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顾炎武: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旷世大儒,最终却成了清代学者的祖师爷

顾炎武: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旷世大儒,最终却成了清代学者的祖师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3611 更新时间:2023/12/12 19:41:20

1682年2月15日,大儒顾炎武于友人家中不幸离世,享年70岁,而随着顾炎武离世的消息传开,清廷官场上出现了极为怪异的一幕:官员们一边扼腕叹息,一边却又长舒了一口气。

图|顾炎武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怪异现象,是因为顾炎武虽然是学究天人的旷世大儒,但同时也是个让清廷觉得如鲠在喉的人。

自1671年起,清朝的各级官员曾多次登门拜访顾炎武,却连他的面都见不到,朝廷封官的旨意都送到了家门口,他却连看都不看就拒绝了,说白了,顾炎武根本就没将清廷当回事。

而没人能想到的是,就是这个藐视清廷的大儒,后来却被整个清代学者视为“祖师爷”,清朝的统治者甚至将其请入了孔庙,接受国家祭祀大礼。

那顾炎武为会拒绝清廷的招揽?清代学者又为何会将其视为“祖师爷”?大家好,我是西凉烟雨,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旷世大儒顾炎武的传奇人生:

顾炎武出生于明朝末年,其祖上数代为官,积累下了丰厚的家产,因此顾炎武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图|顾炎武雕像

然而,家境优渥的顾炎武,却从小就是个“怪孩子”,当其他同龄人都在苦读四书五经,为将来的科举做准备时,顾炎武看的却是天地理之类的闲书。

而光看这些“闲书”,显然是无法通过科举考试的,可顾炎武却对此满不在乎,甚至还在27岁时,直接放弃了科举考试。

在顾炎武看来,当时的科举考试太过迂腐死板,通过这种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要么只会空谈,要么品行不合格,对朝廷有害而无利。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明朝已经危如累卵,随时都有倾覆的可能,在此情况下,顾炎武觉得考科举完全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去学一些真正能治世救国的学问。

于是,自27岁开始,顾炎武就将全部心神,都投入到了研究天文地理、民生经济等经世致用的学问中,意图以此拯救大明。

图|崇祯吊死煤山

然而,顾炎武所做的一切,终究还是成了无用功,公元1644年,自成率兵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上吊。

随后,清军入关并迅速占领了整个北方,明朝宗室及文武大臣只能逃往南京,然后在南京重新成立了南明政权。

值此国难之际,顾炎武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南明政权,并根据多年所学,对南明政权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优化建议。

可惜,顾炎武的建议最终还是白出了,仅仅几个月后,南京就被清军攻占,随后清军一路南下,将战火烧到了顾炎武的家乡江苏昆山。

此时的顾炎武终于明白,光靠笔杆子是救不了国的,于是他直接弃笔从戎,参加了当地的抗清义军,可匆匆组建的抗清义军,根本不是八旗精锐的对手,昆山很快就被清军攻破。

图|顾炎武

而在这场战役后,顾炎武不仅失去了两个胞弟,还失去了从小宠爱他的母亲,对于顾炎武而言,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不愿回首的时刻。

不过,亲人的接连离世并没有击倒顾炎武,在此后的10几年里,顾炎武辗转于各个反清势力之间,为反清复明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清廷的统治日益稳固,顾炎武根本看不到光复大明的希望,于是心灰意冷的顾炎武,决定放弃复明大业,回到家乡好好生活。

可让顾炎武没想到的是,他刚回到家乡,就有朋友告诉他,曾经跟随他多年的仆从陆恩,竟觊觎上了顾家的财产,还官府举报他谋反。

顾炎武听后顿时大怒不已,直接秘密处决了陆恩,可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觊觎顾家财产的不止陆恩一人,还有一个名叫叶方恒的地方财主。

图|顾炎武故居

而且,这个叶方恒和陆恩还是合作关系,所以当顾炎武处决陆恩后,叶方恒很快就得知了消息,并以擅自杀害奴仆的罪名,将顾炎武告上了官府。

就这样,刚回家不久的顾炎武,就被关进了大牢,他的朋友得知此事后,连忙四处寻求帮助,最终朋友求到了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的身上。

钱谦益得知情况后,很痛快地答应了朋友的请求,表示自己可以帮顾炎武洗脱罪名,但有个条件,那就是顾炎武必须拜入他的名下。

可让人意外的是,顾炎武听说了钱谦益的条件后,竟直接拒绝了,并表示宁愿身死也不会做钱谦益的门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钱谦益曾经做过明朝的礼部尚书,而在明朝灭亡后,他竟直接转投清廷,成了清朝的礼部侍郎。

图|钱谦益

在顾炎武看来,钱谦益就是个卖国贼,这种人不配做自己的老师,他宁可就此赴死,也不愿和这种人有任何的关系。

而经过此事后,再也没人愿意帮助顾炎武了,待时间一长,就连顾炎武自己也放弃了,可就在顾炎武已经做好赴死的准备时,官府却将他放了出来。

原来,顾炎武在处死陆恩时,做得实在太干净,官府连续调查了好几个月,竟没找到任何证据,最终羁押期满,官府只能无奈放人。

然而,尽管顾炎武幸运地逃过了一劫,但他的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在之后的几年中,顾炎武不仅经常受到叶方恒的迫害和恐吓,甚至还遭到了好几次刺杀。

