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魏晋风度是什么样的?为何会受到后世追捧?

历史上的魏晋风度是什么样的?为何会受到后世追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365 更新时间:2023/12/17 0:29:03

“魏晋风度”是曹魏与司马氏统治时期的特定产物,这是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国历史上,魏晋风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一种具有标志性的时代精神。

魏晋风度自曹魏末年产生,一直延续到晋朝。

“魏晋风度”实际上是对魏晋时期名士生活体现的一种高度概括,本文在此基础上,就“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展开论述。

一:魏晋风度的概述

魏晋风度主要指魏晋时期的名士们所具有的清俊通脱、率真任诞的行为风格。

在魏晋时期,名士们普通崇尚的生活方式就是纵情山水、服药饮酒。

由于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年代,社会环境复杂,新兴门阀士大夫阶层有着极其险恶的社会生存环境。

与此同时,其人格行为思想等又非常的不拘礼节、不滞于物、风流潇洒自信,士人们颇喜雅集,大多数独立特行。

其中的代表人物为“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丝毫不拘礼节,经常积聚于竹林中喝酒纵歌,洒脱倜傥,清静无为。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风度在后来受到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二:魏晋风度的解读

魏晋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佛教的深入、南北民族的广泛融合、社会的动荡变革等。

让这个时期的文化、军事、经济和政治等意识领域表现出和历史传统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风貌。

在动荡的魏晋王朝,魏晋名士由于对人生境遇的恐惧,他们无论是纵情山水求得精神上的暂时麻痹和解放,还是顺应当时政治环境让生命得以委曲求全。

他们的情感实际上处在惶恐不安和极度的焦灼之中。

虽然从外表上看,这些魏晋名士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潇洒奔放、和轻视世俗的神态。

但他们内心对眼前的现实以及自己的人生有着强烈的执着,甚至感觉到非常的无助和矛盾。

对于魏晋风度的解读,历朝历代都有文人名士对其进行研究,人们的观点各有不同。

比如,冯友兰认为魏晋风度是一种人格美的表现,鲁迅认为这是一种时代精神和文人心态。

马良怀则认为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士大夫在权威思想重建与崩溃过程中精神上的困惑与迷惘的外在表现。

三: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的精神所在和时代特征就是遵乎达生、轻蔑名利,魏晋风度的具体体现为风流气度和萧散怀抱。

这两者的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具有完整性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不仅在当时的魏晋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国士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在于它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充分反映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魏晋主流文化发展趋势。

魏晋是一个动乱的时代,社会环境险恶,政治斗争惨烈,这些让魏晋名士感到战战兢兢,时时刻刻如履薄冰。

这样的背景下,名士面对生死选择经常有忧生之嗟。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魏晋名士之间惺惺相惜,无论是在人生态度还是处事方式上面,都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趋同性。

而且,魏晋名士的人格精神在这个时期也是前所未有的一致。

就像刘师培先生指出的一样:“西晋之士,非法其文,唯法其行。用是清谈而外,别为放达”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魏晋时期主流文化的具体走向以及相应的发展趋势,均是因为这个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行为相同相似所造成的。

换言之,这些相同相似的思想决定了魏晋时期主流文化的方向和内容。从而让魏晋风度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因此成为时代的文化标志,被后人争相研究和传颂。

其次,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还在于它是以人的自觉为前提,对中国文人基本人格精神进行奠定。

中国传统文人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开始就踏上了寻找人生真谛之旅,这是一个漫长、痛苦、充满艰难的苦旅,但是文人们却乐此不疲。

虽然各家追寻的目标不尽相同,追寻的方式不尽相同,追寻的途径不尽相同,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

但是道家的“知其雄,守其雌”、“无为而无不为”以及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等人生理念和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天下有道则仕,天下无道则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等文化精神,终于在动荡的魏晋时期经过魏晋名士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实践转化为具有时代意义和鲜明时代特征并且被后世文人所赞赏的魏晋风度,从而实现儒道互补精神的全面升华。

这是魏晋风度对于我国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魏晋名士对于我国文化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魏晋以后,外界对魏晋名士以及魏晋风度的评价多是一些负面的评价。

在谈到魏晋玄学的时候,李泽厚曾经就指出,对于魏晋玄学而言,历史上的否定评价向来就占有绝对的优势。

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人们认为玄学只能说而不能行,不涉世务,迂诞浮华,空谈误国。

第二,人们认为玄学丢弃了儒学,没有对儒学给予应有的尊重,是一种不尊礼法的学术。

对于魏晋名士以及魏晋风度的负面评价,其原因大抵上与魏晋玄学负面评价原因相似,不外乎就是魏晋名士服食求仙、纵酒任性、简傲放达、不尊礼度、谈玄清议,而这些又与所谓的国运兴衰、社会治乱联系在一起。

所以,魏晋之后外界对魏晋名士以及魏晋风度多是一些负面的评价。

范宁、桓温等人甚至将西晋灭亡的罪名扣到魏晋名士的身上,很显然,这是一种主观意识非常强的评判。

相对而言,《晋书》作者对于魏晋名士以及魏晋风度的评价要更加客观一些。

魏晋名士的部分文化行为,比如欣慕仙道、不务世事、空谈竟日、沉醉酒乡等,似乎都有一定的可指责之处。

但是,如果结合当时魏晋名士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魏晋名士的这些做法似乎又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当时,司马懿曹操的政治手腕迫使士人在“崇尚虚浮,逃于得失之外以免害”与“以世事为心者,则毛举庶务以博忠贞干理之誉”之间做出选择。

