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1636年,一只“虾米”的伤心

1636年,一只“虾米”的伤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547 更新时间:2024/1/18 2:57:03

“两只鲸鱼之间的一个虾米。”

这是朝鲜古代一句谚语,自嘲处于中国和日本(鲸鱼宝宝)之间。

不过这次的主角不是日本,是满清。

01

这日,皇太极撸袖子挽胳膊,振臂一呼,做了亲征朝鲜的决定,并于二十九日集合,满团发车。

要掐架,也得师出有名。

皇太极遂于冬至日,祭告天地太庙,列举朝鲜罪状:

一,在萨尔浒之战中,“助明来侵”;

二,在辽沈之战后,“招诱辽民”;

三,在丁卯之役后,“屡败盟誓”…

要求朝鲜使臣行跪拜之礼。

原本平起平坐的“兄弟之国”就有了高下、贵贱之分,不合规制,更是屈辱。

何况,背后还有老大明王朝呢。

所以,当着八旗旗主及蒙古帝国末代大汗的面,朝鲜使臣都没理皇太极,不跪。

结果不消说,遭驱逐出境。

不识时务,自然打你没商量!

02

先遣队由户部承政马福塔、豫亲王多铎等指挥,左翼军由睿亲王多尔衮、贝勒豪格统领;皇太极则亲率右翼军,浩浩荡荡杀向了鸭绿江。

在这支征讨之师中,负责后卫辎重的,是“三顺王”所率七千天佑兵与天助兵。

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

这仨货本为明军统领,均变节投金。

对于此次攻朝兵力,清朝官方文献并无准确记载。

倒是朝鲜的记载给出了如下数字:

据朝鲜致平虏将军陈洪范(字东溟,辽东人,人称“活秦桧”)的咨文称,清军“真七八万、辽三四万、蒙二三万等,号二十万”;【注:“”究竟是啥东东,没查明白。】

韩国学者柳在城在编纂“丙子之役”战史时,推测满兵为7万8千人,汉兵2万,蒙兵3万,总兵力为12万8千人。

这个数字,对羽翼未丰的大清来说,当算拿出了全部家当与老本,志在倾力一搏。

然而,让皇太极万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画风清奇的一幕又一幕...

03

紧接着,

“(清军前锋部队)骑数万,冰渡鸭江,直向京路,势如风飙,本道诸镇,皆步卒短技,不敢出城遮截,彼轻兵迅驱,如入无人之境。”(明·李植《平安监司呈文》)

胆小不敢拦,那你快马加鞭,赶紧报信去啊。

去是去了,估计没骑马,骑的是驴子。

“急报”这个字眼,用在这儿很逗。

而面对紧急军情,朝鲜王朝的掌门人、仁祖李倧压根就没信。

不光他不信,一众朝臣更不信。

这个打哈哈说:“扯的吧?大冷天的天,皇太极来干啥?”

那个翘嘴角道:“还贼兵弥漫?鸭绿江刚结冰,就不怕全掉冰窟窿里喂鱼?”

叽叽嘎嘎扯闲篇。

又一日过去,等都元帅金自点飞马来报,贼兵已到安州,仁祖李倧仍将信将疑,认为来的不过是几个打秋风的兵痞,不足为虑,遂不慌不忙召众臣商讨对策。

果然是没有最逗,只有更逗。

领议政(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宰相或丞相,正一品位阶)金瑬竟给出了个高招:

“要不,咱征兵吧?”

人家都打进了门,才想起征兵,这淡扯得是不是有点大?

这下,仁祖终于相信狼来了。

汉城府不保,让老婆孩子先走!

皇妃皇子及庙社神主呜呜泱泱撤向江华岛避难,士大夫和老百姓预感大祸将临...

“上下皇皇,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

04

本来,仁祖李倧也想逃往江华岛来着,哪料老天不成全,风雪交加阻了路。

因担心中途被俘,只得硬着头皮,决定死守南汉山城。

眼见退路被断,仁祖李倧禁不住呜呜哭上了:

“诸卿诸卿,奈何奈何?”(语出《承政院日记》)

【注:承政院为朝鲜定宗时设置的国家机构,主管国家一切机密事宜,等同国王秘书室。】

事到如今,还奈啥何,打吧。

就这样,双方尽遣精锐,干上了。

初期几仗,打得那叫个精彩过瘾。

二十一日,御营别将李起荣率兵出西门,杀清兵10余人;

二十二日,北门御营军杀清兵10余人,东门大将申景禛杀清兵30余人。几次出战,朝鲜军只阵亡5、6人;

二十三日,自募军出战,杀清兵约50人;

二十四日,发兵400人出战,斩获颇多。

瞧这阵仗,像不像古惑仔群殴?

