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伟中将:湘江战役跳崖,为战友评烈士怒拍桌子,骨灰不入八宝山

韩伟中将:湘江战役跳崖,为战友评烈士怒拍桌子,骨灰不入八宝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767 更新时间:2024/1/16 2:29:20

1992年,开国中将韩伟病重,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叫来儿子韩京京,对他说:“我不行啦,我的骨灰你们送到闽西革命公墓。”

韩京京有些吃惊,因为以父亲的功绩,去世以后骨灰完全可收进八宝山革命公墓,他劝韩伟说:“爸爸,您在北京住了几十年,我们也在北京,是不是给北京留一部分骨灰,我们也好纪念扫墓。”

韩伟摇摇头,他说:“湘江战役时,我带出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起他们和他们的亲人,我这个将军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跟他们在一起,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韩伟

为何韩伟执意要把骨灰放到闽西呢?这就得说到他和红34师的故事了。

韩伟,原名“韩勋琴”,1906年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一个贫困铁匠家庭。他幼年时母亲就去世了,3个姐姐先后嫁人或送人做童养媳,父亲为了生计,带他来到了安源路矿,父亲由于手艺好,慢慢当上了车间负责人,家里的生活条件才有所好转。

韩勋琴到了安源之后,进入安源路矿工人子弟学校读书,1921年,他进入路矿的修理厂当了一名锻工学徒工。当时毛泽东李立三到安源,开办工人夜校,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中共组织,迪工人的阶级觉悟,工人运动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韩勋琴也受到了影响,他加入了路矿工人俱乐部,并当了一名宣传员。

1924年5月,韩勋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他担任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的地下交通员,经常往返于长沙和安源之间,为他们传递信件,也就是在这时,他认识了毛泽东。

李立三

但是好景不长,1925年9月2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被北洋军阀武力封闭,一时间,工人运动陷入低潮,韩勋琴也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为了寻找组织,他来到了广州,终于和组织接上了头。

当时黄埔军校正在招收第四期的插班生,韩勋琴在中共广东区委的介绍下,被学校成功录取,他在报名时嫌自己的名字“勋琴”有女性味,于是正式改名为“韩伟”。

1925年年底,周恩来把韩伟等20多名第四期的插班生编入到叶挺独立团。1926年,韩伟跟随部队参加了北伐战争,由于他作战勇猛,很快被提拔为代理排长,并在1926年秋天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韩伟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担任班长。不久后,这个团在修水被改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韩伟跟随部队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任第1团3营9连1排排长。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于1927年9月20日带领剩余的部队来到了文家市,为了鼓舞士气,他在里仁高小的操场上给1500余人的起义部队讲话。

毛泽东在讲话中说:“蒋介石好比一个大水缸,我们好比一块小石头,我们这块小石头,不断地打那口大水缸,最后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韩伟听了毛泽东的讲话后,深受鼓舞,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好!”

在一旁的第1师师长余洒度听见了韩伟的喝彩,不满地说:“瞎起哄什么?”

余洒度

3团团长苏先骏也随声附和说:“余师长,这小子准是个马屁精!”

韩伟被他们的话激怒了,他说:“现在是革命了,请不要耍军阀!”

苏先骏听后大怒,拿起马鞭就要打韩伟,他们的争吵声吸引了全场的注意,毛泽东也朝他们走了过去,他一眼就认出了韩伟,高兴地说:“你是韩伟,安源工人罢工时给我送信的小交通员!”

韩伟高声对毛泽东说:“报告毛委员,第1团3营9连1排排长韩伟,前来报道!”

会后毛泽东宣布向井冈山进军,韩伟在这一带来往过多次,便主动向毛泽东提出:“让我在前面引路。”

毛泽东听后点点头,信任地说:“可别让大家走冤枉路哦!”

1927年9月29日中午,部队到达了三湾,毛泽东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起义部队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韩伟被任命为1营2连2排排长。

三湾改编

在韩伟赴新单位报到前,毛泽东给他送了一个笔记本,亲笔在扉页上题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韩伟十分感谢又万分珍惜,怀揣着笔记本,信心满满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1929年1月上旬,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出击。途中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重兵袭击,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险些遇险。部队脱险后,毛泽东为了保卫指挥部的安全,决定组建一个前委混成大队,谭震林任大队长兼党代表,韩伟任副大队长兼警卫排长,这样韩伟成了毛泽东的第一任警卫排长。

