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韩信是怎么与萧何结识的呢?其中有哪些故事?

韩信是怎么与萧何结识的呢?其中有哪些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2683 更新时间:2024/2/5 23:19:50

“成也萧何败萧何”,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句话的引申意思是指好事坏事都由一个人造成的。

萧何,西汉建国功勋之臣,他跟在刘邦旗下鞍前马后,协助刘邦建立西汉。而这个典故,除了涉及萧何,另外一个主人公就是韩信

在西汉建立的过程中,刘邦得益于两人的辅佐,否则他不可能轻易称霸天下。尤其是萧何,一路走来,见证了刘邦从起义到坐拥天下的整个过程。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两人的结识,也平淡无奇。

萧何喜读书,性格直爽且开朗,这样的性格也使得他善于结交朋友。刘邦未举事之前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好酒贪色,堪称“街头小霸王”,不过他也喜欢结交朋友。

后来,身为县主吏掾萧何因刘邦谈吐不凡,不拘小节的性格与其结交为友,他们不仅是贫贱之交,更是患难之友。

刘邦曾多次触犯秦朝法律,期间都是萧何帮忙开脱,不得不说,萧何真是独具慧眼。到咸阳服役时,送行的人大都三百钱,唯独萧何五百钱,足见两人关系不一般。

秦二世执政后,暴虐无道,身处水深火热的老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县令欲起义响应。萧何劝县令说:“你为秦朝的官吏,现在要叛秦起义,恐怕沛县子弟不会听从你指挥。不如把流亡在外的人召回来,也好名正言顺。”县令听从了萧何的建议,就这样,在萧何的引荐下,刘邦带着队伍来到城门外。

此时县令反悔,不但不允许刘邦进城,反而要捉拿萧何。萧何早已逃走,同时,他在城外和刘邦汇合,并鼓动城内百姓,一起推翻秦朝腐朽的统治。在城内百姓的帮忙下,城门打开,刘邦和萧何进入城内。

此后不久,刘邦率领义军和项梁项羽汇合,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带着十万大军进人秦首都咸阳,秦王子婴投降。楚怀王曾有约定,先进入关中者为王。项羽以三倍兵力优于刘邦的优势率先入关,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在巴蜀、汉中一带。

以刘邦的暴脾气,他准备跟项羽来个鱼死网破,不过这个时候,萧何却晓以利害,劝说刘邦不要更项羽硬碰硬,倒不如退一步蓄力,先治理好巴蜀,赢得百姓拥护,再壮大兵力,再攻打项羽不迟。

剧照:刘邦、项羽

萧何被刘邦任命为丞相,萧何没有辜负刘邦的期望,他整顿吏治,安抚百姓,休养生息。无论是打仗还是治理国家,都需要人才的加持,这一点萧何非常清楚,所以他经常向刘邦举荐人才。

淮阴人韩信,自幼习武,谙熟兵法,年少的他以乞讨为生,还受过胯下之辱,这也造就了他以后能屈能伸的脾性。

秦末起义风起云涌时,韩信追随项羽,希望得以实现抱负。但项羽没有予以重用,韩信一直是个寂寂无名的小官。

西汉元年,汉王刘邦带领队伍入驻汉中,韩信抓住时机,弃楚归汉。一开始时,刘邦授以连敖,官职也很小,韩信难以施展才干。机缘巧合下,韩信被萧何发现,萧何觉得此人有勇有谋,尤其在带兵打仗方面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萧何觉得此人可堪大用。

只不过一开始推荐的时候,刘邦不以为然,因为刘邦此人生性多疑,哪怕是萧何推荐,他也会疑心重重。所以韩信还是未能得到重用。

剧照:韩信

一天夜里,韩信策马扬鞭,干脆离开汉营,他打算另投他人。萧何知道后,立即乘着夜色跨马追赶,因为事出紧急,萧何并没有第一时间报告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当有人报告刘邦说萧何逃跑时,刘邦愤怒至极,他觉得自己最信任的人都弃他而去,还有谁值得信任?不过,当刘邦仍然沉浸在愁绪之中时,萧何却带着韩信回来了。

刘邦责问萧何为什么逃跑,萧何说是为了追韩信。刘邦又说:近日逃跑的将领也有很多,为何独追韩信?

