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福建一明朝太监的家谱,内容颠覆《明史》,清朝真有篡改明史吗?

福建一明朝太监的家谱,内容颠覆《明史》,清朝真有篡改明史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305 更新时间:2023/12/5 4:16:35

2011年,福建同安发现了一本《张氏族谱》,里面讲述了明朝年间一个叫做张敏的太监的生平。

张敏的经历,在明朝历史上,可以说是独一份,也极具传奇色彩。也正是如此,牵引出了后面很多抵

牾……

太监其人:保护太子有功

明朝成化年间,是土木堡事变和夺门之变后,百废待兴的时候。成化帝朱见深也是由于童年经历了复杂的政治变局,导致他对照顾自己的宫女万氏十分依恋。

也正是如此,朱见深在登上帝位的时候,马上就册封了万氏为贵妃。人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形容万氏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由于万氏大朱见深17岁,在朱见深登基时,已经到了中年时期,要怀上龙种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也正是如此,宫中开始了一则传闻,万氏不想其他嫔妃怀上龙种,于是会密谋堕胎。致使朱见深登基多年,未有子嗣。

但恰巧是在这深宫之中,有一个姓纪的宫女,偷偷地怀上了龙种。这个孩子,也成为了朱见深第一个长大的子嗣,日后的明孝宗——朱佑樘。

而朱佑樘能够平安长大,离不开深宫中诸位太监宫女的维护。这其中,就包括张敏。

据《明史》记载,当时张敏得知了纪氏吃了万贵妃给的堕胎药,孩子竟然并没有流掉。于是秘密将纪氏安放到了深宫之中。

在朱佑樘的成长过程中,张敏如父如母一般照顾着他。也正是张敏的“拼死进言”,才让朱佑樘的身份公之于众。

原来,当时朱见深见自己生出白发,却仍未有子嗣,一阵感慨。当时给他梳头的太监,正是张敏。

张敏见朱见深有此感慨,于是咚地一声,跪了下来,告诉朱见深:“皇上,您有孩子啊!”

朱佑樘的身份曝光后,在同一年就被正式册立为太子。但是张敏却因为万贵妃的迫害,最后吞金自尽。

然而,以上是《明史》所记载的内容。在福建《张氏族谱》上,一些内容略有出入。

要知道,《明史》是由清朝所编撰的,难道真如传言所说,清朝故意篡改了《明史》?

疑点之一:何时发现太子

在《明史》和《张氏族谱》的记载之中,朱佑樘被朱见深发现的时间,有一定的出入。

根据《明史·孝宗本纪》,也就是朱佑樘的纪史记载,朱佑樘被发现是在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

但是在《张氏族谱》中,朱佑樘被发现的时候,是在他六岁时,也就是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

虽然只差了三年,但是意义却天差地别。因为成化八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先太子——悼恭太子朱佑极薨逝。

朱佑极逝世之时,年仅3岁,给朱见深极大的打击。如果朱佑樘真的是在同一年被发现,并被立为太子,显然是对朱佑极的不尊重,也轻视了朱见深的父子之情。

但是,如果是在成化十一年,也就是在朱佑极去世后三年,发现了朱佑樘。

此刻,丧子之痛对朱见深的影响越来越小,朱见深也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后嗣继承之上。

这样一来,朱佑樘刚被发现,就立马被册封成为太子的逻辑,也更符合普世的思维框架之中。

那么到底朱佑樘是在成化八年,还是在成化十一年发现的呢?

《明史》中的另一段记载,也许能够佐证观点。那便是《明史·孝穆纪太后传》,也就是朱佑樘的母亲纪氏的传记。

在该传记中,朱佑樘是在成化十一年被发现的,似乎更加确定了这个记载才是属实的。

然而同样都是明史记载,却有了不同的抵牾。这显然,不是清朝为了刻意篡改历史,大致是记载错误所致。

因为在之后,《明史》不仅和《张氏族谱》所记载,有不同的谬误。还和自己的记载互相有矛盾。

这第二点的错误,也是来自于《孝宗本纪》和《孝穆纪太后传》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周太后,和废后吴氏的问题。

