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真正的胜利者不是白起吗?

长平之战真正的胜利者不是白起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651 更新时间:2023/12/25 18:14:41

公元前260年,秦国迎来了统一六国中最关键的一战——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过程是这样的:秦派大将王龄攻赵国长平,赵遣主将廉颇迎战,廉颇坚守不出。秦使反间计,说廉颇老了,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王信了,以赵括替下廉颇。秦国一看计成,立即用战神白起替下王龄,赵括主动出击,中了白起的埋伏,结果赵军被困46天,突围不出,主将赵括战死,40万士兵被坑杀。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的长平之战的基本情况,看得出来,对于长平之战的结果,司马迁特别强调主帅的作用。好像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完全靠白起;赵国的失败,则完全是因为赵王的临阵换帅。

可真的是这样吗?

赵王为什么要换帅?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换成了只会纸上谈兵,没有作战经验的赵括,真的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吗?我看不是。真实的情况是:赵国没有足够的粮草来支撑这场战争。

何以为证?廉颇为证。

廉颇在长平之战前期,曾在今天山西省高平市米山镇的大粮山屯粮。因为赵军粮食不足,又不能让秦军知道,廉颇便在大粮山西部山腰用芦席和牛皮,修筑起很多粮仓。粮仓中有一些装的是粮食,更多的装的却是米粒大的黄沙,叫着“以沙代粮,积粮成山”。当时秦军就驻扎在对面,一眼可以望见,廉颇就是想以此来迷惑秦军,让秦军知难而退。

这是多么无奈的举措!真是难为猛将廉颇了。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赵国作为一个东方强国,为什么会缺粮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赵国面积较小,地理位置又偏北,土地质量差,粮食总量提不起来;二是因为赵国一直对农业都不够重视,他们推行的是农、工、商并举的政策,还特别重视工商业。这样的政策现在看是好的,可以使各行各业均衡发展,可是并不适合战国时代,因为一旦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粮食的供应就显得捉襟见肘。粮食,可是战争的生命线啊!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赵王才决定与秦军进行“速决战”。

尽管廉颇的"坚壁"在战术上是正确的,但它并不符合赵国“粮草缺乏”的现实,所以,赵国只能换将,换一个愿意主动出击的“速决战”将领。于是,赵括成了主帅。

那么,赵括的主动出击会有胜的希望吗?没有。因为赵、秦两国军事实力相当,赵国虽骑兵厉害,却不具备压倒的优势,如果赵国猛冲猛打暂时获胜,秦国便会坚守,把速决战拖成消耗战。一旦形成消耗战,赵国就无力回天了,因为那是它的死穴。

所以,粮食的缺乏,决定了赵国无论用哪种方式,都会败。当然,前提是秦国粮草充足。

再来看看秦国,秦国有没有粮草方面的困惑呢?

基本没有!

90多年前,秦国的有为之君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我们来看看商鞅变法中关于农业的内容:

第一,重农抑商。秦国不像赵国那样,让老百姓想干啥干啥,秦国要求他们的老百姓,要么从军,要么种田。这一政策,将秦国绝大部分人驱赶到农田,为粮食的生产提供了人力的保障。

第二,奖励耕织。商鞅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去徭役和赋税。这一政策大大调动了秦国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第三,实行土地私有制。你开垦的荒地,就是你的了,还不令人高兴吗?这一政策除提高积极性外,还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一言以蔽之,商鞅变法,将秦国生产粮食的潜力基本都挖掘出来了。

再想想,从商鞅变法的前356年,到长平之战的前260年,一共96年时间的积累,秦国有多少粮食?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富十倍天下”。

所以,长平之战,根本就是粮草之战,综合国力之战。而秦赵两国综合国力之差异,并非是公元前260年形成的,而是在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后,就开始形成了。

如果单单只看《史记》,我们容易形成误解,以为两军交锋,将帅第一重要。殊不知,站在两军背后的真正决定成败的巨人,是综合国力;将帅所起的作用,不过是将己方综合国力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而已。

所以,一国之军事,综合国力的建设比将帅的培养更为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讲,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白起的功劳远远比不上贡献了商鞅变法的商鞅,秦灭六国的所有战役之胜利,商鞅都应功居第一。

反过来,赵国的失败也不怨赵括,应该怨历代赵国国君改革不力,导致综合国力不强。此道理,古今无不同也。

标签: 长平之战战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宋太祖推出的“强干弱枝之术”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太祖,宋朝,历史解密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不仅致力于进行统一天下的军事战争,还把重建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以避免唐朝灭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重演,作为当务之急而特别重视思考。有一天,宋太祖召见心腹赵普,提出了两个问题让他回答:一、为什么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十二君,争战无休无止?二、有什么办法可

