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茅盾和秦德君感情如何?他后来为何抛弃秦德君?

茅盾和秦德君感情如何?他后来为何抛弃秦德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518 更新时间:2024/1/17 11:13:58

在中国现代学巨匠茅盾的回忆录中,秦德君这个名字根本不存在。这也许是那个年代的“杰作”吧,藏在心里的东西,却在文字中被“遗忘”。事实上,这个一生充满传奇的女子和茅盾在一起生活了三年,给了他丰富的创作灵感。然而两人最终分道扬镳,形同陌路。”

1918年春节,23岁的沈雁冰(茅盾)和孔德沚结婚。沈雁冰这个新青年和不识字的妻子十分恩爱,沈教妻子识字,替妻子取名,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己倡导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观念。1921年,沈雁冰成为中共第一批党员。大革命时期,他在广州曾与泽东一起任职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为毛泽东的副手。大革命失败后,他遭南京国民政府通缉,先避居武汉,不久逃回上海。

1927年8月下旬,沈雁冰蛰居在景云里11号半的三楼家里,足不出户。中篇小说《幻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此后,他又接着写了中篇小说《动摇》和《追求》,并以“茅盾”为笔名发表。1928年6月的一天,好友陈望道来看茅盾。看到茅盾当时所处的环境,陈望道建议他去日本换换环境。茅盾接受了这个建议。

陈望道办好日元的兑换、船票的订购后,便请茅盾到他家去取。这天晚上,茅盾来到陈望道家,发现几年前上海平民学校的学生秦德君也在陈家。闲谈中,茅盾知道秦德君也去日本,正好与自己结伴同行。陈望道请茅盾照应秦去日本的生活。茅盾自然答应。

秦德君是四川忠县人,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的新女性。虽然年纪轻轻,确实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她与组织失去联系,辗转来到上海,住到友人陈望道家中。陈望道让她先去日本找他的女友吴庶五,再设法找中共组织联系赴苏之事。

1928年7月初的一天,上海黄埔江畔的远洋航运码头上,32岁的茅盾化名方保宗,22岁的秦德君化名舫,登上去日本的小商轮。在船上,除了茅盾和秦德君是中国人外,其都是日本人。日本人以为他俩是夫妇。此时的茅盾和秦德君经历大革命的洗礼,却又找不到组织,同去流亡海外,自然有许多共同的语言,因而谈得很融洽,渐渐地彼此心里都萌生出一种别样的感觉,感情发展迅速,自在情理之中。

轮船到达日本神户,他们上岸。日本宪兵照例要检查。茅盾与秦德君站得很近,行也靠着,日本宪兵误以为他们是夫妇,指着秦德君问茅盾:“她是你的夫人吗?”茅盾随口用英语回答:“是的,她是我亲爱的妻子。” 秦德君也没有申辩。在日本,他们的感情日益加深。后来,他们同居了,并决定迁居京都。

一到京都,茅盾和秦德君都非满意友人杨贤江帮助找的一间寓所。在那里,茅盾写了小说《虹》,还有不少游记散文,作品源源不断地寄回国内发表,换取稿费维持生活。秦德君则帮他抄写稿件,并常帮他出些主意。例如她茅盾建议:把“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合而为一,叫作《蚀》。而秦德君叙述自己的故事,则激起了茅盾强烈的创作欲望。

1929年4月,茅盾开始写长篇小说《虹》。但在1929年8月,因秦德君意外怀孕要回上海进行人工流产,他便中止了该小说的写作。后来秦德君又回到了日本。

茅盾和秦德君同居的消息,也传到了上海家里。当孔德沚证实这个消息后,委屈地大哭。直到婆婆来劝,才止住了哭。婆婆说:“茅盾会回心转意的。”

婆婆的估计没有错。1930年4月初,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茅盾带着秦德君去看望了鲁迅,还帮助秦德君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这期间,秦德君又一次怀孕人工流产。但是不久,由于陷入一系列家庭纠纷,加上政治威胁、经济拮据,他俩分手了。这时,长篇小说《虹》还未写完。两人分手时,茅盾拉着秦德君到一家照相馆合照一张6寸相片,各持一张以为暂时分离纪念,并约好4年为期,再合百年之好。但是,自此一别,两人劳燕分飞,再也未能走到一起。茅盾重又回到妻子孔德沚身边,但他要求恢复中共组织关系的希望却没有实现。秦德君回了四川,这场风波终告平息。