谭震林

韩伟上任以后,时刻把首长机关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当他看到毛泽东办公到深夜时,还将自己缴获的棉大衣送给了他。

同时韩伟也向毛泽东提出要去一线打仗,毛泽东告诫他说:“基层确实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指挥员,但保卫首脑机关的工作也很重要,在适当的时候,我会满足你的愿望的。”

1929年的春节很快到了,毛泽东和朱德决定给官兵们每人发1块银元,作为零用钱。但部队只有6000块银元,却有6008人,毛泽东、朱德、谭震林等人都提出自己不要钱了,韩伟知道以后,也表示不要。

毛泽东劝韩伟说:“收下吧,可以买条裤子。”

韩伟反问:“那你为什么不要?”

毛泽东回答:“我是前委书记啊!”

韩伟也说:“我是警卫排长,也是个兵头嘛!”

毛泽东听后感动地说:“如果我们这支队伍的人都能像你这样,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那我们就一定能打败敌人!”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召开,大会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为了庆祝此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定红12军34师100团在11月20日接受中央临时政府的检阅,该团的团长,正是年仅25岁的韩伟。

全团1000多人,在韩伟的带领下,经过突击训练、编队合练、现场试演,很快就磨合成形了。

阅兵当天,韩伟带着全团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阅兵会场,他们精神抖擞、口号嘹亮,绕场一周后通过主席台。韩伟到达主席台下时,部队立定。然后韩伟上前报告,朱德代表临时中央政府将一面用黑绒线绣的“沉着胜敌”四个大字的锦旗授予韩伟。这面锦旗,是临时中央政府授予人民军队的第一面锦旗。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34师担负中央红军主力的总后卫,从江西省兴国县出发。韩伟率第100团作为红34师的后卫部队负责殿后,走在整个纵队的最后。部队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军队设置的3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中旬抵达湘江东岸。

蒋介石已经派重兵在湘江两岸设置了第4道封锁线,妄图一举消灭红军。为了掩护大部队过江,负责殿后的红34师在师长陈树湘的率领下,奋勇阻击敌军追兵,他们深知多坚持一分钟,主力部队渡江就少一分危险,全体官兵像钉子一样坚守在阵地上,坚持了整整3个昼夜。

陈树湘

在34师的掩护下,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于12月1日渡过了湘江。红34师经过激战,已从初始的6000人锐减至1000人,而且西渡湘江的通路已经被敌人阻断,即便侥幸强渡湘江,也无法赶上红军主力了。

陈树湘召集全体官兵,宣布了两条决定:1.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2.

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血战湘江

然后陈树湘让韩伟带领全师主力突围,他自己则率领101团余部百余人作最后的掩护。韩伟当即拒绝说:“你是师长,只要你还活着,这个师就还在。我团的序列在全师之首,我团留下掩护,你带其他两个团突围!”

陈树湘同意了韩伟的请求,他将全师分为两部,一部由韩伟带领100团300余人,掩护部突围后,再向柳木青方向转移;师部及101团、102团余部共700由他带领,向湘南突围。

临行前,陈树湘和韩伟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互相告别,他们都没有想到,这竟是最后的诀别!

陈树湘在突围时与敌人激战,不幸受伤被俘,为了邀赏,敌人用担架抬着他欲送往省城,但他为了不让敌人的如意算盘得逞,趁敌不备时,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陈树湘

韩伟则将全团缩编为3个连,一边和追军作战,一边紧跟师主力撤退,但没走多久,就遭到了1000余名国民党军的紧追,在激战中100团很快锐减至30人。

韩伟觉得敌人太多了,30多人集中在一起目标太大,搞不好一个人也突围不出去,于是他命令战士们分散突围,自己则带着5名干部边打边撤,将敌人引到山崖边,最后6人直接从大山上跳了下去!

幸运的是,韩伟跳崖时落在了一棵大树上,后又摔落在齐腰深的草丛中,捡回了一条命,不知过了多久,他终于苏醒过来,他发现还有另外两名战友没有死,于是3人一起相互搀扶着,继续寻找红军队伍。但不久后他们又遇到了国民党的民团,3人再次走散了。

两个月后,韩伟辗转到了武昌,在弟弟家住下,他急于寻找党组织,每天都外出活动,很快就因叛徒告密,被特务逮捕了,被关押在武汉陆军监狱,被判处十年徒刑。

入狱期间,韩伟尽管饱受折磨,但一直咬紧牙关,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再次合作,国民党当局终于释放了韩伟,他顺利地到达了延安。

韩伟

韩伟回到延安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期学习,毛泽东得知他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一直等着他主动去找自己,但韩伟认为自己在湘江作战中没有打好,又坐了国民党的监狱,没脸去见毛泽东,所以一直没去找他。

直到1938年5月,毛泽东才亲自叫韩伟来到自己的住处相见,他看见韩伟以后,高兴地说:“我的警卫排长还是当年的样子嘛,不仅一根毫毛没有少,下巴上还多了许多!”

