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故宫里面的水缸为什么很少结冰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822 更新时间:2023/12/16 12:53:31

故宫作为我国一个非具有历史和地标意义的建筑,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前往参观,而在故宫中又放置着很多的大水缸,其实在古代的宫殿里,放置水缸的作用,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那就是救火,因为宫殿的结构都是木质,如果起火的话很容易一起烧起来,所以放水缸就是为了方便救火,但是为什么故宫里面那么多的水缸,却从来都没有结过冰呢?

故宫之内总共有300口容量巨大的金属缸。这些水缸的用途很简单,那便就是平时存满水,用来保证北京紫禁城内的木质结构建筑群走火时及时可以取水救火。那么既然里面是用来盛放普通的水,为这些水缸能够在零下十几度的冬季、在位置较为靠北的首都北京能够不结冰呢?其实原因十分简单。

为了保证北京故宫内的这些水缸在房屋失火时能够及时的发挥灭火的功能,势必不能允许这些水缸里的水在冬天结冰。而想要在寒的冬季,使水缸里的水不结冰的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它的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上。而想要使得北京紫禁城内的水缸的温度保持在零度以上,首先势必要给其加热,再加上一些保温措施防止其热量流失,双管齐下便可以收到效果。

正如今天的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冬季会采取供暖措施来维持室内的温度,使得室内依然能够保持温暖舒适,来保障人们度过严寒的冬天,亦或者广大的农村会在冬天采取烧炭生火取暖的方式一样,北京故宫的这些水缸在冬季来临之时也会给它生火取暖、设置隔热层来保障其内的水温不低于零度。进而保障北京紫禁城的这些水缸在冬季依然能够不结冰。

首先,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北京紫禁城内的这些水缸并非直接坐落在地面上,而是坐落在一圈低矮的圈墙之上。而这个圈墙并非是闭合的,而是在其中一边留了一个豁口。这样在每年冬季到来之后,便由宫中的太监负责在水缸下面生火加热,来保证水缸里的水温度升高。同时冬天还会在水缸的缸壁上裹上一层隔热层。类似于今天冬天给城市景观树木根部绑上一层草垫子一样。同时冬天还会给水缸加上盖子。其目的也是为了防止生火加热后缸内的水因水温流失而结冰。

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太监们守护着这些水缸,因此北京紫禁城内的水缸从来没有结过冰。这样也保证了在北方干燥的冬天,如此庞大的北京紫禁城木质结构建筑群的安全,及时的制止和扑灭了失火,极大的降低了火灾对北京紫禁城建筑群的影响和破坏。

因此一直到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尽管早已拥有了更为现代化的消防设施,但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依然保留了这些曾经守护过北京紫禁城的水缸,这些曾经就是北京紫禁城的守护神,供来来往往的游人参观,同时感受中国古代建筑化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故宫一共有308口大缸,为何如此之多?

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后,于1406年开始修建紫禁城,即现在的故宫,故宫的主体都是砖木结构,这意味着这个举世闻名的建筑是极其容易着火的,据记载,紫禁城在建成后不久,就遭到雷击起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烧成废墟,之后再次重建。

但是这次重建之后,宫中增设了308口大缸,其主要目的就是贮水,防止紫禁城再次起火,因为皇宫内虽然有井水,但是受制于距离以及时间上等因素,最后还是将水预先倒入缸内,这样才能及时救火。

据说太和殿两侧的4口鎏金铜缸每个能装3吨水,被称为“四大金刚”,以上也就是这些铜铁缸的来历,但是为何会有人提出缸内的水600年不结冰?因为这个增设这些缸时古人的做法有关。

故宫的冬天时极其寒冷的,这些缸内又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然而到第二天清晨,水是肯定会结冰的,只是故宫有专门负责管理的人,他们会在缸的底部燃烧柴火,以此升温,这样缸内的水自然就不会结冰。

有人说在缸的底部烧火,不是每个缸都坐落在地面的吗?

