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监系列:比文官靠谱的杯具太监是一段宋朝历史的历史,宦官在古代是什么,是否误国,举例说明?唐天祐四年四月(公元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篡唐称帝。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帝国,经过几十年的苟延残喘,最终还是无奈的落下了帷幕,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此...”。自己总感觉古代宫里的太监都是坏蛋,是这样吗?从本质上讲,太监是一个很悲惨的群体。我们现在对太监的印象不好,主要是因为在历史教科书当中,留下名号的太监绝大部分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那为什么会发生这。
王珪迎劳之曰:“朝廷以边事属押班及李留后,无西顾之忧矣。”舜举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相公当国,而以边事属二内臣,可乎?内臣正宜供禁庭洒扫之职,岂可当将帅之任!”闻者代珪惭焉。——《宋史·宦者传》
译文:
王珪迎接慰劳李舜举说:“朝廷把边境事务托付给您和李宪,没有西顾之忧了。”李舜举回答说:“边境多事,实在是士大夫的耻辱。今天是相公您执政,难道以为将边防托付给两个内臣(李舜举和李宪,妥当吗?我们内臣的本分啊,就是洒扫庭院、擦抹窗户,相公当真以为可以领兵作战?”听说的人都替王珪惭愧。
壹
他文采不错,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战略眼光。
身为一个宦官,他为人正直,中规中矩,也算是一个贤宦。
但是,在偃武修文的大环境下,在好大喜功的皇帝、纸上谈兵的文官合力折腾之下,他成了一个杯具。
他就是北宋时期的太监李舜举。
贰
太监天生就是挨骂的体质,要得到好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李舜举做到了。
李舜举有以下几点值得称道的地方:
——不贪财。李舜举曾经领衔督造冶金铸造工程,工程结束时,预算没用完的部分悉数上交。
——不多嘴。李舜举的太监生涯中,他“与人言未尝及宫省事”,从来不传是非,讲八卦。
——业务精。李舜举先后在多个岗位任职,从皇宫服务人员,到军队后勤人员,再到边防情报人员,该做的事情一件不少,不该说的话一句不多。
宋神宗曾经给了李舜举十六字评语“公忠奉上,恭勤检身,始终惟一,以安以荣”。
叁
北宋中期,赵家王朝的掌舵人一直在左右摇摆。
军事上,要么雄心万丈,好大喜功,要么畏敌如虎,战战兢兢。
内政上,一会儿不遗余力推进改革,一会儿改弦更张全盘否定。
太后垂帘听政,任用一批大臣,推进一种政策,皇帝亲政,任用另一批大臣,改换另一种政策。
大宋王朝就在当家人的折腾中不断内耗。
“偃武修文”是北宋王朝的基本国策,即使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依然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
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经常会出现一个小文官针对一方统帅冷嘲热讽的局面,在军事上,虽然有不少极具战略眼光的文官出现,但更多的时候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
至于北宋初、中的太监,基本上属于夹着尾巴的一类人,奴才就是低人一等的奴才,监军就是正儿八经的监军,走马承受就是责权清晰的情报收集,完全没有权宦生存的土壤,倒是有几个会打仗的,比如秦翰,比如李宪。
肆
自从“檀渊之盟”以后,在北方,大宋和辽国虽然摩擦不断,但基本上是一个和平的局面,而在西面,汉族人和党项人则是真刀真枪,一场大战接着一场大战。
依靠着雄厚的国力,大宋在和西夏的攻守中,逐渐占据了上风。如果时机合适,战略得当,灭掉西夏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永乐城之战爆发了。
当时,西夏军队进攻大宋,结果遭到迎头痛击,党项人损兵折将,北宋军队不依不饶,攻进西夏国土,占领西夏两千多里土地,兵锋直指西夏首都兴庆府(宁夏银川)。
古代打仗,国土拓展到哪里,城池就要建设到哪里,尤其对于更擅长步兵作战的宋朝军队来说,建设城池、军寨。
永乐城就是这样一个深入敌国腹地的一个新城。
伍
回头来看,宋朝的战略还是太激进了,如果是逐步蚕食,吃一口,消化一口,再吃一口,再消化一口,西夏人还真是没办法扭转颓势。
被皇帝派往边境监军的李舜举就觉得宋朝军队的步子迈得有些大了,但是他对于这种军事冒险的反对声音,很快就淹没在一片高歌猛进的赞歌声中。
虽然李舜举并不想掺合进去,但是皇命难违,在临出发前,李舜举找到了人称“三旨相公”的王珪,狠狠吐槽。
大意是:你们这帮牛气哄哄的士大夫,如今打仗了,都没影了,让我们太监顶上去,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打扫打扫皇宫伺候伺候人,你们好意思吗?!