韩伟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自己的下巴,不好意思地说:“我回去就刮。”

毛泽东又说:“韩伟同志,你的情况我都知道,很好嘛!为什么来延安半年了,不来看我?”

毛泽东

韩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好说:“主席,我怕,怕……”

毛泽东指着自己的头说:“怕是这儿有问题!没关系,要丢掉包袱,迎接新的战斗!”

同年8月,韩伟即将从抗日军政大学毕业,毛泽东又将他叫到了杨家岭,韩伟到了以后一看,一起来的还有陈伯钧、萧克、张宗逊、陈士榘等井冈山的老熟人,他才知道,原来毛泽东今天是想叫以前井冈山的老同志一起见见面。

毛泽东和大家见面以后,非常高兴,并和大家一起合了影,还亲笔在照片上题字“井冈山的同志们”。如今这张照片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毛泽东与井冈山的同志们合照

几天以后,韩伟即将奔赴晋察冀前线,毛泽东又在枣园住地请他吃饭,为他饯行,饭菜很简单,只有一碟油炸辣椒、一碟煮黑豆、一碟炒豆腐和一碗小米粥,席间毛泽东回忆了许多井冈山的往事,讲到高兴处,他和韩伟都不禁大笑了起来。

第二天,韩伟便奔赴前线,历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军事教育主任、第二军分区第四团团长、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雁北支队司令员等职,他带领部队多次与日军作战,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杀伤,当地百姓都称赞韩伟为抗日的“铁拳头”。

1944年11月,韩伟作为参加中共“七大”的代表,再次回到了延安,毛泽东又请他到住处吃饭,临别前,毛泽东拿出一个自己用过的皮挎包,对韩伟说:“井冈山时你就喜欢我的包包,可那时候我们穷啊,我也只有一个包,如今好多了,这个包包送给你,奖励你打鬼子有功。”

韩伟激动地收下了这个包,他将包珍藏了起来,从不向别人提起这个事,直到1992年他在弥留之际,才将挎包的事告诉了儿子韩京京,此时这个包已经被他珍藏了将近50年了!

新中国成立后,韩伟历任67军军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等职,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韩伟

建国以后,韩伟一直没有忘记湘江战役牺牲的那些战友,有一次他去看望时任民政部长的程子华,并向他反映34师6000名牺牲的官兵追认烈士的事,当时民政部一位主管优抚工作的司长也在,他对韩伟说:“韩老,您要求给红34师6000官兵追认烈士,可是按规定……”

韩伟听后大怒,直接拍了桌子:“34师只剩了我一个团以上干部,我上哪儿去找证明人……”

1982年11月,韩伟正式离休。1986年的建军节这天,他突然对家人说:“我死了以后,把骨灰放到闽西去。”

家里人都愣了,都说:“今天这么吉利的日子,你说什么死啊?”当然也没把他这句话放在心上。

直到1992年韩伟病重时再次提到了这个事,家人才真正理解了他的心意。

1992年4月8日,韩伟病逝,享年86岁。同年8月,韩京京专程从北京将父亲的骨灰送到福建闽西革命公墓安放。

韩伟雕像

韩伟病逝后,韩京京为了实现父亲生前的愿望,开始寻找陈树湘烈士遗骨的埋葬处,但一直没有能够查访到。2009年,在湘江战役75周年之际,韩京京在湘江畔为34师牺牲的6000名将士立了一块“无字碑”,并在基座上刻了这么一句话:

“你们的姓名无人知晓,你们的功勋永世长存——为掩护党中央、中革军委和主力红军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34师六千闽西红军将士永垂不朽!”

