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为什么未出现外戚干政现象?明朝为此制定了相关律法

明朝为什么未出现外戚干政现象?明朝为此制定了相关律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897 更新时间:2023/12/7 19:13:32

谓外戚干政,指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封建君主的妻妾母亲娘家人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把持朝政的现象。东汉王朝后期政治伴随着宦官乱政和外戚掌权,最终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明朝同样也存在宦官之祸现象,但是明朝为什么未出现外戚干政现象?外戚干政是如何得到抑制的?

这和明朝自身制度建设是分不开的。 首先,明朝开国皇帝总结历代政治得失,意识到后妃干政的危害,制订一系列规定,如在建国之初制订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战”,“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捭预政事”,下令命朱升修编纂《女诫》,目的是为了防止后妃干政,成为明代祖宗之法的内容,要求历代皇帝遵守。在明成祖时候,颁布《古今列女传》,用礼教束缚后妃行为。加之明朝大部分皇帝即位年龄已经成年,外戚失去干政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明代朝臣尤其是言官,负责较真,致力于防止出现外戚干政,比如万历皇帝宠爱郑贵妃,想要废长立幼,朝廷出现争国本运动,朝臣不断上章,朱常洛最终被立为太子,储君问题得到解决。其次明朝后宫选妃制度和选择驸马制度,不注重门第,相反避免选择重臣权贵联姻,选择出身平凡之人,使外戚失去宗族势力的支持,无法对朝臣产生重大影响。然后,明朝独特的政治模式运作方式也是重要原因。朱元璋时期制定的妃嫔殉葬制度,直到明英宗才废除,在这期间的执行,使得并未出现有后妃干政倾向的人。相反在妃嫔殉葬制度废除之后,晚明三大案,与万历的郑贵妃有关的梃击案和红丸案,与光宗李选侍有关的移宫案才发声。

古今列女传

万历皇帝朱翊钧

明初,废丞相,皇权大大加强,但是集大权于一身的皇帝面对太多的政务,分身乏术,设内阁参与机务,同时又设立司礼监太监给予牵制,明朝政治运作即皇帝-太监-内阁;明朝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需要通过比较多的考试筛选进入朝廷之内,成为内阁等重臣就更难了,加之外戚一开始便来自贫寒民间,所以外戚直接出任重臣或担任军事将领掌握兵权可能性过小。最后明朝从中央到地方严格的监察制度,西厂、东厂和锦衣卫在内的厂卫制度,设立都察院和给事中制度,严密监察着朝廷内外,防止出现外戚干政。

朱元璋

本质来说,明朝未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皇帝巧妙的做到了权利制衡,平衡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外戚未能有机会参与政治。虽然明朝仍有宦官之祸,但却不能操作皇帝的废立,实际上是皇权内部授意,按照皇帝意图行事。

标签: 明朝朱元璋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代铁帽子王12个,为什么礼亲王的地位最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古代,历史解密

    清代共有十二个铁帽子王,功封的八个,恩封的四个,其中以礼亲王地位最高,身份最显赫。这么说也是有依据的,自第一代礼亲王代善起,诸王大臣上朝列班的时候,礼亲王一直都是班首,发言时也是第一个,这个规矩一直沿袭到清末。礼亲王之所以列亲王之首,主要还是代善的功劳。努尔哈赤时期,大贝勒代善的实力、威信都在四贝勒

  • 子午谷奇谋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诸葛亮,历史解密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汉语成语,便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年韩信提出暗度陈仓的计策,刘邦便派樊哙率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意在向项羽表明我(刘邦)没有向东扩张的野心,这一点迷惑了陈仓的守军,韩信部则率领精锐部队从陈仓道奇袭陈仓,最终夺取关中之地。三国时期也有人曾提出过这一计策,此人便是名将

  • 为何骂古人的时候说他衣冠禽兽他会很开心呢 最后为何会成为贬义词了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古代,衣冠禽兽,历史解密

    骂古人衣冠禽兽为何他会美滋滋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如果现在有人骂另外一个人是“衣冠禽兽”,那足以说明被骂的那个人坏到了极点。衣冠禽兽这个词在现在特指那些表面上衣冠楚楚,实际上道德败坏到极点的人,算是有特指人群吧!这个词一般不会轻易动用,一旦动

  • 司马懿为何凭一句话便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懿,三国,历史解密

    首先这件事儿,历史上确实有记载,并不是《三国演义》的小说杜撰。比如《晋书》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很明显,第二句话才是司马懿做出判断的依据,至于饮食上,

  • 她不在身边,傅雷就没法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傅雷,民国,历史解密

    民国时代,文化名人风流韵事不在少数,被誉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的国学大师胡适先生,与包办婚姻的结发妻子江冬秀风雨同行,一起到白头偕老。虽然胡适终生未抛弃这位小脚老婆,但也有六段婚外情,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与表妹曹诚英在杭州烟霞洞的同居生活,并让其怀有身孕,终因道德约束,

  • 刘半农有着哪些轶事典故?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半农,文学家,历史解密

    以身试骂刘半农为了要编一本“骂人专辑”,曾在北京某报纸上刊登启事,征求各地的“骂人语言”。语言学家赵元任见到启事后,立即赶往刘半农的宿舍,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把刘半农“痛骂”了很长时间。随后周作人也赶来,用绍兴话再把刘半农“骂”了一顿。刘半农在大学里授课时,因向学生们征集“骂语”,又被宁波、

  • 秦王只不过是流放吕不韦,并未将他赐死,为何吕不韦却要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朝,历史解密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太多令人费解的事件。今天小编要为大家讲述的一则历史故事是秦王只不过是流放吕不韦,并未将他赐死,为何吕不韦却要自杀?《吕不韦列传》中记载,秦王赐文信侯书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这封敕令发生在嫪毐事件之后一年,吕不韦被

  • 揭秘朱棣活剐三千宫女真相 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夸大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棣,明朝,历史解密

    朱棣即明成祖,明朝时期的第三位皇帝,人称永乐帝和永乐皇帝。朱棣生在应天府,也就是如今的南京,明朝时期建立后就自称为燕王,在老家凤阳的时候,为人和善被广为人知,后来到如今的北京之后,经常参与军事,两次带兵出征,后来就在北方也小有名声。当时朱允炆坐位时,实行削潘政策,时常监视朱棣,还强行调走他的军队,随

  • 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蓝玉,灭李善长全家70多口?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朱元璋,明朝,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朱元璋作为草根出生的皇帝,不仅创下了放牛娃荣登天子之堂的彪炳千古之记录,更是在当政时期因大肆屠杀功臣而被扣上了“暴君”的帽子。不过这确实不假,仅胡惟庸一案,朱元璋就屠杀3万人,当事人胡惟庸被诛九族,李善长一家70多口全部被杀;蓝玉一案,朱元璋一次性屠杀1.5万人,当事人蓝玉被剥皮,死相可谓

  • 南朝宋是怎么灭亡的?和这些人有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朝宋,南北朝,历史解密

    刘骏是文帝的三子,从小得不到父爱,生性孤僻,养成了凶暴残忍的性格。在他即位后,开始排斥异己,大肆屠杀宗室诸王。文帝生前,非常喜爱四子刘铄,因而遭到了刘骏的嫉恨。刘骏即位不久,就派人毒死了刘铄。杀死刘铄后,刘骏又把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叔父刘义宣。刘义宣是刘裕六子,宋文帝时任荆州刺史。在刘骏讨伐刘劭的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