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傅国涌:黄仁宇在场的历史记录

傅国涌:黄仁宇在场的历史记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880 更新时间:2023/12/17 4:06:35

高望重的张思之大律师在回忆中学生活时,无比深情地缅怀那些壮烈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同学们,1943年冬天,16岁的他在四川三台的国立十八中读高中,受爱国热情的感召,毅力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成了一名通讯兵。在缅甸战场上发生的那场著名的密支那战役中,与他同龄的学生兵牺牲惨重。60多年后,他还在章中追问:“青山白骨,去国万里,不知英魂漂泊处?”

每次读到这一段,我都会内心激荡,难以平静。那些在异国土地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的少年,如今还有多少人记得?就是发生在缅甸山谷丛林里的可歌可泣的中日之战,也常被遮没、被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正是在那场扭转东南亚战局的密支那战役中,一位年轻的上尉黄仁宇曾被日寇的子弹击中,好在只是伤在腿上。

抗战爆发时,比张思之年长9岁的黄仁宇是南开大学的学生,他毅然中断学业选择从军之路。

多年以后,客居美国的黄仁宇以历史学家知名于世,他的《万历十五年》等史学著作传诵久远,广为人知。不过,人们可能不太知道他早在成为史家之前就出过一本书,60年后,这本《缅北之战》终于在他的祖国重新面世。如果用狭隘的学术标准来看,人们也许不会给这本书太高的评价,因为这只是一个“业新闻记者”的业余作品,然而,不能忽略的是这本书不光是用笔写的,而且是用血写的。

在我有限的视野中,关于缅北之战的书也见过一些,但都是后来的人们根据史料写的,真正来自亲历者现场的记录,黄仁宇的这本书很有可能就是唯一的,更何况他在经历无数血与火的磨练之后,成了一位历史学家。他的这本非历史的开山之作也因此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年轻的黄仁宇在抗日前线恐怕还没有想过将来要研究历史,但他作为史家的潜质在这些战地通讯中已流露出来,他的业余写作当时被第一流的大报《大公报》看中,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不仅有细致的观察力,而且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即使在万分紧张当中也能宕开一笔、从容着墨。比如他在写一次伏击日本军队前夕,竟然来了这样一笔:

“不知道什么时候,乌云上面开出一个洞,洞口照出来一线阳光。树枝上透过来一阵轻风,带着树叶清香,林子里面只有鸟啼,人都屏息着呼吸。”

比如有一次,他们正准备吃饭、喝酒,刚刚用小刀把啤酒罐弄破,敌人的炮弹来了,他卧在地上,还回头去看豆荚和啤酒——“我拾起一个啤酒罐,罐内的液体已经只剩三分之一。”

他在后记里说过,战场上有许多生动的镜头——枪炮横飞之间,许多蝴蝶在树林里来去;一场剧战之后,阵地的突然沉寂,工兵架的小浮桥在河上生出倒影……

也许,对他自己而言,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细节是一次追击战中,路过一座桥,发现桥底下歪着一个敌人的尸体,头还浸在水里。战友得意地他展示缴获自这个尸体的手枪,他得了一个大尉领章和一张十盾的日本卢比,原来这是一个日军的大尉,“树枝上晾着水湿的地图和日文字典,这也是桥下大尉的遗产。”

1944年4月,这篇文章在《大公报》发表、在贵阳广播电台播出时比较简略,他并没有写出自己的心态、感受。但是,他一直难忘这一幕,很多年后在回忆录《黄河青山》里再次提及,并写下了他内心的感慨:

“毋需多久,我就发现死者和我有许多共通点,属于同样的年龄层,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在死前一天,他还努力温习他的英文!谁敢说他不是大学学生,脱下黑色的学生装,换上卡其军装?想想看,要养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军事训练得花多长时间,然后他在长崎或神户上船,……千里迢迢赴死,喉咙中弹,以残余的本能企图用手护住喉咙。……在孟拱河谷这个清爽的4月清晨,蝴蝶翩翩飞舞,蚱蜢四处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香味。而这名上尉的双语字典被放在矮树丛上,兀自滴着水。”

