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我都对,你都错!看明代“公知”文官集团如何颠倒黑白,血口喷人

我都对,你都错!看明代“公知”文官集团如何颠倒黑白,血口喷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246 更新时间:2023/12/30 23:04:56

明代的文官集团,从仁宗朱高炽即位以后慢慢坐大,逐渐开始掌握话语权。英宗朱祁镇幼年即位之时,朝政更是掌握到了以“三杨”为代表的文官手中。“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勋贵的势力一落千丈,到明孝宗朱祐樘时代,文官们在朝堂上的权势达到顶峰。他们要求皇帝事事遵从本集团的教诲,对勋贵和武将拼命打压,对宦官则恨之入骨。今天笔者通过一起发生在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的普通案件,来看一看文官集团的丑恶嘴脸。

案件起因

涉案人:满仓儿(彭城卫千户吴能之女)受害人:袁璘(乐工)初审官员:刑部郎中丁哲、刑部员外郎王爵

彭城卫千户吴能生了一个女儿,起名满仓儿。不知道什么原因,吴能托一位张姓老太太帮忙把女儿给卖了。张老太把满仓儿卖给了乐妇张氏,谎称卖给了周官人家(孝宗朝太皇太后周氏二弟,长宁伯周彧)。张氏此后又将满仓儿卖于乐工焦义,焦义又将其转卖给乐工袁璘,袁璘则安排满仓儿于歌肆为娼。说起来这位吴姑娘的命运可真够悲惨的。

此时吴能已死,其妻聂氏听到了满仓儿的消息,于是在满京城的歌肆中寻找女儿,终于被其找到。但是满仓儿痛恨父母当年卖掉自己的行为,坚决不肯认母。聂氏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带着儿子吴政一起把满仓儿抢回了家。袁璘收到消息后可能也自感理亏,找到聂氏后提出再给一些补偿金,然后把满仓儿带走。聂氏不肯,还报了官。

案子到了刑部,主审人是郎中丁哲和员外郎王爵。二人将满仓儿断给聂氏,袁璘对此表示不服。在此案中袁璘也算是受害者,不服也情有可原,同时丁哲和王爵这样断案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丁郎中官威大得很,觉得袁璘区区一个乐工竟敢不服,于是下令对袁璘动用重刑。袁璘受刑之后伤势过重,没几天就死了。

刑部郎中丁哲与员外郎王爵共理其事。既得实而璘不服,哲乃重加笞楚,越数日死,女断归聂氏。(《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二十》)

由于发生了命案,刑部主事孔琦和监察御史陈玉按惯例应进行复查。二人却和丁哲、王爵二人沆瀣一气,只是让仵作将袁璘草草埋葬了事。袁璘之妻求取丈夫尸体,却被冷酷拒绝。袁妻无奈之下,跑去向东厂诉冤。东厂太监杨明鸟得到消息之后立刻行动,将聂氏和始作俑者张氏逮捕审讯。张氏生怕朝廷追究她买卖人口的罪名,坚称满仓儿是自己妹妹所生。满仓儿自己也拒绝承认是聂氏的女儿。杨明鸟于是先将聂氏、张氏和满仓儿等人关入锦衣卫狱,再向朝廷举奏丁哲等人失职之罪。

镇抚司奏哲苛刻偏狥,欧死无辜。爵依阿枉断,玉、琦相视不明,乞各正其罪。(《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二十》)

案子终于捅到了孝宗皇帝御前,皇帝认为此案涉及伦理人命,下旨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和锦衣卫必须秉公办案,同时又让长宁伯周彧交出聂氏的女儿。周彧一头雾水,坚称没有买过这个女孩儿。聂氏和张氏则继续互相扯皮,案子因此久拖不决。

孝宗再次下旨让府部大臣及科道官当庭会审,压力之下,张氏和满仓儿终于承认事实。对此都察院作出裁决:丁哲因公事欧人致死,罪当徒。王爵、孔琦、陈玉、聂氏、吴政、满仓儿,罪当杖。

“公知”登场

按说案子审到这,一切都很正常。但是由于这案子是在东厂手上翻过来的,自感颜面大失的文官集团很快做出反击。刑部典吏徐圭很快就此事上疏,大致意思如下:

