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胡惟庸: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是什么让他走向末路?

胡惟庸: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是什么让他走向末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52 更新时间:2024/1/16 7:23:06

“我们做了这么多坏事,如果有一天被发现了怎么办?”胡惟庸请人喝酒,酒至半酣之时,他突然这样问道。

能够被当朝丞相胡惟庸请来喝酒的当然不会是平民百姓,必然是身居要职,手握大权,都是朝廷不可忽视的角色。

筹谋之初

1373年,胡惟庸当上丞相以后,很多大臣都特别巴结他,就连吉安侯陆仲亨、平谅侯费聚也不例外。

陆仲亨和费聚都是早年就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的将领,朱元璋即位后根据军功给他们封侯赐爵,待遇很是优厚。但是,偏偏这两位将领不能约束自己,平时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先是陆仲亨擅自乘车被朱元璋怒斥,后来费聚又因为嗜好酒色而受到朱元璋的严惩。

两位侯爷因为犯错受到惩罚,难免都有些惶恐,生怕哪天再惹恼了朱元璋,于是整天心惊胆战,坐立不安。

丞相胡惟庸看出了陆、费二人的惶恐,于是主动向他们示好,希望他们能为自己所用。

陆仲亨和费聚都是行伍出身,性格憨厚直率,再加上胡惟庸身居丞相要职,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所以胡惟庸稍加拉拢以后,两个人就逐渐和胡惟庸亲近起来。

图谋大计

胡惟庸显然比陆仲亨、费聚两个人心思缜密得多,他看到这两位将领和自己关系日益亲厚,于是有一天就专门设宴,邀请二人到家中饮酒。

酒至半酣之时,胡惟庸突然屏退左右,很严肃地对陆仲亨和费聚说道:“我们平时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假如有一天这些被当今圣上察觉,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陆仲亨和费聚一向没有什么心思,听到胡惟庸这么一问,顿时就慌了手脚,连忙向胡惟庸请教良策。

胡惟庸等的显然就是这个,于是他把自己意图谋逆的心思全盘托出,然后让陆仲亨和费聚利用在外带兵打仗的机会招兵买马,以备起事之时使用。

朱元璋昔日非常看重的两位将领,陆仲亨和费聚,就这样被胡惟庸拉拢了过来,成为胡惟庸的得力帮手。

当时朝廷大臣中,被胡惟庸笼络为其所用的还有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都督毛骧等人。胡惟庸在笼络这些人的同时,还会让他们继续为自己推荐可用人选,然后信誓旦旦地说道:“我会重用你们的!”

诛除异己

当然,文武大臣中也不是每个人都会听凭胡惟庸摆布,其中最反感胡惟庸的一位就是徐达

身为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最器重的大将军,徐达不仅能征善战,而且性格耿直,慧眼如炬,他早就看不惯胡惟庸的专权胡为,于是就在朱元璋面前一一陈述胡惟庸的罪行,希望朱元璋能及时惩治奸臣。

可是这时的朱元璋呢,正是最看好胡惟庸的时候,他觉得胡惟庸很能干,又一向顺从自己,所以对徐达的进谏根本没听进去,仍然十分宠信胡惟庸。

胡惟庸知道徐达的所作所为之后,就试图买通徐达家的门卫福寿,想让福寿找机会谋害徐达。没想到福寿是个明白人,他非但没被胡惟庸成功拉拢,反倒主动揭发胡惟庸,胡惟庸谋害徐达的奸计才没能得逞。

斗不过硬刚的徐达,胡惟庸却斗得过柔弱文臣刘基

和徐达一样,刘基也不看好胡惟庸。当初,朱元璋想任命胡惟庸为丞相,他首先咨询的就是刘基:“让胡惟庸当丞相怎么样?”

刘基十分诚恳地回答道:“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刘基的意思是:当丞相这件事就好像马匹驾车一样,以胡惟庸的能力与性格,恐怕他驾车不成反倒会把马车弄翻的。

刘基显然具备识人眼光,评价得也十分中肯,可惜朱元璋没听进去,后来还是任命胡惟庸当了丞相。

胡惟庸当了丞相之后,记恨刘基阻止朱元璋对自己的提拔,于是就在刘基重病之时带御医前去“医治”。经过胡惟庸的探望和医治之后,没多长时间刘基就病逝了。

除掉了刘基,胡惟庸似乎还没有出尽胸中的一口恶气,不久之后,刘基的大儿子刘琏在胡惟庸党羽的胁迫下,堕入深井而亡。

胡惟庸当时的权势与霸道就到了这种程度,但是身处九五之尊的朱元璋却一直恍如不觉,一直到胡惟庸的阴谋一点点暴露在他的面前。

谋逆起因

胡惟庸身居高位,原本并没有什么谋逆野心,一直到所谓“祥瑞”出现。

胡惟庸当上丞相之后,权势熏天,恰恰在这个时候,他家乡定远的老房子里出现异常:好几尺长的石笋突然从院子的井里窜出,一时引起当地轰动和很多人的围观。

以胡惟庸的身份,身边当然少不了阿谀奉承之人,于是就有人十分讨好地告诉他:这是祥瑞啊!

胡惟庸的心里难免蠢蠢欲动。

不久,又有好事者告诉胡惟庸:每到夜晚,他祖父等三代人的祖坟上都会有火光烛天,景象十分奇异!