黄仁宇与妻子格尔在家中校阅手稿

我不知道,缅北之战与黄仁宇成为史家之间到底有多大的联系,但我相信,亲身经历这场血与火的战争,对于他的人生一定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大公报》连载四天、长达几万字的那篇《密支那像个罐头》就是他受伤后在战地医院的病床上写出来的,生死系于一线的考验,在他笔下并没有那样惊心动魄,反而显得有点轻松,甚至炮弹的声音在他耳朵里都有了音乐节奏。

他如此记述自己的受伤:“好像谁在我们后面放爆竹,我已经被推到在地上了,三八式的步枪弹击中我右边大腿。我爬到一撮芦苇下面,裤子上的血突然涌出来。当时的印象是很清楚的,一点也不痛,但是感觉得伤口有一道灼热,而且渐渐麻木。”

黄仁宇不是战地记者,而是个职业军人,不仅亲临过第一线,而且常能接触高级将校,知道军事部署,所以他的报道有现场的细节,又有超越一时一地战场胜负的眼界,当然由于这些报道都是当时公开发表的,身为军人受严格的军纪约束,他并不能畅所欲言,很多了解的内情都不能如实写出来。如果作为史家之作,显然有些单薄。

尽管如此,他还是提供了其他作品难以替代的许多第一手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能显示出其珍贵价值,这毕竟是一个亲历者留下的现场记录。当缅北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很多弟兄已两个月内不曾脱过鞋袜,并且长久浸在泥浆水泽里,等到要脱下鞋袜,脚上的皮肤附在袜子上整个地被撕下来。这个真实的历史细节和那些悲歌慷慨的牺牲同样感人。

学“成功者”的方法,不一定会成功;但避开“失败者”走过的路,大概率能避免失败。

一直以来,我们读传记,常热衷于记载种种辉煌的“成功者”传,然此类传记,往往容易文过饰非,夸大其辞;相反,“失败者”的传记则更加真实,尤其是“失败者”的自传。比如——黄仁宇。

他是史学界在中国大陆影响最大、名声最著的一人;他的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堪称现象级畅销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作家,却写了一部“失败者”的自传回忆录——《黄河青山》。

黄仁宇说,他的个人失败,是20世纪中国遭受挫折的一种个体反映。“我写回忆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说明我的背景,为了特定的历史史观。”因此有人说:“读黄仁宇就该从这本书开始读起。”

为此,诚挚推荐《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藉由此书,进入黄仁宇人格与思想之广大天地,一窥究竟。

◎阐述史观,“大历史”集大成之作

本书所阐释的“大历史观”,是将历史的内在逻辑和当下作比较,从而对未来社会走向,作出长远判断的思维方法。用历史的发展轨迹比对“人生”,从古今中外的历史因果中洞察过去与未来。

面对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理解大历史观,足以让我们立足于思维高峰,放眼世界、纵古今。

◎妙笔生花,卡夫卡式的梦幻特质

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形容黄仁宇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他的文字真诚、幽默,处处有机锋;笔法人事交融、前后穿引,没有丝毫学究气,就算毫无学术背景的人也能读得酣畅淋漓,且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参与感”。

史学大家余英时称他为“奇侠”式的学者;

独立史家张宏杰更是不吝赞美:“他的洞察力、悟性、归纳能力、综合能力、‘通感’能力是罕见的。他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勇气,他将学术成果通俗化的本领,无人能出其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公元前841年之前的中国史,为什么没有记载?西方社会为何不认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各位,咱今天来讲一个颠覆你眼球的冷知识:公元前841年,在这之前的中国历史,史书上为什么没有记载?要解决这个问题,咱首先得来查阅一下司马迁的《史记》。这是中国最权威的史书,后世的几乎所有的史书,都是在它的基础上编纂出来的。据司马迁交代,这一年乃是周厉王在位的第三十七个年头。周厉王,听这名头就知道,此