  • 在历史上出现的谋朝篡位的人中 为何此人最让史学家气愤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懿,晋朝,历史解密

    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改朝换代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即便不是改朝换代,就是帝王的更迭也会有很多乱臣贼子出现,但是在历史上的那些谋朝篡位人中,以司马懿的名声最不好,最让史学家感到气愤,这是为什么呢?曹操先来说说两个名声比较好的,那就是曹操和赵匡胤,其实曹操的名声算不上好,主要是因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完

  • 父子俩人都不想做皇帝,当上皇帝后却造就了千古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公主,历史解密

    说起皇帝,至高无上的君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怎么争皇帝、当皇帝的教科书。皇帝是可以决定所有人的生死、一言九鼎、三宫六院。为了当上皇帝,千万人压上身家性命,就是为了体验一下,那种坐上龙椅,天下尽在掌中的感觉。但是,称帝有风险,入座需谨慎。很多皇帝的下场都很悲惨,被砍头、毒死、烧死、捅死、

  • 他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王赓,却毁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王赓,民国,历史解密

    在民国时期,陆小曼跟徐志摩的感情纠葛历来都是热门话题,赚足了大家的眼球。其实,徐志摩只是陆小曼的第二任丈夫,在他之前,陆小曼还有一个丈夫,同样是一位传奇人物。这个人是谁呢?就是王赓。大家都知道,徐志摩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其实王赓的才华也不在他之下,年仅16岁就从清华大学毕业了,请注意,是毕业。这还只

  • 万历最爱的妃子郑氏:为皇后之位争夺半生,结局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万历皇帝,明朝,历史解密

    我国历史上的皇帝中万历皇帝可以说是最特殊的一位,首先就是明朝的特殊性,作为立国最正,也是我国最硬气的朝代。它的特殊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万历皇帝则可以说是明朝最特殊的一位皇帝,因为他多年不上朝。而在儿女之情上,万历其实也非常特殊。许多人认为古代的皇帝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去挑选自己最爱的女人,但其实这

  • 重耳流亡时,哪些国家都是怎么对待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晋文公,春秋,历史解密

    晋文公重耳是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位春秋霸主。虽说对于重耳登国君之位的年纪有异议,有说他36岁登基的,有说62岁才登基的。不过他的的确确在外流亡了十九年。这十九年里,重耳和一众贤能的追随者,颠沛流离,卧薪尝胆,同时还要提防着晋国国君的忌惮和追杀,周游过很多国家,以逃亡者丧家犬的身份,衣不护体,食不果腹,

  • 司马懿诛杀了曹爽,为什么夏侯家族不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司马懿,三国,历史解密

    曹操打天下,曹氏和夏侯氏家族是子弟兵;曹魏建国后,曹氏和夏侯氏是宗室贵戚。“一人升天,仙及鸡犬”的不少,但大多数还是凭借自己的战功取得荣华富贵。曹氏和夏侯氏在朝野的势力,那是不用说。即便是曹魏后期,宗室衰败,但还是很具实力。但曹爽被诛杀,曹氏及夏侯氏大多都袖手旁观。这个事值得说道说道。这事也没必要扯

  • “卡廷惨案”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苏联人为何要屠杀两万波兰精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卡廷惨案,苏联,历史解密

    “卡廷惨案”发生在1942年4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争吵,直到1990年4月13日,时任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之际,塔斯社才发表公开声明,正式承认“卡廷事件”是苏联人一手制造的惊天惨案,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之一”。“卡廷惨案”的真相终于才大白于天下。虽然我们非常不忍地去揭开那段黑暗的历史,但

  • 揭秘:为什么从来没有匈奴公主嫁给汉朝皇帝的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匈奴的可汗经常会向汉朝求娶公主。在整个汉朝期间,有十多位公主嫁给了匈奴的可汗(或者是王爷)。但是,汉朝皇帝从来没有向匈奴求娶过匈奴女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匈奴女子长得丑吗?“长得丑”显然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都有美有丑。如果是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话,找个美貌女子,那是轻

  • 努尔哈赤为什么叫野猪皮呢 叫野猪皮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努尔哈赤,历史解密

    清朝,史称大清帝国,由女真族建起来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历史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前身是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后金政权。(努尔哈赤满语翻译成汉语为野猪皮,不管你承不承认,一代枭雄统一女真各部的努尔哈赤,他就叫野猪皮。这个名字可没有什么贬义,因为在大兴安岭那苍茫翠绿的大森林里,最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