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元朝皇帝到底有没有陵墓 为什么没有发现关于他们的陵墓呢

元朝皇帝到底有没有陵墓 为什么没有发现关于他们的陵墓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899 更新时间:2024/1/23 13:18:41

中国历史上,无论是身前还是身后事,皇帝都极其在乎。尤其是身后事,即便在历史上籍籍无名的皇帝,对于其死后的陵墓修建极为重视,首先陪葬物品要够多够珍贵,陵墓所在地的风水要好,且防盗墓机关要做的好,所以这也导致了皇陵被发现的比较少。

关于这样的风俗,大概是从秦始皇开始,据野史记载,秦始皇征用三十万民夫为其修建皇陵,并且妄图到黄泉路上征战,建造大量的兵马俑,目前已经发现有三个兵马俑坑,共计八千余个。另外以大量水银灌注墓穴,使得墓穴内几千年无菌不腐,可以说是中国皇帝陵墓最豪华的一个。

自秦始皇之后,无论是侯还是帝皇,对于自身陵墓都极为重视,其中不乏有几点原因。一是作为皇帝,身份极为尊贵,是天下第一人也是“代天受命”之人,再加上古代对来世的观点,死后修建皇陵,挑选风水宝地,来世还会富贵。

二是中国礼乐制度中,对于祭祀极为重视,一是祭祀上天,二是祭祀大地,三是祭祀先祖,对于帝皇而言,只要王朝不倾,他们就是被祭祀的对象,陵墓自然要在各方面都彰显不一样。

如此看来,皇帝陵墓是重中之重,而且按照习俗,皇帝还在世时就要修建皇陵的。历史却有一桩悬案——元朝皇帝到底有没有陵墓?

现在史学家为了了解古代文明,除了古籍和史料的记载,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法,通过陵墓的陪葬品以及修建风格来了解历史,到目前为止,各朝各代皇帝的陵墓都有被发现,即便是秦始皇的陵墓(不论世人所认为的真假秦始皇陵)也被史学家发现,却唯独没有发现任何关于元朝皇帝的陵墓,所以有人觉得,元朝皇帝没有修建陵墓。

关于这点,笔者查过史料,元朝是游牧民族,向来没有中原百姓落叶归根的思想,所以也就没有中原地区皇帝对于陵墓那样的重视,他们认为死后该回归自然,修建陵墓与这理念不符。而且他们对于肉体也没有太多敬畏,甚至他们那时候已经有了火葬,由此看来,元朝皇帝没有陵墓似乎有点可能。

不过中原水土养人,成吉思汗最初建立大一统,而后忽必烈定都北京,经过几代人的影响,虽然是蒙古族,再加上中原礼仪的冲击,皇陵的重要性应该不言而喻。定都之后,原本游牧民族的的风俗就已经变成了定居的形式,而且由于没有宗庙,祭祀就少了一项,于礼不符,元朝皇帝更该明白修建皇陵的重要性。

所以笔者猜测,应该是元朝皇帝修建皇陵与中原皇帝修建皇陵理念不同,且太过隐秘,一直没被后世发现。

针对这个现象,笔者查找史料,最后得出可能的原因。一是元朝由忽必烈建立并定都北京,成吉思汗虽然统一蒙古族,却没有以中原皇帝自称,所以并没有受到中原礼仪的影响,也就没有修建皇陵,而是以蒙古族的传统形式下葬。

为了保证蒙古的天可汗死后千百代不被打扰,对外宣传成吉思汗墓葬一切从简,且参与陵墓修建者全部殉葬,再由万马踏平痕迹,且禁止任何关于成吉思汗墓的书籍记载如此经过几代后,蒙古族又已经建都北京,所以成吉思汗墓葬地就慢慢成了秘密。

没有丝毫典籍记载,又与中原皇陵修建方式不一样,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墓穴的发掘都是以中原皇陵修建礼仪去寻找的,所以没有发现成吉思汗的墓葬,也就导致有人以为成吉思汗没有墓葬。

再看元朝其他皇帝,从元朝忽必烈到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至今没有一个皇帝的墓穴被后世发现,且不论前面七八百年的盗墓者,今世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史学家为完善史书,不遗余力寻找各朝各代的皇帝陵墓,却依旧没发现元朝皇帝陵墓。

笔者查到一个关于蒙古族下葬的习俗,为了防止死后被人打扰,蒙古族无论以哪种形式下葬,只要有固定墓地,就会把墓穴封死,不同与中原陵墓的修建,总会留有出入口,虽然为了防止盗墓者,设立了很多机关暗道,却依旧有被盗的风险。蒙古族这种封死的墓穴,外人无法进入,再加上在表面的后期处理,更不易被发现陵墓。

如果后人需要祭拜,会在下葬之后寻来一头母羊一头小羊,然后在墓葬地当着母羊面杀死小羊,祭拜之时只需要将母羊放出来就可以寻到墓葬地。且当这种做法可行,但是母羊寿命最大不过十几年,即使是每隔几年就以这种形式来一次,经历帝皇更替,朝代更迭,岁月流逝,又禁止任何关于陵墓的文字或者图像记载,所以陵墓地点就不甚明了。

如此看来,以现代所知的记载,对元朝修建陵墓没有任何了解,想要寻找元朝皇帝陵墓简直难如登天,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现代建国几十年,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依旧没有寻到任何一个元朝皇帝陵。

所以总得来说,元朝皇帝没有陵墓,并非真正的没有,而是难以被后世发现。因为元朝是并非汉族,而是蒙古族,蒙古族一直被称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对于家国的概念不如中原汉族来的深刻,所以皇陵中的传承与宗庙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太过虚幻,没有太大意义。