萧何说,大王要想与项羽一决高下,韩信此人必须要重用,他不但精通兵法,而且勇猛可嘉,是多少年来不可多得的将才。听了萧何的一番肺腑之言,刘邦默默点头。

最终,在萧何的引荐下,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曹氏为何选择"魏"作为国号呢?有什么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说,曹魏的“魏”字是来源于曹操最后在东汉朝廷成为了“魏王”。而司马家在夺取魏国的江山之后,自己选择“晋”这个字,那也是曹家人给司马家的封号是“晋王”。那曹家人为什么选择“魏”字,而不是“韩”、“赵”?又有人说,曹操的“魏王”是得自东汉最后的天子汉献帝册封的。但我们所有人都知道他实际上是一个有名无

  • 关羽被曹操俘获之后,为何曹操没有杀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关羽被曹操俘获之后,为何曹操没有杀他呢?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历史上曹操和关羽交集其实并不算多。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当时吕布率军袭取刘备的根据地--徐州。刘备投奔曹操。关羽作为刘备近侍拜见过曹操。随后曹操担心吕布和袁绍南北夹击自己,围吕布于下邳,破城前关羽曾经请求曹操:自已的

  • 荀彧与荀攸都是重要谋臣,两人到底谁更厉害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荀彧与荀攸都是重要谋臣,两人到底谁更厉害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一、明哲保身的荀彧和迎难而上的荀攸荀彧年少时,南阳名士何颙称赞其有“王佐之才”。董卓进入洛阳,荀彧知道京都必乱,便假意请求外放,趁机逃回家乡颍川,并对乡里人说,颍川地处四战之地,必将受到战乱影响,建议乡里人离开

  • 真实的历史上,徐庶离开刘备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真实的历史上,徐庶离开刘备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一首先,徐庶本名徐福,为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获救后改名徐庶,拜师求道。后与同郡石广元避难于荆州,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来往密切。对于徐庶来说,之所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事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和司马徽、诸

  • 既然是起兵谋反,为什么黄巢不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很多朋友都有疑惑,既然是起兵谋反,为什么黄巢不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其实,并非是黄巢自己不想建立根据地,而是当时的情况不让他建立根据地。对于黄巢未能建立根据地,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黄巢等起义领导人缺乏认识和清醒的思考,是有原因的。这是一个客观事实。然而,黄巢之所以不建立根据地而采取机动作战,除了他自己的

  • 鳌拜是开国功臣,康熙为何非要打倒鳌拜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打倒鳌拜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感兴趣的小伙伴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再回答前,我们看看这个鳌拜做了什么坏事吧:鳌拜没有想到有三个不怕死的官员敢于违拗自己换地的要求。他对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极为恼怒,分别以苏纳海“藐视上命”、拨地迟误,朱昌祚、王登联“纷更妄奏”的罪名

  • 刘墉是如何如官场的?他是考中了状元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刘墉是如何如官场的?他是考中了状元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刘墉的父亲刘

  • 董卓和董太后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同族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董卓和董太后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同族吗?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密召并州牧董卓带兵进京铲除宦官,不料董卓才刚刚到洛阳城,宦官们就发动政变何进被杀。何进的部下袁绍、吴匡为了报复领兵入宫,宦官张让等人不敌便挟持汉少

  • 文是一个赞誉极高的谥号,战国时期有哪些谥号为"文"的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风云变幻,涌现了一大批的英雄人物,众所周知文是一个赞誉极高的谥号,那么在战国时期有哪些谥号为“文”的君主呢?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一、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嬴驷十九岁即位,史称“秦惠文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

  • 蜀汉灭亡时东吴在做什么 东吴为何没有及时出手救援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蜀汉被灭的时候,东吴在做什么?东吴为何没有出兵救援?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三国时期,曹魏实力最强,而蜀汉和东吴作为盟友,自然是深知唇亡齿寒的厉害关系,而东吴在面对蜀汉被灭的时候,东吴为何没有出兵救援,东吴在做些什么?不是东吴没有出兵援救,而是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