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以唐代为例,看登闻鼓制度对我国古代司法诉讼体制的新的性

以唐代为例,看登闻鼓制度对我国古代司法诉讼体制的新的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122 更新时间:2023/12/26 16:08:17

在当代涉及历史朝代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往往能看到身负冤屈的角色在官府门前击鼓鸣冤,

而他们所击打的那面大鼓,就是我国古代司法诉讼体制中的新的一环——登闻鼓。

登闻鼓制度概述

早在舜时代,我们就已出现了言谏制度,随着社会秩序以及权的不断发展,专职言官这一特殊群体走上了历史舞台,言谏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出现了专门的言谏程序和渠道,比如"谏鼓"的出现,因此早期的登闻鼓制度,实际上就是王上与官僚之间的交流媒介。

然而随着封建王权的发展,登闻鼓制度渐渐失去了传统言谏功能,转而变成了平民百姓用来"击鼓鸣冤"的工具,成为古代司法体系中的诉讼制度。

在诉讼制度的意义上,登闻鼓制度是一项动最高司法审级的制度,也就是所谓的越级诉讼,其核心在于正常司法体制下,当事人无法通过正常的司法渠道来解决自己的诉讼情况时,给当事人提供一个与最高司法裁判者或者相关法官一个沟通的机会,使得当事人可以面呈最高司法裁判者,向其陈述自己的冤情,以期"诉讼"可以公正解决。

所谓"登闻鼓",即为"登时上闻",

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穷欲伸冤诉讼者击鼓,则鼓声立达"天庭"。

这个意义上的登闻鼓制度专属最高司法长官即皇帝,因此登闻鼓制度在我们古代司法制度中被称为"直诉"制度。

唐朝时期的登闻鼓制度

唐朝是我们古代司法制度最为完善的一个时期,登闻鼓制度也在唐代进入了长足的发展阶段。在唐太宗继位后,虽然中华大陆经过了武德年间的休养生息,但长年累月的反隋战争导致各地沉积了大量弊政及旧事。

为了根除弊政现象,唐太宗设立了登闻鼓制度,虽然早期的登闻鼓制度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效果,处理掉了一些前朝遗留的弊政旧事,但是该制度主要还是

服务于政治,意图强化宫中与府中、皇权与政权乃至百姓的联系,只能算是游离在司法体系之外的直接诉讼形式。

在管理登闻鼓制度下官员的选拔方面,据黄本骥先生的《历代职官表》记载:唐代在首府朝堂东西两侧分别放置肺石与登闻鼓,蒙受冤屈且不能伸张者,可以选择站在肺石上或是敲击登闻鼓,如果选择站在肺石上,则由左监门卫将当事人带往后堂,并上奏最高司法机关,如果选择敲打登闻鼓,则由右监门卫出面,将当事人带往后堂上奏至三司。

到了武则天时代,登闻鼓制度略有变化,放置肺石和登闻鼓的朝堂不再设立两监门卫,当事人提交的冤情将由御史台官员全权处理。

安史之乱后,为了稳固地方根基,稳定百姓人心,

唐代宗于大历十二年四月二十日颁布敕令,击鼓鸣冤之人交由內宫将官金吾卫处理,再由金吾卫直接面呈皇帝。

唐朝是宗法相对较弱的封建时代,登闻鼓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及时地提高了官方司法机构的威信,加强了百姓鸣冤的自主意识,使2023集权的君主得以开张圣听,去聆听弱势群体之冤情。

就唐朝登闻鼓制度本身而言,其影响涉及到社会活动中的方方面面。

上诉、举告、议论政事、集体请愿、自荐

都是登闻鼓制度所规定的百姓行为。

但到了唐朝中期,登闻鼓的行政职能开始弱化,渐渐成为受理上诉和理冤职能的司法行为,以及下民上告州官,军士控告将军渐成风气。

唐中期的登闻鼓制度及以之为核心的直接上诉制度是与朝廷反复鼓励告发官员腐败渎职以及上陈冤情的新规是一致的。但是唐朝完善的审讯制度以及伤刑复核制度使得案情会在规定时间内结案,如果刑部没有将案件发回重审,即使真的出现了冤情,当事人也多半等不到沉冤昭雪的那一天。

也就是说三司已经将案件审结完毕,即使上书陈述冤情,也不能指望皇帝为其重审翻案。长久以往便形成了有冤不求昭雪的社会心理,也造成了官吏借机专断弄权,操纵审讯的腐败现象。

登闻鼓制带来的皇帝司法权加强

唐代登闻鼓制度的执行原则就是任何级别的官员都可以成为被诉讼对象,而终审权则握在皇帝手中。在唐朝前中期,终审权在高级官员的手中,"太宗以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乃诏打辟罪,中书,门下五品已上及尚书等议之。"

既然终审权在高级官员的手中,那么皇帝又如何参与到司法终审的环节中呢?

