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老兵闲聊没事干,班长指着他来烧水,警卫员大怒:这是总司令

老兵闲聊没事干,班长指着他来烧水,警卫员大怒:这是总司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525 更新时间:2024/1/4 22:30:5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泽东

红军长征,自1934年10月开始,至1936年10月胜利结束。

这场震古烁今的战略性革命转移,整整历时了两年。

在中共中央高层的领导人员中,只有朱德同志一人完完全全地经历了长征的全过程。

记者埃德加·斯诺对于朱德在长征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没有任何人可以与朱德领导长征相比。”

埃德加·斯诺

朱德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位平易近人的领导人物。

正是因此,朱德在长征途中还闹出了不少“误会”。

有一次,班长见一位老兵正在闲聊没事干,还特地指命叫他来给战士们烧水,警卫员还因此大怒:“这是朱德总司令!”

朱德

长征之路——二万五千里的奔波

1933年9月,中央苏区红军与国民政府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蒋介石调集了百万大军和两百多架飞机,不停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猛烈袭击。

当时毛主席已经失去了领导权力,中央临时负责人秦邦宪因采取了军事顾问李德错误的建议,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发动所有红军在根据地之外的范围与国民党政府作战。

而中央苏区的实力只有10万人数左右的正规军队以及数万游击队员,且战斗装备远远不及国民政府,在抢先进攻后不久便损失惨重。

行动失利后,秦邦宪又实行保守为主的防御战略,红军屡战屡败,接连失利,苏区所占区域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政府交战,中央红军损失严重,死伤共计一万余人,广昌失守,红军形势危殆。

自10月初起,国民政府迅速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发起猛烈攻势,先后占领了兴国、宁都一线。

红军的革命范围日益狭窄,想要打破国民党政府的“封锁”绝无可能。

为了保住“革命的火种”,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了长征之路。

红军长征是一次规模极大的军事战略转移,最初的计划就是为了突破国民政府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进行会合,再重新谋求根据地的发展。

在长征出发时期的准备阶段,朱德同志就提出过,“这是一种非常严峻和残酷的战斗,是几万里远征的路程,大家一定要尽量精简装备,不能带太多的瓶瓶罐罐。”

秦邦宪当时并未采纳朱德同志的建议。

我们这次长征就和搬家是一样的,如果什么都带着走,结果只能是累赘和吃亏。

新来的士兵没有经过训练就搞到营里去,让他们去搬东西、保护东西,结果,就单单搬东西的一个直属部队就有一万多人,需要掩护的部队也因此变多了,行动起来就越来越慢。

后来在实行战略转移的时候,事实果然如朱德同事所言无二。

国民政府发现了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后便调集重兵,欲将其一网打尽。

由于红军带的东西太多,战斗的主力部队完全被人数庞大的机关和后勤部队拖着,行军速度非常慢,且无法放开手脚进行灵活的战斗状态,整个过程红军都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过湘江之时,红军与国民政府的战况空前激烈,红军伤亡惨重。

大家这才认识到秦邦宪等人的领导失误,同意了朱德同志“轻装上阵”的建议。

1934年12月,红军正好行进到湖南省通道县,朱德同志在此时提议,由毛主席同志一起参加通道会议。

红军过了湘江以后,国民政府已经完全看破了红军的行军计划,早在红军北上湘西的道路上布置了比其多出五六倍的兵力“等君入瓮”。

毛主席建议,在如此情势下,应改变原先的战略计划,向敌人力量最为薄弱的贵州前进。

朱德同志也十分支持毛主席的看法,接着便下达了红军转向西行军的命令。

自井冈山时期起,朱德与毛主席便成为中国革命的标志性旗帜,中央红军也因此被称为“朱毛红军”。

长征期间,最后是由朱德同志担任红军的总司令员,带领整个部队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最终与三大主力军队实现了顺利会师。

朱德:一位德高望重的总司令

红军长征行进途中,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这个队伍既没有后勤,也没有补给和装备,必须要通过打胜仗的方式,缴获敌人的枪支弹药和物资以后,队伍才能得到补给。

1934年9月,朱德同志率领红军在温坊打掉蒋介石嫡系李延年部队的两个师和十个团,一共消灭敌人四千多人,其中还缴获了国民政府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

