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了防止舞弊,唐宋两朝都想出了哪些办法?

为了防止舞弊,唐宋两朝都想出了哪些办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985 更新时间:2024/1/17 22:42:36

我们说,中国古代的经济、科技、化、艺术等多个层面是在唐时期到达顶峰的,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关于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项制度,它的影响力从隋朝创立这个制度开始,就延续至今。

科举制从创立时起,也并非一帆风顺,它是用来取代隋朝以前由贵族之间互相举荐官员惯例的一种制度,让寒门、平民有机会进入官场,自然会被既得利益阶层,也就是贵族们的抵制。

隋朝创立科举,唐朝发展科举,宋朝完善科举,经过几百年时间,它才慢慢成为较为公平的,且为大多数认可的制度。

要想让科举相对公平,就要排除掉选拔者的主观意识和选择权,而从制度和技术上尽可能地去排除这种干扰,是由唐朝和宋朝分别完成的。

其中最最重要的有两点,唐朝开创了“糊名”制,宋朝开创了“誊录”制。

先来说说“糊名”,唐朝时的科举,最早是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在考卷上考官公开,这样的话,就给了考官从主观上把名额倾向于亲朋好友的最大可能。

因此,唐朝初期,参加科举的考生的身份、背景和社会关系在科举中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才华,这当然不公平,直到武则天开始关注科举。

武则天时期,因为贵族阶级对她的反对和颠覆,迫使这位中国有史以来唯一的女皇帝通过各种方式从寒门和平民中选拔人才,以用来抗衡反对派。

而武则天对于底层人才的选拔,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举荐制延伸出来的“试官”制,就是不管谁给她举荐的人才,不管才华如,资历和来历如何,先给个官做,在实际工作中慢慢考核。

另一种就是科举制了,但武则天为了防止贵族阶层把考中的名额都给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发明了“糊名”制。

“糊名”制起源于某次科举考试,重视人才的武则天在洛阳亲自参与最后的选拔工作,但她从考官经过筛选后提交的考卷中,发现了许多不太合格的考卷。

其实就是相当多的考生的文章作得相当差,却被考官选中,最后送到武则天面前,武则天无论怎么选,都只能选出庸才,而非人才。

如此,武则天心中有数了,这中间少不了徇私舞弊,根子主要就在考官知道文章是哪个考生写的,有了倾向性的筛选。

武则天也没办法,她可没时间去参与初选,去研究所有考生的文章,只能吃个哑巴亏,然后想办法限制,让往后的科举考试能公平一些。

武则天想出的办法就是“糊名”,《隋唐嘉话》中记载:

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节。判之糊名,自此始也。

这种办法的推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考官凭借姓名,而不是文章的好坏来筛选的可能。

这项制度,一直到今天的高考,都还在沿用,现代参加高考的考生,在试卷上只需要填写考号的制度,就是从武则天发明的“糊名”制改进而来。

不过,这种办法在唐朝或武周时期,对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来说,并不完整。

因为,考官虽然在“糊名”制下,失去了直接通过考生姓名作弊的可能,却还能从笔迹上判断出文章是不是熟人作出的。

所以,直到唐朝灭亡,唐朝时的科举制依旧弊病重重,“糊名”制没能完全改变科举考试中的徇私舞弊。

到了宋朝的宋真宗执政时期,更加重视从科举考试中选拔人才的宋朝执政者,又在“糊名”制的基础上,推出了“誊录”制。

“誊录”制就是所有考生的文章,全部重新由专人抄录一次,然后再交给考官筛选。

这样一来,考官看到的文章,即无从知道考生的姓名,也无法从笔迹中判断是否是谁,只能凭借文章的好坏来审核和选拔,徇私舞弊的可能性被大大降低。

再加上从宋朝开始,对考生试图夹带作弊参加考试的严格控制,及考题保密性的严格控制,科举的弊端基本被消除。

至此,科举考试的公平性才开始有了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保障,不论权贵、寒门、平民,任何阶层,都能相对公平地参与到科举考试中来。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为什么不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详解其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满清入关以前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并且清朝刚入关那会儿,不懂中原文化,虽说继承了不少明朝的制度,但是没有采用中原一直传承的嫡长子继承制,那么清朝为什么不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呢?康熙时期,倒是把这事儿给恢复了,因为康熙所立的太子,恰好就是自己的嫡长子胤礽。本来按部就班地这么搞下去,似乎也就跟明朝没什么