正是由于当时的政治压力以及惨烈形势,魏晋人士不得不选择前者。

对于朝廷政治,他们选择三缄其口,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们对生命和人生表现出怜爱之情。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疏狂不羁、服食、饮酒、清谈等事情都做出来了。

“同流合污而固不以为耻”为当时的时代特色。

鉴于此,对于魏晋名士以及魏晋风度,又为什么总是使用一些否定的、负面的评价。

作为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处事方式、人生态度,魏晋风度实际上是指由此凝铸成的人格精神,这也是魏晋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有文化现象。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不在于卫道者对其的高调批评,也不在于后世文人对其模仿与鼓吹,而在于它为我国的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人格范式。

这种人格范式虽然不能有效为之但是却心向往之,也为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可以用来进行自我期许的精神家园。

正是因为如此,魏晋风度让后世的文人追慕不已,后世文人对魏晋名士的生活态度和作风也时各种神往。

魏晋以后,各个朝代都有对魏晋遗风进行追慕的文人名士。

在这些追慕的文人名士中,真正将魏晋风度作为一种人格范式来学习并且得到魏晋风度精髓者却寥寥无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名士有北宋的苏东坡和晋宋的陶渊明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隋朝和唐朝都举全国之力灭高句丽 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对隋唐时期,为何不惜倾全国之力,也要灭掉高句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代大一统王朝中,有两个王朝时间很多,却在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不容忽视,他们就是大秦与大隋,两个朝代也有很多相似之地,都是结束中原数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可惜如此大的帝国却仅仅历经两世而亡

  • 刘邦曾经分封了8个异姓王,为什么最后只有吴芮活了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刘邦曾经分封了8个异姓王,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赵王张耳、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燕王卢绾(臧荼反叛后所封)、长沙王吴芮。可是为什么最后只有吴芮活了下来?楚王韩信和梁王彭越,是刘邦击败项羽的重要帮手。赵王张耳,是刘邦昔日的偶像。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在关键时刻倒戈投降了刘邦。燕王

  • 古代能够拿起来的武器 现代人为何很少能拿得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古人使用的武器,为何有些现代人举不起来?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这都是戏曲小说渲染的结果,古代的武器现代人用一点问题都没有,古代人也是人,而且古代人的总体身体素质不如现代人,极个别特殊人物不具代表向,而且也被很大程度夸大。那是不是古代没有出现过超过正常

  • 宋徽宗在金国时生活质量怎么样?生了14个孩子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宋徽宗在金国时生活质量怎么样?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其实待遇好不好,要看跟谁比,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如果跟赵佶两岁封国公、四岁封郡王、十五岁封亲王、以后当皇帝、当太上皇这些经历来看,在金国绝对是忍辱偷生、生不如死的。不管是物质待遇,还是精神压力。断送了

  • 古代当官多大才能够称府 张居正和李鸿章有资格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家里要当多大的官才能称府?连张居正和李鸿章都没资格?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故事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现在的古装影视剧层出不穷,有的时候不正确的姿势,会给人带去错误的引导,今天就来揪一个小错误,相信大家在看电视的时候,总会看见大门上挂的门匾,什么府,但是这样的行为在古代是不对的,甚至

  • 真实历史上曹植和曹丕的关系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其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这是《世说新语》对曹丕曹植两兄弟关系的说法,那么,曹氏兄弟在历史上的关系真就到势同水火的地步了吗?其实不然。后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正史不曾记录纵观《三

  • 雍正对李卫如此信任 雍正为何不给李卫更高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既然如此信任李卫,为何不让他有更高的职位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登基后提拔了一批大臣,其中有些成为了他的绝对亲信,其中李卫是个关键人物。不过他可不像影视剧里所演的那样,是雍正的包衣。李卫家里很有钱,但学习不好,大字不识一

  • 明朝为何采用募兵制?有哪些利弊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朱元璋是明朝的建立者。在他推翻蒙元的过程中,征集和招降了大量军队。不断增加的军队数量对于他打败蒙元和竞争对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军队数量的不断增加,所对应的军费开支也随之水涨船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朱元璋在隋唐府兵制度的基础上,借鉴参考了历史上的军屯制度,创立了具有明朝特色的卫所制度,正是他

  • 古代的兵符有多重要?士兵只认兵符不认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257年,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开始对赵国下手,发重兵开往赵国邯郸,企图一举把赵国灭掉。这个时候赵国刚刚经历了长平之战,国力遭受了极大的损耗,根本没有能力再去抵抗秦国的攻击。就在所有人认为赵国要完蛋的时候,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这个夫人原本是魏国信陵君的妹妹,于是她本能地向他的哥哥求援。信陵

  • 吴三桂引多尔衮入关的真正理由,对付李自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吴三桂引多尔衮入关的真正理由,就是为了对付李自成。当年在山海关外一片石,李自成和吴三桂发生了激烈战斗,以李自成的失败而告终,并且大顺军从此一蹶不振,越来越来越穷途末路,再没有翻身的机会。不过,从实力对比来说,在山海关来跟吴三桂打仗的大顺军,只是大顺的一小部分军队,也未必是最精锐的。要知道,李自成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