湘江战役“无字碑”

绵绵哀思寄深情,功垂青史铸丰碑。韩伟将军和红34师的6000名烈士永垂不朽!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韩复榘为何杀张宗昌?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1932年,曾经的山东之主,奉系军阀首领张宗昌被韩复榘所诛,尽管那时的张宗昌已经日薄西山没什么势力,但他的死还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实,那时的张宗昌手中早就无兵也无将了,对韩复榘来说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威胁,所以韩复榘为何一定要对张宗昌出手呢?虽然都曾主宰山东,但韩复榘与张宗昌本就不是一路人张宗昌出身

  • 龙袍是古代帝王的象征,为何到了宋朝,皇帝突然都不穿龙纹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龙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封建社会中龙袍是天子身份的象征,全天下只能在任的皇帝才能穿,这体现着皇帝九五之尊,全天下独一份儿的威严,“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就连皇帝的亲兄弟也只能穿着蟒袍,所以很多人对龙袍都是怀着崇敬之情的。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我们对于穿着龙袍的皇帝大多数都是从画像和电视剧当中所看到

  • 鲁迅玩伴闰土:57岁悲惨病逝留下5个孩子,后代和鲁迅儿子成朋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鲁迅在与农村社会的实际接触中,结识了很多的小朋友,并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鲁迅最要好的,就要数章闰土了。”鲁迅三弟周建人曾这般说道。在《故乡》中,鲁迅用动人的笔触展现了一个“辛苦麻木”的旧时代农民形象——闰土。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使得闰土苦得“像一个

  • 《火红年华》:钢铁意志、工业史诗,淬炼大时代人物弧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大时代的一粒沙,都是先辈用身体撑起的一座山。烈火淬炼出的三线精神,深深凝结在每个建设者的骨血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激昂故事有很多,真正在影视化过程中还原先辈们的热血年华却太难太难。该剧以国家“三线建设”为背景,以十九冶、攀钢、攀煤等位于四川的著名三线工业企业为故事原型,全景式展现建设者们响应

  • 《走过世纪》今晚亮相讲述追逐红星的他们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纪录片《走过世纪》讲述了郑律成、马海德、傅莱、汉斯·米勒、爱泼斯坦、中西功六位功勋卓著的中国共产党“外籍”党员的人生故事。寻访、回忆、讲述,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世纪画卷被缓缓拉开:为何他们投身艰苦的中国革命?是怎样的力量吸引了他们?这些深藏于历史深处的珍贵记忆,将穿越百年,重新绽放。六位传奇追逐“红星”

  • 历史上一个短暂却辉煌的王朝,影响后世千年,创造了多项历史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在我们历史上有很多很有争议的帝王,我们今天要谈到的这个皇帝也是其中之一。关于他的争议不仅在他执政方面的举措,就连他的出生也充满着争议。新的王朝取而代之,他本人有着雄才大略,但同时也会居功自傲,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位有争议的皇帝。西方人以他人的身份来客观看待隋文帝,其实是比较科学的。我们我们人却往往不能正

  • 韩国历史书是怎样讲述国家起源的?说开国祖先活了1908岁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根据我国的史书记载,朝鲜半岛最早的国家是由箕子在公元前1120年前后建立的。箕子原是商纣王的庶兄,商朝灭亡后,箕子不愿做周天子的臣民,就率领商朝的遗老故旧来到朝鲜半岛建立政权。周王朝默认了这一事实,封其为侯。这就是箕子朝鲜的由来。不过,韩国历史书在讲述这段历史时,为了避免箕子成为他们的祖先,就造出一

  • 碎语杂记 | 历史小说不是历史(20230228)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读了篇文章,说《三国演义》上很多典故,比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和三英战吕布,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和五关斩六将,比如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和舌战群儒,等等,还有很多,都是罗贯中虚构的。有些历史上压根就没这事儿;有些历史上有这么个事儿,但人不对,罗贯中张冠李戴了;有些历史上多少有那么点事儿,人也是那个人,但没那么夸

  • 王家善是如何率领五十八师起义的?攻克营口锁咽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王家善先生生于1903年,原籍黑龙江省巴彦县。他青年离家,外出求学,中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先在日本东京师大,读二年级时,因同情郭松龄反奉被开除学籍,后入铁道学院,学习两年归国,在黑龙江省政府教育科任职。不久去天津谋事,经其父的一个朋友帮助,再次东渡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从此开始了一生的军事生涯。王家

  • 鲁迅的最后一天:坚持读报,奋斗至生命终结,伟大亦平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鲁迅先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著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鼓励所有的中国青年们:“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鲁迅先生的作品可以是武器,他以笔为矛,告诉众人文人可以同军人一样,为国斗争。终其一生,鲁迅先生一直致力于文学战斗,他说:笔就是他的手枪,他会一直拿着笔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