红军长征时,朱德同志的年纪已经快到50岁了,但好在他的身体一直都还很硬朗。

朱德于1886年12月出生于四川一贫苦农家,早年间考入云南讲武堂。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2年在柏林结识了周恩来等人,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朱德同志回国后,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川军、滇军中动员北伐,而后在这条革命道路上愈走愈远。

直至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成立之时,随之而来的是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名字名震全国,“朱毛”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标志性代称。

红军长征初始阶段,朱德同志虽担任了红军总司令和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头,但军事上的实际指挥权力却一直被秦邦宪等人握在手中,需要用到朱德总司令的名义时,秦邦宪才把需要下达的命令告诉他。

虽说朱德同志当时被挤出了在最高决策层的圈子,但号令三军还是一直离不开用朱德的名义。

因为此事,朱德同志曾感叹过,“这件事情想来令人痛心”。

尽管如此,朱德同志却始终顾全大局,“力尽自己最大所能做好军中的本分工作。”

1935年9月,在国民政府的步步紧逼下,中央苏区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当时正是朱德同志以抗日和反蒋的名义致信广东军阀陈济棠,同意在赣粤交界处开辟一个缺口,红军才得以突围西进,开始了漫长的长征之路。

这位位高权重的朱德总司令,不但是红军长征路途中的一盏指明灯,日常生活中更是和蔼可亲的一位老战士,丝毫没有摆官架子的作风。

红军为期两年的长征之路,不仅要一边面对国民政府泱泱大军的围追堵截,还要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求得生存,其中艰难困顿的程度,在整个战争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在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朱德同志不但十分坚强,还别有一套求生的智慧和方法。

当时朱德同志的年纪已近五旬,是整个红军中央领导中年龄最高的一位。

为了让更多年轻力壮的士兵去充实部队的战斗力,整个行军途中,朱德同志既不要担架,也不要人帮他拿东西。

一路下来,朱德同志就只有两匹马,其中一匹用来他自己骑乘,另外一匹虽说是用来给他驮行李的,但也时常用来收容受伤的兵员,因此他的行李常常也是自己拿着。

战士们看朱德同志年纪大了,常常都很心疼他。

每次有人想要给他分担一些行李的时候,朱德同志却怎么说不肯,还笑着回应道:“你们别以为我年纪大,我的身板和骨头都还结实的很呐!”

朱德同志的长征之路,三次翻越了终年白雪皑皑的夹金山,还穿过了比夹金山还高两千多米的党岭山。

在严冬时节越过大雪山,这是属于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们的奇迹。

除此之外,他还三次走过遍布陷潭的草地,那是长征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段经历。

当年和朱德同志一起长征的总部参谋吕黎平回忆说:

长征的行途中,朱德同志经常都是不骑马的,腰间别着一支手枪,就这样同战士们走在一起。

一路走来,他的精神状态十分乐观,每天谈笑风生,还给我们摆四川的‘龙门阵’分散战士们的精力,实际上是为了减轻大家路途上的疲劳。

朱德同志最喜欢和红军战士们并肩走在一起,有时候看见哪个同志走不动了,他还会主动把战士们的枪拿过来背在自己肩上。

吕黎平

闲聊没事干,班长指他来烧水

就是这样一位和颜悦色的总司令,因为时常与士兵们太过亲近,还发生了这样一则轶事。

话说有一天傍晚,红军大队伍在路边扎营扎寨,整顿休息。

战士们捡柴、烧火、做饭,每个人都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

朱德同志也走累了,他刚好手里没事干,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路边休息起来。

不远处几个受伤的小战士正在扎堆聊天,朱德同志看见了,就走过去和他们攀谈起来。

几个人聊得正欢,看见朱德同志的加入,只以为这位其貌不扬的同志是哪个班的老战友,因此也继续谈天阔地的,并未对其多加注意。

朱德同志在整个红军队伍中是革命资历最老的,先后经历过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等重大事件,同行的战士们都喜欢听他讲经历过的革命和战争的故事。

随着朱德同志加入聊天,战士们的话题逐渐变成了朱德同志的“故事会”,众人情绪高涨,在朱德同志声情并茂的回忆下,周围的听众越聚越多,众人的唏嘘声和议论声也渐渐响亮起来。

战士们听朱德同志讲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大家都只以为这是哪个经验丰富、久经沙场的老兵,谁能想到这竟然是那位鼎鼎有名的朱德总司令?