登闻鼓制使得皇帝可以毫无顾忌地参与到司法终审之中。贞观六年,唐太宗就曾亲自审核囚徒,将已经被判处伤刑的三百九十人全部赦免,并送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这一段也被后世奉为佳话,此后每朝每代,新帝登基之时

,都要亲理刑狱,大赦天下,以彰显自己仁德之心。

牢固地掌握司法终审权不但是某些君主的主观愿望,也是封建时代对法制的客观要求。而登闻鼓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让皇帝能够在政治秀场上做出一副关心民间疾苦的样子,使得古代封建制度的2023集权再登一个台阶。

司法实践中登闻鼓制度的弊端

和御史台风闻言事不同的是,登闻鼓制度对于当事人的要求极为苛刻,凡是通过登闻鼓制度面见天子陈述冤情的当事人,都要接受三司的全面审查,一旦出现谎报漏报的现象,当事人面临的将是严厉的惩罚。

据《东观秦记》中记载"大理寺直王景初与刑部郎中唐技议论不平,景初坐贬潭州司户参军。制下,景初击登闻鼓而称冤屈,再贬昭州司户

"。

王景初再遭贬谪的原因是无冤称冤,辄冒登闻,以惩其不恭不敬之罪。由此记载可以看出,唐登闻鼓制度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上层司法机关的主观意志,而非是客观的法律事实。

虽然平民和小吏可以通过登闻鼓制度将自己蒙受的冤屈直诉皇帝,但是在实际的司法程序中,登闻鼓伸冤往往出现

雍滞不达

现象。

虽然按照唐律规定,官员若不接受通过登闻鼓制度提交的相关案件,将受到降职罚俸的处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此项规定对官员毫无约束能力,这也导致了唐朝中后期,

不少蒙冤之人痛哭于太宗昭陵下

,这也反映了唐代登闻鼓制度的理冤作用不强。

除了官员不愿意接受鸣冤案件外,作为直诉途径的登闻鼓上诉制度时常受到与案件相关利益集团的干扰,导致当事人的冤案无法重新审理。

虽然登闻鼓有上情下达的传统,但在司法实践中,登闻鼓制度的特殊性使得其成为单独的司法体系,正常司法体系中的"三司"及"三省"官员都不愿意踏入这滩浑水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后期的登闻鼓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成为了统治者用来彰显自己勤政爱民的政治工具。

结语

作为封建时代中最璀璨的朝代之一,唐朝在其司法制度上开创了许多个第一。

其首创的登闻鼓制度作为一种直诉制度是正常诉讼程序外的保障措施。登闻鼓制度凸显了我们古代法律的特点,那就是情、理、法的高度融合,唐朝的法律制度与建立在其中的社会文化与基本公共道德或者说传统的"价值观"保持了高度一致,也正是这种价值观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法系。

登闻鼓制度凸显了我们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儒家思想占据了我们古代法律中的"价值"领域,完成了从思想到制度的全面儒化,也完成了情理法的高度统一融合的礼法传统。同时这种情理亦是我们古代家国一体政治模式的根本,而登闻鼓制度就扮演了最高权力的"德"性。

但是,用基本道德来约束法律是不科学的行为,所谓德法兼治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句空话罢了。随着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朋党之争和藩镇割据进一步摧毁了唐朝的司法体系和地方根基,登闻鼓制度也成为了君主们作秀的政治工具,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直诉鸣冤的功能。

后世各朝虽然继承了登闻鼓制度,但也只是继承其皮毛,明清两朝甚至有击鼓鸣冤者先领廷杖三十的规定,导致不少鸣冤者在受杖过程中就被差役杖杀,不可谓之不惨。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穷秀才能妻妾成群吗?实际上,穷秀才只是在孤灯下享受寂寞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现在很多人都被古装片给骗了,认为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穷秀才,虽然是比普通农民文化层次更高的知识分子,却是一穷二白,但能妻妾成群。如《聊斋志异》中穷秀才,晚上在孤灯下读书,却有很多女鬼狐狸精勾引,大老婆小老婆很多。实际上,在古代没有义务教育。这也就意味古人如果供养孩子读书,是需要很大一笔开销。如请私塾教师