  • 古代皇帝赏赐千金,真的是黄金吗?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电视剧乃至演义小说中,皇帝或者带兵统帅经常发出悬赏令:“擒杀某某人,赏千金封万户侯!”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所谓千金,不过就是一堆黄铜,拿回家只能做脸盆铸烛台,私铸铜钱还要抄家灭门,甚至邻居都要要连坐,为这一堆黄铜玩儿命,不值得,万户侯倒是还有些吸引力。这其实是不了解古代金银铜的区别,只是看了几篇网

  • 朱元璋为什么那么看中解缙?他有什么才华?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您走进明朝初期知名大才子解缙的故事。解缙的祖父叫作解子元,在元朝那边担任一个福州判官,结果碰到了元末红巾军大起义,不肯背弃朝廷的他最终选择守义而死。他的父亲叫作解开,在洪武朝的时候曾经被太祖皇帝朱元璋所召

  • 古代战国七雄分别指的是哪七个国家 实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古代战国七雄分别是指哪些?它们的实力又是如何?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战国指的是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段时间,也有人是战国时期应该是三家分晋开始,一直算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也就是公元前40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时间段是属于中国历史上非常重

  • 刘弗陵当了十多年皇帝,为何一个子嗣没有留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汉武帝晚年,身体衰老多病,就信奉一些装神弄鬼的方士,吃一些奇奇怪怪的丹药,最糊涂的是信任方士江充,构陷太子刘据要谋反,造成巫蛊之祸,导致太子一家被灭,卫皇后自杀,整个长安城受牵连的有一万五千人之多。不过,后来汉武帝醒悟后悔了,下罪己诏,建思子台,最重要的做了一件事,让太子刘据唯一留存于世的孙子刘病

  • 张廷玉有哪些功绩?为何死后能进入太庙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太庙在封建时代是非常有意义的。最早的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一般的皇亲贵族是不能进太庙的,因此太庙也算是帝王的“家庙”。不过,虽然朝代的更迭,皇后、宗室、功臣的牌位在皇帝的批准之下,也是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的,这种殊荣是非常难得的。清朝时期就有一个大臣进入了皇家的宗庙,他就是张廷玉,张廷玉

  • 刘备坐拥卧龙雏凤,为何最后却失败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英雄豪杰辈出于此。最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战场上骁勇善战的武将们了,但是三国可不只是打打杀杀,还有军士们的运筹帷幄,他们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顶过几个勇猛的将领。要说最为大家所称道的,那莫过于“卧龙雏凤”了。三国名士水镜先生这样形容这二位:这两个人,得到一个就可以一统天下。足

  • 明成祖为什么要把京都搬迁到北京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想当年,崇祯皇帝拒绝了众人的建议,将京都迁到南京去,后来,直接导致了一度兴盛的大明王朝,在农民起义和满清八旗的双重打击之下,快速地走向了灭亡。这样的结果,让我们这些后人,在阅读史料的时候,不免心生疑问:如果,当年明成祖朱棣没有做出迁都北京的决定,是不是现在的大明朝,就不用因为地处北京而腹背受敌了?如

  • 后燕是什么如何建立起来的?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为您讲解后燕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个政权,是前燕的短暂复兴。前燕稍早于北魏兴起,是与后秦并立的北方两大霸主之一,曾迫使北魏短暂依附。那么前燕为何未能统一北方,反而被北魏击败呢一,前燕兴亡慕容霸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huang)之子,景昭帝慕

  • 明朝泛滥的倭寇,为何到了清朝就消失了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倭寇是元朝后期开始有的,日本国内混战不止,开始有大名武士浪人到中国沿海抢劫。明朝期间,倭寇横行。所谓乱世出英雄,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都是那个时代的大英雄。可为什么在明代十分活跃的倭寇,在清朝的时候就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呢?这是因为在明朝的时候以戚继光和俞大猷等为首的中国将领已经将沿海地区的倭寇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