朝之后,刘锜辞去军职,朝廷让他管理万寿观,借住在都亭驿馆养病。不久,金朝使者前来议和,留守汤思退清理驿馆接待金使,派人劝刘锜移居别试院,刘锜搬过去后,发现院内堆满粪便,臭气熏天。刘锜悲愤交加,病情加剧,吐血数升而死,时年65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韩信如果真的听纳蒯通的建议,真的能三分天下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军事天才,而其凄惨的结局也很令人哀叹。在韩信攻下齐国之后,有两人先后劝韩信背汉自立。一位是项羽所遣的说客武涉,武涉对韩信说道,刘邦贪得无厌(欲并天下)而无信义。而如今项羽与刘邦相持不下,天下之权重在韩信的手中。若韩信助刘邦消灭了项羽,则韩信就会成为刘邦的下一个消灭目标。但若

  • 杨士奇的继父是谁?为什么杨士奇不跟继父一个姓?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杨士奇幼年丧父,那他的继父是谁?为什么杨士奇不跟继父一个姓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杨士奇出生在吉安府泰和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他在很小的时候,老父亲就去世了。在古代父亲是一个家庭绝对的顶梁柱,如今这根顶梁柱倒了之后,

  • "青州兵"是怎么来的?为何对曹操如此忠诚?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因为“青州兵”只忠诚一个人,就是曹操,相应的,曹操治军也好,治国也好,一向很严谨,唯有对青州兵十分宽容《三国志.于禁传》。为何青州兵和曹操如此“惺惺相惜”?原来青州兵出自攻入兖州的青州黄巾军,黄巾军笃信的教义和曹操在任济南相的做法一致,所以上百万口的黄巾男女投降了曹操。后来汉中张鲁也一意降曹,可见,

  •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朕 其他称呼不行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皇帝为什么,要称自己为“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之前在《芈月传》当中,芈月成了太后之后,就在朝堂上自称为“朕”,这让很多人都感到非常奇怪,因为大多数人的既定印象里,“朕”不是皇帝的专有自称吗。其实在先秦时代,朕,并非是君王的专属称谓,甚至于什么人都能自

  • 汉武帝如何靠着一封诏书夺回自己的大权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汉武帝时,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可以说,没有实权的帝王一样受制于人,即位初期的汉武帝,

  • 历史上沐昂文武双全,是如何辅佐他二哥镇守云南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沐昂是明朝著名开国大奖沐英的第三子,他们兄弟三个都被明朝任命在云南进行镇守,那么文武双全的沐昂是如何辅佐他二哥镇守云南的?沐昂在洪武年间,相继担任过散骑舍人和府军左卫指挥佥事。后来到了永乐年间的时候,他的父亲沐英和大哥沐春都早就已经去世了,镇守云南的是他的二哥沐晟。永乐四年时,沐晟需要奉命去

  • 如果当年吴三桂不降清的话,满人能顺利入关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如果当年吴三桂不降清的话,满人能顺利入关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吴三桂降清的原因,有诗人解读为“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但这只是文人的浪漫想象。即使吴三桂真的很爱陈圆圆,即使陈圆圆真的被刘宗敏霸占,即使吴三桂真的很为陈圆

  • 京城九品比地方三品还要小 明朝官员为什么会选择前者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明朝的官员为何做京城九品,也不去地方做三品呢?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朝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朝廷的官员们宁可做京城的七品小官也不想去地方上做三品大官。大家都知道三品官员的品级比七品官员品级大了很多,但是大家为什么都不愿意去做地方的三品官员呢?和其他朝

  • 李亨本来就是太子,为什么还要篡夺李隆基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太子就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只要这个太子不是太离谱,皇帝是不会废掉他的,那么李亨本来就是太子,为什么还要篡夺李隆基的皇位呢?当然历史上也有因为太离谱而被废掉的太子。比如唐太宗的第一位太子、长子李承乾,是一个行为艺术爱好者,他搞同性恋,杀谏臣,跟兄弟斗法,甚至计划暗杀同父同母的亲

  • 夏侯霸投靠蜀汉后,为何也没有得到姜维的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魏蜀吴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当属魏国了。天下州郡魏国占据最多,人口、资源他都强于蜀汉和东吴。所以到后期,大多数有识之士都选择为魏国效力了,因为最终的趋势就是魏国一统三国。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却有一位曹魏的宗亲选择了投奔“仇敌”蜀汉,为何也没有得到姜维的重用?夏侯霸这位舍弃魏国的宗亲地位,置家族于不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