疑点之二:何人收养太子

首先谈论周太后的问题。周太后是朱见深的生母,也是万贵妃不敢动的人。如果说,朱佑樘最安全的藏身之处,周太后处一定是上上之选。

在《孝宗本纪》之中,朱佑樘被周太后收养的时间就很微妙。里面只说明了朱佑樘是在朱佑极死亡之后,于成化八年,被周太后所收养。

但是,这是朱佑樘的身份昭告天下之前,还是昭告天下之后,就不得而知。也成为了本纪中,比较模棱两可的阐述。

如果按照明代的礼制来说,朱佑樘应该是身份昭告天下,入了玉牒(古代皇族族谱),才能被周太后正式收养。

而《孝穆纪太后传》中,则明确说明了这一点,朱佑樘是在成化十一年,身份被昭告天下,被册立为太子之后,才被周太后收养。

具体朱佑樘是何时被周太后收养、是在公开前还是公开后被收养的,仍然存有矛盾。不过,《明孝宗实录》的第一卷之中,就明确写了:

“成化十一年五月,太皇太后(指周太后)育之宫中。”

《明孝宗实录》可是明朝历代的史官都会修撰的编年体史书,其中的解释更为具体详实,也更具可信力。

不管周太后收养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这主要和前言所提的“疑点一”的谬误原因一致。

但是废后吴氏的问题,就没有这么简单。废后吴氏是朱见深的发妻,因为和万氏有矛盾被废,之后便一直深藏于冷宫之中。

在《张氏族谱》中,明确记载了“废后吴氏保抱惟谨”。也就是说,在朱佑樘被朱见深发现之前,吴氏一直照顾朱佑樘。

但是这一点,在《孝宗本纪》和《孝穆纪太后传》中,均未有记载。吴废后是否有抱养朱佑樘,又成为了一大谜题。

《明史》中的另一篇传记,解答了这个疑问。那便是《明史·后妃传》,总汇了所有后妃的生平,这其中就记载了吴废后。

“宪宗废后吴氏……孝宗生于西宫,后保抱惟谨。孝宗即位,念后恩,命服缮皆如母后礼,官其侄锦衣百户。”

这里也用了和《张氏族谱》中同样的词语:“保抱惟谨”。代表吴废后在保护收养朱佑樘的事情,可以被认为是板上钉钉的。

也许是因为《孝宗本纪》和《孝穆纪太后传》的篇幅问题,所以并未将此细节详述。

因为除了《张氏族谱》,野史《双槐岁抄》、《亦玉堂稿》、《明朝小史》中都记载了吴废后收养朱佑樘的事。

除此之外,张敏的结局,也在《张氏族谱》中,和《明史》有不同的解释。

疑点之三:张敏何时去世

在《明史·孝穆纪太后传》中,写了张敏的结局。在他告知了朱见深真相之后,马上吞金死亡。此等壮烈之举,也让张敏被后人看做是一个忠肝义胆的真英雄。

但是在《张氏族谱》中,张敏的死亡时间是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也就是朱佑樘被发现后第十年,并不是立刻去世。

与此同时,张敏在交待了朱佑樘的身份后,马上就被朱见深加官进爵,从一个“门监”,升职为“司礼监太监”。

这是否属实,其实可以通过不同的文献进行对比。

关于张敏的死亡时间有诸多版本,甚至有文献称张敏于成化十年(1471年)去世。

但是,从前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古代的记载错漏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时间上的谬误,更是很难防备。这就是为什么古代史书需要不断修撰的原因。

所以,必须得从各种客观事实和逻辑中,看出其中的差距,分析出真相。

关于张敏的死亡

时间的真相,就可以从不同文献中,对张敏的官职的称呼,看出端倪。

在大多数文献之中,张敏的官职在成化十一年有一个分水岭。成化十一年之前,张敏被称为“门监”、“御马监”。

但是成化十一年之后,张敏更多地被称为“司礼监太监”,也证明了他之后确实是被加官进爵了。

既然张敏被加官进爵,那代表他并没有吞金自杀。虽然说,少了些许悲剧色彩,但也给人一种好人有好报的感觉。

而张敏的死因,也在其他文献中记载了。野史《昭代典则》、《国史唯疑》中都讲述了张敏的死因,是被气死的。而气死张敏的人,是他的同僚——同样为太监的怀恩。

怀恩是明代史上难得被称为“良宦”

