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为何凭一句话便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司马懿为何凭一句话便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897 更新时间:2024/3/18 6:19:10

首先这件事儿,历史上确实有记载,并不是《三国演义》的小说杜撰。

比如《晋书》里面是这样记载的:

“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很明显,第二句话才是司马懿做出判断的依据,至于饮食上,咋一看,其实并没有太多毛病。

根据《中国经济通史·秦汉经济史》所记载,古代的一升约等于现在的200毫升。 按照1毫升等于1克,1斤等于500克来换算,诸葛亮每日进食3到4升米,约等于如今的1.6斤米。一碗米饭大约2两,一斤大米大约可以煮出5-6碗米饭,1.6斤最少可以煮出9碗米饭,诸葛亮一日三餐,每餐平均食3碗米饭。

按照医学的角度来说,一碗米饭能够产生232大卡的能量,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2200大卡的能量,因此诸葛亮每日的饮食习惯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比一般人进食的量更多。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古代在吃饭这个东西上,完全不是现在这么精确。动不动就数斤肉,几升米的,老将廉颇还顿餐斗米呢,日食三四升,真的不算多,而且古代少副食,主要靠主食充饥,其饭量相对会大于现在。

最重要的一点,那时候吃的是小米,不是大米,其碳水含量相对较低,而且由于烹饪环境所限,加上多是陈年,难以完全消化,所以你必须得多吃点。

所以,诸葛亮当时算吃得少了。

但是,单单了解诸葛亮的饮食情况并不能预测他的寿命长短,毕竟诸葛亮不上马打仗,是文人,吃得少一点也可以理解,除非司马懿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那么司马懿是如何推断出诸葛亮命不久矣的呢?

主要在后面一句:“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司马懿也是掌兵的,对于这些事儿他很了解。蜀国十万大军,这么多人,一天得多少事儿,如果事必躬亲,一个人不知道得多忙。这么大得工作量,结果还吃得少。这就是“食少事繁”了,身体必定不堪重负。而且在《魏氏春秋》里面,还加了这样四个字“夙兴夜寐”。

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宣王曰:“亮将死矣。

起得早、睡得晚,休息肯定得不到保障,多半要完!

而且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斗法了七八载,彼此仇恨,彼此敬佩,彼此了解。双方的接触定然不是这一次,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情报肯定有着诸多调查。司马懿很可能是掌握了诸葛亮一定量的平日里的饮食起居和工作情况,然后具体的评估、分析,才得出诸葛亮命不久矣的结果。

我们不妨假装成司马懿,来分析一下诸葛亮每日所负担的工作量:

诸葛亮在北伐大业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统帅三军、排兵布阵、监管法度、构思战略、分析情况、培养武将、调度军粮、刺探军情等等,可谓是费尽心血,步步为营。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蜀国的经济民生,完全由诸葛亮一手处理,可以说诸葛亮每日的工作量丝毫不亚于积劳而死的雍正皇帝。刘备死前,为了避免诸葛亮在蜀国一家独大,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暗中安排了一位诸葛亮的政敌,同协朝政。

诸葛亮的第一大政敌是李严,李严与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在蜀汉政权中与诸葛亮分庭抗礼,并且勾结党羽公开反对北伐政策,在朝堂上大肆批判诸葛亮对刘禅有不臣之心,暗中搜集诸葛亮的把柄,企图将诸葛亮置之死地。

因此,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一方面要和司马懿斗法,另一方面还要与李严周旋。在政治战场和军事战场上,没有成王败寇,只有你死我活,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诸葛亮稍有不慎,便会跌下神坛,被拥入无底深渊,永世不得翻身。

巨大的工作压力加速了人体的老化,沉重的精神压力使诸葛亮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 在五丈原一战中,诸葛亮率大军连日前进,长驱百里千里出师讨贼。古代没有现代化的运输设备,诸葛亮只得坐在轮椅之上饮风食尘,蜀国将士们感叹这位五旬老者报答君恩的情怀,纷纷投以性命相随,可以说诸葛亮是蜀军的精神支柱,是蜀军的灵魂。

当司马懿在蜀军的使者口中了解到诸葛亮的饮食情况,和连20棍以上的惩罚都要亲自调查、批示的时候,便知道诸葛亮已经操劳过度,身体消耗过大,以至于食量突然增加,才敢断定诸葛亮已经油尽灯枯,命不久矣。

另一方面,我认为司马懿传播诸葛亮命不久矣的消息,其实是别有用心,乃是攻心之计。

司马懿在与诸葛亮对峙期间高挂免战牌,采取避战不出的战略。一方面是企图拖垮蜀军,因为诸葛亮渴望速战速决,否则一旦粮草被用尽,蜀军则会陷入被动。另一方面是司马懿忌惮诸葛亮的实力,害怕诸葛亮有致胜的妙计,所以勒令魏军不许轻举妄动。

拖垮蜀军虽然是一招妙棋,但是长期避战不出,势必会影响魏军的军心,因此司马懿在魏军中造谣诸葛亮命不久矣的讯息,“畏亮如虎”的魏国军队纷纷士气大振,不得不说司马懿这部棋走的又稳又骚。

当然,一切的猜测都是苍白的,纵然诸葛亮有接近天人的智慧,但芸芸命数早以定,我等蝼蚁岂能逃?不论司马懿是蒙的,还是算的,他都成为了最后的胜者。历史如同一团看不透,悟不懂的乌云,乌云中电闪雷鸣,龙吟虎啸。我们虽然听的过瘾,但却看的糊涂,所以多品味,少较真,悠悠五千年历史,谁又能说的清?

