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很多朝代都修建长城,为何唐朝没有这么做呢?

很多朝代都修建长城,为何唐朝没有这么做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498 更新时间:2024/1/15 17:00:05

万里长城作为中国古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上都享有盛誉,外国人称之为“伟大的墙”。但是,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从这里,足以看出其宏伟程度令人称奇。

长城最早是在周朝修建的,当时,周幽王上演的烽火戏诸侯,是长城最早的典故。在公元前七世纪,楚国为了防御他国开始建筑“楚方城”;战国时期,各国也接连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而从秦国统一中华之后,掀开了长城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筑,动用了百万劳动力,占当时国家人口的二十分之一,规模之大,世界惊叹。

到了汉朝,又对长城进行了系统化的修建,用来抗击北方匈奴的侵扰。期间,汉武帝对长城的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没有停止对于长城的修筑,隋帝杨坚父子在位的近40年间,对长城进行了大大小小五次修缮。宋朝时期,宋太祖和太宗两兄弟,对于长城的修筑也是非常赞同的。

而到了明朝,修筑长城的工程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目前留存于世的明长城,就是在那个时间修建而成的。直到清朝,康熙皇帝颁布了“永不筑长城”的指令,才使得这场规模浩大,历时悠久的修建工程告一段落。但即便如此,大修没有,小修也是不间断的,康乾年间,对于长城的多个关口、城墙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维护。

到了同治年间,还专门修建了清代长城,用来对付捻军,在山东、安徽、河南等多地均有分布,工程十分浩大。甚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仍然发起过“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活动,可以说,长城的修筑几乎贯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见证了中国的成长轨迹。但即便如此,中国的朝代中,仍然有两个朝代对于长城没有进行修缮,分别是唐朝和元朝。

当前位于牡丹江边墙的唐长城,实际上,是靺鞨族所建,跟唐朝没有关系,而元朝因为当时的国力强盛,无人能敌,更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

那么,为什么唐朝不修建长城呢?这个主要是因为李世民的缘故。

唐太宗不修长城其实是有原因的,当时,李渊仰仗着儿子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得以推翻隋朝,夺取政权,建立了大唐王朝。在百废待兴的初建时期,李渊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完成国家统一大业之上,同时,还要兼顾皇权的稳固,所以,无暇去修建长城。九年以后,李世民以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篡权称王,以兄弟之血圆了自己的治国之梦。

唐太宗登上皇位之后,施仁政,铸廉洁,轻赋税,免徭役,团结各个少数民族力量,制定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优惠政策,促使国家能够在一个非常稳定的环境下,得到良好的发展,更呈现出了“贞观盛世”。但在李唐成立不久的时候,国家还处于被边外蛮夷民族不断侵扰的时期,如何处理好与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平衡好各方政权,是摆在唐朝统治者面前的大问题。

这个问题,对唐太宗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在唐太宗上位的第三年,东突厥侵扰边塞,但是,唐太宗认为:修筑长城劳民伤财,且对突厥人起不到震慑作用,所以,一口回绝了修筑长城的建议。李世民认为:隋炀帝杨广之前也动用人力物力财力,建筑了千余里城墙,但是,依旧没能抵抗住胡人的进犯,所以,他认为,抗击外敌不能靠城墙,这种大肆营造,消耗民力,弊端颇多。

所以说,如果真的想抗击外敌,还是要依靠武力的震慑作用,以及合理的边境处理原则,而非单纯的防御。李世民对那些一再建议修筑长城的官员们说:“我为了大家,将边塞地区肃清,让突厥等外敌因为大唐的威望而产生惧怕,促使他们不敢再来侵扰我们的疆土,这不比修长城更有用吗?”

更是因为李世民的祖母孤氏,以及其母亲窦氏都是胡人,所以说,李世民身上本来就流淌这一半胡人的血,所以,他在高祖的“天下一家”、“胡越一家”的理论基础上,缔造出了新的处理边境问题的理念,那就是“华夷一体”,将各民族大融合的思想继续升华、放大,让少数民族人民更加亲密无间。

此外,太宗还摒弃了之前的“贵中华,贱夷狄”的偏见思想,将团结和友爱的思想在各民族之间传播开来,让各民族平等、和平共处的思想更加根深蒂固。同时,他也给了更多少数民族官员以机会,提拔少数民族人才,主张联姻、通婚、结盟等一系列活动,让更多的汉民与少数民族人民相互接触,相互融合。