的太监,他却对张敏辱骂,说张敏三个兄弟专权霸道,让他没有安身之所。

张敏就是因为怀恩的辱骂,感到气急攻心,所以就匆匆离世。怀恩所言,在历史上也确实有些依据,主要是因为张敏的大哥张庆,曾经因为专权跋扈被弹劾过。

而张庆,也是太监。不止是张庆、张敏,还有张本。怀恩口中的“张家三兄弟”都是太监。为何张氏会一次性出现如此多宦官?这居然也有两种说法。

疑点之四:张敏入宫真相

在《张氏族谱》中,表示张敏三兄弟之所以为宦官,是因为他们兄弟十几个人遭遇了贼寇,被贼寇给抓过去阉割。

张敏三兄弟身体强壮,没有当场死亡,还逃了出来,赶紧联系了老家的人,联合起来抗击贼寇,灭了贼患。

皇上因为感念他们的功劳,所以把他们三人招入宫中,并且给了他们官职,升为了“太监”。

但是,在《金门志·张敏传》中,则是说的另一个故事。1444年,邓茂七在福建发起了起义,一直持续了6年之久。

而当时的张家,并非后来的士绅望族,而是普通的农民家庭。农民,是邓茂七军队的主军力,也让当时的官员头疼不已。

当时的皇上还是明英宗朱祁镇,还没有到土木堡事变,但是依然受外敌所祸,遇到如此内忧,第一时间就要下面的官员处理。

官员也奈何不了邓茂七,于是便抓来普通的农民充数。张家就这样成为了被冤枉的家庭之一。

后来,判罪下来了。张敏的父亲被充军,而张敏三兄弟,因为年纪尚幼,则被阉割,送到了内廷之中。

除了《金门志》,《同安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大致可以判断,《金门志》和《同安县志》所讲述的应该是事实。

当然,《张氏族谱》中所写的,或许并非恶意篡改,而是一种遮羞。毕竟,在当时,宦官并非什么体面的人。

张敏三兄弟进入内廷之后,获得了权势,并且带携了同宗同族的子侄,使得张家从当时的农民阶层,一跃成为了士绅阶层。

所以,在张家人心中,张敏三兄弟是光耀门楣的存在。自然是需要大大歌颂的。他们曾经被诬告陷害的过去,当然是不能再多说。

所以才会有这样一次杜撰。虽然和历史真相并不符合,但也能够理解张家人对张敏三兄弟的尊敬和同情。

如果不是如此,也许张敏三兄弟的名字都很难出现在族谱之中。也很难还原一些历史的真相。

前言曾提,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史书的记载很难保证毫无错漏。即使是现代社会,如此高科技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纰漏,遑论当时只是靠一支笔记载的历史呢?

而且,《明史》中也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这代表了并非清朝有意要篡改错误,误导后人,或许是在修撰过程中,略有遗漏所致。

也正是如此,不同的史书典籍,在同一事物的记载上,略有出入,也在情理之中。

而我们后人,在翻阅史册的时候,也要通过不断地对比、分析,以唯物辩证法,找出最符合逻辑的真相。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元朝和明朝之间,还有一个朝代,历史学家:虽不想承认但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封建朝代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这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一个朝代发展到一定时间段的时候,他内部的一些矛盾和外部的刺激都会同时暴露出来,我们通常将之称为内忧外患。毕竟在封建社会,阶级矛盾是一种不可调和的东西,而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阶级矛盾会直接演变为暴力冲突,也就是封建王朝最后

  • 朱允炆为什么会丢掉江山?主要因为三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明惠宗让皇帝朱允炆之所以神秘失踪地丢掉江山,是因为三个人!这三人分别是“要饭皇帝”、“削藩惑帝”、“黑衣宰相”!要饭皇帝要饭皇帝自然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老四的他开局一个碗,结局却是坐拥天下!朱元璋从人人鄙视的小叫花子到华夷仰望开国帝王,他的能力,他的实力,足以让他随心所欲,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和太子的

