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与马皇后审定,明代生员的“学生装”有这些讲究

朱元璋与马皇后审定,明代生员的“学生装”有这些讲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3621 更新时间:2023/12/22 20:00:46

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以断案来说大明故事,传播历史知识,角度新颖。不过细究之下,电视剧在大明的服饰与科举等方面还是有些疏漏。

剧中人物丰宝玉是仁华县学庠生,以生员的功名帮助“算呆子”帅家默告状,调查人丁丝绢税案。

明代科举制度中,生员是最初级的科名。明清时期府学、州学、县学的在校学生称生员。日生活中,人们很少称呼他们为“生员”,只有在公与书籍中才使用,如州、县官员给上级的文书中提到某个生员,才会书写“生员某某”。生员本人呈文或诉状,则写“生员某某”。生员又称庠生,因为古代学校称庠序,州、县儒学为邑庠。明代朱权《荆钗记》有“忝列庠生”之语。生员拜客,禀帖上也写“邑庠生某人拜”。

生员又称青衿,因为明代生员有专门的服饰,着青色襕衫。不过“青衿”的称谓是书面语,口语中不用。

旧时,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大学),县学的生员大致相当于如今的中专生,但是不要小觑生员,生员的数量很少。顾炎武《日知录》记载:“郡县三等,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下以十为差,上县学置生四十员,中下亦以十员为差。”也就是大县的县学生员40名,中县30名,小县20名。一个小县才区区20名生员,也算得上凤麟角。

因为少,在科举时代,生员、童生、秀才都有一项特权,那就是享受朝廷的补贴。《明史·选举志一》记载,明初,在府、州、县学中,“师生月禀食米,人六斗,有司给鱼肉。”县学的老师和生员,每月能吃细粮,餐桌之上又有荤腥,生活水平不差。再就是生员可以免差役两人。

除此之外,生员还有其他的特权:比如可以接近官府,有事给知县上公事,还可以写禀帖。在当时,平民只能写呈文,呈文只能说公事,不能说私事,而生员的禀帖则可以聊私事。

县衙公堂上,生员见知县可以站着说话,不下跪;生员有诉讼时,功名没被革去之前,不能对他用刑;生员犯了小过受罚,知县不能打他,只能转交教官责罚,而且只许打手板,不许打屁股。

《显微镜下的大明》中,丰宝玉以殴伤状告帅家默,引出人丁丝绢税。丰宝玉着淡绿色袍,这与历史不符,应该着青色襕衫。再者,丰宝玉状告时知县下跪,不符合生员的待遇。见知县,他可不下跪,而帅家默是平民,见知县则要下跪。

在各个学府里的生员,按规定还有正式的“学生装”——玉色襕衫,这是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审定的。玉色襕衫以玉色布绢制作,宽袖皂缘,前后有飞鱼补,皂绦软巾垂带。生员如果到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仍穿圆领的襕衫,戴方巾。洪武末年,允许生员戴“遮阳”帽,明代吴宽有诗云:“似伞难遮阳,如铙却畏风。”

玉色襕衫是生员的礼服,在祭孔、祭祖、见官、赴宴等正式场合时穿,平时便穿便装。生员的便装是以各色花素绸、纱、绫、缎制作的袍子。经济条件好的,冬天用大绒茧绸,夏天用细葛;家贫者,冬天用紫色细布或白布;还可戴四角方巾,又称四方平定巾。

《显微镜下的大明》中丰宝玉出身于商人之家,家里生产火腿,他是丰家火腿铺的少东家。明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贾的地位低下,排在“士农工商”的末位,对于商人的服饰,明廷规定更严格。

《明史·舆服志三》记载:“令农夫衣绸、纱、绢、布,商贾止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也就是说农民可以穿绸、纱,商人则只允许用绢、布面料。

明中叶之后,城市经济发展,商人阶层崛起。他们的服饰、住房都超过了明初的限制,由简朴走向奢华。

封建社会推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科举既是人才培养制度,也是选官制度。明初商贾地位低下,他们的子女都不能参加科举。如果要参加科举,必须转籍。也就是当祖父这一辈不再从商,三代之后,其子孙才可以参加科举。

《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的丰宝玉属于丰家火腿铺的富二代,如果放在明初,应该进不了县学读书,更不要说参加科举了。明代中后期商业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的后代参加科举的限制也不是那么严格。

而且明代学校对于生员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明史·选举志一》记载:“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丰宝玉这样的生员不好读书,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早就被县学除名了。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同为上学,古代的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装备?又需要什么尊师礼仪?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的学校,除了小学、太学、国子监等贵族学校外,私人办学之风也十分的盛行。明清时期,私塾遍地开花。相较于只有高官子弟才能入读的官学,私塾就为其他学子提供了接受启蒙开启科举的另一条学习通道。古时的私塾大多都是每所私塾只有一位老师,老师大多都是屡考不第的秀才。同为上学,古代的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装备?又需

