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国古代的宫廷乐舞是如何分类的?有什么讲究

中国古代的宫廷乐舞是如何分类的?有什么讲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00 更新时间:2023/12/8 7:56:39

古代宫廷皇室中宴会娱乐的舞蹈。大多来自民间,也有宫廷专业艺人加工创造的。下面由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中国古代的宫廷乐舞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礼仪性的,一是娱乐性的。音乐也就有雅乐、燕乐之分。

与音乐相配的乐舞也同样分为两类。礼仪性的乐舞是在重大的礼仪活动举行中使用的,如册立太子、纳后、元旦、冬至、朝会、宴会等,最主要的是用于祭祀。

据说,最早发明乐器和弹奏音乐的是古圣人伏羲黄帝时命伶伦造律,依凤凰之鸣分别十二音阶,于是就产生了古代最早的礼仪性乐舞《云门大卷》。

时有《咸池》,舜时有《大韶》,孔子自称其听过韶乐,大加赞赏,称其乐舞尽善尽美。

禹时有《大夏》,商时有《大濩》,周时有《大武》。这都是古代著名的礼仪性乐舞。

周时保存有完整的这六套乐舞,称为六乐,分别在重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

《云门大卷》用于祭祀天神,《咸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濩》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先祖。

六乐流传到汉代,只有《大韶》、《大武》二乐,而且因时代久远,这些雅乐变得越来越模糊,失传、残缺的越来越严重,流传异常艰难。

除了古人记谱手段拙劣以外,是雅乐本身缺少生命力。用乐舞传述礼义,调合天地,表现仁,实在是难为了乐舞,负此重大使命的乐舞怎能不严肃、沉重、平板?

礼仪性的雅乐乐舞分为文舞、武舞两类,象征文治武功。

文舞的舞队每人左手执籥(乐器),右手秉翟(舞具)。武舞的舞队每人手执朱干(盾)、玉戚(斧)等兵器。

雅乐用于正规的场合,帝王们在雅乐面前,生不出任何杂念,也不会感到轻松。

战国时,魏文侯好古乐,细听雅乐想从雅乐中听出一点滋味来,不料,雅乐没有奏完,魏文侯已昏昏欲睡。

魏文侯不得不对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寡人听古乐就老想睡觉,一听郑卫之音,就一点也不觉得疲倦。

郑卫之音是儒家贬斥的所谓淫邪之声,子夏当即反驳,替雅乐辩解,但文侯还是提不起兴致。

因此史书说:魏文侯虽然好古乐,然听古乐时犹昏昏欲睡,于是,淫声炽盛而雅乐尽废。

燕乐是帝王们在后廷宫苑宴乐时演奏的乐曲,古代考据学者郑玄确切地说,燕乐就是房内乐。明宣宗认为,周公作乐,曰《勺》,又有《房中之乐》,以歌后妃之德。

显然,燕乐是供娱乐、消遣的,怡情悦耳,轻轻松松。这与沉重、拖沓的雅乐刚刚相反,因此被斥为淫声,所谓“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不用也”。

商纣淫乱天下时,曾命乐师师延作靡靡之音,音乐流传开来,乐音妖冶,使民日渐轻慢,鄙贱无常,人心思乱。

武王伐纣,师延自知其罪,惶惶地投水自尽。这恐怕是最早的燕乐,较之周公的房中之乐更早。

燕乐因其通俗、浅显,因而被称为俗乐,其大多数取自于民间。

春秋、战国时期,郑、卫的民间音乐婉转优美,儒者斥之为淫靡之声,子夏称郑音好滥淫志,卫音趣数烦志,自此郑、卫之音,就成了妖冶燕乐的代称。

先秦的儒生对于燕乐惶惶不可终日,生怕燕乐取代了雅乐的地位,导致贵贱不分,斯文扫地。

秦汉以后,雅乐、燕乐日渐分途,各自有各自的用处,谁也取代不了谁。后来,雅乐不断地衰败,虽代代扶持也无济于事,似乎正应了先秦儒生们的担忧。

但事实上,雅乐的衰落,与燕乐没有什么关系。周代有了天子宴享时的宴乐,是宫廷燕乐的一个部分。燕乐一般都配有舞蹈,出现在皇帝日常宫廷生活中的乐舞自然就是燕乐舞。

有时在宫廷大典和大节宴庆上,也会演奏颂扬本朝的雅乐舞。

周代的燕乐节目很丰富,多姿多采。

《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是专业乐工演唱的。

《南陔》、《华黍》、《白华》是用笙演奏。

《鱼丽》、《由庚》是歌唱与笙演奏相间的三组曲目,后有《南有嘉鱼》、《崇丘》和《南山有台》、《由仪》,前为唱,后为奏。

商灭亡后,商纣的叔父箕子路过故都,看见废墟上长出了麦苗,箕子很伤感,触景生情,随口唱道:“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兮,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周成王时国泰民安,凤凰来翔,成王高兴地唱道:“凤凰翔兮子紫庭,予何德兮以感灵?赖先人兮恩泽臻,于胥乐兮民以守。”

荆轲图穷匕首见,一把抓住秦皇嬴政的衣袖,要刺死嬴政,秦皇无路可遁,请求听琴一曲,再凭处死。王美人即兴弹唱:“三尺罗衣何不掣,四面屏风何不越!”

