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孙坚真有私藏过传国玉玺吗?

历史上孙坚真有私藏过传国玉玺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159 更新时间:2024/1/22 3:16:20

《三国演义》中讲述,董卓迁都长安后,孙坚入住洛阳,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孙坚发现了传国玉玺。此后孙坚则起了私心,想要带走玉玺,但计划最后还是暴露,导致孙坚和袁绍刘表结仇。孙坚最后也是死在了与刘表手下的交战中,不过历史上孙坚真有私藏过玉玺吗?这是很多人的疑问,他和刘表发生的战役在正史上并无记载,这其中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下面就为大家揭秘其中的真相,一起来了解下吧。

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回至第七回,发生在孙坚离开前线返回长沙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孙坚、刘表和黄盖。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关东联军与董卓展开激战,董卓接受谋士李儒的建议,挟持汉献帝及朝臣离开京城洛阳迁往长安。长沙太守孙坚一马当先,率部进入洛阳。在打扫皇室祖庙期间,孙坚偶然发现了传国玉玺,心生歹意,便向盟主袁绍辞行,打算返回长沙另谋大事。谁知,这一消息被袁绍得知,双方随即发生言语冲突。袁绍勃然大怒,写信给荆州刺史刘表,命其在途中截杀孙坚。

刘表收到袁绍的密信后,随即下令蒯越与蔡瑁一起率兵迎击孙坚。黄盖在两军阵前击中蔡瑁护心镜,蔡瑁慌忙撤退。孙坚率部掩杀,不料刘表却亲自率兵赶来增援。刘表责问孙坚为何私藏传国玉玺,孙坚矢口否认。刘表让孙坚放下随军行李进行检查,遭到孙坚拒绝。联军随即发生混战,孙坚大军伤亡过半,最终冲出重围返回了江东。

小说中提到的这场战争,是因孙坚私藏传国玉玺而引发的。那么,在真实的历史当中,孙坚究竟有没有私藏玉玺呢?孙坚私藏传国玉玺的记载,首见于《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书》。不过,裴松之在引用了这段记载后,却对这一记载表示怀疑,认为这是《吴书》作者杜撰出来的故事。

不过,除了《吴书》之外,在《山阳公载记》当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从这段记载来看,孙坚私藏传国玉玺似乎又是有据可查的。

那么,孙坚究竟有没有私藏传国玉玺呢?《后汉书徐璆传》中给出了答案。据该传记载:“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结合《吴书》及《山阳公载记》中的记载可以发现,孙坚私藏传国玉玺是证据确凿的。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刘表收到袁绍的密信截击孙坚的故事情节,只不过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呢?原因有三个。首先,无论是《三国志》或《后汉书》等史料中均无此战的记载。二是当时孙坚的职务并非小说中所言的长沙太守,而是豫州刺史。

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孙坚参加讨董之战后,袁术为了拉拢孙坚,便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因此,孙坚在离开讨董前线后要去的地方是豫州而非长沙,他又怎么可能进入荆州的地界呢?

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可以从刘表一方进行分析。刘表自担任荆州刺史后,对内积极稳定局势,对外保持中立的立场,尽量不与其他割据势力发生冲突,更谈不上主动对其他割据势力发动进攻。在刘表执掌荆州的十余年间,都是孙坚、张济、孙策孙权这样的外地入侵荆州,刘表被迫反击。因此,刘表也不可能主动进军豫州向孙坚发动攻击。

小说作者在这段情节中,除了弄错孙坚的职务之外,还出现了一个失误。小说第七回提到,孙坚败给刘表后,“夺路引兵回江东”。从当时的政区划分来看,江东涵盖的范围是扬州地区,并非荆州下辖的长沙。因此,不仅书中提到的孙坚返回江东一说不实,就连作者给孙坚的“江东猛虎”这一绰号也不对。因为历史上孙坚成名之地并不是在江东,而是在荆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是因为作者的地理知识不足所导致的。