不过,面对连战连捷的战局,可把仁祖李倧给激动坏了:“好,好。往死里打,把清贼都干趴下!”

马福塔打个照面,掉屁股就走。

原来是纸老虎,不禁打啊。

守军奋起直追。

焉料清兵兜个圈子,打个奇袭。

团灭。

05

只此惨败,城中大震,上下色沮,遂龟缩城中。

等。

等谁?

当然是老大,大明王朝。

想当年,号称“日本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率军侵朝,短短半年不到,便攻占朝鲜两京八道,行将灭国。

史称“壬辰倭乱”。

生死关头,明神宗朱翊钧拍案下旨,两度抗倭援朝,先后历时七年,助朝鲜光复。

正因如此,当时的国君宣祖李昖,也就是李倧的爷爷,亲笔手书摩崖石刻“再造藩邦”,昭示牢记大明王朝的恩德。其中有言:

“设使以外国言之,中国父母也。我国与日本同是外国也,如子也。以言其父母之于子,则我国孝子也,日本贼子也。”

大意是说,中国是我们朝鲜和小日本的爹娘,但我们是孝子,日本是贼子。

进一步明确了明朝之于朝鲜,乃“父母之邦”的无上地位。

虽说仁祖李倧即位后,时常摇摆,猜忌大明,但关系尚且亲密。

这次皇太极让李倧换老大,跟着他混,李倧没反水,才引兵杀上了门。

再者,在15年前的萨尔浒之战中,朝鲜时局艰难,却也倾尽全力,没少站脚助威与帮场。

回想及此,李倧在心里呼唤上了:老大,快来吧,你可不能见死不救啊。

然而,直至这场堪称奇耻大辱、国之浩劫的“丙子之役”宣告结束,仁祖李倧也没能瞧见“爹”的影儿。

06

郭山、定州等地朝鲜军民迎降,皇太极命顺民剃发;

红夷大炮,天下无敌,妥妥的绝命大杀器。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正月十日,率左翼军南下、重创朝鲜八道的多尔衮和豪格抵达御营,彻底围死南汉山城。

别说人,连只苍蝇也甭想飞出去。

哦,此时正值隆冬,没苍蝇。

正月十七,皇太极对仁祖发出最后通牒:

“欲生耶,亟宜出城归命;欲战耶,亦宜亟出一战!”

想活命,那就赶紧投降;

想打,那就滚出来干一仗,别做缩头乌龟!

“少激我忽悠我,我才不出去。”

仁祖趴在城头回话:“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出去就不出去。你能拿我咋的?”

就在皇太极和仁祖李倧爆打嘴炮的时候,多尔衮则于正月二十二日,对江华岛发起了炮轰。

就是藏着仁祖的老婆孩子、宗室皇族和庙社神主的那个。

一通红夷大炮,江华岛顷刻千疮百孔。

时人记载:

“炮丸大如鹅卵,或有如小儿头者,能飞越冈峦,乱触宫墻,声震天地,昼夜不绝,城中之人,比比中死,堞所触皆崩溃,人心因此大汹。”

炮停,攻杀。

所有贵胄家眷,皆被俘虏。

噩耗传来,仁祖大恸。

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正月二十八,仁祖率众臣出城投降,全盘接受皇太极提出的十一项条款。

即《三田渡盟约》,首要第一条,如是规定:

“当去明国之年号,绝明国之交往,献纳明国所与之诰命册印,躬来进谒。”

马上缴纳明朝诰命、册印,断绝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停用明朝年号,遵奉大清为正朔。

简而言之,从今往后,你是我大清的马仔了。

07

由大清发动的这场“丙子之役”,着实令朝鲜李氏王朝颜面尽失,元气大伤。

崇祯十年正月三十日,在筑于汉江南岸的三田渡受降坛上,仁祖身穿蓝染衣,对高高在上的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标志着朝鲜就此臣服于清。

史称“丁丑下城”。

拜罢,又穿上皇太极所赐貂裘,谢恩并献明朝所颁国印。

当日,诸多朝鲜俘虏皆悲声大哭,痛断肝肠。

皇太极班师回返,除扣押180多名皇亲国戚和朝廷高官重臣为人质外,还掳掠50万(一说60万)朝鲜人为奴隶,驱回盛京。

为赎回被掳人口,朝鲜被迫连年向清朝支付巨额赎金。

这是后话。

08

说好的“上阵父子兵”呢?

老大呢?

崇祯大哥你在干什么?

让我们再回过头,看看崇祯九年都发生了些什么?

