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在古代,有哪些功臣是被逼自杀的?

在古代,有哪些功臣是被逼自杀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785 更新时间:2023/12/14 17:15:00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自古以来,凡成就帝王大业者都离不开名臣良将的倾力辅助,君王是个很特殊的职业,它处在古代政治金字塔的顶端,身处这个位置,猜忌、果决和心狠是必备的要素,因此注定了和大多数君王只能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

特别是在君王成功以后,和臣子或因为对国家发展方向的不同见解,或因为卷入到继承权的残酷政治斗争中,更多的是君王对有能耐的臣子的不放心,很多生前叱咤风云的一代名臣不得不面临被诛杀的威胁。

不过君王杀人也是有讲究的,对于功臣,能公开诛杀的一定要有明确的犯罪证据,如果没有,必须伟光正的君王就只能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即用隐晦的暗示逼迫对方自杀。这样的话,君王就不会背上滥杀功臣的坏名声。而且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本文就选出其中的几个典型事例来供读者参考。

卷入秦国宫闱丑闻的吕不韦,流放途中被逼自杀

秦始皇能成为千古一帝,吕不韦功不可没,是他扶持秦始皇的父亲赢异人回国继任秦王之位,秦始皇的生母也和吕不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秦始皇少年继位,又是吕不韦鼎力辅佐,为秦始皇后来一统六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后来的秦始皇。

有盛就有衰,权力的最上头只能有一个人,渐渐长大亲政的秦始皇不待见吕不韦是肯定的,不过要是正常情况下,吕不韦最多也就是隐退,这在战国时期也是很常见的事情,在秦国隐居或去他国隐居都有先例可循。可惜吕不韦参合进了宫闱之事太深,给秦始皇的母亲送去一个假太监嫪毐,还生了儿子,或许吕不韦是因为不愿意放下权力才做如此的准备,这就让秦始皇实在无法忍受。

只不过秦始皇这一生似乎还没有杀功臣的例子,吕不韦再怎么说也是秦国的功臣,秦始皇都曾叫他“仲父”,直接杀他名誉上说不过去,嫪毐淫乱宫廷且准备谋反的案子爆发后,吕不韦当然要负责任,秦始皇在将吕不韦一家发配到蜀中后,给吕不韦去了一封信: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秦始皇不好公开的或者在史书上否定吕不韦的功劳,只能私下否定,吕不韦从信中也能知道秦始皇因为母亲的事情对他有多恨,为了不牵连旁人或将来死的很难看,只好顺着秦始皇的心意自杀。

三国时曹操麾下首席谋臣荀彧,因反对曹操进九锡被逼自杀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曹操麾下的首席谋臣荀彧“以忧薨”,后来有史书给补充了死法是“饮药而卒”。此前曹操刚准备称“魏公”并加“九锡”被荀彧强烈反对:

“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劝谏让曹操很是不满,因此荀彧的自杀和这件事有关,是否为曹操所逼?裴松之注三国志时给出的说法是:

“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

因此荀彧被曹操逼迫自杀的可能性相当大。曹操已经在为曹氏江山做准备了,在这个事情上基本上是谁反对谁死。但荀彧功劳太大,又是顶级世家的代表,曹操不能直接杀他,只能采取暗示的方式让其自杀。

荀彧也聪明,他知道如果自己不死,就必须站在曹操的对立面,那么自己的家族也要跟着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把曹操给逼急了,如果拉下脸不顾及名声,荀彧家族的结果不堪设想。

荀彧如果自杀,反对曹操的声音没了,他的家族也不用绑在一起反对曹操,就能得到保全。果然,荀彧自杀后,荀彧的家族继续得到曹氏的重用。

唐朝长孙无忌在和唐高宗李治的权力之争中失败,流放途中被逼自杀

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最信任的臣子和亲戚,在凌烟阁功臣榜上高居第一位。李世民生前为继承人操碎了心,但不论怎么操心,都是在长孙无忌的三个亲外甥中间挑选,李世民知道,只有长孙无忌支持的继承人才能当得稳继承人。

李世民驾崩时,让长孙无忌做首席辅政大臣,算是把儿子唐高宗李治交给了他,长孙无忌也没辜负李世民临终前的厚望,在李治继位初期就发动大案,把包括李世民三子李恪在内的几个对李治有威胁的皇族中人给清理掉。不过李治毕竟不是少年天子,并不希望在继位后和长孙无忌维持二元权力结构,想做真皇帝。于是两人的矛盾就突显了。

在“废王立武”的皇后之争后,长孙无忌失势并被牵连进谋反案,可他毕竟是“贞观之治”的首席功臣,李世民指定的辅政大臣,还是李治的亲舅舅,李治不好明着杀他。但长孙无忌长期掌握朝政,是关陇贵族的领袖人物,不杀又对李治独掌大权不利。