最终,受不了这种生活的顾炎武,决定通过远游来躲避灾祸,于是他直接变卖了所有家产,然后离开了家乡。

图|顾炎武雕像

不过,他此次远游,除了想以此躲避灾祸外,更重要的是,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明朝可以亡,但汉族的文化传承不能亡。

而在想明白这个道理后,顾炎武就决定将自己的生,全部放在专研学术和中国汉文化的传承上。

而也正是在这时,顾炎武写下了一句名传千古的名言:“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句话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的最初版本。

此后的20多年间,顾炎武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他一边结交各地的学者名流,一边寻访各地的史志铭书。而在这期间,顾炎武也在不断探索着各种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学。

后来,顾炎武将这20多年来的游历见闻,撰写成了60多本著作,而这些著作,囊括了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经史百家,以及音韵等多个方面。

图|顾炎武画像

可以说,顾炎武的学识,即使放到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绝对当得起旷世大儒的称呼,而他那忠贞爱国的情怀,更是令人钦佩不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一代大儒,王阳明的生平-成为圣贤的道路(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七年(1529年)成化十七年(1481年),父亲王华,进京参加殿试位居榜首,成为状元郎。一、少年有志成化十八年(1482年),王华供职翰林。王阳明与祖父王伦前往京城。同年,王阳明10岁,于京城私塾读书。到了12岁,一

  • 刘鋹要求自宫后才可当官并常鸩杀大臣,看到赵匡胤递酒惊慌失措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早在秦汉时期,形势险要、物阜民丰的广东便成为群雄竞相争夺的重要战场,割据该地称王称帝者不绝如缕,而南明绍武、永历两个小朝廷也曾以此为根据地,长期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最后一位割据广东的皇帝,是南汉亡国之君刘鋹(南明属于流亡政权而非割据政权)。那么,刘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最终的结局

  • 真正历史:宋江被杀后,水泊梁山被谁占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宋徽宗时期,官府把水泊梁山收归朝廷所有,对周边的渔民按船收税。宋江、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花红、董平、李进等36人揭竿而起,他们攻下州县开仓放粮,迅速聚集强大的力量。他们攻打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先后攻打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纵横几百里,锐不可当。北宋数次招安,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成功。北

  • 杨家将、岳飞无缘“大宋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潘仁美入阁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昭勋阁二十四功臣,指的是在南宋的时候,宋理宗宝庆二年,他把一份功臣名单交给画师,名单上总共有二十四个人,皇帝命令画师把这二十四名功臣的图像画下来,然后把这些图像放在昭勋阁里,史称昭勋阁二十四功臣。1、赵普:大宋开国功臣,谋士,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宰相。2、曹彬: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 这位唐朝大将一生战无不胜 却生性残忍 处斩腐败大臣竟挖心食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有唐一代,名将辈出,他们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立下赫赫战功,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颂。可是有一位常胜将军,却被人们淡忘,他就是大将杨思勖。杨思勖之所以被后世严重忽视,是因为他出身卑贱。杨思勖本姓苏,罗州石城人,自幼被送进皇宫当了小太监,一位杨姓宦官收养了他,所以改为杨姓。杨思勖臂力过人,果敢勇猛。唐中宗

  • 西晋初立:杂胡作乱晋军无能,贾允设计女嫁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话说秀发树机能拥众造反,气焰甚盛,雍凉边境,多被劫掠,十室九空。晋武帝本恐杂胡作乱,尝从雍凉二州故土,析置秦州,并遣胡烈为秦州刺史,令他屯兵镇守,严防胡人。胡烈莅任甫及一年,秃发树机能便即蠢动。胡烈当然督兵往讨,与秃发树机能对垒争锋。秃发树机能确是乖巧,先用老弱残众出来诱敌,略经交战马上遁去。胡烈三

  • 刘娥:“狸猫换太子”中刘妃的原型,差点成为历史上第二个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刘娥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她是哪位人物,其实刘娥在历史上是可以和武则天比肩的人物。她是宋朝时候宋真宗赵恒的皇后,主要的是她也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后。而且刘娥的一生也是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女子到皇后,刘娥的确也经历了许多。并且刘娥也是很有能力,确实为了大宋的江山付出了许多。在历史上

  • 司马懿为何能胜过诸葛亮,结束三分天下的混乱局面?有两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根据世人的点评上看,诸葛亮的名声胜过司马懿良多,他是忠臣的典范,为报知遇之恩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从历史成败的结局分析,司马懿又是三国中最大的赢家,他结束了三分天下的混乱局面,为晋朝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诸葛亮和司马懿相比,他输在了哪里呢?其实有两个方面。一是输在心态上。诸葛亮急于发动战争,

  • 诸葛亮否定子午谷奇谋,果真是因为不信任魏延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子午谷奇谋是三国时代的一个谜。许多人都认为,当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诸葛亮武断进行了否定,错过了出其不意占领长安的最佳机会,从此蜀汉的北伐陷入了战略被动,哪怕诸葛亮在战术上再是出彩,都无法挽回战略颓势。考虑到小说中关于魏延“脑后有反骨”的桥段,这不禁让后世许多人都觉得,诸葛亮是因为不信任魏延所以才否

  • 诸葛亮神机妙算,为何曹操不请他出山?原因非常现实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都说乱世出英雄,这一句一点都没有错,在三国时期就出了非常多的英雄,不管是武将还是文臣,他们大部分都青史留名,当然有一些是好名,有一些则是不好的评价。在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就要数诸葛亮了,他甚至被神话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他打天下,三顾茅庐才最终请动诸葛亮下山帮助他。然而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