此后,茅盾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了《子夜》等名著。1949年以后,他出任国家文化部第一任部长与全国政协副主席,于1981年以85岁高龄去世。

秦德君自1930年8月中旬与茅盾分手后,1945年加入民盟,任妇女运动委员与妇女文化公司总经理兼常务董事。1946年到1949年她又在上海做中共地下交通工作,参与策反国民党军起义。1949年5月17日,秦德君被国民政府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后因上海解放而幸免于难。

解放后,秦德君奉调北京,从1954年开始,历任第二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4月,年近80的她,在香港《广角镜》月刊上发表了《我与茅盾的一段情》,披露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史事。

标签: 秦德君民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请大臣吃饭,刘伯温看到菜后吓了一跳

    野史秘闻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伯温,明朝,朱元璋,野史秘闻

    朱元璋在坐稳了皇帝的宝座之后,就对身边多年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起了猜忌之心。他总觉得这些开国的功臣们,将来有可能会谋反,夺取他的皇位。他就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可是立朱允炆为太子,以后朱元璋更加的不放心,因为朱允炆年纪太小,他怕这些功臣们不听朱允炆的话,将来如果自己不在了,朱允文有可能坐不稳这个

  • 明朝官员顾起元简介: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李景隆曾迎接燕军进南京城,为何后来却被削爵圈禁致死?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李景隆,燕军,文史百科

    李景隆,男,汉族,字九江,南直隶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明朝初期将领,曹国公李文忠之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身材高大,眉目疏秀,顾盼伟然,雍容华贵。袭爵曹国公,奉旨出京练军,授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建文帝时期,参与削藩行动。靖难之役时,拜大将军,征讨燕王朱棣,先后在郑村坝、

  • 在清朝统一战争中,鲁王政权包括什么?结局如何

    战史风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统一战争,清朝,战史风云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之一,清朝推翻明朝和顺朝之后,依然还是存在着不少反对满清的统治的汉人势力,南明鲁王政权就是一个例子。1645年闰6月12日,前朝的明朝势力刑部员外郎钱肃乐在宁波起兵,与定海总兵王之仁联盟对抗清朝,并派遣举人张煌言赶赴台州,恭候鲁王朱以海监国。在28日,朱以海监国在

  • 揭秘:多尔衮为什么不直接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多尔衮,清朝,历史解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清朝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熟悉清朝的人都知道多尔衮的存在,作为清朝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人,多尔衮不是帝王却享受帝王待遇,甚至庙号宗义皇帝,可见在统治集团内部都承认多尔衮的地位,有权有势的多尔衮为何不取而代之呢?其实其中另有

  • 关羽死后,他的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最后归谁了?

    野史秘闻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关羽,三国,野史秘闻

    三国的关羽有着“武圣”的美名,其天生神力,武艺超群,是威震天下的虎将。而关羽的神勇无敌,还跟他拥有两样“宝贝”有关: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先来说话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可谓童孺皆知。那么,这把刀到底长的什么样子?《三国演义》中称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又名“冷艳锯”,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关王刀

  • 魏明帝曹叡死后,他的儿子与满宫嫔妃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风云人物

    曹叡,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魏的第二代皇帝,黄初七年继位为帝。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叡在位期间,任用曹真和司马懿,多次抵挡蜀汉和东吴的进攻,平定鲜卑,灭掉了公孙渊,颇有建树,还算是一位不错的帝王,然而,曹叡很短命,三十六岁时病死,英年早逝,谥号魏

  • 丁谓可以说是宋朝的第一聪明人,他是怎么溜须拍马的?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丁谓,宋朝,文史百科

    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拆弃瓦砾灰壤实入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 真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谁的功劳最大?

    战史风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战史风云

    《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是起到了决定性的做用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无不体现出诸葛亮神般的智慧,手拿鹅毛扇,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羽扇纶巾”,其实说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赤壁之战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及裴松之注解记载,最初是鲁肃

  • 古代著名家族:兰陵萧氏是怎么衰败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兰陵萧氏,汉朝,历史解密

    兰陵萧氏演变为萧姓是中国姓氏之一。“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都是这个家族建立的,南朝时期兰陵萧氏一门共出三十多位宰相,再加上南齐和南梁(西梁)共二十一位天子,是南朝四大望族之一,并称“王谢袁萧”。到了唐代,兰陵萧氏也未没落,还是显赫一时。兰陵萧氏早在东晋末年就已经为天下门阀,自