于是长孙无忌在被流放的途中被逼自杀,理由是要深挖谋反案的缘由。史书上都说是许敬宗派人去逼迫的,这个小编是不信的,长孙无忌这样的人物没有李治暗示,许敬宗估计是没那么大胆子的。不过史书为皇帝遮掩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以上文中的吕不韦、荀彧和长孙无忌都是比较典型的君王自己对功臣不方便下手,却用迂回暗示的方式达到心中所想的事例。中国历史上还有如伍子胥、文种、白起周亚夫陆逊等名臣名将也都是因君王的猜忌和逼迫,或直接自杀,或忧愤而亡。

如何避免上述所发生的情况是门很深的学问,辅佐君王共创大业还不是为了名、利或家族?为理想奋斗的事在中国古代是很少见的,青史留名并和君王携手开创一代盛世才是名臣良将的追求。不是所与人都有范蠡张良那样的洒脱,就比如被越王勾践逼杀的文种,即使有了范蠡的劝告,依然不甘心隐退,结果勾践几乎就是明着劝他自杀。

和共过患难的君王相处是一门艺术,很显然,在相处的过程中能准确判断出自身的险恶才是更高明的政治智慧,本文中举例的三位历史名人在临自杀前都是聪明的,也都有了领悟君王意图的政治智慧,只不过身在其中时却因为各自的立场忘记了,除非他也能做到君王的位置上去,否则不可避免。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刘墉与乾隆的关系究竟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刘墉与乾隆的关系究竟怎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儿子,他前期在官场中的荣辱进退很大程度上与其父的遭际有关。而刘统勋是乾隆皇帝颇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总的看,这个时期乾隆对刘墉还是比较关照的。刘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苏学政,乾隆都有诗相赠,可见关注与期

  • 石达开和幼天王都被凌迟处死了,为什么曾国藩却独独放过了李秀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石达开和幼天王都被凌迟处死了,为什么曾国藩却独独放过了李秀成,让他死的时候轻松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曾国藩不嗜血。凌迟了幼天王的江西巡抚沈葆祯也不嗜血。凌迟了冀王石达开的四川总督骆秉章也不嗜血。之所以要将幼天王与石达开凌迟处死,

  • 琅琊诸葛氏曾经有多辉煌?为什么后来没落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琅琊诸葛氏,这个家族曾经非常的辉煌,那么他们为什么后来没落了?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在《出师表》中,武侯谦称自己为“布衣”。实际上,在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没有一官半职确实不假,但是如果你要是把他真当成卧龙岗上一个种地的,

  • 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力如何?最后为何会输给秦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力如何?最后为何会输给秦国?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赵国的骑兵虽然很强,但和后世相比,赵国的骑兵战法,还处于很粗浅的状态,并没有真正发挥出骑兵的作战能力。不管是战法战术,还是武器装备,亦或者是大家对于骑兵的理解,都远比不上后世那些让人闻风丧胆的骑兵军团。比如赫赫有名的

  • 刘备非常爱惜人才,那么他有哪些错过的贤才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刘备非常爱惜人才,那么他有哪些错过的贤才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他十分长于用人,广纳天下贤士。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孔明。他的一生辛苦劳累,享受过半时辉煌,但霸业终未成。他志存高远,以天下为己任。开疆辟土,少不得人马。他虽收

  • 公孙燕为何能成为曹蜀吴之外的另外一股势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公孙燕为何能成为曹蜀吴之外的另外一股势力?历史故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三国时在魏、蜀、吴之外还有第四个割据政权:公孙燕。那么公孙燕在三国时是如何建立与灭亡的呢一,公孙度经营辽东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死,子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想要铲除宦官,其妹何太后反对,他便密

  • 用来监察百官的台谏制度,为何成了奸臣的工具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时期出现过一种特殊的监察、谏言系统,这个制度适用于选拔官员、议论政事、监察百官等各个方面,能对君权和相权都拥有监察权力,是一套极为完善的监察系统。然而这个系统最终却最终沦为奸臣打压异己、陷害忠良的工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首先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台谏制

  • 萧何本是沛县主吏掾,为什么推举社会地位不如他的刘邦做头领?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萧何早年入仕秦朝,担任沛县主吏掾,而刘邦在举事前做过的最高官阶也不过是泗水亭长。主吏椽的地位比亭长高,但后来萧何却主动居于人下,推举刘邦做头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一句话,叫形势比人强。还有一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萧何就是那个懂得形势

  • 邓艾的真实兵力是多少?真的只是两千残兵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邓艾的真实兵力是多少?真的只是两千残兵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往下看。艾乃先令子邓忠引五千精兵,不穿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选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

  • 如果项羽回到江东而不是自刎,能改写历史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项羽,秦朝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自立为西楚霸王。作为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的代表人物,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汉五年,汉王刘邦召集齐王韩信、梁王英布、将军刘贾等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