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绍兴师爷: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于绍兴籍人较多,故称

绍兴师爷:清代官署中的幕僚,由于绍兴籍人较多,故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045 更新时间:2024/1/22 3:33:04

绍兴师爷作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作为清代各级官吏处理政务公事、行使管理职能的智囊和代办,横空出世,横行天下,既是中国幕僚制度演变发展的结果,更是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殊的人文基因和特殊的社会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文风炽盛,人才辈出。绍兴古称“荒服”之地。大禹在此治水毕功,地平天成。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绍兴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腾飞。秦始皇巡越,祭大禹,立刻石,教化民众。汉时马臻筑湖,使绍兴风调雨顺,山清水秀,“俗始尚文”、“俗始贵士”。晋室南迁,士人平民纷纷相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汉族南迁和多民族融合,绍兴因以“俗尚风流而多翰墨之士”,文风由此焕然,经济益加兴旺,出现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繁荣景象。隋唐时期,越窑越纸名闻天下,丝绸茶叶异军突起,山水风光和美如昔,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俗好吟咏而多风骚之才”,人文由是更加兴盛。两宋时期及至元明,文风更为灿然,形成了“好学笃志,尊师择友,弦诵之声,比屋相闻”的动人局面和上至士大夫,“下至蓬户,耻不以诗书训其子。”正是这种一脉相承的文风,使绍兴成为了名人辈出的“名士乡”。以文武进士为例,今之绍兴市境之内,就多达2238名,其中的文科进士中,唐12名,五代7名,宋618名,元24名,明560名,清744名。绍兴师爷正是在这种炽盛文风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无疑是绍兴成千上万“名士”的优秀代表。

二是人地矛盾,生活艰辛。绍兴历史上堪称“鱼米之乡”,但由于“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期间中原汉民的三次大南迁,人口不断增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宋时,“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大大地加重了绍兴耕地的承受负担。根据王振忠先生的研究,“早在16世纪末,绍兴府平原的开发就已经达到了极限。”晚明时绍兴人祁彪佳说:“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以二人食一亩之粟,虽甚丰登,亦止供半年之食,是以每藉外贩,方可卒岁。”到了清代,绍兴的人口密度竟达每平方公里579.55口,居全国人口密度的第三位,人地矛盾显得更加突出起来,以至“水岸田畔,凡可资耕种者,几无一隙之存”。穷则思变,在这样一种困难的情况下,人们为了生计,便将视野转向了耕种之外、地域之外,想起了手工业、商业、借贷救贫等办法,动起了扬己之长、外出谋生、为人作幕等脑筋。

三是科举难就,功名诱人。崇尚读书、追求功名,是绍兴的传统社会风尚;通过读书,求得功名,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的奋斗目标。逮及清代,这一风尚和目标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城中子弟成童就传举业射策。约十家坐一塾师,四隅内外攻制,举业者云集别业,子弟发未蓄,便能开笔成文,辄采芹藻,或再试。童子不利即弃文就武,习韬钤弓矢”,从而出现了“中式虎围者每科多至十余人,少亦不下五六人”的情形。据统计,从顺治元年(1644)到宣统三年(1911),绍兴“中举人者二千三百六十一人次”。“从顺治三年到乾隆三十九年(1646-1774),绍兴府的举人数达656人,占全省总数的15.5%”;本籍人本地考取的“进士数也多达505名”,“居全国科甲排行榜的第六位”。这些数字的背后,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竞争激烈,一个绍兴人要考中进士、举人,比起其他地方来,要困难得多。第二,励志效应,如此众多的人中进士、举人,刺激了更多的人们去苦读书。第三,官职有限,不少中进士、举人者不得不做“后备干部”,先为人作幕,再等待机遇。第四,另辟蹊径,更大量的读书人因过不了科举这座“独木桥”,而另辟其他的求生求名之道,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作幕、经商。

四是亲缘认同,形成“声气”。绍兴人特别讲求包括乡缘、血缘、师缘在内的亲缘关系,它们大量地被记录在师爷们的书牍当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著名师爷许葭村的229篇《秋水轩尺牍》与龚萼的186篇《雪鸿轩尺牍》。乡缘除了老乡之间的互相提携推荐之外,很重要的,是还有遍布各地的绍兴会馆。这些会馆不少具有“准师爷之乡”的性质,有的还举办专门培养师爷的幕学训练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儿女联姻等血缘关系,自然是师爷群体中最重要、最亲密、最有用的一种亲缘关系了。这种“彼此各通声气,招呼便利”的亲缘关系,是绍兴师爷群体形成、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是时势需要,应运而生。第一,满族在准备入关、入主中原、统一国家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依靠汉族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这就为汉族幕僚群体的出现提供了国家政策上的可能。第二,清朝实行“科举为利禄之途”,“得之则荣,失之则辱”的政策。但是,僵化的科举制和频发的文字狱,致使整个社会思想保守、万马齐喑。在这种情况下,科举优胜者虽被委以重任,但不善处理各种政事,只能依靠那些没有死读书、了解社情多、处事能力强的幕僚。第三,西方文化的东渐、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矛盾的加深,使得清朝政局长期处于动荡不安当中。为了应付这种复杂局面,客观上促使各级官吏招揽更多的幕僚人才,为己所用。时势需要英雄,时势造就英雄。正是在这样一种独特的时代背景下,绍兴师爷应时对景、应天顺人,登堂入室、登台亮相了。