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通过故宫的导游牌标注来看,这个牌子里面写的清清楚楚,故宫的缸600多年不曾结冰的原因。

首先这写缸的底部是坐落在圆形的石阶上,圆形石阶有一侧有空,可以放炭,气温低时,太监或者宫女在缸底部烧炭,加温之后,水一直处于常温状态,自然不会结冰,古人在增设缸的时候就已经想到冬季结冰的问题,确实让人敬佩。

其次故宫中有人负责,每年在冬季来临,大概是十月至第二年的二月份,这段时间会在缸外套上棉套,并加上盖子,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结冰,所以并非缸内的水不会结冰,而是认为因素导致缸内的水不结冰。

时至今日,宫中安设的308口大缸,其中鎏金铜缸18口,也叫太平缸,有铜制和铁制,铁制缸为明朝铸造,鎏金铜缸为清朝铸造,分别放置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的两侧。《奏销档》记载,鎏金铜缸每口约重1696公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孙子兵法》真的是孙武编写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孙子兵法》相信很多人都对它不陌生,可是你知道它的来历么,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其中它所包含的智慧至今适用。相传《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吴叫孙武所写,但从那至今,孙子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吴国的将军孙武的争论,就像人类历史的战争,从来没有消停过在战国时期,商君书、韩非子等书中提到的吴孙支书,指的就是孙子兵

  • 为何宋军宁愿挨饿也不愿意吃小米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则记载显然比较极端,但也并非没有根据。先来说说两个疑问,一是绍兴末年为何宋军只剩下了南方人,北方南迁之人哪里去了?二是明明小米可以吃,南方的士兵们为何宁愿饿死也不吃?我们知道,南宋刚开始时的主要将领,如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刘锜等,都是北方人,“中兴诸将皆北人”,而他们的手下兵马,也多是北方

  • 战国后期赵国为何再没有怼过秦国 赵国是因为长平之战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后期,赵国为什么没怼过秦国,是因为长平之战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大家都知道,在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在长平一战后,大家又都明白,赵国再无实力与秦国抗衡了,秦国一家独大势所难免。距离统一只差时间问题了。那么为什么赵国没怼过秦

  • 刘备为何对待诸葛亮比庞统好那么多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刘备爱才,除了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的手下还有其他厉害的谋士,其中一个能与诸葛亮比肩的,当属庞统。庞统与诸葛亮一个称为“凤雏”,一个称为卧龙,同在刘备麾下拜为中郎将。可惜庞统英年早逝,倒在了战场上。刘备痛失爱将,惋惜不已,追封了庞统关内侯,还提拔了他的父亲。长相丑陋的人才庞统死前曾告诉刘备

  • 赵云如果跟吕布单挑,赵云有没有胜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他有勇有谋,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无论是丁原也好,还是董卓也罢,都很器重他。甚至就连曹操,本来没有杀他的心,只不过被刘备一说,才下了杀死他的决心。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他身长八尺,容貌奇伟,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此可见,赵云恐怕连文丑都打不赢。

  • 儒家思想对后世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有很多人都说儒家思想祸害中华,其实这件事情其实可以追溯到很早,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思想家叫做李贽,这位老先生的思想可谓称之为异端。很多人可能在上高中的时候才知道此人,他很讨厌礼教礼法,认为人都应该抛弃这些,要有童心。他首先否定的就是孔子的神圣地位,认为孔子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反而让人们在生活当

  • 古代反对人口买卖,那么仆役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经常看古代小说的人都会知道,我国古代虽然早早就脱离了奴隶制社会,但是依旧有合法的人口买卖的习惯。这些人或者是由于家庭贫困,被父母卖到大户人家,去当作奴仆来换取钱财,养活家人。也有些是由于年幼的时候被人贩子抱走、拐走,然后通过一些方式,将之作为自己的儿女进行买卖。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便是由于家族获罪,因此

  • 古人是如何加工粮食的?他们都有哪些工具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现代社会,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普及,人们对于粮食的加工可以说基本脱离了人力和畜力,可以靠着各种机器就能完成对各种粮食的一系列加工流程,不仅效率高,而且更加安全卫生,加工的品质也更加稳定。但是古代科技落后,人们是如何加工粮食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说起来加工粮食,很多农村的小

  • 咸丰皇帝死后,为何迟迟没有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1861年的时候咸丰突然去世在避暑山庄,关于咸丰的死因也是诸多谜团,但他死后尸身却耽搁了很久才下葬,那时候难道不会腐烂吗?咸丰一生悲崔,10岁丧母,小时候骑马把腿摔折,成了瘸子,得过天花,满脸麻子。道光晚年立储之时,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䜣之间摇摆不定,后奕詝老师杜受田面授“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二个

  • 古人口中所说的"甘露"到底是什么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各种古装影视剧中,一旦提及各种稀有药材,我们常听到什么天泉雪莲、凝脂甘露之类,其中“甘露”更是堪称神物,那么甘露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露水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甘露这个名字,字面意思像是甘甜的露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清晨的露水,古代也的确有用露水来泡茶。如果搜索甘露,现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