  • 七大可能改变历史的太子,哪一个最让你惋惜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众所周知,太子是古代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地位尊崇。然而,并不是当上了太子就可以高枕无忧,这只是拿到了做皇帝的通行证。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有这么几位太子,有资格和能力登上皇位,最终却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们若做皇帝,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样子,历史无法改写,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千古遗憾

  • 别再被误导了,明朝倭寇元凶就是日本人,华人海盗只是“挡箭牌”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13世纪到16世纪的时候,我国沿海地区由于倭寇泛滥,百姓苦不堪言,直到明朝的时候,加强海防,倭寇才渐渐的被清理。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名将,他们不惧生死,把国家放在第一位,为了保护沿海的人民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是,许多人认为,倭寇大多数是华人海盗,并不相信当时的日本有跨海行军的能力。但是其实大部分

  • 八卦墓隐藏玄机,大文豪胡适居然是李世民的后代,秘密保守了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上一节说到胡德谦感到日本人是冲着太子墓来的,连夜召集了村民开会,会议还没有结束,一个后生撞进来,撕心裂肺地叫着:“虎目流血了!”听了那后生的话之后,胡德谦的脸色顿时变了。近千年来,考水村的每一任族长都严守着那个秘密,每当有大事降临,都会派人去村背后的玛瑙峰上去看那块虎形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论起考

  • 她15岁被强占,晚年才说出丈夫身份,没人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末年有这样一位一表人才长相英俊的人,而他却是抗日期间最大的汉奸之一,他就是汪精卫。据说当年亲王面见汪精卫,汪精卫谈吐不凡,长相又英俊潇洒,这让亲王很是喜欢,甚至想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只可惜历史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么一位英俊潇洒的青年俊杰后来却做了日本人的走狗,就算是时过境迁的今天依然遭到中

  • 56岁溥仪携新婚妻子重游故宫,偶遇一老头,却为何脸色大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说起溥仪,人们往往总有谈不完的话题,这个人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尤其是他的前半生,简直大起大落,故而溥仪晚年也写了一部书叫做《我的前半生》,记录了他半辈子的人生轨迹。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曾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最后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走完这戏剧性的一生。溥仪一生四次结婚,娶过五个女人,陪他

  • 一旦造反就是不归路,康熙为何要处死耿精忠?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耿精忠始终没有参与反叛,最后不但能保住性命,康熙还会给他不错的待遇。但耿精忠的反叛却早有预谋,虽然后来投降了清朝,但投降的时候耿精忠已没有任何本钱,是在穷途末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的投降。如果他投降的时候还有些本钱,或许还能保住一命。之所以刚投降的时候没杀他,是因为当时耿精忠还有些用处,等到1

  • 他是清朝“仿造王”,可惜康熙不用其才,导致中国落后西方200年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悠悠五千年文化,历经各个朝代,逐渐发展,壮大,让世界上各个国家刮目相看,特别是到了唐朝,中国可谓是达到了全盛时期,实力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但一个国家不会永远辉煌,就像太阳不会永远不落下。清朝是中国最后的一个王朝,但清朝的经济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衰落的,前期有“康乾盛世”经济实力也还是很强的。比如康熙

  • 文革这一时期虽然创排出了样板戏,但对于文艺界也是打击不可估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文革”是一段特殊时期,这一时期对于文艺界来说是一个打击,这一点没有问题,但是也有人说这一时期不是创排出了革命现代戏吗?其实革命现代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就开始创排了,并且首先就出现在戏曲界,像我们熟知的有沪剧《芦荡火种》、京剧《白毛女》和《节振国》等等,而到了“文革”时期则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 一代名伶,迷倒5位总统,死后葬入八宝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民国时期,有这么一位名伶。这位名伶的前半生充满沉浮,在这些沉浮中,身为弱女子的她,丝毫不逊于男子汉:不论是面对富贵诱惑还是面对强权压制,她都没有屈服。她就是刘喜奎。刘喜奎算是民国初年的名伶。在1913年,中华民国成立第二年的时候,19岁的刘喜奎就已经颇有名气,有一次,刘喜奎去张勋家里唱堂会,张勋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