正在朱德同志和战士们聊得正欢的时候,一个炊事班的班长路过这边,看见一群伤员围着朱德同志坐在一起,便大声喊道:

“喂,讲故事的那个,你看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还有空坐在这里聊天?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的,你倒是在这里躲起来了,你快点过去帮忙给大家伙烧个水。”

在这位炊事班班长的眼里,他并不认识、也从来都没见过总司令员朱德同志。

当他看到他坐在人群中聊天的时候,他也只以为这是哪个队的普通老士兵罢了。

朱德同志听到炊事班班长的命令,倒也没生气。

只见他从地上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对着眼前的伤员们说:

“班长要我回去干活,今天的聊天就先到这里结束了,我先去把水给大家烧了,下次有机会我再继续给你们讲故事。”

临走前,朱德同志还不忘叮嘱伤员,“你们一定要注意身体,好好养病”,后来就真的和炊事班班长一起去给大家烧水了。

没过多久,朱德同志的警卫员到处找他,四处看了一圈都没看到朱德同志的身影。

后来警卫员不知道听谁说,“朱德同志正在那边和伤员们聊天呢!”

等他走过来,哪里还有朱德同志的影子。

警卫员问过那些伤员们,才知道“那个老兵被炊事班班长叫去给大家伙帮忙烧水了。”

后来警卫员赶过去,果然看见朱德同志正在弯腰烧水,手里还拿着个吹火筒闷了一脸灰。

警卫员见此情景,心里非常生气。

刚好看见先前那个喊朱德同志来烧水的炊事班班长,警卫员对他一顿大骂。

“你们也真的是太过分了,这是我们的总司令员朱德同志!你们竟然敢让他给你们烧水干活?”

听到这话,整个炊事班的人都懵了,就连炊事班班长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什么。

“你说谁?你说哪个总司令员?这里哪个是朱德同志,他人在哪里?”

这时候,朱德同志笑呵呵地站了起来。

“你对他们发那么大火干嘛,他们又不知道我是谁,不知者无罪嘛。”

他转头对炊事班的班长说道:

他说的是我,我就是朱德。你不用怕,没人会怪你什么,我就是闲来无事。

你看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能帮上你们的忙我也很乐意,就算我是总司令我也不能搞特殊,该干的活还是该大家一起干,我来帮大家烧水这有什么好说的?

炊事班的人都愣在当场。

原来面前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老兵,竟然就是在战场上赫赫有名的朱德同志。

“原来这就是我们的总司令员!我真是太过分了,我竟然让我们的司令员给我们干活!”

炊事班班长一边说着,一边向朱德同志敬了个军礼,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只感觉到非常过意不去。

其实在整个红军过程中,许多人都与朱德同志有过密切的接触,但大家都不知道这就是红军的总司令员,而是亲切地称他为“老伙夫”。

行军途中,人们总是能看到一个年近五旬、面容慈祥的老人,总是以自己独特而又新鲜的方式在鼓励着战士们勇敢前进。

他身上穿的军大衣总是打满了补丁,全身的衣着看起来都和战士们一样又破又旧的。

大军休息的时候,他不是在人群中给战士们讲故事,摆方阵,就是在教大家辨别哪些野菜是能吃的,哪些草药能用来止血。

红军长征,一共经过了十四个省份,共翻越十八座大山,跨过二十四条大河。

他们走过荒草地,也翻过了大雪山。

在长征结束后,朱德同志回忆起那段经历,依然是一片云淡风轻的模样。

“当时大军过草地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段经历是最艰苦的,但我认为草地那一片的景象都挺好看的。那里有草有花,有树有河,无拘无束的,给人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正是朱德同志这种乐观而又坚强智慧的心性,在他的带领下,实现了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伟大奇迹!

