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死了都不放过”,这个皇帝反腐有奇招,让贪官的后人做穷人

“死了都不放过”,这个皇帝反腐有奇招,让贪官的后人做穷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327 更新时间:2023/12/25 1:41:00

清朝享国祚268年,前后共历12帝。他们之中有一位皇帝,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是最为勤政的一个,他个人自诩为“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同时在整饬吏治、打击贪官方面,这位皇帝有奇招:对贪官“死了都不放过”,“不要看他的面子,让这个人的后人做个穷人”。可以说,反腐一直反到棺材中,让贪官死了都无法在另一个世界里安心睡眠。手腕之硬,措施之严,前无古人,后来来者。这个皇帝就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雍正

雍正对腐败可以说是零容忍,即便是公贵族也绝不姑息。雍正说:“这些人自知罪大恶极自身难保,就想一死抵赖,借死保住财产,让子孙后代享用,这万万不行!”只贪官们的罪一经核实,雍正就下令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同贪官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雍正下令:“丝毫看不得向日情面、众人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山穷水尽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国一片抄家声,雍正也得了个“抄家皇帝”的封号。

雍正反贪追赃一直追到阎王爷那里,贪官死了就抄家。并且让贪官的子孙后代赔偿,让贪官的子孙做穷人。雍正不管什么常情不常情,骂名不骂名,他不吃这一套,他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位,谁也别想有侥幸心理。不错,雍正有反腐败招数看起来是狠了一点,但在贪墨成风的年代,雍正用这种极端独裁的方式,大刀阔斧地惩治了腐败。在他当政那段时期,贪污几乎灭绝,官场上下人人如履薄冰,清廉保身。

贪官们当然不愿束手就擒,甘愿认栽。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的对策,就是先从当地乡绅富豪那里借些钱粮来,放在库里,填补亏空。上面的来人一看,库里分文不少,等检查团一走,这些钱粮再还回去。因为是官借,利息既高,又不怕不还,再说乡绅巨富们也不想得罪地方官,因此这个办法也屡试不爽。

可惜这种小伎俩,逃不过雍正的法眼。雍正在派出特派员的同时,也给这些地方的老百姓打好招呼:谁也不能借钱粮给官府。要借也可以,这些钱粮既然被说成是官府的,朕就认它是国家所有,以后别再想着把它们收回去。这一下,谁也不肯借钱借粮给贪官们了。肉包子打狗的事儿,如果脑瓜子还没被门夹扁,谁也不愿意干。

但贪官还有一个应对办法,就是把贪污说成是挪用,这是避重就轻之法。按以前的制度,贪污罪重,挪用罪轻,何况挪用还可以说成是为公家办事,比如紧急救灾、临时招待、民生建设等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属情有可原。

雍正当然不能让他们得逞,他反其道而行之,先查挪用,后查贪污。而且,在追补赔偿时,先赔挪用部分,后赔贪污部分,一分一厘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无论贪污还是挪用,每一笔账都要查清楚,不能混淆。

对查出的贪官,而且不管职务有多大,上至将军,下至州县,雍正马上对其罢官,然后进行抄家索赔,这样可以避免贪官继续搜刮,以补亏空。雍正的十二弟履郡王曾经管理过内务府,积欠了很多钱。雍正铁面无私,决然下令:即使倾家荡产,拍卖日用品,也要补上亏空。雍正四年,广东道员、福建道员都因为贪污受贿自杀,雍正就下令找他们的子孙算账,这些欠下的亏空,必须让贪官的家人给补上。

在打击贪腐方面,雍正杀一儆百,绝不姑息手软。他继位不久,就发生山西亏空和科场舞弊两大案件。经审理,山西巡抚诺敏与下属官僚相互勾结,大肆贪污,中饱私囊。最终议定诺敏赐死、张廷璐腰斩。雍正传旨,要求顺天府和京师各大衙门、山西四品以上的官吏,在诺敏、张廷璐行刑时,不论是否沾亲带故,也不论是不是门生好友,统统都到西市去“观刑”,以儆效尤。

雍正反腐还有一绝招,叫“即时候补”。他派大臣下去查账,后面必定跟着一大群候补官员。只要查出一个贪官,就地免职,再根据情况审判定罪。与此同时,立刻从随行的候补官员中,选出一个和贪官同等级的候补,补上贪官免职后的空缺。

这一招,实惠管用,也够狠。历来,在查账时,人情不绝,官官相护,这才使得腐败难以杜绝。雍正用这招,前来查账的都是对当权者虎视眈眈的人,巴不得所查官员出问题,即刻免职,自己好瞧空上位。同时,这也也能大大减少贪官卸任后留下的巨额亏空。多数贪官,一旦即将卸任,总会挖空心思大捞一笔,挖下的大坑就留给后来的继任者来填补。这样循环往复,陷入恶性循环,导致前腐后继,绵延不绝。现如今,继任者就是查账的,若是账查不明,背黑锅的就是自己,因此,他们查起账来比谁都更认真更严格,使贪墨无处遁形。

为了反腐,历朝历代的帝王们可以说想过许多法子,施行过许多招数。唐太宗李世民采取的办法是,你贪我奖,你贪污多少,唐太宗当场在金銮殿上“兑现奖励”,让贪墨者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奖品背回去,以此羞辱贪官。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对贪官处以剥皮揎草,仍然没能彻底禁绝贪墨行为。