  • 古代帝王用活人殉葬,他们能在墓中活多久?结果你可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风云今际会,千古帝王家。----《神童诗》“最是无情帝王家”,相信有很多小伙伴曾经对于古代的帝王家很向往想要知道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故事。可历史总是会打破很多的想象,要知道,真实历史上的帝王大多都是很无情的,有一些帝王甚至会用活人殉葬,有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些人是死后被殉葬,但是还有一些残忍的直接将

  • 乾隆七世孙至今穿龙袍,手戴“帝王扳指”,曾号召百官公开祭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古代是宗法制国家,大到皇室,小到平民百姓,都靠血缘宗族关系牢牢维系着。追认同一个祖先,通过族谱来确认家族一代代是如何传承,这是封建时期家族社会的普遍做法。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不少地方保留着这种记录方式。中国人历来讲究家世出身,一个好的家世就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因此有些人也是极力要追认一个有名望的祖

  • 古代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笏板”有何用?这东西可打小抄可遮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很多影视剧中,每演到大臣上朝的场景时,我们都会发现每个大臣手中都会拿着一块狭长的板子。这块板子学名叫做“笏板”或“朝板”,它是大臣身份的象征。有个成语叫“满床叠笏”,就是用来形容一门昌盛,家中出过很多高官。笏板除了象征身份外,还有其他很多妙用,大臣在上朝时既可以拿它来挡脸,做小抄本子,有时候还能用来

  • 4个人练《葵花宝典》,3人练错,为啥只有林远图练对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无论是影视剧还是小说,里面有一个类别的受众几乎囊括了男女老少,那就是武侠剧。咱就说谁小时候没有一个武侠梦,在屋里披着被单假装是大侠?又有多少人幻想自己也能偶然得到一本武功秘籍,成为执剑走天下,行侠仗义的大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武林秘籍都是大家趋之若骛的,例如《葵花宝典》就是其中之一。毕竟很少人能有岳

  • 周伯通四个徒弟:一个愧对一生,一个不知所踪,还有两个万人敬仰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周伯通可以说是《射雕英雄传》里的一个经典角色,他天性纯良,喜欢玩乐,不管长到多大都犹如一个小孩子一般,人称“老顽童”,他虽痴迷研习武学,但不喜欢介入江湖纷争,一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周伯通武林的新晋五绝之一,武艺高强的他曾教过四个徒弟,这其中的两人成长为一代大侠,一位不知所踪,剩下一位是周伯通一生最

  • 孟庆树:长得落落大方,19岁嫁给王明,生下3个娃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国内革命形势危急,大量革命者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作为第三期的学员,孟庆树结识了比自己大六岁的王明。作为战友,王明在学习上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在回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的路上,王明递上了他在异国他乡的第一封信:“这里面有我的一首诗,回去以后,请你看看,提提意见。”孟庆树百思不

  • 西方人3次奇葩的侵略事件,平均几百人灭亡一个庞大王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总有一些让人扼腕惊叹的事情,没有我们想不到的,只有我们对之不甚了解。历史上曾经发生过3次奇葩的王国灭亡事件,如果单从灭亡他们的对手人数上看,你会觉得这几乎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但事实就这么发生了,不容我们质疑,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寻找这一奇葩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第一件,阿兹特克帝国的灭亡阿兹特克帝国

  • 秀才一上联:“墙边柳,枕边妻,无叶不青,无夜不亲”,下联经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经过了上千年的沉淀,在文学载体中,可谓是一枝独秀,它的出现,受到了广大文人仕子们的喜爱,也成为了读书人最喜爱的交流方式之一,历朝历代的才子们对它情有独钟,像宋朝的苏东坡,明朝的解缙,清朝的纪晓岚等等,这些个历史名人,都流传下来不少的对联趣事。明朝的时候,山东济南有个神

  • 我党的百战将军,20天攻下32座县城,授衔中将却遭到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木兰辞这首诗我们在中学都是有学过的,大家也了解,木兰辞中有一句话非常的出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得出一个将领要想成为百战将领,真的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在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确有这么一位真正的身经百战的将领,他的名字叫做赖传珠。1927年赖传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是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