标签:历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康熙一生封了四位皇后,他最爱的是哪一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康熙一生有皇后4位分别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当皇后当了10年,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只当了一年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只当了一天皇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是雍正生母,死后被儿子雍正追封皇后,康熙虽然皇后很多,然而大多当皇后时间很短,那么这四位皇后中,康熙最爱的是哪位呢?我认为在康熙的四位皇后中,康熙最

  • 1950年朱枫因叛徒出卖而牺牲,一女儿却是特务,60年后回归祖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在革命过程中,有许多人曾经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之中有的人是牺牲在战场之上的,马革裹尸还;有的人却是牺牲在隐蔽战线上的,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了一座无名的坟墓,或是一个无人认领的骨灰坛。1950年,被派往台湾执行秘密任务的朱枫因为叛徒出卖而牺牲,尽管被追认为烈士,但她的骨灰却一直都被留在台湾,直到6

  • 袁天罡给一酒鬼看相,看两次结果截然不同,说:你是天上仙官下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那时候的人们封建且迷信,不过还真有不少奇人异士,他们能预测未来一些事情,有些甚至被“妖化了”,例如诸葛亮、刘伯温、袁天罡等,其中袁天罡是被“妖化”最厉害的一位。一个人能被“妖化”,也说明了他很厉害,只是有些夸张而已。例如传言袁天罡的《推背图》能预测“太平天国”、“八国

  • 大清朝国祚276年,那么问题来了,大清朝是如何度过最后一天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什么,大清亡了?隆裕太后一夜无眠,一想到早起就要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她的心里就纠成了一个疙瘩。隆裕太后掐指算了一算,从皇太极到溥仪,大清走过了276年的风风雨雨,如今就要到头了。这天是公元1912年2月12日,她将在这一天陪着溥仪,宣布退位之事,大清正式亡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大臣们举行最后一次朝

  • 30岁的明武宗死于豹房,豹房究竟是什么?为何让女子恐惧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有一句话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意思就是说,在这大千世界中,自古以来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都是不足为奇的。而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也是发生了很多让人难以想象的“奇事”。在古代的中国,皇帝是江山社稷的统治者,一直以来都是万人之上的,而且皇帝的生活往往也是异常的奢靡,是真正的可以为所欲为。所以

  • 历史上真实的狸猫换太子,到底是怎样的?其实比演义小说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一直广为大众所熟知。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确实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只不过故事和历史之间,有点不太一样。我们所熟知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这样的:北宋时期,宋真宗皇后去世后,在宫中有两个妃嫔十分受宠,一个是刘氏,一个是李氏。这两个妃嫔当时都怀了孕,古代讲究母凭子贵,只要是谁先生下皇子,这位

  • 郭沫若第一位妻子:一人孤寂守候郭家68年,一生无子女凄凉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郭沫若在民国时期可是一位风云人物,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有关他的一些事迹想必大家都有些了解,不过今天小编要和你说说郭沫若所娶的第一位妻子,这段由父母包办的婚姻最后会落得什么一个下场,其实从当时郭沫若对她的态度上,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事实。在1911年,当时还是19岁的郭沫若亲眼见证

  •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是怎么对待柴家后人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一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兵变,悄然发生。当时作为统军将领的赵匡胤,名义上被手下将领挟持,将皇袍披在赵匡胤身上,要求当时的皇帝周恭帝禅位给赵匡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典故。在这场兵变当中,赵匡胤虽然是扮演了一个被挟持的角色,但从史书上的很多记载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

  • 朱元璋逃难到寡妇家,临走前寡妇害怕有孕,朱元璋的做法令人敬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几千年历史,从第一位秦始皇,到最后一位溥仪,前前后后经历了整整408位皇帝,这个数目其实是非常可观的。上任的皇帝,有的能稳坐位置好几十年,有的不过短短几年时光,更有甚者,只有两个时辰,当然,这都是跟当时朝代的时局紧紧相联系在一起的。而这408位皇帝里面,有清正廉明、一心只为百姓做事的,也有荒淫无

  • 寡妇出上联“昨日今日明日,日复一日”,木匠是如何对出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故事很直白,讲的是小寡妇通过对对联,最后嫁给了老实人小木匠的故事。再伟大的爱情,也顶不住柴米油盐,轰轰烈烈才是情,平平淡淡才是真。这个寡妇与木匠的故事,便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这个故事发生在雍正年间,江南的一王姓大户老来得子,生了个女儿,虽然在那个时期有点重男轻女,但依旧没有阻挡王老爷子对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