丁哲断案公道,有功无过。杨明鸟的侄子和满仓儿有私情,而且和丁哲有矛盾,故意公报私仇。袁璘乃是病死,杨明鸟故意诬陷丁哲。最后徐圭提出自己的建议:革去东厂,戮杨明鸟叔侄及满仓儿于市。丁哲、王爵、孔琦、陈玉各进一阶以酬被诬受辱之苦。如此才能“天意可回,太平可致”。说实话,这番操作真的让笔者瞠目结舌。“公知”们太厉害了,黑的都能说成白的。草菅人命的被吹捧成了英雄,踏实办案的反被要求处斩。而且一有问题,先祭出男女关系这项法宝,把对方名声搞臭,后面就好办了。

当然由于徐圭的要求过于狂妄,极大地激怒了皇帝。最终皇帝替东厂出头,把文官集团们大大收拾了一把:左都御史闵圭、右副都御史杨谧罚俸三月。大理寺卿王轼、左少卿王嵩、左右寺丞王鉴之、何钧罚俸一月。徐圭赎徒毕,发原籍为民(赎徒的意思是交纳钱物以减免徒刑)。

涉案当事人的最终结局如下:满仓儿杖毕送浣衣局。丁哲给偿袁璘埋葬之费,发原籍为民。王爵及孔琦、陈玉俱赎杖还职。

锲而不舍的文官集团

皇帝虽然维护了东厂,但文官集团们并没有就此放弃。徐圭、丁哲等人在这次案件中受了委屈,这个场子文官们是一定要帮他们找回来的。弘治十一年,一直苦苦隐忍的文官们等于等来了机会。

弘治十一年10月13日晚,太皇太后所在的清宁宫发生火灾。皇宫火灾,一向被认为是皇帝失德所致。11月11日,刑部主事陈凤梧上言,称皇帝应该“加幽独谨戒之功,严法祖敬天之道。绝游玩,去奸倿。亲近儒臣以讲论治道,延访疏远以询察民情。”随即开始为徐圭和丁哲鸣冤。

刑部郎中丁哲明刑慎法,因笞乐工而去官。办事吏徐圭抗章直言,因救丁哲而革役,是皆人心愤厄不平者也。乞取回丁哲超升数级及将徐圭量授一官,庶以激劝忠贞之气。(《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三》)

而礼科都给事中涂旦也在同日上言,称丁哲“罪在可宥”。当年12月21日,孝宗被迫低头,下诏大赦天下,同时授徐圭为浙江桐乡县县丞。

(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壬子,授刑部革役吏徐圭为浙江桐乡县县丞。圭尝上疏直丁哲之冤,革役。后刑部主事陈凤梧请录用以励忠直,吏部覆奏,命授圭正八品职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五》)

弘治十二年,南京工科给中赵钦、监察御史赵俊再次上奏为丁哲鸣冤。最终孝宗无奈妥协,把丁哲外放做官,就此了结此事。

(弘治十二年六月)庚寅,南京工科给中赵钦、监察御史赵俊等奏:“近日将原降御史武衢等升用,为民吏徐圭授官,中外传颂,以为太平盛事。但副使杨茂元、郎中丁哲、主事盛应期、范璋等尚未蒙宥复,乞均赐擢用。”上曰:“丁哲准量与外任,杨茂元等已有前旨,姑置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五十一》)

结语:明朝的文官真的很有意思,明明是自己犯错在先,居然能铮铮有词,把自己打扮成无辜受害人。丁哲那样草菅人命的官员,可以被吹捧成“明刑慎法”。而且在他们心里,恐怕乐工这样的“乌合之众”就根本不能算人。你区区一个乐工只是被打死了,人家丁哲失去的可是他的前程啊!当然这种“双标“代代相传,至今依然。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最有穿越嫌疑的三人和突然消失的的三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而创造历史的那些人,却有着诸多的未解之谜。他们的行为在当时看来稀奇古怪,他们的能力旷古烁今,他们的行踪神秘莫测,他们的去向终究成谜。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更有甚者,凭一家之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的思想根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历史上最有穿越