正月,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率部东围庐州,连克含山、和州数城;

尽管自顾不暇,焦头烂额,大明王朝仍惦记着朝鲜这个小弟呢。

据史载,早在丙子之役爆发之初,辽东细作便获知清军即将侵朝,崇祯帝当即指示兵部,拟定应急对策;

(大明的情报工作还是杠杠的)

随后,崇祯帝获悉李倧被困南汉山城,遂催促陈洪范火速发兵,会合沈世魁全力援朝;

至此,丙子之役的余波亦消散无形。

鲸鱼:我他么比你伤心。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有权势的人这样展示自己的地位,实在残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提起古代,大家都会想到几个词:思想落后,科技不发达。其实,在古代,许多方面都是落后的,由于科技不够发达,人们会变得十分封建,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有太多无法解释的现象,所以自然而然地他们把这些现象归为“灵异”的范围,他们的思想也会越来越封建。在那个年代,伤亡是充满了忌讳的一件事。古代人特别注重全尸而葬,同

  • 古代最神秘的男人,居然伤了两次,而且还伤在两个不同的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猫有九条命,而人……当然只有一条命。这是常识,哪怕是三岁小孩都知道。但是,就在我们古代历史上,就存在着这么一个人,他并没有追求什么长生不老之术,但在不同的史料中身处不同时代,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历程。这个人就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苏秦。苏秦,出生年份不详,己姓,苏氏,字季子,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

  • 古代陪葬的嫔妃宫女,为什么双腿是分开的?她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说到宫女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身处于宫廷深处的她们,同时宫女的生活状况是很多外人所不熟知的。在《春宫怨》中这样描写宫女:“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也就是宫女到底是为了取悦谁,而去化很精致的妆容。在我国封建王朝当中,一直以来信奉的都是等级制度,并且这种制度是非常森严的,直到科举制的出现才使得寒门的人有一定

  • 山西一个普通地级市,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有过一场无比一起大战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在我们两千余年专制主义历史中,郡县制是一种新的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郡县制成为我们的一种普遍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却起源于三晋,三晋之郡县制则源于上党。《左传·哀公二年》记载:秋八月,齐人输范氏粟,郑子姚、子般送之。士吉射逆之,赵鞅御之,遇于戚。···

  • 为什么说东周之乱,怪不得诸侯,而在于周王室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东周是历史上的一个混乱时期。这种混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诸侯国关系混乱。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郑国和魏国的关系。周幽王在游玩诸侯时,为了保护纣王的功勋国家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两国也非常接近。他们基本都在现在的河南省,都是姬姓国家。可以说他们是一家人。同一宗族,兄弟民族,友好邻邦,一起为国效忠,浴血奋

  • 为什么说他是有史书记载一来,第一位成功的预言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预测未来的想法几千年来一直是一个神秘的现象。在我们古人中,堪称大先知的不在少数,比如扮演周易的周文王,但这些内容只不过是民间的传闻,几乎没有史料能够真正证明预言成功周文王。如果从史书上寻找,晋国大夫石芾可能是第一个成功的先知。你为什么要谈论它?这要从东周的乱局说起。东周之所以开始没落,不仅是因为戎狄

  • 为什么说姜维是导致蜀国覆没的主要责任人之一,原因有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之所以说姜维是蜀国灭亡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有以下三个原因。十余次继承诸葛亮的意志。刘禅投降后,也打算复国,利用钟会的野心谋反。看来,姜维应该是蜀国后期的栋梁。但实际上,姜维对蜀国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诸葛瞻临死前自责说自己犯了三罪:“内不能灭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大军不能守国”。在这里,诸葛瞻将姜维

  • 为什么说一个顽皮的小美女,可以测试出齐桓公的实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为什么说一个调皮的小美人可以试探齐桓公的实力呢?不过,这个排名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在老乐看来,晋文公的霸权比齐桓公的还要强大。比如晋文公帮助周襄王打败太叔代,只能算是在道义上建立了霸权,占领了制高点。他真要称霸,就必须打败当时最强大的敌人,或者说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公敌。文公若是效法齐桓公,实现了尊王

  • 古代男子为什么要纳妾?是传宗接代,还是私欲驱使?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在古装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三妻四妾的情形,而实际上古代实行的仍然是一夫一妻制度,也就是说不管男子迎娶多少人,正牌女子只有一个。纳妾在封建社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说到妻妾成群,首先想到的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作为天下君主,拥有享受一切最好的权力,后宫妻妾也经常用三宫六院来形容,但是皇后只有一位,其余的妾室

  • 古代我们的禅让中,最善良的篡位者,不是舜和禹,而是魏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我们有个特别美好,也特别残酷的词,禅让。说这个词特别美好,是因为禅让的本意是统治者和平交接权力,“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说这个词特别残酷,是因为禅让还意味着谋权篡位、改朝换代,过程中充满了杀戮和血腥。古代我们的禅让中,最善良的被禅让者,不是舜和禹,而是魏文帝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