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死后,他手下的大军去了哪里?

李自成死后,他手下的大军去了哪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3612 更新时间:2024/1/16 13:30:54

1645年,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尸首秘密埋葬。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性打击。

由于,闯王死的十分仓促,临终前未对身后事做出安排,所以,东西两路大顺军瞬间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随着大顺军中的大将刘宗敏战死沙场、牛金星叛变,大顺军的形势岌岌可危,李自成一死,农民军树倒猢狲散。

此后,明、清双方对大顺残党开展怀柔政策,开始收编这些无主的军队。

东路农民军的去向:当李自成战死的消息传到东路大顺军时,将士们立即变成了无头苍蝇,士气大衰。当时东路军中的首领田见秀、郝摇旗、王进才、张鼎等人水火不容,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党羽,各自手握两三万的人马。

虽说,东路军的总人数多达二十一万,但是,他们缺乏主将的指挥,将领之间又互不心服。为了逃过清军的围剿,东路将领们达成共识,集结所有军队转向湖南地区。当时,明朝担任湖广总督的是位于长沙的何腾蛟,而清朝担任湖广总督的佟养则远在武昌。

东路大顺军撤到河南后,何腾蛟将他们当做一伙流寇处理,草率出兵剿杀,结果,却败在农民军手上,侥幸逃脱的明军,对何腾蛟如此形容到:“我们看到了闯贼的旗帜,而且,他们的人漫山遍野,铺天盖地。”

经此一战,何腾蛟手中可用的兵力已不足两万,若要与农民军决战无疑是螳臂当车。何腾蛟十分惊恐,谁知此时农民军竟主动与何腾蛟示好,想要与明军联手解决掉盘踞在湖广地区的清军。同年七月,双方达成共识,缔结盟约,准备联手抗清。但可惜的是,明朝遗臣始终抱着传统的偏见,何腾蛟对大顺军缺乏信任,始终未能如约为农民军提供军饷和补给。就在此时,清军已将中原的八旗军队撤回北方,湖广地区的英亲王也回到北京避暑,此时,驻扎在湖广地区的清军只有佟养一支。

这支军队虽有三万人,但是,其中大部分是明朝降军,里面只有七千名清军。这时光复湖广地区的绝佳良机,可惜,何腾蛟并未看透这一点,反而让清廷占据了先手。佟养以不需剃发作为诱饵,将湖南地区的大顺军骗到湖北。

结果就是,除了王进才和郝摇旗这两支大顺军仍然进行抗清活动外,其余将领带走了一半的农民军转投清廷,十万名大顺军就这样沦为满清的走狗。至此,东路大顺军已名存实亡,明清双方在南方的实力对比立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扭转。

西路农民军的去向:李自成去世后,驻扎在陕北和宁夏地区的大顺军失去了主心骨,为了与敌人周旋只能选择南撤,这支南撤的大顺军就是西路军。为了避免被明清剿杀,西路军选择前往两湖地区与东路军汇合,谁知,西路军在前往两湖地区的过程中,先后迎来六批清廷的使者。

清廷对西路军伸出橄榄枝,希望他们为满清效力。西路军的将领李锦和高一功严守底线,坚决不与满人合作,他们拒绝向清廷投降,反而,选择与南明联手抗清。虽说,西军的兵力不如东军,但也有十五万之众,还是一支战斗力非常可观的队伍。面对西路大顺军的投效,位于福建的南明朝廷吵翻了天,两派大臣执不同意见争得不可开交,许多迂腐的文臣说道:“李贼破北京,罪不可赦,其同党岂可封拜?”此时,正值国家危亡之际,这些文臣只看到贼兵作乱,丝毫不考虑盘踞在北方的外虏。

所幸,隆武帝目光如炬,及时在内忧与外患中做出取舍,下令将西军统帅李锦为兴国侯,并赐名李赤心,副将高一功改名为高必正。在隆武帝的英明神武下,这支西路大顺军成功转化为南明忠贞营,保家卫国。既然选择了南明,自然要与满清势不两立。1646年初,南明朝廷决定兵分两路收复湖北,由何腾蛟率领明军进攻武昌,另一位明朝大臣堵胤锡率领刚刚成立的忠贞营奇袭荆州,按照约定双方在打下城池后前往长江北岸会师。可惜的是,虽然,何腾蛟对南明忠心耿耿,但他带兵打仗的水平非常糟糕。

