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孙子兵法》真的是孙武编写的吗?

《孙子兵法》真的是孙武编写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573 更新时间:2023/12/15 7:41:14

提到《孙子兵法》相信很多人都对它不陌生,可是你知道它的来历么,今天就由小编来说说,其中它所包含的智慧至今适用。

相传《孙子兵法》为春秋时期吴叫孙武所写,但从那至今,孙子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吴国的将军孙武的争论,就像人类历史的战争,从来没有消停过在战国时期,商君书、韩非子等书中提到的吴孙支书,指的就是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

但同样没有说明作者是孙武,直到汉代司马迁史记中才把孙子13篇的版权画在孙武的名下,孙子兵法仰仗者,司马迁史记威名千年之间,再也没有人对这本书的版权问题说三道四。

质疑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人陈振孙在直斋书录体检中直接向太史公发飙,孙子真的是孙武撰写的吗?真的有孙武这个人吗?紧接着宋人叶适与清人姚际恒也在为陈振孙助拳,当然他们可不是信口开河的,都是讲事实摆道理的人,他们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史记》中虽然确切的讲到孙吴帮助吴王去讨伐楚国这件事情,还提到一个杀掉吴王两个爱妃的宫女的经典段子看起来似乎很真切,但是这个可能是小说家说的为什么呢?

试想一下吧,如果有人去投靠一个君主,想建功立业第一次见面就把君主的爱妃给杀了,就算君主还让你的脑子还留在脖子上,但想让君主不恨你容易吗?更不要说得不得到君主的信任了。

还有一个佐证,就是《左传》中在距离数吴王的生平事迹时候,从来就没有提到过孙武这个名字,如果春秋时期真的有孙武,这个人又该出那么大的世界来,想必《左传》这本书也是不会不提到他的《左传》。

对于吴国的事情,特别是对于吴国攻占楚国首都这件事情,讲得还是比较详细的,其中提到孙武等人,未见孙武之名,由此不能断定孙武存在与否,但却可以说在吴国,孙武好像就像是一个跑龙套的,一点儿都不像一个大军事家。

如果孙子这本书真的是春秋时期孙武所写的,那么书中就不该出现某些不该出现的硬伤,例如春秋时期称大富为主,在这本孙子中却屡称国军为主,春秋时期出征,带兵并无国军受命将军魏征的事情不存在,孙子书中提到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事。

春秋时期战争规模不大,几次著名战役所用的战车不过区区几百辆,这样大规模的战争,战国时期才可能有,因此《孙子兵法》应该是战国中后期人所写的,春秋时期的孙武,献给吴王的不是这部兵法。

在《孙子兵法》中出现过十次,这都是战国以后的用法,在春秋时代,骑统帅大军的多是君主本人,如果是臣子就是那个平常管理国家的政策,多是君主的近亲或者大臣,贵族将相都有一个人担任,没有将这样一个管理和指挥军队的专职部门将相分离,都是战国时期的事情了。

还有在孙子兵法中写道,军费开支时多提到千金二字,也还提到百金这也暴露了,这本书应该写于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金还不是货币,不会出现数词和金莲在一起的说法。

也有人以为《孙子兵法》是孙膑写的这种观点,认为在《吕氏春秋》中列举了春秋战国时期之十大著名学派的人物,孙膑赫然在列。可见在战国时期,其最高人物是孙膑,还有在战国策中提到孙子的名字,多次,例如在书本中中提到孙子谓田忌曰,熟悉孙膑故事的人都知道,孙子指的一定是和田忌合作的孙膑。

同样的,也有很多学者都怀疑这些看法,看来要彻底解开孙子的作者之谜,还有待于今后的进一步考证与研究。

但不可否认《孙子兵法》是我国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这本兵书得到广泛的世界认可度,如,美国人称《孙子兵法》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并成为美国高级军校的必修书目;日本人将《孙子兵法》列为商界领袖的必读书。这本书中蕴含懂得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是可以借鉴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因此,兵家之道至今为世人所研究,实用性极高。它在现在战争,尤其在商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其包含的战略战术思想可以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环境,指导着商业战略。