标签: 司马懿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她不在身边,傅雷就没法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傅雷,民国,历史解密

    民国时代,文化名人风流韵事不在少数,被誉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的国学大师胡适先生,与包办婚姻的结发妻子江冬秀风雨同行,一起到白头偕老。虽然胡适终生未抛弃这位小脚老婆,但也有六段婚外情,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与表妹曹诚英在杭州烟霞洞的同居生活,并让其怀有身孕,终因道德约束,

  • 刘半农有着哪些轶事典故?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半农,文学家,历史解密

    以身试骂刘半农为了要编一本“骂人专辑”,曾在北京某报纸上刊登启事,征求各地的“骂人语言”。语言学家赵元任见到启事后,立即赶往刘半农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刘半农“痛骂”了很长时间。随后周作人也赶来,用绍兴话再把刘半农“骂”了一顿。刘半农在大学里授课时,因向学生们征集“骂语”,又被宁波、

  • 秦王只不过是流放吕不韦,并未将他赐死,为何吕不韦却要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朝,历史解密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太多令人费解的事件。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一则历史故事是秦王只不过是流放吕不韦,并未将他赐死,为何吕不韦却要自杀?《吕不韦列传》中记载,秦王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这封敕令发生在嫪毐事件之后一年,吕不韦被

  • 揭秘朱棣活剐三千宫女真相 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夸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朱棣即明成祖,明朝时期的第三位皇帝,人称永乐帝和永乐皇帝。朱棣生在应天府,也就是如今的南京,明朝时期建立后就自称为燕王,在老家凤阳的时候,为人和善被广为人知,后来到如今的北京之后,经常参与军事,两次带兵出征,后来就在北方也小有名声。当时朱允炆坐位时,实行削潘政策,时常监视朱棣,还强行调走他的军队,随

  • 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蓝玉,灭李善长全家70多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朱元璋作为草根出生的皇帝,不仅创下了放牛娃荣登天子之堂的彪炳千古之记录,更是在当政时期因大肆屠杀功臣而被扣上了“暴君”的帽子。不过这确实不假,仅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就屠杀3万人,当事人胡惟庸被诛九族,李善长一家70多口全部被杀;蓝玉一案,朱元璋一次性屠杀1.5万人,当事人蓝玉被剥皮,死相可谓

  • 南朝宋是怎么灭亡的?和这些人有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朝宋,南北朝,历史解密

    刘骏是文帝的三子,从小得不到父爱,生性孤僻,养成了凶暴残忍的性格。在他即位后,开始排斥异己,大肆屠杀宗室诸王。文帝生前,非常喜爱四子刘铄,因而遭到了刘骏的嫉恨。刘骏即位不久,就派人毒死了刘铄。杀死刘铄后,刘骏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叔父刘义宣。刘义宣是刘裕六子,宋文帝时任荆州刺史。在刘骏讨伐刘劭的战争中

  • 揭秘:清朝农民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如今关于清朝时期的电视剧和书籍可谓多不胜数,但这些内容讲述的不是后宫妃嫔们的宫斗,就是帝王将相的文韬武略。关于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却很少会有涉足。那么在清朝时期,占全国人口五分之四以上的农村农民真实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清朝作为一个农耕帝国,农民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又非常不起眼的角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文

  • 万历皇帝宠妃郑贵妃一生为儿子谋划,他却成为了最惨的王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郑贵妃,明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郑贵妃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在后宫之中,妃子能得到皇帝的宠爱,就已经是万分幸运的事情了。如果能生下一儿半女,在后半生也算有了依靠。对于儿子,既是宠妃们生存的资本,也是她们无怨无悔付出的对象。就像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妃嫔

  • 明朝末年有多少个藩王?养这些藩王需要多少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藩王,明朝,历史解密

    明朝末年的藩王数量十分巨大,而且占有全国多数的土地,一些藩王,比如福王,甚至还享有一定区域的盐铁专卖权,可以说富得流油。当年朱元璋实行这个制度,本意是让自己的子孙不要像自己一样过苦日子。虽然朱元璋对于臣子极尽刻薄,但是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谓是溺爱至极。朱元璋规定,凡是朱氏宗亲,都能获得朝廷优厚的俸禄,

  • 为什么说后周皇族是历史上亡国皇族中最幸福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后周,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话说李唐之后的五代十国乱世到后周时期因为圣明之主柴荣的出现隐然有一统之势,奈何柴荣时运不济,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之时,旧日河山正待整理之际,便溘然长逝,临终之时柴荣将走上正轨的后周交给了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不过后周因为孤儿寡母的缘故,并未保住柴荣留下了的江山,最终江山被赵匡胤夺了去。那么赵匡胤是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