既然如此,小说作者为何要虚构孙坚与刘表的此次战事呢?小说第七回中有一句话道出原因:“自此孙坚与刘表结怨。”很明显,作者虚构了这场战争,就是为日后孙坚命丧荆州之战做铺垫的。因此,作者才会不惜违背真实的历史,甚至弄错孙坚的职务,就是为了让后来的战事变得合情合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二十五颗玉玺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玉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那是古代皇帝的专属用品。其实说白了,玉玺其实就是皇帝的专属印章,只不过将皇帝使用的印章称之为玉玺。而当时老百姓所使用的印章被称之为作印。玉玺既然是皇帝的专属用品,国家也就一个皇帝,也就说皇帝的玉玺通常情况下就只有一个,但是带了清朝的时候却出现了25个玉玺,那么这是为何呢

  • 古代弓箭能射多少米 最远距离达到多少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弓箭手真的能“一箭射死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代弓箭有效射程约100米,真的能轻易把人射死吗?据史料记载:一名普通的古代士兵,能拉出的弓箭有效射程是100米。在实战中,如果使用的弓箭质量够好,再加上一名力气惊人的强壮士兵,那么弓箭的

  • 李世民征战多年,为何打完高句丽就病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唐太宗李世民,驰骋疆场,文治武功,按理身体应该杠杠的,怎么刚过50岁就一命呜呼了?死前还亲征高句丽,斗志昂扬,看来身体没什么毛病,不然也不会长途跋涉亲征,奇怪的是从高句丽回来之后就一病不起,没几年就死了,可以肯定的是李世民死亡绝对不正常。这里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朝鲜半岛的《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记载

  • 宋朝时期的文化是如何发展的?诞生了哪些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欣赏。宋朝文化传承了唐代文化的精华,在宽松政治和良好社会风气的酝酿中逐步成长,发展迅速,硕果累累。宋太祖赵匡胤要求其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在宋朝达到了高峰.“好铁不

  • 清朝科举考试除了正科和恩科外 古人还有哪些考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对清代科举考试除了正科、恩科外,还有哪些名目不同的考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科举考试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要经过县试、院试、乡试、会试等程序,然后才能进入殿试,成为天子门生,从此走上仕途。明清时期是科举最为成熟的时期,尤其是清代,超过了以往各朝

  • 秦王攻打楚国,为何给了王翦60w大军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王翦是战国末期名将,也是秦国能够一统六国的首席功臣。消灭韩国、赵国和魏国后,秦始皇把下个目标锁定在了楚国。楚国国力虽然大不如前,但身为老牌强国自然不能掉以轻心。当时秦始皇问手下将领歼灭楚国需要多少兵力,王翦回答:“60万”,而李信说自己只要20万足以。但结果却是李信败北而归。最后秦始皇只能给王翦60

  • 历史上李宪为什么会把皇位让给弟弟唐玄宗?详解其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李宪为什么会把皇位让给弟弟唐玄宗?第一是因为他本身权力欲不大,生性宽厚谦让,第二是因为他的曾祖父李世民发动弑兄杀弟的玄武门之变到当时还不到百年,他也不想成为第二个太子李建成,第三个原因也是因为他们兄弟之间感情是真的好。李宪自幼就十分文雅谦逊,而他的弟弟李隆基则是大唐的救星李宪原名李成器,在唐玄

  • 陈遇辅佐朱元璋的时候,是怎么力阻他不要嗜杀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朱元璋虽然很有能力,但是为人比较冷酷,当皇帝之后杀了不少功臣,那么陈遇辅佐朱元璋的时候,是怎么力阻他不要嗜杀的?他自己最后是善终的吗?陈遇是明朝知名的开国文臣,其祖先为曹县人,后来迁徙到健康来定居,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南京。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所以年纪轻轻的,便显得是那么的博学多才,让自己获得了静

  • 古代宰相,将军辞官归家之后,就真的变成平民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宰相,将军辞官归家之后,就真的变成平民了吗?其实这不是法律或规章制度定的,而是由潜在的背景和势力决定的,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相府门前七品官。虽然退职了,从前的门生、故旧、朋友、亲戚,还有不少在朝当官的,更不用说自家子侄了。这就是一份潜在势力。如果不是犯了大罪—

  • 状元的第一次授官"武状元"和"文状元"谁更高呢?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会试每三年在京都举行一次,会试中举的贡生(地方儒学生员(秀才)升入京师国子监就读的称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钦定即“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合称为“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赐的“进士及第”(“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三甲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