胡惟庸内心更加得意,谋逆的决心日益坚定。

经过长期的笼络、拉拢大臣之后,胡惟庸手下已经“人才济济”,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阴谋败露

不久,胡惟庸的儿子在闹市驰马飞奔,结果不小心栽倒在一辆马车下毙命。悲痛万分的胡惟庸为了替儿子报仇,没有经过任何程序直接击杀了那个驾驶马车的人。

这样的事情实在遮掩不过去,朱元璋很快就知道了。朱元璋一向最痛恨的就是仗势欺人的官员,当初他贫困交加的时候如此,现在一统天下了仍是如此,哪怕对方是受他重用的官员,平时对他惟命是从。

气愤的朱元璋当即下旨让胡惟庸偿命,胡惟庸提出给受害者家庭以经济上的赔偿,却被朱元璋当场驳回。

战战兢兢的胡惟庸觉得自己不能再忍下去了,于是和陈宁、涂节等人商量准备起事,派出人去通知各方力量做好准备。

结果,胡惟庸的人马大概太多了,他还没来得及通知到位,他就因为没有及时上奏朝贡一事被朱元璋责骂,从而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涂节等人见势不好,马上倒向朱元璋一方,把胡惟庸多年来那些不能见光的事一一禀奏。

涂节“变节”的结果并没有洗脱自己,最后他和胡惟庸、陈宁等人一起因罪被诛。

胡惟庸多年来盘踞朝廷根深蒂固,受他影响、拉拢的官员不在少数。正因为如此,胡惟庸死后长达十余年时间里,一直有官员被追查、被处决。因为胡惟庸一案被牵扯到的不仅包括陆仲亨、费聚这些直接参与者,连没有直接参与的老臣李善长、名儒宋濂都受到了牵连,最终李善长满门因罪被诛,宋濂则病逝于被流放的路上。

结语

当初刘基断定胡惟庸不能胜任丞相一职,评价“惧其偾辕也”的时候,刘基曾经抱有一丝希望地说道:“希望我的判断不会应验,这就是苍生之福了!”可惜刘基的判断总是那么准确,胡惟庸最终还是将大明这驾马车驶上了一段歧路。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成于诗亦毁于诗——乾隆与沈德潜之恩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苏州人氏沈德潜幼年家境相对贫寒,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满腹经纶。22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父业,以授徒教馆为生。沈德潜热衷于功名,从22岁起,总共参加了17次科举考试,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以67岁的高龄得中进士,大器晚成。乾隆七年(1742年),沈德潜授翰林院编修。是年,乾隆31岁,沈德潜

  • 被汉光武帝刘秀废除的“内朝”是如何在东汉死灰复燃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在前文《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为什么要“废除”内朝(中朝)?》中提到,外戚王莽通过内朝专权取代了西汉,导致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废除了内朝。然而东汉的外戚后来也通过内朝专权。那么“内朝”是如何在东汉死灰复燃的呢?接下来说说自己的一家之言。首先要说明的是,汉光武帝废除内朝不是取消内外朝而将权力还给三公,

  •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战乱不休,为何出版业能够“屹立不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最为频繁的一个阶段,三百多年的战乱,三十多个王朝的更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业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反而在历史长河中获得了飞跃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版的书物形态丰富,出版形制得到了重大的变革,出版书籍的数量也大大增多,相比之前的出版业有了大幅度提升。而在这样混乱的时期

  • 史评:促使南北朝时期重新奔向统一的八大因素,是谁在期待和平?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权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了,因为这个时期有长期的封建割据问题和动荡不安的社会,战争不断。结果导致这一时期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人口的急剧下降,经济发展受了严重的破坏。历史上,魏晋南北朝在隋朝登场后,由隋朝重新统一了中国,至此魏晋南北朝南北分裂的现象,到此就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

  • 几千人就敢妄图攻占新疆?清朝“张格尔叛乱”,究竟是怎么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几千人就敢妄图攻占新疆?清朝“张格尔叛乱”,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19世纪初,浩罕开始强盛,其显著标志是称汗、建国和扩张。所有这一切直接影响到它与清代新疆的关系。1、浩罕的称汗建国浩罕城和国家的真正奠基人是

  • 雍正一生最大的闪光点:推行“摊丁入亩”政策,保持国家继续繁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盛世”,而在这个盛世诞生的过程中,雍正皇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他在位期间,做下许多改革国计民生的事,而在这些事中,他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政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闪光点,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也使得国家自康熙以后,保持了继续的

  • 吉鸿昌遇害后妻子为保护儿女装疯,后隐姓埋名多年,儿女都成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在革命年代,我国涌现了一大批英勇顽强的战士们,他们为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铭记。古往今来,我国像这样的烈士并不在少数,就像旧时的岳飞,他曾有一句“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的名言。充分体现出了大好男儿的热血烈性,在近代,像这样的烈士更是数不胜数。今天就

  • 宋庆龄:为对抗闲言碎语切除子宫,因婚书遗失25年而苦恼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正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一个身份地位显赫的人,在享受到与常人天差万别的权利时,也必然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毕竟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尤其是“身居高位”的女子,社会上关于她们的流言蜚语和猜测会更多,比如在民国时期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便是如此。当年的她为了对抗那些不怀好意的流言蜚语,甚至摘除了女

  • 她是胡蝶的女儿,27岁嫁76岁民国总统,晚年裸捐丈夫遗产削发为尼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无论在古代还是现在,优秀、漂亮的女子都是大家都爱慕倾情的对象。在如今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时代环境下,年龄,钱财等客观因素依然不是人们追求爱情的阻力。但是相比如今,封建社会时人们对思想很多的是偏向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婚大多也并非因为彼此相爱,更多的人只

  • 慈禧的临终前:嘱托三件事,说完含上夜明珠,傍晚咽气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璀璨耀眼,而这5000年的文明历史是由不同的朝代构建的。这些朝代就像是一个演员一样,它们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光鲜是正面形象,有的如小丑一样遭到万世骂名。满清朝廷作为封建历史世界最后一个朝代,关于满清朝廷的故事也数次被搬上了电视荧幕,和许多的朝代一样,满清朝廷出现过极盛时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