战争规律与“道”:先秦兵书在论述战争的普遍规律时,夹杂了《老子》中关于“道”的思想理念。“道”的含义即如同今日所说的自然规律,或者说是万物生长的总原理,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规律,因其不变性,故又称为“常”。先秦兵书所反映的战争原理均可由此寻找到思想渊源。兵家以道家特有的哲学思想与自己的兵学理论相融合,是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大贡献。

细读孙子兵法,我们就会发现其核心论述就是谋略。谋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竞争是实力和智慧的较量。商战如兵战,善用谋略者胜。一本《孙子兵法》,留给我们的是智慧与谋略的示。现代商业的竞争就如同军事战争,虽不见刀光剑影与硝烟,但也如战争般凶险。企业的高层决策者便如同如同军事战略制定者,必须有勇有谋,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尤其是面对非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经营者的决策出现失误,就可面临被挤出竞争的行列的风险,从而导致企业的衰败。因此,企业的高层决策者必须审时度势,立足现实,预测未来,运筹帷幄,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有两层含义:一是预见性,所谓“未战而庙算胜”;二是智慧性,所谓“因形而措胜于众”。孙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究竟有些什么奇谋妙策,龙韬虎铃,他一概采取引而不发的叙述。同时,《孙子兵法》注重对“知”这个概念的阐述,知的概念是其余理论展开具体论述的重要基础。正如书中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不难理解,先知彼此,方才出谋,最后行动,因此,知是所有一切的基础。

那么,何为知?《孙子兵法》里的“知”有三层意思:第一,洞悉事物的基本条件。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时刻冷静科学地分析当前的局面。第二,提升境界,看的更长远,对局面的微妙变化都应当了如指掌。这就要求能见到别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这恰恰是胜利的关键。第三,洞悉事情发展的规律,这便是所谓的“道”,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见力。因为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才能避免突发状况。

《孙子兵法》强调:强调将帅们在战场上判断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指出将帅们在知道一些要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有些道路不能走,有些目标不能攻击。作战方式有点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生活中也是这样,在面对人生的抉择时,需要慎重的考虑。《势篇》中说“以利动之,以卒待之”,这一作战原则从另一方面也告诫着我们学会正确面对取舍与得失。不要被一事物表象所蒙蔽。“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权衡利弊,趋利避害,正确取舍,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多。

接下来,小编就跟大家分享其中十句经典名言,充满智慧,至今依然适用。

第一句:“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始计篇》

真正的将领,应该是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的人,才可以担当大任,如今也是至关重要的衡量标准。

第二句:“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兵法·始计篇》。

根据“利”的原则而采取应变措施,制约敌人,让更优秀更精干的人为你做事,让更富有心智的人为你出谋划策,这就是现在的“因势利导”。

第三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法·始计篇》

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也就是做出的行动要出乎人的意料,现在多用于表示要抓住机遇。

第四句:“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兵法·虚实篇》

作战的方式有点像水,水运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的地方而攻击敌人的弱点,水因地形而制约它奔流的方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的方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如今用来表示根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第五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子兵法·九变篇》

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原则。但凡明君圣主,只要头脑清醒,对于征战在外的将帅,只是遥相节制、赋予将领充分的自主权,而非“事无巨细”、身必躬亲地干预前线兵务。结果往往是前者得胜,后者败北。

第六句:“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孙子兵法·谋攻篇》

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衡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得将士产生疑惑。如今的管理层更是如此,经常会犯这种错误。

第七句:“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兵法·九地篇》

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如今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第八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才是攻打敌人的城池,用最小的损失获取最大的利益。

第九句:“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孙子兵法·形篇》

善于作战取胜者,既没有奇异的胜利,也显不出智谋之名,更看不出勇武之战功。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把自己处于绝地逢生的境地,说话办事都是谨小慎微,不能把自己的事业当成一个赌注。

第十句:“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孙子兵法·军争篇》

敌军退回本国不要拦截,包围敌人也要留缺口,敌人到了绝境可能拼命,不要盲目迫近。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为何宋军宁愿挨饿也不愿意吃小米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这则记载显然比较极端,但也并非没有根据。先来说说两个疑问,一是绍兴末年为何宋军只剩下了南方人,北方南迁之人哪里去了?二是明明小米可以吃,南方的士兵们为何宁愿饿死也不吃?我们知道,南宋刚开始时的主要将领,如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刘锜等,都是北方人,“中兴诸将皆北人”,而他们的手下兵马,也多是北方