唐太宗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包容与大度,让周边各少数民族国家更加亲唐,并心甘情愿成为大唐的附属国和朝奉国,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倡导民族融合,也让少数民族国家都尊称其为“天可汗”。并且,之后的大唐,除了唐太宗外,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也曾被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在边境安全问题上的处理,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思想,他没有把可以防御外地的长城作为自己处理安边问题的砝码,而是利用自己先进的思想和包容的政策,使得周边问题可以得到更为彻底的解决。可以说,在解决安边问题上,修筑长城是治标,而实行合理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才是治本。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唐太宗没有对长城进行修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隋朝能统一全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历史故事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权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了,因为这个时期有长期的封建割据问题和动荡不安的社会,战争不断。结果导致这一时期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人口的急剧下降,经济发展受了

  • 七王之乱对汉朝造成了什么重大影响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初期发生过一件叛乱之事,史称‘七王之乱’,那么七王之乱的发生原因以及对汉朝造成了什么重大影响呢?事情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汉景帝登基后皇权与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汉景帝为了加强皇权便开始了采取办法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但诸侯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实力得到壮大,想要削藩并不是那么好削的。御史大夫晁错便开始

  • 古代粮食不够吃的时候 古人为什么不去开荒种地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粮食总是不够吃,他们为什么不多开垦荒地?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估计提这样问题的人,或者有这样想法的人,自己就没有种过地,不了解种地的辛苦和艰难,更不知道古代种地和现在种地有多么大的区别。就像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普遍都经历过吃不饱肚子的日子,自己有了孩子之后

  • 武松为什么会打蒋门神?其实也是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水浒传是我们心中一部不可磨灭的大作,在水浒传中,很多的梁山好汉都有着自己鲜明性格,也就是他们自己的性格才造就了自己独特的江湖经历,每一个年龄段的人读水浒,都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年少时看水浒读出了兄弟义气,青年时看水浒读出了混社会的无奈,老年时看水浒则读出了里面人生的真谛。很多人对于水浒传都不以为然,

  • 君王后:稳定了齐国朝局,也使齐国走向了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君王后(?―公元前249年),太史敫(jiǎo)之女,齐襄王的王后,齐王建生母。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来也巧,最近在翻看齐国的历史时,突然发现了这么一位女人,她的能力虽然不是特别出众,但是她在位的期间稳定了齐国的朝局,可也因此使齐国走向了灭亡,如此一位神奇的女子,今

  • 越国那么强,为何战国时期没有越国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自从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霸天下,开启了激烈战争,相互之间东征西讨,前后出现了数位霸主,史称“春秋五霸”。当三家分晋,历史走进战国,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灭国战争更加频繁,形成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这就是“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是

  • 刘备手下有卧龙和凤雏 蜀汉为什么还是最弱的一方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对卧龙凤雏都在刘备手下,为何蜀汉仍然是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卧龙凤雏,得其一就足够定天下。那意思是诸葛亮和庞统二人,能够得到其中任何一个的辅佐,就能完成像大汉朝一样重新开创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事实上呢?此二人最终都被刘备用作军师,但在夷陵之战后

  • 刘邦的泗水亭长是个什么官职?有多大权利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常说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低微,是一个从底层经过一番努力才当上皇帝的人,可是我们明明记得刘邦出身泗水亭长啊,难道这不是秦朝时期的官?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刘邦的泗水亭长是个什么官职。亭长一职最初起源于战国时期,有在临近他国之处设立亭的习惯,并且安排人员担任亭长的职务,以起到防御的作用。到秦朝的时候,开

  • 顺治八个儿子五个不到20岁就死了 清朝皇子死亡率为何那么高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朝皇子的死亡率为什么那么高?顺治的八个皇子,五个没活到20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古人讲究多子多福,皇帝们尤为重视这一点,因为他们最怕万里江山没人来继承,导致皇权旁落他人之手。皇帝们之所以要把成百上千的妙龄女子选入后宫,搞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 清朝灭亡后,八旗子弟都去了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清政府彻底倒台后,那些八旗子弟而为了生存不得不更改姓氏散布在世界各地,也许不改姓氏可能活都活不下。事实上,满清八旗子弟改汉姓的趋势,并不是从清政府灭亡才开始的。早在乾隆年间,不少满族百姓就开始尝试将姓氏改为汉姓。但由于缺乏经验,改出来的汉姓往往闻所未闻,非常不规范。因此,乾隆皇帝还曾下旨,要求八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