  • 建安十三年,孔融羞辱曹操被处死,7岁女儿留一句话英勇赴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相信七零后、八零后都读过《孔融让梨》的故事,那是教科书中必读的名篇。如今是不是还有不清楚,但孔融这个名字,几乎成了父母教育孩子必提的人物。但古人的命运在很多时候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所谓文人气傲,大抵如此。孔融从小聪明,读书过目能诵,被人赞誉“必为伟器”。这对于孔融是好事,其实也是坏事,过于突出的才华

  • 甘肃米案,大清灭亡的开始:当“潜规则”亮明时,说明问题很大了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原本是一场慈善捐款,却牵扯出清朝第一大“创收”案,造成地方官府为之一空。让极度奢靡的乾隆皇帝感慨“亘古未有之奇事”,这便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丑闻——“甘肃米案”。小人物牵出大问题乾隆四十六年春天,西北一带的矛盾再次升级,有位叫苏四十三的牧民带领当地民众举义反抗朝廷。地方出现“反清”活动,在大清朝也并不

  • 我们知道祝融是铸剑大师,其实他还是帮人们做了许多事情的火神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祝融我们都知道他是铸剑大师,你听过祝融大战共工的故事早已为人所知,但你知道火神的来历吗?相传炎帝一脉一直控制着五谷和火种,而在他的子孙中,祝融表现出了比他更强的控火天赋,深受炎帝的喜爱。夏天,年轻的祝融蓉可以从南护神那里带下神火。夜晚的大地被神火照亮了,饥饿的凶猛野兽不敢轻易踏入人族的世界。因为祝融

  • “万婴之母”林巧稚:一生虽无儿女,却是“最伟大”的母亲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林巧稚,很多医学生想必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她就是中国人心中的“万婴之母”。这一位伟大的女性,虽然接生过很多孩子,却一直膝下无子,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的医疗事业。这种伟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真像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万婴之母”林巧稚:一生虽无儿女,却是“最伟大”的母亲视线回

  • 彭云:身为英雄江姐的独子却定居美国不愿回国,是何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四川这块风水宝地,自古以来就走出无数的名人俊杰,而在其中,还涌现出多如星辰的女性名人。古代有写下“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的花蕊夫人,还有追求忠贞爱情的卓文君。而在近现代,有一个人的名字更是让大家耳熟能详,她就是江姐。江姐身世坎坷青年丧夫,曾因难产失去生育能力江姐是四川自贡人,她出生于192

  • 皇帝为羞辱宰相,赐给他50岁老妇当新娘,宰相却立刻回府举办婚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在古代封建社会,君臣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朝局的安稳与否。大臣会为了获得更高的官职与权力而取悦君王,而君王也会为了安抚大臣时常派下各种赏赐。作为笼络大臣的手段,财富升官也就罢了。有的时候,皇帝还会赏赐女人给大臣们做妻子或妾室。对于一些大臣来说,这种赏赐无疑是大大的恩典。而皇帝偶尔也会通过这些赏赐下的

  • 古代男人怎样娶到漂亮的老婆?曹操的方法最独特,恐怕谁都学不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男人都梦想自己能娶到如花似玉的娇妻,在古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人结婚前怕老婆长啥样都不知道。那么怎么保证自己娶到的老婆美艳如花呢?曹操有一种方法百试百灵,不过却不是人人都学得会的。那么曹操究竟怎么保证自己娶到的老婆一定是美女呢?那就是——抢别人的老婆,尤其是抢达官贵人

  • 英国使臣见到乾隆,究竟跪没跪?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据记载,一开始,英国使臣是不愿意双膝下跪,向乾隆行三跪九叩大礼的。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只能对上帝双膝下跪,对英国国王也只是单膝下跪。清朝官员不敢将实情如实对乾隆汇报,只得说英国人习惯用布带绑腿和膝盖,因此不方便下跪,一旦跪下就起不来了,在大殿上恐怕有失体统。谁知乾隆回复说,可以体谅他们,那就让他们跪

  • 大唐有两位公主,执意出家做了尼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705年,武则天终于走完了她毁誉参半的一生,其子李显继位。按理说恢复了李唐天下,李氏子孙应该再过上锦衣玉食的皇族生活,可偏偏有这么两位大唐公主,接连住进了一个道观,心甘情愿当起了女道士。武则天驾崩后,武则天和高宗的第四子李显继位。恢复李唐王朝对于老李家人本来是一家喜事,但皇上的弟弟李旦icon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