  • 战国后期赵国为何再没有怼过秦国 赵国是因为长平之战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后期,赵国为什么没怼过秦国,是因为长平之战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大家都知道,在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在长平一战后,大家又都明白,赵国再无实力与秦国抗衡了,秦国一家独大势所难免。距离统一只差时间问题了。那么为什么赵国没怼过秦

  • 刘备为何对待诸葛亮比庞统好那么多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时,刘备爱才,除了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的手下还有其他厉害的谋士,其中一个能与诸葛亮比肩的,当属庞统。庞统与诸葛亮一个称为“凤雏”,一个称为卧龙,同在刘备麾下拜为中郎将。可惜庞统英年早逝,倒在了战场上。刘备痛失爱将,惋惜不已,追封了庞统关内侯,还提拔了他的父亲。长相丑陋的人才庞统死前曾告诉刘备

  • 赵云如果跟吕布单挑,赵云有没有胜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他有勇有谋,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称。无论是丁原也好,还是董卓也罢,都很器重他。甚至就连曹操,本来没有杀他的心,只不过被刘备一说,才下了杀死他的决心。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他身长八尺,容貌奇伟,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此可见,赵云恐怕连文丑都打不赢。

  • 儒家思想对后世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如今有很多人都说儒家思想祸害中华,其实这件事情其实可以追溯到很早,在明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思想家叫做李贽,这位老先生的思想可谓称之为异端。很多人可能在上高中的时候才知道此人,他很讨厌礼教礼法,认为人都应该抛弃这些,要有童心。他首先否定的就是孔子的神圣地位,认为孔子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反而让人们在生活当

  • 古代反对人口买卖,那么仆役是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经常看古代小说的人都会知道,我国古代虽然早早就脱离了奴隶制社会,但是依旧有合法的人口买卖的习惯。这些人或者是由于家庭贫困,被父母卖到大户人家,去当作奴仆来换取钱财,养活家人。也有些是由于年幼的时候被人贩子抱走、拐走,然后通过一些方式,将之作为自己的儿女进行买卖。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便是由于家族获罪,因此

  • 古人是如何加工粮食的?他们都有哪些工具呢?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现代社会,随着机械化自动化的普及,人们对于粮食的加工可以说基本脱离了人力和畜力,可以靠着各种机器就能完成对各种粮食的一系列加工流程,不仅效率高,而且更加安全卫生,加工的品质也更加稳定。但是古代科技落后,人们是如何加工粮食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说起来加工粮食,很多农村的小

  • 咸丰皇帝死后,为何迟迟没有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1861年的时候咸丰突然去世在避暑山庄,关于咸丰的死因也是诸多谜团,但他死后尸身却耽搁了很久才下葬,那时候难道不会腐烂吗?咸丰一生悲崔,10岁丧母,小时候骑马把腿摔折,成了瘸子,得过天花,满脸麻子。道光晚年立储之时,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䜣之间摇摆不定,后奕詝老师杜受田面授“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二个

  • 古人口中所说的"甘露"到底是什么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各种古装影视剧中,一旦提及各种稀有药材,我们常听到什么天泉雪莲、凝脂甘露之类,其中“甘露”更是堪称神物,那么甘露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是露水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甘露这个名字,字面意思像是甘甜的露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清晨的露水,古代也的确有用露水来泡茶。如果搜索甘露,现代的

  • 刘备过世后,为何诸葛亮经常打败仗呢?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个诸侯,一个帝王,如果一生之中没有经历过大仗、没有经历过风波,那么他的一生是不完整的,犹如婴儿一般,天下局势稍有风吹草动,那么这个诸侯或者是帝王,就有可能把持不住局面。从而使局势动荡,天下飘摇。就拿三国时期的草根创业者,刘备来说。他的一生,经历过无数次的艰险与战事。其中,较为重大的战事有:长阪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