标签: 绍兴师爷清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中国三大姓氏之一的王姓: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和三槐王氏有何关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太原王氏,周朝,历史解密

    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也是中国三大姓氏之一。王姓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名门望族,有诗为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尤以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最为有名,枝繁叶茂,牛人辈出。太原王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世族,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至唐朝都显赫非常,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

  • 夏侯惇所告徐庶“于军不利,扰乱军心”,元直无奈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夏侯惇,元直,历史解密

    夏侯惇所告徐庶“于军不利,扰乱军心”,元直无奈了!曹操听完元直的一番说话,感到其中确有缘故。总的说来,夏侯惇所告徐庶“于军不利,扰乱军心”的一番话,都是徐庶同他相面时所谈的,相面又是夏侯惇请徐庶相的,不是他赶上门去骂他,更重要的是徐元直招呼打在前面,而夏侯惇亦同意“问灾不问福”,尤其当时文武都在场。

  • 西田几多郎:日本近代哲学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京都学派创始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田几多郎,日本哲学家,历史解密

    生于日本石川县河北郡的一个大地主家庭。小学毕业后,于1883年入金泽师范学校,1886年转入专门学校,第2年该校移交官办,改名为第四高等学校。西田在中学时即对当时的立宪运动抱有热情,阅读了民主思想家福泽谕吉的著作,1889年明治宪法颁布时与一干同学拍照留念。可惜后来作为维新元老的萨摩长州藩阀同盟阻碍

  • 揭秘:粟特人是怎么消失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粟特人,唐朝,历史解密

    粟特人原是地处中亚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居住于帕米尔高原(中国古称葱岭)以西的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中亚锡尔河、阿姆河流域、泽拉夫尚河流域),中国古称河中地区。粟特人主要信仰的是“祆(xiān)教”(即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琐罗亚斯德教),但他们因受各个历史时期及特殊体制环境中,所

  • 浪漫乐派:浪漫主义音乐音乐派系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浪漫乐派,古典乐派,历史解密

    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 Music)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浪漫主义纲领人们习惯于把雨果的《序》称为浪漫主义的纲领,这是因为雨果这篇讨伐伪古典主义的檄文,确曾获得广泛的响应,从而得以用一

  • 三国时期降将那么多,为何只有于禁憋屈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纵观三国时代,投降敌国的将领数不胜数。吴蜀之战时,蜀国的黄权就曾被迫投降了魏国,对此刘备仅仅说了句“黄权是迫不得已的”,丝毫没有为难黄权的家眷。然而,同样的情况到了魏将于禁身上,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后果。关羽水淹七军后,于禁战败降蜀,结果从此身败名裂,为天下笑。那么,为什么同样是投降敌国,于禁投降的后

  • 西晋政权为什么如此混乱 这件事情还要从曹操时期说起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西晋,曹魏,曹操,历史解密

    三国割据,以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统一后彻底结束,然而,仅仅在36年后,西晋便走向灭亡,中国进入了长达300多年的纷争局面。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西晋,没有比这个“乱”字更贴切的了。西晋从266年建立开始,历四帝,国祚51年,司马炎在位就25年,剩下的26年,前十年还算安稳,后十六年里发生的“八王之乱

  • 刘备如果听诸葛亮的话不攻打东吴,可否实现统一大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备,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关羽被杀之后,刘备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东征,想要夺回荆州,最终却失败了,间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张飞的性命。如果刘备没有讨伐孙权,结果会怎么样呢?首先刘备打孙权并不一定是因为关羽被杀,毕竟刘备东征距离关羽被杀已经快两年了,而诸葛亮阻止刘备东征也很可能是演义中杜撰的。当时蜀汉的情况是这样的,经过数年的经营,

  • 他是刘邦的长子与皇位无缘,为什么还被逼着认妹为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刘肥,汉朝,刘邦,历史解密

    汉高帝刘邦年轻时是个无赖,个人形象很差,正因如此,良家女子都不想嫁给他为妻。虽然迟迟未能成家,但刘邦的身边却从不缺少女人,其中有位曹姓妇人跟他做了好几年的“露水夫妻”,并给他生下一个私生子,此即本文的主人公刘肥(“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见《史记·卷五十二》)。刘肥出生没多久,刘

  • 为什么说晋朝是历史上最让人厌恶的王朝?几乎导致汉族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族王朝,夏朝,历史解密

    咱们都知道在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它自己的特征,有的朝代人多,有的朝代君主在位时间长,但是今天小编讲的这个朝代,在历史上非常特殊,几乎没有对他的描述,因为这个朝代,在当时可以说让汉族的人口直线下降,几乎可以说是灭种,别不信,小编这就为你细细的讲来。这个暴虐的朝代就是晋朝,当时的晋朝,建立于三国时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