  • 古代有那么多圣旨,为何传到现在的却很少?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上,圣旨是统治者发表意见、布置政令、表示委任和授予荣誉的一种书面命令。圣旨可以是朝廷高级官员、皇帝或者其他高级贵族发出的,一般记录在文献中并且在当时经常使用。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圣旨传到现在的却很少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原因。首先,圣旨的传承需要长期保管和人为的维护。尽管圣旨本身是统治者政治意

  • 一座汾阳城,两座郡王府:记大明永和王家族两百多年间的奇闻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今山西省汾阳市,在明代是汾州府的附郭县:汾阳县。山西有三家大明亲藩:位于太原的晋王府、位于大同的代王府和位于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市)的沈王府。一般来说明代各王府下面的宗室郡王、将军和中尉都和本府亲王生活在同一处。但在距离太原三百余里的汾州,却有晋藩两家郡王在此生活了二百多年。位于汾阳城内东北角的庆成王

  • 清朝的特色官报,是如何做到口碑一般但销量领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侵吞清朝利益的同时,也给清朝带来不少新鲜事物,报刊就是其中之一。清朝原本有和报刊类似的的信息传递工具,“塘报和坻报”。塘报是自下而上,由地方官员向朝廷上报地方信息;坻报则是自上而下,朝廷将可公开的朝政信息整理并发抄,以便各地官员了解朝廷动向。不过它们和现代报刊的区别也很明显。例如,

  •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的尸体是怎么处理的,有种方法听起来真的诡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大规模交战后的尸体处理方式因各种因素而异,包括文化、宗教、环境等方面。在古代战争时,尸体处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导致疾病和臭味等问题。以下是一些古代大规模交战后尸体处理的方式。首先,火葬是古代处理尸体的一种方式。在印度教和佛教,火葬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印度教信仰丧葬主

  • 中国古代战役:大明王朝的哀歌,萨尔浒之战,三路明军为何皆败?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1619年2月,大明王朝关外白雪纷飞。然而一场大战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明朝派出四路大军围攻后金都城赫图阿拉)萨尔浒之战战争背景自万历朝鲜战争时后明朝国力衰弱,对东北女真部落管辖松懈,瞅准时机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趁势崛起,统一女真各部。(叶赫部除外)努尔哈赤终于在西元1616年建国后金,宣

  • 太平天国曾给各省改名,名字一个比一个搞笑,看看你家被改成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太平天国运动可谓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然而,除了起义的激进和壮烈之外,太平天国还曾在其短暂的统治时期,为各省和地区进行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改名大会”。这场“改名大会”不仅改写了地名,还将人名和称呼涉及其中。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改名故事,看看你的家乡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改成了什么样子。一

  • 实力强大的东北军,在西安事变后,怎么销声匿迹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东北军的前身就是张作霖建立的奉军,在北洋军阀时代,这可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队。正是基于背后的实力,所以张作霖才几次三番地打进关内,成为北洋政府的末代统治者。不过在惨败给国民军后,张作霖败退东北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了。张学良接班后,通电全国,宣布接受南京政府管辖,这也是东北易帜。随后奉军改编为东北军,开

  • 主动退位还是被逼下台?扒一扒明朝第一位废后胡善祥的坎坷人生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历朝历代,皇后作为一国之母,协助皇帝管理后宫,身份地位极为尊崇。皇后是否贤德,也是判断皇帝是否贤明,乃至国运是否昌盛的重要指标。故而历朝以来,皇帝对于废黜皇后都是慎之又慎。今天笔者就想谈一谈大明王朝的第一位废后,明宣宗朱瞻基的原配胡皇后。这位以“贤”著称的皇后,一路上千辛万苦地从太孙妃、太子妃再成为

  • 夏朝明明有文献记载,可为何西方学者却一直不承认?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但西方学者却一直不承认夏朝属于古文明,甚至认为夏朝是不存在的。那么西方人为何不承认夏?众所周知,现代考古学的文明界定标准是由西方人制定的。西方人判定文明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成熟的文字系统;一个是大规模建筑群,也就是城市;后来中国人又加了一条青铜器。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