可清朝的雍正皇帝却做到了。在一系列雷厉风行又有效的政策下,雍正的反贪行动获得了明显的成效。史学家评价“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话虽有点夸张,但也并非全是吹捧。雍正五年(1727年)的时候,国库中的银子就增加到了5000万两。乾隆即位的时候,雍正给他留的库钱超过了6000万两。清朝之所以出现“康乾盛世”,归根到底,还是雍正打下的坚实基础。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不端“官架子”才是“官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据史料记载,公元1655年,官员汤斌前往陕西潼关道赴任。为不惊扰地方百姓,他用官俸买了三头骡子,主仆各骑一头,另一头驮着破旧被褥和一个书箱。来到潼关,他向守关把总说明来由,把总见这一主一仆行李简陋、人畜俱瘦,哪像新上任的四品道员,充满怀疑地说:“就是把你放到锅里煮,也煮不出个官味来!”这名把总的怀疑

  • 萨尔浒战役开始前明朝已有多人反对此战的时机和战术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早在萨尔浒战役开始前,明廷就有有识之士对这场战争战法和时机的选择上忧心忡忡,这其中也包括参战将领刘綎,但是这样的声音太微弱,直接被忽略了。反对者之一,徐光启在战前就对杨镐的四路进兵策提出了反对意见,而且他还断言尤其是杜松一路凶多吉少,恐怕要全军覆没,“时方东顾,四路进兵,光启疏上,此法大谬,策杨经略

  • 蔡元奏请修缮古北口被清圣祖斥责但两年后便修筑陕西三边边墙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长城有其重要的军事价值,对游牧民族的侵扰是有一定的防御效果的,远的不说,就以明代为例,名臣、名将如谭纶、戚继光等人都提倡在蓟镇修筑边墙(其实就是长城,叫法不同)及空心敌台等工事防御蒙古人,而蓟镇官兵依据坚固的边防体系面对蒙古人可以养精蓄锐,以逸待劳,从而战而胜之,这个边防系统有力的保障了明廷首都北京

  • 胤禩的才能得到清圣祖和清世宗共同的承认,其也颇有心计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中,雍亲王胤禛最终成为了胜利者。而其最大的政敌莫过于老八胤禩和同母弟弟胤禵了。而胤禩极为善于笼络人心,以至于有“八贤王”之称。那么其能力到底如何呢?雍正皇帝即位以后,就曾多次说道:“胤禩较朕诸弟,颇有办事之材,朕甚爱惜之”;“胤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

  • 开国大将黄克诚回忆两淮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忆两淮战役(一九八六年三月)两淮战役是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后,新四军第三师为肃清苏北敌伪,解放淮阴、淮安,使华中几个解放区连成一片而进行的攻坚战。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宣布投降。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先后发布声明和命令,要求“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迫使日伪投降。蒋介石为了独吞抗战胜利果实,一方面命令

  • 开国上将洪学智回忆志愿军入朝首战吿捷,38军迟缓梁兴初被批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首战告捷从我国决定出兵,到第一次战役打响,中央军委和彭总的战役决心与部署,总是根据不断变化的敌情而不断变化的。敌人进展太快,此时已过了德川、宁边,到球场了。南朝鲜第6师7团甚至已窜到鸭绿江边的楚山,用南朝鲜军的话说,他们“已饮马鸭绿江了”。他们是一个营一个团地分头飞速向鸭绿江开进的。我们没想到他们进

  • 淮海战役前夕毛泽东突发电责成饶漱石传达中央意旨批评粟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淮海战役)预备命令发出以后,华野全军立即进人紧张的战前准备,粟裕和华野指挥机关整装待发。10月30日,华东局书记饶漱石突然接到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电报。漱石同志:自中央子虞电至今已九个月,未寒电至今亦已两个半月,华野前委书记对于执行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在军队中开展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反对事前不请示

  • 1943年,18岁的新兵正训练,突然日军飞机来袭,他一冲动,扣响了扳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1943年,18岁的新兵宋岭春正在训练,突然天空传来日机的轰鸣声,他一个躲闪,仰躺在草丛里,看着肆意扫射的日机,一冲动扣响了扳机……1943年9月的一天,秋高气爽,八路军64团205连的战士们,正在训练。突然,一阵刺耳的防空警报响了起来。训练的战士们迅速分散开,朝路两边的灌木丛中紧急隐蔽。18岁的新

  • 揭开千年前的南唐悲歌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近日,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纪录片《南唐三陵》。该纪录片分四期,每天一期,走进位于南京江宁区祖堂山先后挖掘出的三座古墓,揭开南唐的一段时代悲歌。被称为“江南地下宫殿”的南唐二陵——钦陵和顺陵,位于南京南郊,祖堂山南麓。2010年,考古队对南唐二陵所在的陵园进行了全面勘探,又发

  • “土豪”二字的由来,看了你还想和它做朋友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据说,顺治皇帝因为董小宛的病故,而对人生心灰意懒。于是,他悄悄出了北京城,到五台山当了和尚。顺治走后,清室宣布顺治驾崩,就扶持年仅八岁的皇太子即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皇帝。康熙十四岁亲政,就借出巡体察民情,出京寻访父皇下落。康熙到五台山上,方丈见他年轻英俊,气宇轩昂,不像一般人物,毕恭毕敬地让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