  • 国难当头,有人称要捐三千万给国家,最终却以啼笑皆非的方式收场 2023-03-15 09:00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话说,经历过1931年的“九一八”和1932年的“一二八”之后,全国民众愤怒于日寇的悍然入侵,纷纷捐款共纾国难。实际上,蒋介石正还执迷不悟于他那“攘外必须先安内”那一套歪理,热衷于打内战。1932年10月,他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鄂豫皖三省总司令”的身份在汉口主持打内战。这么一来,南京国民政府内外两

  • 古代没有暖气没有电,零下几十度的冬天,古人是怎么御寒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原始社会,人们捡起树枝生火取暖.后来逐渐发展起来。秦汉时期,已有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在唐代,皇帝用女人的身体取暖。陆游曾形容李隆基的兄弟们是“告长安少年幼子,妓女不像猎人和暴君”。不用说,这种做法有些尴尬。明清时期,皇帝都住在紫禁城。我们都知道故宫有9999间半。这么多宫殿是怎么来的?清朝时,专

  • 远嫁的女子思念故乡,写下一首诗,感动了世人两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故乡,是每个远在他乡的游子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乡,承载着每一位游子心中最深厚的情感。对于远嫁他乡的女子来说,亦是如此。两千年前有一位远嫁他乡的女子,按捺不住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写下一首最美的思乡之作。她就是我国最早的女诗人——许穆夫人,她的这首思乡之作,就是《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

  • 甲午是因为差钱儿才失败的么?这个逻辑说不通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甲午战争只是表面现象,所谓慈禧太后挪用公款,不过是后人的罪魁祸首。试问各位,这么大的国家,慈禧太后建造的园林真的有这么大的影响吗?开什么玩笑,多建几个还是买得起的!日本是一个岛国。那时候很穷,没办法,就节衣缩食。但以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完全可以支撑。只能怪,曾国藩的接班人李鸿章崛起太快了!第一,湘军占

  • 居里夫人的中国忘年交,钱三强的导师,徐悲鸿称他为科学之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1930年,严济慈第二次离开巴黎回国前,收到居里夫人赠送的一份特殊礼物.居里夫人问何:“你能在中国建立一个镭研究所吗?”当时,镭的发现虽然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即使是欧美很多国家也没有镭研究所,镭科学还是一门非常高端的学问。居里夫人的“要求”对中国开展放射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要的,燕季辞自然

  • 刘备兵败之后,陆逊为什么突然就撤了?他为什么不乘胜追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放眼整个三国,刘备应该是最难创业的。像曹操和孙权一样,都大有成就,接任后都有自己的班子。然而,刘备只有几个好兄弟和刘皇叔叔的称号。在他后来参加的战争中,也不算太难。他的妻子和妻子数次被抛弃。刘备前期并没有自己的势力。他主要依靠别人。先后投靠曹操、刘表、袁绍等人。直到诸葛亮出来,刘备的队伍才基本成型。

  • 清末时期的一张老照片,一个囚犯正在被执行“凌迟”之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这是清末时期的一张老照片,一个囚犯正在被执行“凌迟”之刑,刽子手手中的刀,犹如死神的镰刀,无情地割破犯人的肉体,每一道伤口都是鲜血的涌泉。而那个被凌迟的人,却无法释放自己的痛苦,只能扭曲着表情,咬紧牙关,承受着来自身体的每一丝痛楚。在封建社会,凌迟是一种最残忍的刑罚,被处决者的身体要经历一次次的折磨

  • 曾经曹操对刘备的亲密器重,远超后来对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大家都知道关羽曾身在曹营心在汉,曹操高官厚禄对待关羽。但不少人可能没注意到,有段时间曹操对刘备的亲密、器重程度,远超他后来对待关羽。曹操与刘备的蜜月期196年下半年,刘备被吕布所败,到许都投奔曹操,被任命为豫州牧回小沛,攻打牵制吕布。(《三国志·先主传》)198年九月,吕布派高顺再次攻陷小沛城,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