他在行军过程中遇到一伙逃兵,听闻“满洲大军已到”,何腾蛟当即下令全军撤退。可笑的是,这支“满洲大军”仅有两千人,他们未遭遇任何明军抵抗,顺利接管了军事重地岳州。随着何腾蛟的撤退,忠贞营独木难支,毫不知情的忠贞营将士被身后出现的清军偷袭死伤惨重。虽然,何腾蛟被俘后坚贞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但纵观他的一生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弘光时期他受制于左良玉,无所作为。隆武时期,他伙同湖北巡抚章旷排挤大顺军余部,收罗一批散兵游勇充当嫡系,又无将将之能,造成刘承胤、曹志建、黄朝宣等割据跋扈的局面。

甚至,连隆武帝遇难他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攻湖南胜利之际,他作为全军统帅的他却私心自用,唆使郝永忠偷袭反正来归的陈友龙部,挑起明军自相残杀给清军以喘息之机;又调走围攻长沙的忠贞营,一手断送了复湘援赣的战略大局,卒至以身予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三国演义中白衣渡江是什么样的?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孙权,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吴国的建立者。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白衣渡江,对于孙权集团来说是一个带有一定程度战略意义的辉煌胜利,不仅击败了心骄气傲、目空四海,认为自己独步天下、所向披靡,“天下英雄,闻吾之名,无不畏服”(七十四回)的关羽,而且夺得了作为江东门户的荆州。作为战略决策

  • 刘邦为什么要把兵权给一个毫无任何名气的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古往今来,兵权都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东西,也是领导者最看重的权利,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把兵权给一个毫无任何名气的韩信?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话说当年秦朝灭亡之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和汉中。正是在这个时候,韩信来到了刘邦这里,当初韩信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吏,还犯了罪

  • 关羽和张飞相比 谁对刘备的贡献是最大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关羽和张飞,谁对刘备的贡献更大?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关羽和张飞,是刘备的左膀右臂,二人均为刘备的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如果横向比较一下,二人谁对刘备的贡献更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对比。第一个阶段:创业期。众所周知,

  • 兴复汉室真的是诸葛亮几次三番北伐的真正目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只在第一次北伐有成功的机会,但因马谡丢失街亭而失败,那么明知道拿不下曹魏干嘛还去打仗?兴复汉室真的是诸葛亮几次三番北伐的真正目的吗?“兴复汉室”是蜀汉建国的理由,但并不是北伐的真正目的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为国,所署置依汉初诸侯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然

  • 五虎将的谥号分别是什么?其实有怎样的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立过大功的功臣,在其死后为了表彰他的功勋,朝廷会根据他生前对的生平事迹和贡献给出一个称号,即通俗意义上的谥号。谥号作为古人盖棺论定的评价,基本代表了官方对他的贡献和地位的评价。三国的蜀汉政权中,获得谥号的一共有十二位大臣,其中五虎将悉数在列。对比五虎将的谥号,看看他们在当时的地位如何。关羽关羽—

  • 董卓权势滔天,曹操为何敢去刺杀董卓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扰乱社稷,比之前的宦官乱政好不到哪去,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朝中稍有正义感的大臣,都会想法设法的要除掉董卓而后快。曹操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此时的曹操还只是一个官职低微的校尉,刚在东汉的历史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抱着为民除害的心态,利用自己身份条

  • 李隆基杀杨玉环,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罪己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陈玄礼是跟着玄宗入蜀、回京的扈从大臣。他与唐玄宗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一致的。所以,他逼李隆基杀杨玉环,其实就是李隆基另一种形式的“罪己诏”。陈玄礼要求“正法”杨玉环,也是站在玄宗的角度、替玄宗考虑的。关于马嵬之变的记载,《资治通鉴》与新旧《唐书》的细节略有不同。《资治通鉴》里说,杨国忠是被军

  • 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是不打算出山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但凡是找工作的职场小白,要么毛遂自荐,主动去人家公司展示才华。要么就像战国初期的商鞅一样,通过秦孝公身边的重臣景监,达到和老板见面的目的,再用胸中的才华和长远的眼光,一举征服老板。或者和苏秦一样,游历各国推荐自己,这样不光在让老板选择你,也是在动态地寻找适合发展,具有前景的公司。像诸葛亮这

  • 成语"东山再起"的东山到底是在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在常用成语中,东山再起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指的是失败后的重头在再来,而东山再起的最初含义的,则指的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所以,古人出来做官,又称为“出山”。那么,东山再起的东山在哪?它又与何人有关呢?“东山再起”的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名士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

  • 孙权和刘备有什么致命的矛盾 刘备对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与刘备有何致命矛盾?刘备为化解矛盾做出了哪些努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的隆中对东汉末年,刘备克居荆州,屯兵新野。在徐庶的建议下,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留下了三顾茅庐的经典。建安十三年春(公元208年),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向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