完全没有担待的王珪脸皮很厚,打个哈哈就过去了。
陆
其实,李舜举错了。
如果真的让他这个太监来指挥,或许结果没那么糟糕。
正是一个名叫徐禧的文官手握指挥大权,才让局面变得不可收拾。对了,还有一个文官也起了负面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梦溪笔谈》的作者、大名鼎鼎的沈括。
先说筑城的选址。
徐禧选址永乐埭,沈括选择支持徐禧,名将种谔坚决反对。种谔认为这里地理位置并不好,支援上不方便,还没有安全的水源,甚至说出了:“城之必败,败则死。”这样的狠话。
但是徐禧和沈括力排众议,对于一切的劝告,一律视作嫉妒,对于善意的提醒,一律听而不闻。
在筑城方面,徐禧的组织实施能力还是不错的,李舜举也亲临一线协调,只用了14天就建成了永乐城。
柒
城建好了,留下四千军队驻守,徐禧、沈括、李舜举都回到了后方。
没几天工夫,西夏人来了,一来就是三十万,西夏人无法容忍宋朝在这样的战略要地打下一个楔子。
按说,徐禧是负责筑城的,现在就该武将们上场了,但徐禧手很长,心很大,认为敌军来得越多,他取得的功劳就越大。
徐禧亲自带领两万五千军队进驻永乐城,还打小报告,整治了想“争功”的种谔。
按说,西夏人不擅长攻城,宋朝军队善于守城,虽说选址有些问题,但还是有一战之力的。
但是,因为指挥官是徐禧,局势更糟糕了,李舜举也受到了牵连,杯具了。
捌
先是有大将指出水源问题,认为应该放弃永乐城。
徐禧认为这是动摇军心,把人家关进了监狱。
接着有大将提议对正在渡河的西夏军队半渡而击。
徐禧说,你懂个屁啊?
结果,等西夏军队休整下,一举击败迎战的宋朝军队,把宋军赶进城中,紧接着切断水源,宋军“掘井不及泉”,“士卒渴死者太半”。
而救援的部队根本上不来,种谔干脆赌气不来救援,永乐城成了孤城。
但即使这样,总可以突围吧,有将领说,最近连续下雨,本来就是新建的城,城墙不坚固,我们趁现在还有战斗力,突围西去。
整天怀揣两个炊饼,亲自上城作战的徐禧又拒绝了,错失了最后的机会。
李舜举也劝了,可是根本没用。
玖
几天后,城墙垮塌,城破。
宋军包括徐禧、李舜举在内的两百多位军官、一万多名士兵殉国。
徐禧吃不成炊饼了。
李舜举在殉国前,撕下衣襟,写道:“臣死无所恨,愿朝廷勿轻此贼。”
可惜太晚了。
拾
永乐城之战以后,大宋对西夏的战略态势由进攻转向对峙,有着转折性的意义。
更严重的是,舆论开始认为文官还不如宦官,为后来宦官势力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比文官靠谱,但依然躺着中枪的李舜举。
关于“太监系列:比文官靠谱的杯具太监”的问题
宦官在古代是什么,是否误国,举例说明?
唐天祐四年四月(公元907年),朱温废黜唐哀帝,篡唐称帝。曾经辉煌无比的大唐帝国,经过几十年的苟延残喘,最终还是无奈的落下了帷幕,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此...”。
自己总感觉古代宫里的太监都是坏蛋,是这样吗?
从本质上讲,太监是一个很悲惨的群体。我们现在对太监的印象不好,主要是因为在历史教科书当中,留下名号的太监绝大部分都是以反面形象出现的。那为什么会发生这。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非要用太监伺候自己,而不用美貌的宫女呢?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你更愿意用为自己服务的美丽宫女吗,毕竟,这可以满足你所有的幻想。但是,作为最高权力的皇帝,为什么用太监而不是宫女呢?秘密是什么?让...他。
你们都听说过什么野史?能分享下吗?
俗话说: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话既适用于男人,也适用于女人。慈禧太后通过垂帘听政,窃得大位,成了清王朝的实际掌权者。权力巩固后,宫禁幽深、盛年寡居的寂...有。
历史或者野史中,有什么有意思的奇闻异事?
野史,即所谓的与正史相对应的民间编撰的历史。其大部分是根据传闻,甚至神话故事等为原始素材编写的。野史可以作为正史的补充,也可以当做趣闻百科来阅读,但切...
为什么东汉、唐朝、明朝这几个朝代宦官干政会这么严重?
和大家想的相反,历朝历代宦官都是皇权的延伸,是皇权重要的帮手,忠诚的执行者和维护者。注意我说的是皇权,不是皇帝。我一一说明东汉,唐朝,明朝的宦官干政...首。
为什么明朝被别人称为“大太监帝国”呢,这是什么原因?
明朝是大太监帝国的说法,主要是因为影视剧的误导。在一些影视剧中明朝的太监权势滔天,能够随意杀死大臣,就连皇帝都要惧怕他们三分。然而在历史上明朝并没有...
大唐悲惨太子共有几位?
感谢邀请自从李渊建立唐朝后,其第一任太子是李建成,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时被杀,他的儿子也被秦王李世民杀得干干净净.大唐第一任太子的命运结束了。大唐的太宗皇。
大明嘉靖年间,到底是世宗皇帝把严嵩父子,徐玠高拱这些人耍的团团转,还是文官集团把朱厚熜玩弄于鼓掌之中?
而这些助手们就是后来内阁制的雏形,可以看成是第一代内阁版本1.0。当靖难之役发生,建文帝因为过于优柔寡断,而导致自己的悲剧。朱棣在一番血雨腥风中登上皇...
为什么历史上,清朝没有宦官专政?它有什么制度限制了宦官专政呢?
“宦官乱政”问题在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史中始终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它的出现对历朝历代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正如范晔所说宦官的“败国蠹政之事,不可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