秦皇感悟,立即掣衣、拔剑,越过屏风,以剑击向荆轲。

大概先秦、秦汉的人爱如此即兴而歌。这正是《诗经》中的好传统。这样唱了以后,能宣泄感情,表达情绪,从而使自己得以平静。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黄马褂到底有什么特权,为何很多人都想要?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在清朝,黄马褂只是官服的一种,它并没有什么特权,并不是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拥有一件黄马褂就能获得多大特权,其实是假的。黄马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就只是一种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黄马褂的颜色分“明黄”胡“淡黄”两种颜色,一般来说,皇室成员穿的是明黄色,官员所用的就是淡黄色,除了颜色不同,扣子的样式和颜色

  • 在古代,后宫妃子过了五十岁就不能侍寝,到底是因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俗话说一入宫门深似海。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近年来,随着清宫剧的影响,很多女性都幻想穿越到古代当秀女,因为一旦被皇帝选中,自己荣华富贵、锦衣玉食一生不说,整个家族都会跟着荣耀。只不过,这些桥段大都发生在荧幕上,历史上,通过靠选秀改变自己一生的女性寥寥无几,很多女性即便是被选进宫

  • 虞卿刚见到赵王,为什么直接就被封高官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历史,众说纷纭,君德浅薄,诈伪并起。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室已经衰落成为十足的小国,对于主导华夏大地上的政治制度,早已有心无力,那些曾被周王室分封的用来维护自己统治的诸侯,也成为了一把彻底摧毁周王室统治的利剑。诸侯各自为政,上无强主治理,中原大地彻底开启了战争的模式。但此时的战争早已不是排兵列阵然后

  • 东吴实力比蜀汉还要强 东吴为何没有大的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对东吴国力比蜀汉雄厚的多,为何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东吴(吴国)是三国时期割据东南的地方政权,是仅次于魏国的第二大强国。说起来,东吴人口多、地盘大,比蜀汉(蜀国)实力强了一大截。但在三国争霸中,东吴的表现一直不温不火,直到灭亡也没有什么大的作

  • 御前带刀侍卫和普通御前侍卫有什么区别呢?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侍卫等级:正三品:侍卫统领(1)正四品:护卫使统领(1)正五品:御前带刀侍卫(1)正六品:护卫使(16)正七品:皇后/侧皇后/太后贴身侍卫(每位妃子各1名)正八品:各宫小主/娘娘/太妃/太嫔贴身侍卫(每位妃子各1名)正九品:侍卫(不限)御前带刀侍卫这个来自展昭。展昭这个人历史上到底存在否不好说。但他

  • 张献忠对抗清军杀了自己的妻子,那他还有后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中,除了李自成外,张献忠肯定是值得一提的人物,后世关于他的故事也有很多,如入川屠蜀、江中沉宝、掩旗息鼓等。但是关于他的后人却一直记载不详,那么张献忠到底有没有后人呢?张献忠出生于贫寒,小时候读过书,长大了当过捕快、边兵,崇祯年间组织农民起义,1644年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清朝南下

  • 李世民如何靠着几千人挡住十万敌军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人才,就连帝王也不下几百,并且帝王中的佼佼者更是无数,而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是最为厉害的皇帝,他率领3500人就战胜了10万敌军,十分勇猛。他便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是唐高宗李渊的第二子,是大唐盛世的第二位皇帝,他是贞观之治的开创者,更是唐朝繁荣的建立者

  • 汉朝成立后,为何异姓王会遭到清算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当你做了候,就想当王;当了王了,又想做皇帝;做了皇帝,就怕别人造他的反。刘邦手下那一群王、候造反,要么是自己想更进一步,要么是刘邦担心那些王侯有想法。其实最重要的是原因还是汉朝初期大家的思想没有转变过来,大家都还沉浸在诸侯分封,割据称王的美梦中。刘邦经过几年时间从一个亭长成为统一天下的皇帝,肯定有几

  • 范雎作为魏国人成为秦国相国后 范雎为何转头对魏国下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范雎是魏国人,成为秦国相国后,为何要对魏国下手?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范雎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他来自魏国,可是在成为秦国的相国后,他却对魏国下手,不仅当众羞辱魏国的使者须贾,夺取魏国的城池,还逼迫出身魏国宗室的魏齐自杀。俗话说得好,“不经他人苦,莫

  • 高贤宁不给朱棣面子,为什么朱棣反而不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朱棣造反之后杀了不少建文帝的忠臣,那么高贤宁不给朱棣面子,没有向他投降,为什么朱棣反而不杀他?甚至还平平安安活到了97岁高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高贤宁是明朝建文年间一个忠臣,出生在山东行省济南府济阳县,在早些年的时候拜师于一个叫作王省的大儒,师徒两人都是比较注重忠义的,且渴望为朝廷效力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