他们认为人是天生地养,下葬形式不需要大兴土木去修建陵墓,只要不被后世打扰,能安心长眠,归墟于天地便是对身死之人最大的尊重。在这样的思想下,元朝陵墓必定是极为隐秘,所以后世无法发现。

参考文献:

《草木子》

标签: 元朝皇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玄武门事变中李渊为什么没有办法控制局面?李世民的势力太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后人称赞唐太宗为千古一帝,上千年难得一见的明君贤主,可是大伙儿却忘记了唐太宗的推广工作做的非常非常及时,针对唐初这些历史时间,人们迄今没法剥开历史的谜雾,看穿历史的实情,提到玄武门事变,大部分人還是觉得唐太宗是1个可怜的受害人,为了维护宫廷的和平,铲除了不学无术,无恶不作的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最

  • 第二次车臣战争为什么会是毁灭式的打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苏联,俄罗斯,历史解密

    苏联解体之后,当时所有的加盟国都纷纷独立出去,当时俄罗斯属于苏联地图上占比最大的国家,当时苏联大多的武器和军事要地都建立在俄罗斯境内,所以俄罗斯当时继承了苏联所有的军事力量,但是刚刚独立出来的俄罗斯经济也遇到了危机。车臣俄罗斯经济上的危机大多都是苏联历史留下来的问题,而且适逢刚独立出来的俄罗斯,国家

  • 甲骨文的诅咒是真的吗 为什么接触的人会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商朝,甲骨文,历史解密

    文字是记录思想、交流思想或者承载语言的图像、符号。而中国曾有一种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这种文字是写在殷墟甲骨上面的字,也叫“契文”,跟西亚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并称“世界三大古文字。”只是,甲骨文的发现充满了惊险刺激,特别是那个关于“甲骨诅咒”的传说。首先先来科普一下关于甲骨文的一些小知识。当年商王占

  • 现代主义音乐与其它音乐有什么不同?演奏的方式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现代主义音乐,浪漫乐派,历史解密

    产生在音乐思维走向极端理性化的同时,几乎所有激进的“先锋派”作曲家,不但热衷于在传统的器乐和声乐上寻找新的音色、音响的试验,而且对噪声也作了许多试验。早在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就出现过“未来主义”的噪音音乐。30年代法国的瓦雷兹在打击乐上作了各种实验称为“打击乐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出现了用

  • 此人原本是隋炀帝的侍卫,因脸太黑被赶出宫廷,率兵差点灭掉隋朝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隋炀帝,隋朝,历史解密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皇帝,他们大部分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其中能常常被后世提起的,一部分是开创了一个王朝,取得过重大功绩的人,一部分是如何毁灭一个王朝的人。后一部分人被后世提起,一般是为了告诫子孙,引以为戒。隋炀帝被后世人提起的次数很多,隋朝在他的手中仅传两世就走到了尽头。有人说他奢华享受,穷

  • 飞钱是什么?揭秘唐代货币汇兑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唐宋的汇兑券。唐宪宗元和元年( 806 )曾禁飞钱,可见飞钱产生在此之前。当时钱币缺乏,各地禁钱出境,在京师的商人将钱交给各道驻京的进奏院、各军、各使或富商,取得凭证,回本道合券取钱,称为“一飞钱”。元和七年曾规定商人在户部、度支、盐铁三司飞 钱, 每千钱加付百钱, 商

  • 鲁献公和鲁真公时期,为什么百姓对两代国君都非常认同?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鲁献公,春秋,历史解密

    鲁国到第六任君主鲁厉公的时候,关于鲁国国君的记载就越来越少。这当然可能是因为后来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所致,也不仅是鲁国的国君载稀缺,其他诸侯列国的记载也是残缺不全。就比如鲁献公、鲁真公,由于史料太少,往往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探究其背后的故事,甚至有人就直接以他们没有故事概括之,这难道是正确的吗在整个诸侯列

  • 史上最令人厌恶的王朝,虽夺得了天下,却让中华当了300年的亡国奴?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很多朝代,其中有许多开创了盛世的朝代,还有很多朝代对民众的统治较暴虐,要说盛世繁荣的朝代,那有太多例子了,例如大唐、大明。但是要说最暴虐统治的朝代,大家一定想不到是哪一个朝代,这个几乎使汉族人灭种的朝代,让汉族人当了300年的亡国之奴几乎灭种,它就是结束了三足鼎立的晋

  • 汉武帝时外战耗尽国库,后来是怎么摆脱财政危机的?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汉武帝,汉朝,历史解密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在刘邦的领导下,经历了七年的奋战终于赢了霸王项羽而成为汉高祖,在他励精图治的打理下,逐渐恢复经济生机,到了“文景之治”更是把汉朝经济推向了一个巅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丰厚的“家底”,才让汉武帝刘彻“采取扩张政策,除与匈奴常年交战外,还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

  • 鄂尔泰和张廷玉奉旨平叛,为何最后都被革职?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鄂尔泰,清朝,历史解密

    鄂尔泰和张廷玉是雍正最信任的两个大臣,两人明争暗斗多年,慢慢形成了党争的局面。鄂尔泰因为在云贵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而得到雍正肯定,从而在政治上起家。但雍正后期,改土归流后的贵州苗民再次反叛,雍正震惊,命刑部尚书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前去平叛。张照属于张廷玉一党,一直希望把鄂尔泰拉下马,只是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